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善事业的一个范例
佛教慈善事业的一个范例
──慈济整治印度尼西亚红溪河之成效与意义
One Example of Buddhis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e Success and Meaning of T'zu-chi's Work in Indonesia
释昭慧 Shih Chan-hui
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法光学坛 Dharma Light Lyceum
第七期 ( 2003 年 ) 页数1-26
法光杂志社 台北市
--------------------------------------------------------------------------------
p1
摘要
本文介绍慈济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与官方协力整治红溪河,并为河畔之拆迁户建筑大爱村,复与台湾农委会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发放五万吨大米。进而综论整治印度尼西亚红溪河计划之意义如下:
一、鼓励布施以达成财富的良性分配:印度尼西亚慈济让躬自参与的富人,能亲身感受雪中送炭的无限温情,让布施者本身由此而更体现了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
二、化解宗教隔阂:印度尼西亚出现几番排华暴动与恐怖爆炸案,但印度尼西亚慈济华人不以慈善为手段来趁机传教,反而还在大爱村为居民建设清真寺,这种来自佛法无我智慧的宽广心量,成就的是「以包容来替代对立,以大爱来化解仇恨」的东方文明。
三、化解种族仇恨:印度尼西亚屡有排华暴动,然而本次慈济华人的善行,已获得印度尼西亚官方的重视与民间的友谊,这对印华社会与马来人族群的和解,实具足指标性的意义。
四、宗教团体与官方合作之社福范例:本次红溪河整治计划,先由慈济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提供民间资源,一方面寻求政府协助,以协力合作,根治问题。此系官方与民间合作的社福范例。
「权利」导向的思考,原是为了确保社会福利服务之提供,但须辅以布施者「无私」与受施者「感恩」的两大要素。以此而言,慈济团体已创造一种「以感恩论替代权利论」的新观念。
--------------------------------------------------------------------------------
p2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introduces the work done by T'zu-chi in Jakarta, where the organization regulate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ndonesian authorities the Red River, built“Great Love Village”for resettled families, and distributed 50 000 tons of rice in cooperation with Taiwanese farmer associations. The meaning of the river regulation work is comprehensively dis-
cussed as follows:
1) Charity was encourag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positiv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e Indonesian branch of T'zu-chi enabled the rich who joined the project in person to experience the boundless warmth of helping people in need and to demonstrate to an even greater degre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2)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religions were overcome: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incidents of anti-Chinese disturbances and terrorist bombings in Indonesia. Nevertheless the Chinese members of the Indonesian branch of T'zu-chi did not use their charitable work as a means to propagate their own religion. Quite the contrary, they even built a mosque in“Great Love Village.”This broadness of mind came from the Buddhist wisdom of egolessness and accomplished Eastern civilization which“supplants conflict through acceptance and resolves hatred by way of great love.”
3) Hatred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was resolved: Anti-Chinese distur-
bances have been repeatedly taken place in Indonesia. However,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has paid attention to this welfare activity by Chinese T'zu-chi members and it furthered friendship among the populace showing a way for peaceful conflict resolu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Indonesia and the Malay people. Herein lies its meaning.
