找到相关内容234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谈印顺导师对大乘是佛说之判摄要领

    能通于大小),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这是我所深信的,也就是我所要弘扬的佛法”[49]。故导师论证大乘,并非为宗派而大乘,而是为抉发并弘扬佛法的真实义。“使佛法能...是佛说论”p182。  [48] 《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p1327。  [49] 《华雨集》﹙四﹚“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2。  [50] 《华雨集》﹙四﹚“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4。 ...

    释如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545083.html
  • 考證、典範與解釋的正當性: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

    問題所抱持的懷疑態度。而此一謹慎的態度,既非出自於陳氏對佛教的崇敬,也不是源自於他在哲學思想上的某個洞見。如俞大維所說:「寅恪先生對於玄學,興趣極為淡薄」[49],而汪榮祖亦云: 寅恪於佛教史之研究...〕第49卷)、《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續高僧傳》(以上出自〔大正藏〕第50卷)、《天台九祖傳》(〔大正藏〕第51卷)、《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5卷)、《釋門正統》(〔卍續藏經〕第130冊)等...

    朱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4445107.html
  • 从有部譬喻师发展到经部譬喻师之思想流变(1)

    又如有部主张“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心不与心相应”(大正49.16中)——“一有情身二心不并起”(大正27.80上,270上--中),“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49中),是心不能自知论者。[12]...(大正27.49中)之学说者。此如大德说:“法生时和合唯一无二,不可一和合有二果生,故一刹那心唯有一”(49下)。譬喻师与有部论师心识论的不同,主要在于:有部论师主张心心所别体同时生,而譬喻师却主张...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0145311.html
  • 从有部譬喻师发展到经部譬喻师之思想流变(2)

    都不能成为因果。唯识学有一待解的问题:种生现、现熏种的是同时的,这由现行熏成的新种,为什么不同时就生现行呢?这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了。[49]  (五)心不能自知  有部譬喻师以为心心所别体、次第而生,...,‘大正藏’第31册。  7.《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49册。  8.窥基法师《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第83册。  9.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    民国...

    释悟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0145312.html
  • 四谛顿、渐现观之初探(1)

    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大正49?15c)大众部是在现观见谛以前的世第一法位,能一心观四谛。但是,这还是现观以前的世俗智,由此引入现观。以意推测,也即是见灭无为。它说在现观的那一刹那,同时完成差别相的观察。这是藉般若现起之功能,于一顷念心中消融了四谛的差别相。如《异部宗轮论》说:“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大正49?15c)  现在说说分别说部系的铜鍱部者之《无碍解道》、...

    释开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0245314.html
  • 如来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

    47) 不空译《大方广如来藏经》,大正,十六,四六二,中。   (注 48) 同(注45),大正,十六,四五七,下。   如来体亦即如来藏体,有如真金,常住不变﹕「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注49...  ---------------------   (注 49) 同(注5) 、大正、十六、四五八、上。   (注 50) 同(注5) 、大正、十六、四五七、下。   (注 51) 同(注5) ...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145387.html
  •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佛学与学佛问题的展开

    43 页 常欲求多闻 诸佛所称叹 能得定实义 是故如大海  能于一字中 及于一句义 于千万亿偈 说之而不尽 (注 49)这些话不但表示出多闻在此经中的地位;并且还说明多闻的含义...(注 49) 同上。(注 50) 同上,页436a。(注 51)《大》,第十五册,页585b。(注 52) 参阅《大藏经索引》,第十三册(台北: 新文丰,复印版), 页238c。(注 ...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245390.html
  • 从智圆思想看佛法与儒学之交涉

    几极深,从有道者受学,而为落发之师 拘束之,不获从志,由是杜门阒然,独学无友,往往得《五 经》之书而自览焉”(注49),此即弱冠之年,欲拜师求教, 受学儒书,...第一○一册,页○一七六上~下。 (注 48)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卍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一九下。 (注49 《...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3445395.html
  • 佛在人间----印顺导师之“人间佛教”的分析(2)

    ,在〈法 海探珍〉一文当中,也以“无常论”、“性空论”和“真常 论”等三名,来分别称呼这三体系的印度佛教思想(注49)。 事实上,第(...印度佛教史之全面性的观 点。 --------------------- (注 48) 引见前书,页34。 (注 49) 参见前书,页41~44。...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94145412.html
  • 中国宗教与史的起源

    49。  (注42)《吕氏春秋》,,页6。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  中,对前述传说有详细的论说,且这传说,在其他古书中亦有  记载。  (注43)见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收于氏编,《...先生遗书》,页262。  (注49)班固,《汉书》(台北,鼎文书局,新校本)<司马迁传>,  页2733。  (注50)引自周法高编,《金文诘林补》,(台北,史语所专刊之七七  )784-790。  (...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0064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