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1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心念处”之探讨──以《大智度论》为主(2)

    菩提语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无者,应作是言有心无心耶!舍利弗言:何法为非心?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别。74  《般若经》是平等法门,观一切法都是“本性空”的,所以说“本性清净”,而上文所说的“心非心相”...73 《大品般若经》卷12 (大正8,310b25-29)。亦可参阅《道行般若经》卷8 (大正8,465a10-12)。  74 《小品般若经》卷1 (大正8,537b13-19)。《大品般若经》卷3(...

    释如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1547579.html
  • 论净土 念佛法门在菩萨道的定位

    ,在菩萨的行事方面,也可依志愿区分为“有慈悲心,多为众生”72与“多集诸佛功德”73两类。74再者,经论对净土与秽土所抱持的看法,似乎也做二说:有说秽土虽杂染恶法充满,多有难缘,但如此恰能当作磨练心性...1 (大正16,210b9~16);《大智度论》卷10 (大正25,130a1~14)。另参见印顺法师著,《净土与禅》,p.70~74。  53 唐?怀感造,《释净土群疑论》卷1 (大正47,35c...

    释宗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4247596.html
  • 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

    ,普说一乘妙道,见人无信,故此舍身发愿,要人归正,要人承当,要人信心。普度在家出家,四众人等,齐超苦海,同证菩提。所谓:‘娑婆改作莲花国,满佛从前发愿心。’”(注 74 )这段话还相当含蓄,只说“普度...),页236。注71 同(37),页509。注72 同(37),页510。注73 同(37),页237。 134 页 注74 同(37),页122。注75 同(6),陈秀芬作,页123。...

    释见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4747715.html
  • 汉地佛教度僧制度辨析——以唐—五代的童行为中心

    rdquo;;《全唐文》卷74,“条疏僧尼敕”。   (29)小野胜年《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研究》卷3,97页,铃木学术财团,东京,1967年。   (30)《禅林象器笺》,295页...

    湛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0247743.html
  • 赵州录(1)

     74、问:“从上至今,即心是佛。不即心,还许学人商量也无?”师云:“即心且置。商量个什么?”  75、问:“古镜不磨,还照也无?”师云:“前生是因,今生是果。”  76、问:“三刀未落时,如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3647834.html
  • 略探受“迦絺那”仪式所得

    ta? atikkāmayato nissaggiya? pācittiya?.”[74]  “所得衣料,属于诸受[迦絺那]者”,这一权利的意义比较难解。平川彰认为和波逸提法第33条“数数食戒”相关...63;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 Vol. II, p. 4~5。  [74] 见TheVinaya Pi?aka?, Vol. III,p. 196;另参平川彰《二百五十戒...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94247850.html
  • 释法照著:缘起法之认识论探究

    诸论师的诠释不同而有所差异,再加上笔者能力有限,故把范围收摄于《摄大乘论》72为主来探讨,并参照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菩萨的《摄大乘论释》73,因为《摄论》可说是初期唯识74思想中,较具完善系统理论与...释本为主,无性释本为参考。  74初期唯识的界定范围为弥勒、无著、世亲的时代,约莫为西元三五○年~四八○年。参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六p.507以及平川彰著 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p.398。 ...

    释法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3947972.html
  • 譬喻師與《成實論》

    (1)順5,356b。成3,262c。成11, 324a。成4,265b。 (2)俱13, 68b。成5, 273a。 (3)毘74, 383b。俱13, 68c。成7, 290b。 (4)順...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247999.html
  • 原始佛教的證悟

    14出處同上,p. 41 f. (南傳3,74頁以下)。 15《雜阿含》卷15(大2, 106c)。 16Dīgha, ii, p. 251ff.(南傳7,268頁以下)。又,漢譯《雜阿...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748011.html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

    labbata-parāmāsa, Skt. ?īlavrata-parāmar?a,戒禁取见),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即是总括一切错误的想法。这些见惑(见所断烦恼)因为都是理论上的迷妄,[74]在见道位时,若...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584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