4) It was a model for social welfare achiev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case of the plan to regulate the Red River, the problem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T'zu-chi which suggested a solution, on one hand offering sources from the side of the public, on the other hand trying to get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so that the problem could be solved once and for all through cooperation. This provided a model for social welfare achiev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inking in terms of“rights”aims at guaranteeing social services, but it has to be supported by the“selflessness”of the donors and the“gratitude” of those who receive benefits. Looked at it from this angle, the T'zu-chi organisation did succeed in establishing the new concept of“supplanting the theory of rights with the theory of gratitude.”
--------------------------------------------------------------------------------
p4
一、前言
社会福利,可狭义地指对社会上的不幸者,施予物质或金钱的救助或服务,也可广义地指对社会上的全体民众,为满足其共同需要,或为开发其生命潜能,而承担起相关责任。社会福利一般由民间或官方的机构团体之所推动,目的在针对某些被认定的社会问题,提供适切的预防、补救或解决之道,进而维持并提高个人、团体与民众的福祉。
在台湾,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民间机构,以宗教团体居多,这可能是因为各宗教的教职人员与信徒,受到慈悲或博爱的教义熏陶,所以对于济贫救苦,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此中又以佛教慈济功德会之团体最为庞大,成员最为众多(已有四百万人以上),其成效亦最为卓著。创会三十七年来,它从早先的贫穷急难救助,扩而为医疗服务,再扩而为国际赈灾,乃至国际贫病救助。如今已成为斐声国际的慈善团体,也是佛教界为举世之所称道的「台湾经验」。
本文之中,综合慈济方面与各种媒体的报导,以及慈济人的口述内容,介绍慈济海外援助的一项创举:自去(二○○二)年始,至今(二○○三)年八月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市,与印度尼西亚官方协力整治红溪河,并为河畔之拆迁户建筑大爱村,复与台湾农委会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发放五万吨大米。以此进一步探讨该项国际援助之成果与意义,并检讨官方与民间在社会福利工作方面的角色与功能。
慈济人在印度尼西亚参与整治红溪河,兴建大爱村,发放大米,这些成果在台湾受到媒体大篇幅的报导,已是在二○○三年八月下旬的事了。然而笔者之所以会有创作本文的动机,却并非始于该时。原来在同年一月三十日,笔者因事抵达花莲静思精舍,是日,慈济海外志工总督导黄思贤与慈济文化志业发展处主任何日生两位居士,刚好自印度尼西亚归来,并将此番赴雅加达勘察(整治红溪河与兴建大爱村之)事工进度的情形,以及慈济该套计划在印度尼西亚官方与舆论界所受到的重视,汇总向证严法师报告。他们一边播放着仍未剪接的录像带毛片,一边
--------------------------------------------------------------------------------
p5
从旁说明。笔者当日正好与证严法师晤谈,所以也就恭逢其盛。印象最深刻的是,河水漆黑,垃圾载沉载浮并发出恶臭味的红溪河畔,贫民窟的高脚屋中,有一豆腐工厂,竟用河水来制做豆腐,让人看了忍不住作呕。
由于笔者出生在南洋(缅甸),虽早已于幼年即返回祖国,但从父执辈的交谈之中,仍深深感受到南洋各国排华风潮,所带给华裔住民的种种苦难。即连笔者一家,也是在缅甸尼温政权排华的时代,为了避祸,而于一九六五年返回台湾的。至一九九八年,笔者于媒体获悉印度尼西亚排华风潮的悲惨情状,感伤实深,当时还针对林芳玫教授的观点(林芳玫,1998),提出过不同看法(释昭慧,1998),几乎引起了一场论战。
因此,笔者在看完红溪河录像带毛片的当日,即已打定主意,要为台、印两地慈济人通力合作的这项创举,撰写一篇论文,探究个中意义。这就是本文创作的缘起。
二、慈济整治印度尼西亚红溪河之经过成效
(一)赈灾启援助之端
二○○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传出了洪水灾情,慈济国际救援小组划着橡皮艇进入灾区勘察;三十一日,紧急发放应急物资、药品,同时展开义诊。
急难救灾告一段落之后,二○○二年三月六日,印度尼西亚慈济人返台报告当地救灾情况,慈济创办人释证严法师评估情况,乃指示慈济人「多管齐下」:首先要结合印度尼西亚军、政、民三方面的力量,抽水、清扫、消毒三路并行,以杜绝因卫生不佳而酿成的人员损伤;其次,在改善环境卫生的同时,也要进行义诊,以避免传染病蔓延;最后,要为灾民打造安身之所,也就是必须筹建大爱屋。抽水、清扫、消毒、义诊、建屋,五管齐下的慈济印度尼西亚援助计划,于焉展开。在勘察评估后,慈济择定雅加达北区贫困村落卡布莫拉村(Kapuk Murua)为重点赈灾区域,提供义诊、援建千户大爱屋等重建工程,并展开红溪河
--------------------------------------------------------------------------------
p6
整治计划。
三月二十四日,慈济于红溪河两岸发动大规模清扫工作,动员志工两百多人,协助三百位军人与七百余位居民打扫,一天就清出了十二部卡车的垃圾,总计九十六吨。
当多处灾区的清洁、消毒工作告一段落以后,四月起,慈济人全力投入贫民义诊、河川整治、援建大爱屋、兴修学校、建造公厕与公共浴室等等千头万绪的工程。
(二)红溪河畔的贫民窟
