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内容1518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序

      ★63 问: 请问师父理上悟的和亲证的体应该是一个吧   答: 对!体虽无异,但事用不同。理悟的只是知解,遇事则非,证悟的,则能遇事不惑,对境不动。  ★64 问: ...

    元音老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1642346.html
  • 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

      ——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     [北京]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   55-63页   --------------------------------------------------------------------------------  “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这已成定论,人所共知。但据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他空见”非觉朗派一宗之独唱,在藏传佛教史上,...

    班班多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0642396.html
  • 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文在表列各种《坛经》本子的时候,曾将惠昕本与敦煌本所依的本子并列于《坛经》祖本之后,即把敦煌本与惠昕本视为《坛经》祖本之后完全并列的两个系统,如下图所示[63] :   ┌───惠昕本   ┌──...的价值而伪造的。见其论文《敦煌本〈坛经〉是否为传授本》。   [63] 请参见《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并见于《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04页,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第297页。   ...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2042492.html
  • 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

    而观之,即是动。从灭与无而观之,即是静。“即生即灭,即有即无,即极动而极静,即新新不住而法法不失。”[63]因此,从“缘起立论”,不以“常”而论,才不会落入“从体起用”的过失。  〈不真空论〉是僧肇...

    邱敏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2442496.html
  • 宗教的净土与哲学的净土

    宇宙不断创新说。  页63 宗教的净土与哲学的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处。但我对此一问题不拟多说,要说的是从现象论的哲学的了解去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李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3342580.html
  • 《大乘起信论》“非佛教”吗

    ,还是如来藏中的藏识?唐译本明文指未转未舍者乃是如来藏中的藏识。而此处的如来藏还有自性清净义,因该译本下文接著就说:   p. 46  “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63]因此,可以...信论〉与〈楞严经〉考辨》,页301。   [60] 《大正藏》册16,页510中。   [61] 《大正藏》册16,页556下。   [62] 《大正藏》册16,页619下。   [63] 《大正藏》...

    冯焕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4942599.html
  • 道绰《安乐集》的念佛法门[*](一)

    不相同[61] ,又,《观佛三昧经》只提了两项,而《安乐集》的引文却用了三项[62],多了第三项 “三者令劝父王行念佛三昧”[63] 。《观佛三昧经》只提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佛自庄严之法...

    释修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242602.html
  • 道绰《安乐集》的念佛法门[*](二)

    :永田文昌堂,1959年),页394第7行。   [63] “三者令劝父王行念佛三昧”这文,只有“亦名念佛三昧”曾出现于《观佛三昧经》,T15, no. 643, p. 682c5。   [64]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242603.html
  • 略探受“迦絺那”仪式所得“五种权利”之内容、起源与演变

    yo ca tattha cīvaruppādo so nesa? bhavissati)。[62]  “不嘱而往[余家]”是关于波逸提法第46条[63]:“若有比丘已经被邀请受食物供养,没有先通知[...,其亦是被动的“受”,而非主动的“寻求”。参本文第一节第三项。   [62] 见 The Vinaya Pi?aka?, Vol. I, p. 254。   [63] 宫林昭彦上引文说“[食前食后]不...

    释继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842611.html
  • 明末清初之律学复兴──以见月律师为中心(一)

    二部无别,心轻露忏,视羯磨为故旧之文,罔谙开遮问难,视圣戒法等同儿戏。[63] 见月有感于此,遂发愿改革这些丛林积弊,刊定法典。在不违律典的精神原则下,见月精勤著述,集坛法之大成,撰辑《传戒正范》。...

    释果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594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