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佛教文化题材陶瓷赏论(上篇)
耀州窑佛教文化题材陶瓷赏论(上篇)
□ 杜 文 《收藏界》 2005年第09期
瓷器既是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器皿,又体现着不同时代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识。在中国历史上,陶瓷器曾长期受到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很多器物带有不同程度的佛教文化色彩,堪称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由于瓷器销售、使用范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客观上又扩大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不少佛教题材的造型与装饰图案在向普通民众传播中逐渐淡化了宗教色彩,佛教内涵也逐渐转变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寓意。
在古代陶瓷史上,位于陕西铜川的耀州窑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一处窑场。耀州窑唐代创烧,经五代、北宋、金、元、明,中心窑场长期位于黄堡镇一带,沿漆水河两岸谷地窑炉及作坊遗迹密集,古称“十里窑场”,由于接近地表的煤炭与瓷土矿藏日益枯竭,黄堡窑场在明代终烧。而在金元时期,耀州窑制瓷中心逐步向铜川东南10余公里的上店、立地坡、陈炉一带转移,元代后期,陈炉镇的制瓷技艺和规膜已超过同期的黄堡镇,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烧造区,耀州窑堪称为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综合性陶瓷窑场。
一、唐代黄堡烧造陶瓷受到的佛教文化影响
在唐代初创期,该窑口积极创新,烧造品类及造型丰富,在一些产品中已显示出佛教文化的影响。1972年,在黄堡窑址中心区的新村出土一件黑瓷佛塔式罐(图1)。通高51.5厘米,由罐盖、腹和底座三部分组成,盖可打开。罐盖模仿佛塔的九重相轮,作层层递减,盖顶塑出一只小猴,曲腿直身坐于塔刹,作凝神眺望之状。罐腹鼓圆,贴塑模印莲瓣一周。底座为正方形,下有八角形台基。底座上共有四组贴塑,底座四边堆贴坐佛造像,八角台基上挖出四个壁龛,内有护法神兽。另外,在底座四角上还贴塑有昂首振翅的瑞鸟和四个负重的力士形象。
从造型上看,这件黑瓷塔式罐模仿了唐代的单层佛塔。塔顶捏塑的小猴子更为神来之笔,仅以简单手法捏出外形,虽安坐塔顶,但凝神作瞭望之状,似乎随时准备弹身而起,把小猴灵巧活泼的特点塑造得淋漓尽致。该罐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题材无不蕴含着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塔顶的小猴很可能也具佛教文化内涵。《佛本生故事》中记载有小猴子和凶残的鳄鱼智斗的故事,至今在印度恒河流域还广泛流传有“神猴”的传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佛教也得到全盛发展,佛教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这一类模仿佛塔造型的盖罐曾广泛流行于唐代社会中,并在西安等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屡有出土。但已发现的塔式罐均为粉彩、三彩制品,因此这件出土自黄堡窑场中心区的黑瓷塔式罐是举世仅存的唐代瓷制塔式罐。它除了反映具有的佛教文化内涵,也充分反映出唐代黄堡窑高超的制瓷工艺。除了此黑瓷塔式罐,该窑在唐代烧造的唐三彩塔式罐(图2)、莲瓣器座(图3)、黑瓷象枕(图4)、白釉绿彩净瓶(图5)等皆具有佛教文化色彩。
二、耀州窑陶瓷造型与佛教文化