号称「雅加达黑色心脏」的印度尼西亚红溪河(Kali Angke),是雅加达十六条河中的其中一条,主要蜿蜒在雅加达市的西北地区,由北部注入出海口。从机场驱车进入市区,可以发现沿岸多是沼泽低地,低于海平面的地形地势,使得水患时生。
由于印度尼西亚首都的雅加达,集中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金流向,因此,每年有二、三十万的盲流涌向这里,此中流经雅加达约三公里的红溪河,约有二?五公里长的沿河两岸,布满四至六坪大的违章建筑──高脚贫民窟,大约有一万多名寄居在城市边缘的外乡人口,住在两岸密密麻麻的简易屋。人口的稠密,使得原本有六十米宽的河面,在人们不断与河争地的情况下,缩到只剩下十米宽。也就是说,这些简陋的高脚屋,已经侵占了大部分的河道。
由于政府部门未曾对该地区人民所制造的垃圾,作好回收与处理,垃圾乃被弃置于红溪河中。然而,由于潮汐的影响,这些垃圾往往又从河面被推回沿岸。这就是卡布莫拉村民二十年来每雨必淹的根源。例如:在二○○二年二月间,受到暴雨侵袭,红溪河泛滥成灾,污水一度将一楼的建物淹没了一半,水积到胸口深,住不得人,居民饱受贫病交煎之苦。
长年累月下来,河水漆黑,满布垃圾,卡布莫拉村的居民,不得不忍受满布废弃物、动物尸体和人畜粪便的河面所发出的恶臭气味。近时市政府已定时派人来收取垃圾,择处焚烧,每个月向各户收取两千盾(印度尼西亚币,与台币比为三百比一)的垃圾处理费。然而,简陋的
--------------------------------------------------------------------------------
p7
垃圾车、屈指可数的收集次数,与巨量堆积的垃圾相较,仍是不成正比。(潘美玲,2003)
水患、垃圾、贫病,这一切发生在红溪河畔的苦难,让「不忍众生苦」的慈济,决定号召当地华人企业家,以「取之当地、用在当地」的精神,建设大爱村,以协助村民迁离红溪河畔,并与官方合作,展开红溪河的整治计划。
(三)兴建大爱村
慈济人决定为居民建村后,志工群依邻、里长所提供的数据,挨家挨户访查,凡符合条件──设籍于红溪河出海口、持有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产权、并确实居住当地──的村民,均可在政府的辅导下,搬迁至大爱村。
首次面对有团体要免费盖屋供村民居住,大多村民均不敢置信。为使村民了解整个作业流程,慈济志工成立了「居民管理委员会」,邀请邻、里长帮忙,甚至运用宗教力量、家庭聚会等方式,长期和居民互动沟通,并因应问题,随时调整步伐。
移除了红溪河沿岸的违建户之后,河面开阔不少,安置沿岸拆迁户的大爱屋,则由政府提供一块地势高而平坦、面积约五点一公顷的建地,该处在雅加达以北的金卡莲村(Cengkarang),离现在居民住的卡布莫拉村仅两公里。兴建经费由印度尼西亚慈济志工筹募,建筑师余斯航无偿承接大爱村的设计工程,经志工们找地、整地、清理后,二○○二年七月八日起,大爱村开始动工兴建。
为了讲求防震、安全,大爱屋的主体梁柱,尺寸比印度尼西亚其它建筑物还来得大;墙壁使用的是质轻又坚固的白砂混石灰砖,以减少地基的承载力;为保障住户安全,天花板采用德国进口的防火钢板。志工们三天两头便至工地关心进度,小至电线配置、插座设计,大至隔间、建材检查,莫不处处用心,严谨把关,希望在有限的坪数里,兼顾舒适安全和空间的有效利用。(王运敬,2002)
历时一年的兴筑,金卡莲大爱村终于落成启用,共一千一百户。该村占地五公顷,具五个建筑群落,五十五栋灰墙红瓦的五层楼建
--------------------------------------------------------------------------------
p8
筑,每层两户,每户三十六平方米(近十一坪),间隔成客厅、厨房、浴室及两间房间。每户均有对外窗门,通风良好、窗明几净。
由于考虑到居民以文盲居多,大爱村将楼栋画上不同的水果彩绘(西瓜、木瓜、橘子、葡萄、苹果、香蕉等共十七种当地水果的图样),以方便居民辨识住家方位。A区楼房后面栽种香蕉和木瓜树,供居民乘凉、享用;家家户户飘挂着统一制作的美丽窗帘;「ㄇ」字型的栋距间,设有公共晒衣场。(邱淑绢,2003-3)
二○○三年七月五日,拥有一千一百户的第一期大爱村终于峻工启用,红溪河畔贫民窟的居民,搬进了干净明亮的大小区。前一日起,慈济志工已开始安排居民领取钥匙等一连串搬迁事宜,还准备了桌椅、床铺、衣柜等新家具,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作为给居民们的「入厝礼」。居民迁入时,欣喜感恩之情溢于言表。(邱淑绢,2003-3)
大爱村以小区整体发展模式而作规画,村内设有学校、义诊中心、活动中心、老人院、商店、市场、活动站、工厂,以及供住民学习一技之长的职训所。期望从民生、健康及教育等方面,永续照顾居民。幼儿园预定地目前暂时作为小学学生的游乐区。村内空地,将来还预备建盖第三期大爱屋。另外,还规画有教职员工、医护人员、管理中心志工的宿舍。
由于小区内九成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因此特别依其信仰,设计了祈祷室与往生大体净身处理室。在工厂方面,为了让大爱村居民能在此安居乐业,多位企业家已规划在大爱村周围建厂,以提供就业机会。
老人院设有三十个床位、一个大联谊厅,以及专责照顾的护士房;四人一房,房内有衣柜、椅子,庭前辟有菜园,可供种菜;如今已有二十多人申请入住。
由于印度尼西亚人习惯做小摊生意,故在位于B座一楼的二十间店面之外,另外规画了摊贩区,以避免大爱村各个角落都充斥着摊贩。摊贩区旁是机车停放区,再往前则是供车辆行走的道路。
--------------------------------------------------------------------------------
p9
计划至二○○五年,大爱村就有清澈的自来水可用,目前采地下水过滤系统,使用后的水回收到污水处理场,供浇花和清洗公共区域。污水处理厂的隔壁是垃圾处理场,垃圾每天集中在此统一收走,可确保环境质量。(邱淑娟,2003-3)
走近大爱村,迎面而来的是画有慈济莲花标志的义诊中心,义诊中心右侧是大爱国中及大爱国小,校舍是一栋L型的三层楼建筑,可容纳一千名学生。除了三十六间教室外,还设有福利社、图书馆、活动中心、音乐教室,国中部另增设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户外也有篮球场。
大爱中小学的招生对象,以村民的子女为主。目前大爱国中学生九十四人,大爱国小三百六十三人。学生就读该两校,每月学费约美金一?二至三?六元,是全印度尼西亚学费最便宜的学校。居民迁入十三天后,七月十八日,正式举行大爱屋入厝暨慈济中小学启用典礼,曾经在垃圾堆中嬉戏的孩童,来到小区内的新学校认真学习。
慈济国小是全印度尼西亚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天天免费提供小学生牛奶的学校。慈济国中一、二年级生每周必须上一节华文课,是全印度尼西亚第一个教导当地马来人学华语的学校。身为基督徒的慈济国中校长Hudson Pardede说,校园里像是国际村般,没有宗教、种族、国界的区别。
