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21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宗审美感悟论——“见山只是山”的禅悟生发机制蠡测

    头脑神经系统起了类似充电的变化,于是看去面前的万物景象,犹如恍恍惚惚,并无实质的感觉。”(注:南怀谨《禅宗与道家》第7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复次,在第三阶段中,观照主体也并非简单地“对山水...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3449000.html
  • 神通寺四门塔探源

    11] 见李静杰《石佛选粹》,页29-35。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   [12] 见《青州北朝佛教造像》,页68-69、70-71、72-74、78-81、86-87、102、100-...

    陈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84549140.html
  •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言教其德不彰,德既彰显则慕修有据也。  三者,事理二修勿使混滥故。持名者事修也,即心者理观也,虽一而二。前者但念他佛,后者合念自他二佛74 ,法门不同,故立二名也。  四者,断疑生信,免生退堕故。另...78上)。  73《大正》卷37页371中。  74见《灵宗论》卷七?藕益大师撰。  75见注45所引之文。  76语出<易行品>,见《大正》卷26页41中。  77参阅《选择本愿念佛集》日?源空撰,...

    法藏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0349180.html
  • 禅净双修的类型及其理论基础

    观(阿弥陀)佛,所转化而来该经说:诸佛如来可以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此,当我们心想佛时,我们的心,就显现出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73经文还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74事实上,这和文殊说...,此心即是佛心...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皆见:宋道元,景德传灯录(卷6)江西道一禅师传;大正藏卷51,页246,上)   73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佛陀的色身特征   74 以上皆见...

    杨惠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0449184.html
  • 从台闽日佛教的互动看尼僧在台湾的发展

    74)。虽说外江、本地,而实际上的差别,只是在于有否受戒而已。没有能传法授戒的道场,这在台湾佛教界而言,表示它未能完全独立,必须仰赖鼓山而生存,当然发展也受了影响。不过如此的情况,到了大正时期,出现了...联络寺院,在当时堪称是台湾佛教的这四大道场,除了开元寺是明郑时代就有的[73] 之外,其余的三座寺院都是日本统治时代才出现的道场。[74] 这四大道场的子孙,都受了来自日本佛教的影响而留学于日本,但与...

    释慧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249230.html
  • 智者之圆教义及其形成之探讨

    74a。   [31] 排中律之展开就是辩证律:   AV-A=1   (AV-A)=11(AV-A)=12(AV-A)=13……1N   举例:肯定   A&...

    李志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549235.html
  • 晓云法师的佛教教育志业—理论与实践

    如何洗心涤虑的方法,又如何开拓智慧的指引”74,因为“心为万法之根源”,故教育之宗旨宜旨于“心”学的善导75。在〈佛学之基本原理与施教方便〉一文中,晓云法师论及:  世界万有,人为中心,而“心”主宰人...般若禅转识教育论》,页74─76。  61 释晓云,《佛教教育讲话》,页72─73。  62 释晓云,《觉之教育.觉之教育慧命开拓论》,页137。  63 释晓云,《觉之教育.佛陀环境教育亲近自然世界观...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449318.html
  • 阿底峽《菩提道灯》內容研究

    ”。(73)这里正式提到了三士的名称、可资界说的特征、行持的果报,可以说在提婆的时代,三士道的说法就成型了,(74)但是由于提婆的精神重在评破,就没有如同《宝鬘论》一般,建立修行的道阶。 三士道的观念...御牧克己“顿悟与渐悟--莲花戒的 修习次第”,《中观思想》,第六章,华宇出版社,民 74。  三篇中除了初篇曾译为中文外,余均未译,这三篇文章 都很重要,可以见出印度修学传统的梗概,尤其是“发 心”方面...

    张福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3149382.html
  • 人间净土的终极关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

    74] 。这种弘愿也可算是傅伟勋的“终极承诺”罢,希望能透过毕生的努力,将超世俗的高度精神落实到世俗世间的日常生活中[75] 。  傅伟勋这种人间净土的坚持,来自于其“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的自由...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页236。  [72]) 同注60,页227。  [73]) 盛永宗兴,郭敏俊译,《无生死之道》(东大图书公司,1996),页113。  [74]) 杨惠南,〈佛在人间-印...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4949425.html
  • 空行母”的内意

    勇敢行者真正去寻觅『空行母』的经过。为此,他们常历经险阻,并造访坟场与尸陀林。」(Willis,74)而坟场与尸林所代表的象征,即是修行者自我的死亡,以进一步地融入空行母「无有关施身法的修行与法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5249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