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17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清末民初庙产兴学风潮—以虚云禅师为例(2)

    77]参阅>(下)页883。副标题为钵盂峰祝圣寺天王殿前,于亲手栽杉木二株于山门左右如杆,不数年大数围,冠胜全山。  [78] 极乐寺乃鼓山涌泉寺的下院,妙莲法师一手建立而成。为我国在南洋创建寺庙首开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251815.html
  • 从《杂阿含》第1013经经群看‘善终辅导’

    no atikkamanti[76] //  patikammosanam[77] pabbayati no abhikkamoti // //   Na me bhante khamaniyaj ...

    释天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3751828.html
  • 西藏学的诞生 ─ 兼述基督教徒所看的西藏佛教

    ---------------------------------------------------  p77  西藏人开始使用文字,的确可以说是在七世纪的前半期;比起日本人平假名实用化还要早二世纪...

    许明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1151888.html
  • 明末清初之律学复兴─以见月律师为中心(1)

    渐增,顺治年间,他已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去实现他心目中理想的佛教丛林。见月早年为求受比丘戒,访遍各地僧院,然时下丛林多现实无情,不愿收容行脚僧,让见月饱受饥饿露宿之苦,[77] 加上见月早期到海潮庵向三昧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851947.html
  • 石头宗诸师之 “心性”思想(2)

    佛法,只重他不为我说破。”(同注55,页272上)。   [77] 事实上,这样的公案还有,如“师曰:佛之与道,只是名字,何不引教?上座曰:教道什摩?师曰:得意忘言。”(同注55,页273下)“问...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951950.html
  • 佛教成人教育的意涵

    与杜威──教育思想和方法之比较。载于哲学论评,16期, pp.77-96。台湾大学哲学系。   昭慧法师(1992)。佛法与成人教育。载于宗教与成人教育论文集,pp.2-18。台北: 般若文教基金会。...

    释见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1351990.html
  • 西域冥府游历故事对中土的影响

    婢益等十八人,轺车二乘、牛车一两、驷马四匹、@⑥马二匹、骑马四匹。可令吏以从事。敢告主[1](P.77)。^/  显然,这封写于汉文帝十三年(前167)五月十三日的冥间文书,是江陵县丞为墓主人开具的一...

    王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352061.html
  • 净土信仰论之研究: 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

    梵文和藏文的研究,净土论的回向 (parinamana) 一语  页77  与唯识论与如来藏说中的转依 (awraya-parivrtti,awraya-paravrtti) 和转变 (...信心法门突出为本门的行,突出了一念信心的本义,而改题为《教行信证》。注77当时日本关东地方流行惠心派之口传法门,日莲亦受其影响而首倡本门思想。亲鸾亦摄取天台本觉之法门而鼓吹新义,“弥陀如来虽发三心,涅槃...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252273.html
  • 波罗提木叉经集成的研究(1)

    罗提木叉。这是道德的,策励的,激发比丘们为道的精  77页  进,清净身心以趣向解脱(Vimoksa)。等到佛法广大宏传  ,出家的愈来愈多,不免有流品杂滥(动机不纯,赖佛以求  生活)的情形。于是制立学处...

    释印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652277.html
  • 格义佛教思想之史的开展(1)

    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  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  、智、信同,名为异耳”(注77)。  又如‘颜氏家训’说: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  内...

    林传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195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