印度尼西亚许多学校都小小的,有时五、六个班就凑成一个学校,里面没有什么设施可言,有些乡下地方校舍甚至屋顶还有破洞。因此慈济中小学在印度尼西亚的学校中,规模与设备算是相当不错的。(邱淑绢,2003-4)
印度尼西亚学生家庭环境普遍不好,无法顺利就学。孩子入学,除了每月的学费,还得先缴三万到十几万卢比(相当于台币数百元)不等的建校基金,书本、制服等要缴费,考试、领成绩单、领毕业证书也得缴费。这对印度尼西亚许多贫穷家庭而言实难负担,更何况是来自红溪河边,靠卖小吃、打零工、捡拾垃圾维生的村民。像慈济中小学这样的环境与设施,通常都只有私立学校才会具备,但一般私校昂贵的学费
--------------------------------------------------------------------------------
p10
并不是一般民众可以负担得起的。(邱淑绢,2003-4)由此亦可看出慈济中、小学在印度尼西亚教育界所产生的典范意义。
大爱村以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成了拥有五十五幢建筑,可容纳一千户人家居住的规模,创下了慈济海外援助最有效率的新纪录。印度尼西亚各级政府,甚至日本的人道援助组织,都对慈济印度尼西亚分会赞誉有加。
(四)整治红溪河计划
二○○二年九月中旬,雅加达政府派了五部挖土机,进入溪边两岸,挖出各式各样的垃圾;预定迁入大爱村新居的河畔居民,连月来和慈济志工、政府与军人合作,进行多次大规模清扫。在那之后,虽然河水颜色依旧混浊,但河面漂流着垃圾的情景已不复见,水流的速度也快多了。历经如此大规模的疏浚后,淤塞多年的红溪河终于又见水波流动。二○○二年十一月四日,雅加达省政府向市民宣告「治河有成」,在红溪河上欢喜划龙舟庆祝。是日,雅加达红溪河两岸围观的人潮涌聚,预估有五、六千人。
二○○二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印度尼西亚政府进行首期违建户的拆迁,共计三千户,河面拓宽至四十五米;其中将近九百户符合入住大爱村条件的居民,已于七月份搬进新家。第二期拆迁工程,于二○○三年七月十五日进行,共有五百户,河面拓宽至六十米;居民中符合条件可入住大爱村的,则有三百多户。
拆屋归还河道后,约有四公里的红溪河整治工作,由印度尼西亚政府承担,分为北、中、南三段,每段三公里,分期清理疏浚。预计第三期拆除完成后,二○○四年底完成整治工程,届时政府将沿岸筑堤、植栽,再开辟可供民众休闲、运动的场所。(邱淑绢,2003-5)
雅加达有十六条河流需要整顿,北区就占了十三条,其中红溪河是最肮脏的一条。红溪河整治工作只是抛砖引玉,慈济期望的是,透过官方与民间通力合作的红溪河整治示范,可以带动民众发挥爱心,疏浚其它河川。
(五)发放大米济贫计划
一年多来,慈济基金会协助清理红溪河并建造大爱村,目前已花
--------------------------------------------------------------------------------
p11
费约九百多万美元。而慈济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还不祇于此,发放大米济贫计划即为一例。
印度尼西亚于一九九八年发生金融风暴,近半人口沦为贫民,今年旱灾,又迫使农田休耕,这对贫民无异是雪上加霜。今年五月,台湾农委会捐赠给慈济基金会五万吨大米,协助进行海外援助活动,慈济基金会决定将该批大米,分批捐给印度尼西亚贫民。
五月底,第一批由台中港运出的大米一万二千吨抵达印度尼西亚,慈济自五月三十日起,连续四个周末与周日,展开为期两年的「爱洒人间大米发放」人道援助计划;由慈济印度尼西亚分会、印度尼西亚政府社会部及印度尼西亚军方合作,发放五万吨白米,给予雅加达、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地约六百万贫民。预计两年内,能让一百二十五万户、六百万以上居民受惠。
第一阶段自五月三十日起,至六月二十二日完成,共发放雅加达地区二十七万八千七百户贫民,每户发给二十公斤装白米一包,超过三人以上的家庭则发给两包。其后则进行中爪哇和棉兰等地贫户调查作业,八月底进行第二阶段大米发放。
慈济海外志工总督导黄思贤,于八月二十六日发放大米时,致词强调,慈济的国际赈灾活动,以下列四项原则为最高指导方针:首先是直接发放,希望切实作到亲手布施。其次采取重点式优先考虑,第三则是讲究以物资代替金钱的务实手法,第四为及时救急和济贫,最后则是完全尊重当地的法律、宗教和民情风俗。(92.8.26中央社)
证严法师开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粒米虽微有时而尽,大爱感恩长情无穷。」发放大米,这不但是来自台湾政府与人民的国际人道协助,更且蕴藏了慈济人最诚挚的关怀。希望这一份无所求的祝福,能够随着慈济人的大爱,而扩延至于无穷无尽。
三、整治印度尼西亚红溪河计划之意义
(一)鼓励布施以达成财富的良性分配
印度尼西亚有许多富人,他们并非不想做善事,但却不知方法。偶有官
--------------------------------------------------------------------------------
p12
方募捐,虽不能不勉为其难地响应,然而由于款项的实际使用情形不得而知,所以难以产生济贫救苦的热情。然而慈济「教富济贫」的做法,业已鼓励了为数良多的印度尼西亚企业家,投入财布施的行列。前述赈灾、义诊、建屋、赠米等,莫不是重点、直接的做法,让躬自参与的富人,能亲身感受这种雪中送炭的无限温情。这种临场感受,对布施者形成了极大的鼓舞,让他们在生命中获得了更大的喜足。而这种喜足感,也使得他们更加乐于分享,不计疲累,长期投入慈济志工济贫救苦的行列;又复随着各人在其人脉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而吸纳了更多的有心人加入这一志工行列。可以说,布施行在他们的眼里,不祇是身力、财力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布施者本身也由此而更体现了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
证严法师导引着慈济团队,让他们以直接参与、亲手布施的方式,在人与人的真情互动中,体现了「施比受更有福」的真谛,这正是台湾数以万计慈济人,毕生辛劳,无怨无悔地追随证严法师的要素。
以本年五月在印度尼西亚「发放大米」案为例,台、印两国亲手负责装运、分包、配送白米的慈济志工,其中不乏月入数十万元的企业界、法界、医界等领域专业人士,其中更有企业董事长,如大裕证券洪志成、华府建设伍庆云、俊美凤梨酥李俊德、大甲化工陈三宝、天地建设林弘毅以及阿达哥拉哈集团郭再源、苏马露康公司李丽英等。(中国时报,92.8.27)
教富济贫,往往可以化解贫富悬殊所造成的阶级对立,慈济即以大爱溶解了阶级仇恨。而这正是源自佛法精神的一种体证。
并不是所有佛教徒都热心从事慈善工作的。有许多佛教徒,往往发出宿命气息浓厚的业障论,认为一切苦难来自前世业障,所以应该让他在此世受苦以了却业障。这种说法,完全扭曲了佛法真义,而无视于后天相对改善个人处境的可能性。
