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谱》,《妙云集》中编第六,1992年正闻出版社修订一版,第57页,并参考第253页;福善、妙钦编,1945年海潮音出版社出版《人生佛教》第一章第一节“人生佛教名辞的提出”。
...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343496.html
-
对于世界历史的思考变成了为“他那时代的国家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实在的合法性证明。”[57] 京都学派另一代表人物田边元也在设计他的反现代性计划时而最后走向反个体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他以“种”之理论来论证...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1991,P97. [57] James W.Heisig,philosophers of Nothingness:An Essay on...
龚 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0643498.html
-
无论在哪一个层次之上,都预设了客观存在(objective existence)或实在(reality)等可以被公共观察到或普遍同意的事物。 [56] B.41, p.298。 [57] ...
朱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1543508.html
-
56】,更是开恶道【57】之门,大师之言,从当时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证明。特别是僧侣,更应严守戒律,故先于甘丹寺进行整顿律仪,依噶当规制,僧人必须受戒,严格遵守,独身不娶,不营世务,清净禅院。为表示中兴律仪...誓言,三昧耶戒,在本尊前允诺的誓言,要坚持不违。 【57】恶道:佛教说众生此死彼生有六道,生为地狱、饿鬼、畜生的众生即称三恶道。 【58】黄帽:后弘初期复兴律教的贡巴饶色为鲁梅传戒时,贡将自己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2143516.html
-
开讲《净宗问辨》。 1937年(57岁)于日光岩念佛会开示,节录《印光法师嘉言录》数则。致书鼓浪屿念佛会,谓“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净土法门;于当代善知识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师。”又移居南普陀,手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50943685.html
-
預流相應》),相當於《雜》1032,大正2,頁269下;M151,M.ii.293(《中部.乞食清淨經》),相當於《雜》236,大正2,頁57中;(《小部.自說經》)。
[23] 印順法師使用「學系...
林昭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3243916.html
-
漢化的跡象的原故。善導說﹕謹依釋迦佛教六部往生經等,顯明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 不遭九橫三難(註57)。又說﹕又如觀經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觀音勢至,常與行人作...正四七、四二四、b~四三八、a。(註 54) 大正四七、四三八、b~四四七、a。(註 55) 大正四七、二二、b。(註 56) 大正四七、二五、b、c。(註 57) 大正四七、二四、c。(註 58) ...
慧嚴法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95643971.html
-
菩萨所追求的目标是菩提,其所应学当然就是菩提正因,就是菩提资粮了。在同一品中将菩提心分为两种: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并说这两者的差别就如同‘想走’与‘正在走’的差异。(57)这表示,想要得到菩提是愿心,...中文‘菩提行经’有八品,藏译本则有十 品,本文所引,以藏文本为主。 (56)《入菩萨行论》(藏),页1,5~6行。 (57)同上,页3,8~13行。 (58)同上,页16,17~20,页17,1~...
张福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0143977.html
-
p. 57
一、引 言
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美術在中國也隨著掀起波瀾壯闊的浪濤,形成中國美術史上璀璨輝煌的一頁。佛教美術所包括的範圍甚廣,就雕塑與繪畫之作品中,佛菩薩像為其中最重要題材之一,雖然歷代創作之風格,均隨著時代而演變,然而所有的佛菩薩像,皆有一共同點,便是外形力求莊嚴靜美,以表達那內在慈悲和智慧,才能令信徒產生景仰,令觀者引起共鳴。是故歷代創作偉大佛菩薩像的藝術家們,不但技藝手法...
陳清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1944013.html
-
成断灭。故法身之空名为一切种相之大空,可见非毕竟空,乃真空之妙有(57),所以他们认为应成派一切皆空乃是无遮(58)顽空、断空,其根断了。《金刚曼续》云: "空性和觉性,皆本性常住,为瑜伽所悟,非...,象征永恒不变之实相。(55)慈氏后四论:《经庄严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和《宝性论》。(56)三无性:偏计相无自性,依他生无自性,元成胜义无自性。(57)真空妙有:空非空无有物,谓之真空,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0234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