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7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1)

      p. 77  提 要:  净土本为大乘佛教之理想,亦为其共修的目的,故种类极多,但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一说净土则几专指弥陀法门而言。佛教为印度文化的一环,故其理想必有其来源,本文特注重于此,试作...的地方称赞三宝之音,此为难行道,为众生牺牲在所难免,但佛法藉此得以流通。  修易行道,正如龙树所说,这是 “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77]。‘大乘起信论’也说,这是 “众生初学是法...

    杨白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147536.html
  • 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

    ,是到东土后才完成的。(二)僧稠从道房所学的定业,是“受行止观”[12]。止观就是佛陀所传的禅法。敦煌资料“先德集于双峰山各谈玄理”,   p. 77  纪录了十二位大德的玄理。其中第四位就是佛陀禅师...

    冉云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247539.html
  •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

    也”[77]。  道生虽倡导顿悟,然仍修行“常”、“乐”、“我”、“净”四法[78],而不废除方便渐修。渐修既未被废,则十地思想亦依然存在。然其同门慧观,则力主佛教有三乘阶位之存在,故必具各阶位之实相...遗集页三九,中研院胡适纪念馆),实属明显错误,当不攻自破也。   [77] 大正藏卷三七,页四O七上。   [78] 此指大乘大般涅槃经所谓之四德: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无有生灭;...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5547544.html
  •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

      (f) 亲近于身轻安的人。  (g) 专注于轻安觉支。  再者,“(名)身、心”的轻安之成就,可从“五种喜”的成熟开始。五种喜77为:小喜、刹那喜、继起喜、踊跃喜、遍满喜。这正表示喜、轻安心所是...清净道论》(简体版)122页。  74 参阅 “食物”及“时节”,《清净道论》(简体版)117页。  75 同上。  76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244页。  77 参阅《清净道论》(简体版)130...

    释见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047577.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的特色,是阐扬缘起说,重般若空慧,76想当然尔,也是较推崇自力法门的。《杂阿含经》说“当作自洲而自依”;在其余经论谈到见法性、证实际,都唯有依靠自力方能成就。77依缘起法说一切唯自作自受,决无甲作业而...善同归集》(大正48,957b~993c),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大正37,363c~375a)等,依经典所述,将极乐国土与娑婆世界作一对照;《净土十疑论》(大正47,77a~81c)、《安乐集...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

    汝心头”、“共修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等,而对出家人采取负面批判的态度。同时,罗祖亦批判佛教的修 页128 行法门,如想借念佛、念经、禅定等以求超升之徒劳。(注77)陈氏之言颇有理,可惜其作...注76 同(6),郑志明作,页156-174。注77 同(6),陈秀芬作,页120-121。注78 同(6),陈秀芬作,页121。注79 同(37),页28。注80 同(37),页1。注81...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
  • 赵州录(1)

    师云:“森森地。”云:“落后如何?”师①云:“迥迥地。”  校记  ①“师”,永乐本无。  77、问:“如何是出三界底人?”师云:“庞罩不得。”  78、问:“牛头未见四祖,百鸟衔花供养。见后,为什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647834.html
  • 略探受“迦絺那”仪式所得

    的话,那直接称为以此命名即可,不应是现在的名称。  另外,宫林昭彦认为这第五种权利是尼萨耆波逸提法第三条月望衣戒[76] 的免除。[77]  不过,Vajira?ā?avarorasa和...sāya, nissaggiya? pācittiya?. ” (TheVinaya Pi?aka?, Vol. III,p. 203;另参平川彰《二百五十戒ソ研究》III,页106)  [77] ...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日本曹洞宗与台湾佛教僧侣的互动(2)

    二十九岁赴日求学于日本净土宗知恩院吉水学园 。(《台湾佛教名刹后部》页 182。华宇出版社,民国 77 年 10 月 10 日)达愿师出生于民国前 1 年,二十五岁受具于中 坜...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747907.html
  • 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2)

    76 416,171,000 111,288,602 1:0.26 107,363 7,083 100000:6597 77 443,739,000 260,...

    王顺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094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