佛法的「缘起论」正理,针对所谓的「业障」,可以做如是观:有的苦难来自宿因(即所谓的业障),有的苦难则来自现缘(即当前
--------------------------------------------------------------------------------
p13
的主客观因素)。无论是宿因或现缘的哪一种苦难,都可以透过个人的努力与周遭人的布施而加以缓解,甚至获得根源性的转化。因为慈护心行,能使受者减除自怨自艾、愤世嫉俗的心理,从而消戢报复、破坏、残害乃至毁灭个人或社会的念头,甚且感恩图报,牺牲奉献以图回馈社会;且因自己受过痛苦,深体贫病癃残的滋味,所以矢志改善他人相同处境的心,有时比富贵中人还更强烈。如此则善因日增,善缘日广,不但受施之债早日可偿,而且因善心行而招感乐果报。(释昭慧,1995,页68)
这还是就着个人因果的良性循环而言;即使是整个世间的因果网络(共业与「共业所感」的周遭环境),也同样可在护生的努力中,造成良性循环,而加以逐步改善,共创出更为理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从而减少共业所带来的灾劫。(释昭慧,2003,页70)
就自己而言,尽可能地断恶修善,以强大善业的「现缘」来抵消宿业的影响力;就他人而言,也要尽可能在他人受苦之时,帮他减轻苦难,改变命运,从而改变他的思想,使他从受惠的温情中学习行善。
就宽广的意义而言,当我们给予受苦的人慈悲与关怀时,受惠者不祇于当事人,因为他会把恩惠再转施予在别人身上;这无形中是众生界良性的因果循环。当我们从一人、少数人而多数人,逐渐凝聚出善法的「共愿」,那时才能少分或多分地转去不利于己也不利于人的「共业」。
而就深层的意义而言,当事人在不断努力行善的过程中,也早就还清了他所「预支」自他人布施的恩惠,甚至更加增多了他的福报,而为自己的长远未来铺设了良性的因果循环。更且如此积极地克己行善(戒学),并配合着止观(定学与慧学)的修持力,来减低甚至断除烦恼的干扰力。烦恼减轻了,自然就会减少错误的行为,而未来也会感得较好的果报;烦恼断除了,就能从根源切断未来承受果报的轮回锁炼。而佛陀或其它明师益友的教导与感化,虽是外在因缘,却也是从旁启发内在力量的有效助缘。(释昭慧,2003,页71~72)
--------------------------------------------------------------------------------
p14
以建设金卡莲大爱村的居民马沙尼为例,现住A座二C的马沙尼今年二十七岁,和爸、妈及两个妹妹住一起,姊姊一家则住在B座。更早之前,马沙尼一家并未住在红溪河边;因为居住的地方被拆除了,所以选在红溪河边落脚。当房子要再次被拆除时,马沙尼心中相当忿恨。他说:「以前房子被拆时,我们必须流落街头;所以只要看到政府人员或是慈济志工来谈拆迁的事,就很想冲上去打他们一顿。」
而后马沙尼发现,慈济志工很不一样:「他们耐心地和我们沟通、发送租屋津贴协助我们搬迁。」终于,他看到自己想都不敢想的美好境遇摆在眼前:「从爷爷时代,我们就住在恶劣的环境,再如何继承也继承不到这么好的房子。」
于是他不祇成为一名接受布施的人,更将仇恨的心转化为喜乐布施的心。当慈济志工安排居民轮流参与工事时,马沙尼每星期都来,做些拔拔木板上的钉子,帮忙整理石棉袋子之类的工作。这虽没有报酬可拿,但他乐在其中。原因是:「慈济志工没拿工钱也来付出,何况我整理的是自己的房子。」
终于住进大爱屋的马沙尼表示:「我们和慈济的宗教不同,我曾为此相当担心,现在一点也不会了。」马沙尼表示,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穿上蓝天白云的衣服,当一位慈济志工。
另一位居民杜蒂则说:「慈济不但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最重要的是,还教导我们要互爱、互助。」(邱淑绢,2003-3)
(二)化解宗教隔阂
今日印度尼西亚二亿二千万人口中,至少有二亿人是穆斯林,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民信奉伊斯兰教,每日五次的祈祷未曾间断,可谓是世界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其主流派的伊斯兰讲究民主、公开、现代化与和平。主要的原因是,十二世纪伊斯兰从南印度传入时,已染有兴都教、佛教甚至儒家思想的宽容多元精神。一九五七至五八年,基本教义派企图在人民协商大会上,把伊斯兰定为国教,因只占国会43%而不获通过。激进基本教义派鼓噪无力,人数极少,引不起亲主流派的
--------------------------------------------------------------------------------
p15
民众之响应。主流派透过教育与政教分离的方式,使伊斯兰成为私人的信仰体系,而不致成为基本教义派的温床。是故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或许能建立有别于中东的伊斯兰新楷模,重视人权、民主、公开现代化与和平(Wanandi ,2002:31;洪镰德,2002)
一九九五年五月,由于印度尼西亚苏哈托政府近亲长期贪污腐化,终至于民怨爆发,产生了大规模的民变,造成苏哈托王朝的垮台。其后哈比比、瓦希德与梅嘉娃蒂先后续任总统,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情势略为好转,伊斯兰基本教义派企图在国会输入伊斯兰神法而未果。然而宗教隔阂在这个国家,并非完全不存在的。一九九八年的排华暴动中,许多华裔基督徒被杀害,基督教堂被破坏。二○○二年十月中旬,发生了峇里岛的恐怖爆炸案,造成了二○二人丧生的惨剧。二○○三年八月五日,雅加达市中心五星级万豪大酒店又发生一起爆炸案,十四人死亡,近一百五十人受伤。这说明了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基本教义派,依然蠢蠢欲动,意图打破目前政教分离的局面。
了解了这种紧张对立的宗教氛围,吾人特别可体会慈济做法的可贵。原来,宗教最能禀于慈悲济世的教义,于落后国家或是灾区施行种种赒济。但是十八世纪以来,以基督宗教为主的殖民地慈善事业,几无例外的挟带着传教的目的,也确实让诸多殖民地人民抛弃了传统信仰,改奉基督宗教。这种做法,往往引生当地人民文化认同的危机感,从而对异教慈善行为视同「入侵」而排拒之。
印度尼西亚慈济人以一个华人佛教团体,怀着无分种族、宗教、与阶级的大爱,在印度尼西亚这个全世界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地付出,他们不但恪遵慈济原则,不以慈善为手段来趁机传教,反而还在大爱村为居民建设清真寺,以便于伊斯兰占大多数的大爱村居民,拥有幸福的宗教生活。这种来自佛法无我智慧的宽广心量,业已产生了化解宗教隔阂的巨大成果。
七月十八日,大爱屋入厝暨慈济中小学启用典礼中,居民自编自导的戏剧,铺陈着慈济志工援助红溪河边住民的故事。在居民心得分享时间,身为虔诚伊斯兰教徒的杜蒂,带领大家一起赞美真主阿拉,
