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们对宗教产品的理性选择
信徒们对宗教产品的理性选择
妙智法师
宗教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随着许多新范式的出现,旧范式在不断地接受着挑战。
一般而言,在所谓的旧范式中,大多数认为宗教只有消极的作用,许多的社会科学家和各种西方知识分子甚至还武断地宣告宗教的终结,他们自信地预言在未来几十年或者在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之内,人们将成熟到不再需要相信超自然之物。
但是,最近几十年里,世界各地恢复和新建了很多宗教场所,神职人员的人数也在增加,宗教活动也更加的频繁,而且活动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还开办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所和宗教院校,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宗教问题的再思考,所谓的旧范式也需要予以重新的审视。
很多专家和学者在宗教与社会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提出各种新的理论模式,与所谓的旧范式相应,这些理论模式可以称之为新范式,其中,罗德尼·斯达克就是新范式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罗德尼·斯达克是《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一书的主要作者,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界的巨头,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和比较宗教学的教授。另一位作者是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罗杰尔·芬克,也是欧美很有名气的宗教社会学的专家。他们两位长期在一起合作著书,曾经写过的很多宗教社会学专著获得了众多专家的推崇,并获得了多项优秀著作奖。
《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一出版,就获得了宗教科学理论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和赞赏。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德鲁·格利雷对这本书有这样的评价:“《信仰的法则》是近十年来宗教社会学领域里惟一一部‘大书’,是一部不朽巨著。它既摧毁了旧理论,又创建了卓越的新理论。斯达克和芬克熟练把握这个领域的文献,集结了精巧的数据分析来支持他们的立场,呈献出的是一部光彩夺目、富有创见、辉煌卓越的著作。”
此书被称为是科学宗教学新范式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阐述,是宗教社会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是对于不断演进的“宗教经济”理论的重要总结。他们用清晰生动的语言,以99个可测试的命题为线索,从个体的宗教行为(微观)开始,到宗教组织的动力(中观),再到整个社会的宗教运行——宗教大市场(宏观),为宗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范式。在理论阐述的同时,也用丰富翔实的实证材料和煽情的语言批驳了旧范式,为宗教所具备的社会作用正名。
在书中,作者认为:“在所有社会系统中有一个相对独特的围绕宗教活动的子系统。把这个子系统称做宗教经济是有益的。宗教经济是由一个社会中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包括一个现在的和潜在的信徒‘市场’,一个或多个寻求吸引或维持信徒的组织以及这(些)组织所提供的宗教文化。”
和商业经济一样,“宗教经济”也分为供应因素和需求因素,信徒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宗教商品(一般指适合信徒的宗教思想体系和一整套的宗教仪式),各种宗教团体为其提供了信徒所需要的宗教商品,供需两方面的互相需求形成了现如今的“宗教经济”。
在任何一个已知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宗教回报需求和对宗教强度大小认可的不同的程度:有些人想要的宗教回报总是只在高张力(严格)的宗教中才有,他们也总是愿意付上高昂的代价以获取那些回报;而有些人则想要非常低强度和便宜的信仰;也有人什么宗教都不想要;但是大多数人想要宗教,这宗教保留一些不同于世俗生活的道德,但又不能太多。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宗教能够满足所有信徒的需求。 斯达克认为所有“宗教经济”都包括一套相对稳定的市场“区位”,“区位”是共有特定宗教喜好(需要、趣味和期待)的潜在的信徒市场区段。他根据各种宗教的张力(即指一个宗教群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区别、分离和对抗程度)大小,把美国宗教经济区分为极端开放区位、开放区位、温和区位、保守区位、严格区位、极端严格区位等六个区位,当然这个区分方法对于全世界的“宗教经济”也同样适用。
信徒在所具有的信息和理解程度的限度内,在实际存在的选择范围中,在他们的喜好和趣味的引导下,人们试图做理性的选择。
理性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主体在作选择时会权衡所预计的回报和代价。但是回报在实际供应上总是有限的,而且包括一些在可观察的世界中不存在的回报。在回报稀少,或者不能直接得到时,人们会形成并接受在遥远的将来或者在某种其他不可验证的环境中获得回报的解释。这种解释与世俗之间的父母向孩子许诺的道理是相似的,但是往往要实现的周期要长些。宗教的回报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彼世的回报,是不可验证的。随着周围的多数人都表现出高度的委身和表达对于它们的宗教的真实有效性的信心,人们就会顺从,同时对于宗教解释的信心也会随着神迹的出现和人们参与宗教礼仪而增强,而且信仰宗教往往在现世同样也会得到很多的好处。经过严格的论证后发现,“祈祷,特别是像一个看做“君王”、“法官”、或“主任”的神灵的祈祷,会对于生活的满足、婚姻的幸福和整体的幸福,有很强大的积极作用。”(梅尔文·伯尔纳语)
斯达克观察到的所有统一教徒都充分了解作为信徒的代价很高,他们公开地讨论这一点,经常地衡量归属的代价和利益。他们经常得到的结论是利益——群体的极大温暖和家的感觉,一种繁忙而又常常令人兴奋的生活以及有可能在“第二次降临”当中扮演关键角色等类似的宗教利益抵消了代价。
人们在跟神灵的交换中,往往愿意给被相信会更容易回应的神灵付出更高的价格。很多时候,人们会寻求拖延宗教代价的支付,同时还会寻求最小化他们的宗教代价。即使最原始的物物交换中存在的精明的时间、无尽的砍价、露骨的自利,也都出现在跟神灵的交换关系中。
在贝都因人群体中生活过的一位人类学家报告中说道,虽然一个礼仪会要求牺牲一头骆驼,但是他们经常用一头羊或一头老弱的骆驼来代替。有一次,一只幼骆驼被牺牲,结果就有人抗议说代价太高,应该用一只羊来代替。对这一抗议的回应是,“她拒绝吃奶”因而无论如何总会死的。
过去30年来,在北美和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罗马tzj神职迅速衰弱。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传统想法认为是因为教会上层拒绝回应新时代tzj徒的意愿,这些人不再愿意接受神甫和修士传统上必须要的牺牲——其中主要的是单身的誓约和服从的誓约,以及如果要加入修学则要加上贫穷的誓约。
斯达克经过多种数据的证明,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以上几点,而是因为人们是在其宗教利益结果跟高代价相比达到一个有力的交换比率时,才愿意接受高的宗教代价。也就是说,人民在做选择时,不仅重视代价,而且也重视价值。
tzj会的主教们集会商议之后撤除了修会生活的大部分最强有力的动力(最主要的是在1962年10月11日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上,提出了神职人员与其他人的“圣洁”没有任何的不同),而同时却保留了神职所要付的最高代价的方面(包括单身的誓约和服从的誓约,以及如果要加入修学则要加上贫穷的誓约等被斯达克看为是罗马tzj神职迅速衰弱的非主要原因)。
教会上层并没有认识到,宗教信仰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宗教经济中,往往精神上的需求比物质上的需求更为重要。如果宗教供应商失去了其宗教产品可以具有的优越感和神圣感,而却要付出很高的宗教代价——当宗教代价大大高于未来可以获得的宗教利益时,那么信徒将对宗教的委身程度将有所减弱。
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宗教经济——在它发生时——一般是建立在代价和利益计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理性的行为,这就跟人的其他行为是理性的完全一样。宗教经济与商业经济唯一的不同是,宗教经济往往比商业经济更偏重于最终精神上的收获。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