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行为、思想。故无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皆以调服心境,治心为主。故佛学谓心生世界生。佛教以治心之学,而使静觉的思想,善导一切行操思惟,故原始佛教八正道76,亦称基本原理的渊源,由基本...般若禅转识教育论》,页74─76。 61 释晓云,《佛教教育讲话》,页72─73。 62 释晓云,《觉之教育.觉之教育慧命开拓论》,页137。 63 释晓云,《觉之教育.佛陀环境教育亲近自然世界观...
陈秀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0449318.html
-
辩证,进行多面向科际整合的理路探寻,保有著「从分析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从分歧到交流、从对立到对谈”的开放性思维空间,对传统的价值理念进行彻底的转换[76] 。由此面对著现代种种生存的问题,企图重建...。 [76]) 傅伟勋,〈辩证开放的科际整合理路〉(《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页337。 [77]) 许明银,〈佛教、现代佛教与现代佛学〉(同注74),页278。 [78]) 周庆华,...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4949425.html
-
其它各类、难以想象的空行母。和珊瑚柄的钥匙,让他得以顺利通过障碍──毒潭、铁墙和第一道门,进入空行母的净土。(《金鬘》,76-79) 在这个早先的情节中,空行母即显现了多重的身分与指涉,她是「空行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05249433.html
-
更是成批涌现。梁代僧佑称:“自尊经神运,秀出俗典。由汉届梁,世历明哲。虽复缁服素饰,并异迹同归。讲议赞析,代代弥精。注述陶练,人人竞精。所以记论之富,盈阁以韧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76]”大致...。 [76] 梁僧佑《僧佑录》卷12。 [77]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391-39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本节以下所述,多据汤氏,不一一注明。 [78]《汉魏两晋南北朝...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049543.html
-
,有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76)
看来,上面所说的安心方便,也不可一概而论了。由於人的根机不同,“心得明净,悟解法相”,也可以不藉助念佛看心等,...481下)
7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见《大正藏》16/670/505上)
75、见《大正藏》85/2837/1287上。
76、见《...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0149748.html
-
呢? —斯里拉.布拉布巴 76.有些人说:‘我们相信动物是没有灵魂的。’那是不正确的说法。他们相信动物没有灵魂,是因为他们想要吃动物,但动物事实上是有灵魂的。 —斯里拉.布拉布巴 77...
海涛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0949764.html
-
一切戒也应摄于三慈业才是。[75]因此,持戒重在意业[76],也就是心的持守。《大智度论》云:“十善道,七事是戒,三为守护,通名为尸罗波罗蜜。”[77]因为意念是引发三种身业、四种口业的主要因素,为... 见《大毗婆沙论》卷112 (大正27,581c16-18)。 [76] “经中佛说:心为法本,心尊心导心念善恶,即言即故知意业为重……。”详见《成实论》 卷 9“三业轻重品”云:(大正32,...
周柔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4049832.html
-
更多的注意。弘忍还说:
夫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见(76)本师,胜念十方诸佛。(77)
又说:
欲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乃是涅槃之...
宗舜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5650008.html
-
所以神会「入佛知见」的「知见」立论,[76]并无别於经典的指示;同时,也从最后期勉「夫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来看,他强调的「见」是采「顿」见的。[77]综合上述的论点,以禅门教法一贯相承的角度评析,可以确定...见《大正藏》第15册586号,页49b17—20。 76、石井本《神会语录》云:「今既不言五乘,唯言『入佛知见』,约斯经义,只显顿门」。见古田绍钦《铃木大拙全集》第三卷,(东京:岩波,昭和43年[...
陈盛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0950039.html
-
沩山说: “心境俱捐,莫记莫忆。”[75] 洞山说: “心法双亡性则真。”[76] 曹山说: “但有,一切总杀。”[77] 云门说: “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78] ...63,页194下。 [74] 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页581。 [75] 参《禅门诸祖偈颂》,卷二,同注70,页469。 [76] 参《祖堂集》,卷六,《高丽藏》45册,页274中。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53350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