--------------------------------------------------------------------------------
p16
并表示:「感恩慈济人不分宗教、种族,诚心地来帮助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马沙尼则激昂地表示:「感恩上天,让我们可以聚集在这里。大爱村建设的时候我就常来看,一直以为是在作梦,直到领取钥匙那一刻,我才确定是真的。」
大爱村内慈济小学校长汤马士(Thomas)和中学校长胡迪生(Hudson),两人均为印度尼西亚当地的基督徒,他们非常认同慈济重视人文教育的教学理念。
又如发放大米的志工金光( Sinar Mas )集团的员工卢迪,一九九五年开始即参与慈济在当格朗县、西朗县的肺结核药物发放。他不懂中文,却相当享受于当华人团体的志工:
「我向往慈济不分宗教、文化、种族,只谈人道的精神。志工所到之处均为偏远地区,像此地是环境恶劣的非法居民区,但慈济仍来发放大米,带给居民们希望。」卢迪表示,他虽然并不富有,但他有朋友、愿尽己所能支持慈济在当地的慈善工作。(邱淑绢,2003-2)
赠米仪式结束前,当地伊斯兰教长老带领众人祈祷,长老也特别代表村民们向慈济表达感谢,「谢谢你们的好心,真主阿拉会赐福给你们的!」(欧君萍,2003)
慈济文发处主任何日生的观察是敏锐而深刻的。他认为,超越藩篱且一无所求的慈济人,成就的不祇是几桩慈善事业,而是一种以包容来替代对立的东方文明。以基督宗教为主的西方文明与以伊斯兰为主的中东文明,仇恨对立与血腥冲突不断升高,不知伊于胡厎。然而属于东方佛教文明的慈济经验,或将重新创造一种「以包容来替代对立,以大爱来化解仇恨」的时代新文明,带来人类和平的新希望。
(三)化解种族仇恨
印度尼西亚国土横跨赤道,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所组成。印度尼西亚有两亿多人口,在世界排名第五。一九九七年金融风暴后,全国半数以上人口沦为贫民;随着经济衰退,贫富益见悬殊,掌握印度尼西亚经济优势的华人,多处于富裕阶层,印华之间的怨隙因而加
--------------------------------------------------------------------------------
p17
深。
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度尼西亚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游行示威,五月十三日到十五日,包括首都雅加达在内的六个城市,突然发生了针对华人的暴乱。据报导,仅雅加达城内,就有二十多个地区发生暴动,数千家华人商铺和房屋被烧毁,上百名华裔妇女,遭到有组织的强奸和杀害。
慈济自一九九四年起,就在当地推动慈善救助。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度尼西亚暴动的前一天,身为基督徒的金光集团总裁黄奕聪,担心印度尼西亚贫富差距可能造成大祸,主动向证严法师求救。但前一天才讲出「救灾要快」,第二天就发生华裔妇女遭强暴的不幸事件。以华人为主的慈济志工,自身安危也受到威胁,但他们仍无怨无悔,持续抚贫慰病。暴动后不久,印度尼西亚人一样面临生计难挨的问题,慈济印度尼西亚分会随即发动第一次送大米救济活动。
二○○二年元月初,雅加达发生大水患,慈济志工连续四个月进行发放、义诊、清扫、消毒等工作,并发现兴建在红溪河上、几遭洪水吞没的简陋村落──卡布莫拉(Kapuk Muara)村,由是而发起了后续的红溪河整治工程与兴建大爱村工程。
这条雅加达市区污染最严重的河川,在三百年前,曾发生排华惨案。原来早期殖民雅加达的荷兰人,为了便于殖民统治,乃离间印、华族群,制造种族冲突。公元一七四○年十月九日,发生了著名的「红溪河事件」。事件起因于驱赶非法的中国移民,以及商业许可证的取得问题,其中牵涉到贫富不均、官员贪污及人谋不臧的种种弊端。后来因为不实谣传,而引发了一场暴乱,最后导致一万名华人被屠杀,血流成河。据史册记载,河里堆栈的尸体,人数多到过河都不需搭桥,只消踏着河里的尸体,就可不沾湿鞋以行进,红溪河也因此而命名。(潘美玲,2003)
林芳玫教授曾针对一九九八年印度尼西亚华裔受虐杀事件,提到「族群关系与国家、土地认同」问题,认为「汉族沙文主义」让华裔人口与原住民通婚情况仍不普遍,印度尼西亚国籍只是一种法律身份,未能转化为
--------------------------------------------------------------------------------
p18
心理、文化、情感上的认同与归属感,这是印度尼西亚华裔问题之一(林芳玫,1998)。
此中文化认同牵涉深广,要华裔认同马来文化,乃至改采伊斯兰信仰,容有难处,但是心理与情感的认同,却是印华可以着手改进的事项。慈济善行在此具足了典范性的重大意义。
成立六年的慈济印度尼西亚分会,主力包括金光集团总裁黄奕聪、CCN集团总裁傅志宽及周丽英夫妇、ARTHA GRAHA集团总裁郭再源。而参与大爱村规划的企业家,都是在印度尼西亚当地深具影响力的一群人。经由证严法师的感召,他们出钱、出力来为印度尼西亚贫穷人奔走。在大爱村的兴建过程中,他们进一步体会到了大爱的力量。透过大爱村的规划,不仅让贫困的印度尼西亚人生活获得改善,更为华人与印度尼西亚人搭起了一座互信互爱的桥梁,让排华的危机从根源处获得化解。
金卡莲大爱村以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迅速落成,这与受印度尼西亚三大华裔企业家支持有相当程度的关系。他们成功地动员着企业内部的员工下乡服务,并获得伊斯兰教徒的支持,连当地不曾接触过「三级贫户」的白领阶级,也热切地投入了这桩事业。(中时,2003.8.25报导)
二○○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下午,大爱村义诊中心启用典礼,在雅加达市金卡莲村盛大举行。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嘉瓦蒂偕同相关部会首长参访大爱村、大爱国小、义诊中心,亲自与会观礼,并为慈济大爱村义诊中心揭牌。
习惯在公开场合保持沉默,鲜少演说而被印度尼西亚人昵称为「Hello Kitty」的梅嘉娃蒂,原不打算在大爱村发表演说,后来竟然改变初衷,发表了约十分钟的谈话。她表示,慈济基金会在短短一年间建成生活机能完整的大爱村,足以为慈善团体典范。她并感谢慈济的援印模式,激发了政府与巿民良好的合作关系。认为慈济的大爱文化,带动了百姓间的互相合作,让人民重视邻里关系、生活环境及资源回收的工作。
雅加达省长苏提优梭(Sutiyoso),原本不爱与华人打交道,在慈济人来访时肯定的表示,慈济是唯一一个亲临灾区人道援助的团体。
--------------------------------------------------------------------------------
p19
当日则进一步宣告:雅加达像红溪河一样需要外界协助的贫民区,还有廿四个,政府已规划好土地迁村,盼各界援引慈济模式,予以资助。