在耀州窑历代器物造型中,存在以莲纹为饰的供盘、香炉、熏炉(图6)、花插、净水碗及净瓶(图7)、钵等大量佛教使用的供奉器具和专用瓷(个别可能为佛道共用供奉瓷),在宋元时期香炉类烧造数量很大。
净水瓶为典型的佛教专用器,由梵文音译而来,并有“军迟”、“君持”、“捃稚迦”等译法,是比丘随身携带的生活与修行必备的“十八物”之一。净瓶出游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元代制定的《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中{已有“将入丛林,先办道具”,并开列有净瓶与三衣、数珠、钵、锡杖等共计15种,说明元明时期大致归禅宗的寺院要求僧人必备的15种必需品中亦有净瓶。在古代南亚次大陆,装水的瓶被分为“触瓶”和“净瓶”。触是不洁净的意思,触瓶专用于冲厕所等用途。唐代留学南亚次大陆的著名僧人和翻译家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第六条中记述“凡水分净、触,瓶有二枚。净者咸用瓦、瓷,触者任兼铜、铁。”古时佛门有过午不食之规,而饮水则不受限制。根据义净描述他在南亚印度等地所见,过午后饮水必须专用净瓶贮存的水。
瓷质的净水瓶流行于唐、宋、元时期,目前所见最早者为1975年江西新建县出土的隋代青瓷象首净瓶,唐代净水瓶的造型相对浑圆、饱满,至宋代定窑烧制白瓷净瓶较为瘦高,耀州窑唐、五代至宋代都有此造型,在五代雕花倒装壶上还以净瓶缠绕花叶作为装饰图案(图8)。
在耀州窑宋金时期的器物中,供盘中饰有坐佛或力士造型(图9、10),灯盏中以立狮或卧狮为底座的造型(图11),无不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烙印。
耀州窑唐代即烧造素烧蹲狮香熏及大量瓷塑玩具小狮子,北宋时期青瓷印花碗中亦有狮纹,狮子体态刻画生动,窑工应有所本。宋金时期耀瓷中有大量青瓷狮子座灯,与唐宋时期流行的文殊信仰很可能有一定关系。狮子除了作为佛门瑞兽,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文殊信仰在我国出现甚早,至迟在东晋已开始供养单体文殊师利
菩萨像,从中、晚唐开始,文殊为唐人继观音、地藏后特别受崇拜的菩萨,原因与佛教密法兴起后密宗对文殊予以重视有关。不空曾奏请天下寺院食堂中置文殊上座及奏请天下寺院遍置文殊院并获得了允奏。唐代造像中文殊已作骑狮形象,另外据日本入唐求法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行》载:文殊于五台山显化事迹时,“才出堂门,变作文殊师利,放光照耀,满堂赫奕。皓玉之貌,骑金毛狮子,万菩萨围绕腾空而去”。《历代名画记》载唐两京外州寺观画壁时,有“慈恩寺塔内面东西间,尹琳画,西壁菩萨骑狮子,东面骑象”,说明在唐人壁画中狮、象已成为菩萨的坐骑,在后代更成为文殊与普贤菩萨的象征,宋代铜像及瓷塑中均表现有文殊骑狮子。
三、耀瓷在佛教建筑中屡有出土
在唐、宋、金、元时期佛教建筑遗址、塔基地宫中曾多次出土耀州瓷,如陕西彬县的洪龙河佛寺遗址附近就曾一次出土耀州窑宋代青瓷器54件。笔者近期参观了陕西麟游县慈善寺,观摩了寺址出土的陶瓷标本,该寺邻近九成宫,隋唐皇家在此兴建石窟加以供奉,在出土残瓷中亦有多件耀州窑宋、金时期素面及刻花青瓷碗。
1998年考古工作者拆移陕西周至仙游寺时,在寺中始建于隋代的法王塔发现了天宫和地宫,在地宫中出土有隋唐两代所刻塔铭及石函,函内的鎏金铜棺内置琉璃瓶及舍利子,石函盖上放置一具黑瓷熏炉,高23.1厘米,宝珠盖围绕尖头有三个小孔通向内部,合三小孔为一大孔。炉内发现有未烧完的檀香,此熏炉施黑褐色釉,亦为耀州窑晚唐—五代时期所烧造(图12)。
铜川宜君县有玉华寺遗址,该寺由唐玉华宫改宫为寺,为玄奘法师的译经及圆寂地,宋、元、明、清香火一直延续不断。1999年寺址中出土一件金代青瓷三足圆炉残件,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炉口沿上刻有“口黄堡镇窑户李士清同献上玉华寺堂”等字样,为耀州窑金代窑户为玉华寺献烧瓷炉的刻款铭文(图13)。
(未完待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