印度尼西亚政府社会部长峇克帝阿尔参沙(Bachtiar Chamsyah)表示,非常感恩释证严的慈悲,因为印度尼西亚的贫民多达六千两百五十万人,印度尼西亚政府自从金融危机后债台高筑,已无多余能力帮助这些贫民解决生活困境。
峇克帝阿尔参沙在亲莅大米发放现场时,对于台湾捐赠米粮纾解印度尼西亚贫民困境,以及慈济为红溪河水患灾民兴建大爱屋的安家之举,非常感动。警察司令长则说,看到居民高高兴兴将大米搬回家的神情,彷佛可以想见每一户人家在享用这些大米前的虔诚祈祷。
华裔慈济人的贡献,不但获得了印度尼西亚民间的友谊,更且获得了印度尼西亚官方高层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对印华社会与马来人族群的和解,实具足指标性的意义。
(四)宗教团体与官方合作之社福范例
社会福利服务开展,绝大多数是由非政府组织,率先运用自己的资源来推动的。当有关服务需求获得社会确认后,政府才会逐渐提供资源以资助之。从民主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来看,政府是「效益主义」导向的,基于「最大化效益」原则,它大都提供过半数选民要求的服务,因此,说服并凝聚过半数选民力量以支持社福政策,就成了民主国家必不可缺的程序。这必须有非政府组织出面倡导,并成为既得利益团体的制衡力量。不唯如此,非政府组织还要担负起先驱和试验的角色,改变社会上惯性的观念与做法。久之而以其成果展现,形成说服官方与民间的利器。
再者,「效益主义」导向,也使得政府大都提供对中位选民(median voter)的服务,于是,需求独特或需求偏高的家庭或个人,便只能由非政府机构以非政府的资源予以援助。这是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基本范型。(罗致光,2002)
在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上,民间的非政府机构,特别是宗教慈善
--------------------------------------------------------------------------------
p20
组织,一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他们所关切的议题,逐渐形成公共政策。
非政府机构的长处,在于面对新的服务需要时,可以灵活地筹募并运用资源,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实时的服务。而且非政府组织有其人际网络与社会资源,较诸官方更能动员志工投入服务的行列。
从资源的多寡或是整体社会的发展协调,政府采取领导的角色,实在有其必要性。但政府主导,容易使政府官员的个人取向,影响服务发展的方向,而政府决策官员经常随着职位调动而产生人事变化,往往并不熟悉社会福利以及弱势族群的社会现况,更无法取代数百、千个非政府机构、数以万计的前线工作人员日常接触的亲切体验。因此协助非政府组织,使其得以运用非政府资源,来发挥其先导、试验及补充的角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
但是在社会福利服务的推动方面,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层级关系还是伙伴关系?这就值得推敲。因为,如果政府资助非政府机构以协助其提供服务,只是将非政府机构当作政府施政的「承办商」,那么,社会福利服务的动力便会消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非政府机构倘若自贬身价,满足于作为政府代办的角色,这必将使该组织丧失社会先导的功能。无论于政府、于组织本身,于社会福利的发展,都将是一项严重损失。(罗致光,2000)
慈济志业在先导与试验的角色方面,像慈济医院在台湾,率先提倡「不收保证金」的制度,而且以身作则,证明医院照样可以营运良好,卒至政府亦倡导其它医院打破保证金之陋规,甚至在全民健保实施之后,正式废除保证金制度。又以本次红溪河整治计划而言,也是先由慈济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提供民间资源,一方面寻求政府协助,以协力合作,根治问题。此即显示:非政府组织确实在社会弱势的照顾方面,扮演着先导与试验者的角色。
其次,印度尼西亚两亿多的人口中,贫民多达六千两百五十万人,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印度尼西亚政府自一九九七年底金融风暴以后,债台高筑,早已无力解决贫民的生活困境。在此情况之下,慈济在印
--------------------------------------------------------------------------------
p21
尼社会,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补充」角色。例如赈灾、义诊、发放大米、兴建大爱屋,这都是在志工们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境遇之后,运用民间力量,寻求官方协助(大米五万吨更是来自台湾官方的农委会),而展开的社会福利服务。
总之,慈济与官方互动乃至合作,而又不失非政府组织主体性的社福经验,是一项良好的社会福利服务范例。
四、结论
笔者曾因事两度至菲律宾宿雾,这是菲国第二大城,气候宜人,景观优美,阳光海滩,宛若世外仙境,素有「度假伊甸园」之美称。然而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它的美景,而是它的贫民窟。居民衣衫褴褛,住房矮小破落,屋顶覆盖的铁皮早已生锈,木片搭建的墙板也已破旧不堪。以在台湾惯常舒适的居家生活标准来看,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此过日子的。
每次看到这里的贫民区,心里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不安来自对比的强烈。在同一都会里,华人的商业巨子,筑起高楼别墅,外面建造高耸的围墙,再雇佣菲律宾人以为守卫,宛若一座座坚固的小城堡。在这个坚固的城堡里,他们过着相对而言如同天堂般的物质生活;但只要走几步路,在街头一个转角处,就可看到破破落落的贫民窟。以众生平等与社会正义的眼光,来看那种贫富悬殊的现象,自然会深觉不安。
但笔者的不安,不祇是来自对受苦贫民有所不忍的心情,也兼带一份对生活优渥之华人的担忧。笔者常忍不住想道:那些华人的生活,有可能长久安全吗?他们用人工打造出来的城堡,能坚固到什么程度?它是可以防卫宵小,但其力量是否已足以防卫伙众犯罪的行为?他们若足不出城堡,则城堡形同豪华监狱,生活又有何自由之乐趣可言?但若迈出城堡之外,又岂能处处获得铜墙铁壁般的护卫?还有,他们又如何可能用这样的城堡,来对抗被煽动起来的族群仇恨与阶级斗争?终极而言,他们应如何在那块土地上安身立命?
--------------------------------------------------------------------------------
p22
笔者相信,在南洋落地生根的华人,并不是无视于当地贫民的处境,也不是不想融入先住民的社会里,与他们共存共荣,他们只是不知道要从何做起。
个人出生背景与时代因缘,使得笔者对于慈济人在印度尼西亚所做的一切,有了极其深刻的感受。笔者隐约感觉:解除不安的正本清源之道,正在于此。华裔在侨居地倘要获得真正的安全,绝对不是筑起高墙,拥有警卫,而必须是跨出高墙,拥抱当地的苦难人民。即使他们在布施时心无所求,都终将获得当地社会住民打自内心的敬重与认同。
同样的种族与阶级问题,在印度尼西亚比起在菲律宾,是更为严重的。血迹斑斑的印度尼西亚排华史,正说明了这项事实。三百多年前,一万多名华人在红溪河畔的悲惨遭遇,让血流染红了溪河,河流以此得名。印度尼西亚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种族矛盾,迄未得解。然而在三百多年之后,慈济的无私大爱,却为种族仇恨的阴霾,射入了一道阳光。华人率先伸出友谊之手,在无私大爱的付出中,与印度尼西亚住民达成了真挚的和解。
印度尼西亚慈济人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整合在地华人的力量,帮助贫苦住民离苦得乐,为他们建造美好家园。这个曾有排华活动的贫穷国度,由于华人以慈济大爱,将财富良性分配,无形中化解了昔日来自种族、宗教、贫富阶级等等差异所导致的藩篱隔膜与血腥冲突。
这样的永续经营,岂不才真正是海外华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而印度尼西亚慈济人协助官方整治红溪河,并为贫民建造大爱屋,已将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化为感人肺腑的具体行动,为海外华人做了良好的示范。他们的慈悲心行,必将导引出更多的慈悲心行,未来的受益者,绝不仅止于红溪河畔或雅加达市的住民而已。
「利己主义」的思考模式,认为人必然是自私的,因此有必要以自私为出发点,来解决问题。然而事实证明,自我中心不能带来更大的平安,只会在强弱与贫富悬殊的境遇中,增加更多的怨怼与仇恨,卒至形成社会的纷争与不安。因此,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公正原
--------------------------------------------------------------------------------
p23
则」获得了重视,二十世纪以后,先进国家更逐渐把原属人道、慈善的社会福利,视为国民应得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政策和措施,而非一项「德政」。
然而公正原则倘无仁爱力量的推动,则将形成抢取「权利」而不重视「付出」的社会。依佛法而言,布施者确实应该学习着以无私、无我,不求回报的心态来对待受施者。然而面对布施者的付出,受施者倘若欠缺一份「感恩」之情,理直气壮地当作是自己应得的「权利」,好似一切获得都属理所当然,那么,他的人生也将减损了幸福与快乐的泉源。「权利」导向的思考,原是为了确保社会福利服务之提供,但少了布施者「无私」与受施者「感恩」的两大要素,则社会福利服务热诚的活水源头,终将宣告枯竭。
台湾社会目前就有这种人情浇薄而社福资源拮据的隐忧。幸好台湾还有蔚为另一主流思潮的慈济文化,调节其间,无怪乎慈济人会觉得:他们不是独占了台湾的社福资源,而是把社福资源的「饼做大了」。慈济团体的存在,让布施者感受到了生命非比寻常的意义。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感恩」。慈济基金会副总执行长林碧玉居士曾告诉笔者,慈济文化,就是「感恩」文化。这已不是狭隘地要求受施者感恩,而是布施者在布施行中,就要心怀无限感恩。好几位慈济人告诉笔者,他们在布施行中,深深体会得自己生命的富足;相形之下,他们谦卑地认为,所付出的实在算不了什么。
慈济文发处主任何日生说,他觉得自己所从事的不祇是一项慈善事业,而是创造「以包容替代对立」的新文明。不祇如此,笔者觉得,他们也在创造一种「以感恩论替代权利论」的新观念。
九二、九、廿八,完稿于尊悔楼
发表于九十二年十月五日「宗教福利与资源运用学术研讨会」
【参考数据】
Dolgoff, R., Feldstein, D., & Skolnik, L.
2000 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5th Ed.). N. Y., Longman.
--------------------------------------------------------------------------------
p24
(required).
Johnson, L. S., Schwartz, C. L., & Tate, D. S.
1997 Social welfare: A response to human need,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Huntington, Samuel.
1997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黄裕美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王顺民
1997 〈宗教福利服务的另类思考──一种批判性历史社会学的论述方式〉,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998 〈人间佛教的远见与愿景──佛教与社会福利的对话〉,《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8,页227~253。
王运敬
2002 〈爱让清流重现,在红溪河划龙舟〉,花莲:《慈济月刊》,第404期,民91年11月16日。
林芳玫
1998 〈印度尼西亚性暴力事件的深层因素〉,台北:中国时报「时论广场」,民87年7月30日。
林显宗
1992 《社会福利服务业》,http://www.evta.gov.tw/employee/emp/001/009/a051/。
官有垣
2000 《社会福利:结构与实施》,台北:双叶。
邱淑绢
2003-1 〈从一条河流说起〉,花莲:《慈济月刊》,第441期,民92年8月15日出刊。
2003-2 〈铁道边缘的人生〉,花莲:《慈济月刊》,第441
--------------------------------------------------------------------------------
p25
期,民92年8月15日出刊。
2003-3 〈红溪河畔的爱心奇迹〉,花莲:《慈济月刊》,第441期,民92年8月15日出刊。
2003-4 〈新小区里的新学校〉,花莲:《慈济月刊》,第441期,民92年8月15日出刊。
2003-5 〈河流的故事,还在继续〉,花莲:《慈济月刊》,第441期,民92年8月15日出刊。
洪鎌德
2002 〈西方论述下基本教义的初探──以伊斯兰基本教义运动为例〉,《国家发展研究》第二卷第一期,台北,台大国家发展研究所,http://ccsun57.cc.ntu.edu.tw/~sanmin/p6~211.html。
2003 《基本教义》,台北:一桥。
万育维
1996 《社会福利服务论与实践》,台北:三民。
道端良秀
1967 〈中国佛教和社会福利事业〉,日本,法藏馆,1967。姚长寿节译,戒幢教育网,http://www.jcedu.org/rsfj/dl/09.htm。
蔡建诚
〈福利权是否人权?〉,香港,蔡建诚的首页http://hk.geocities.com/franklenchoi/commentary/welfareright.htm。
潘美玲
2003 〈一条河、两个种族的和解〉,台北:经典杂志,第56期,2003年3月。
欧君萍
2003 〈久不曾闻米饭香〉,花莲:《慈济月刊》,第441期,民92年8月15日出刊。
罗致光
2000 〈未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策略〉,香港,C.K. Law's
--------------------------------------------------------------------------------
p26
Home Page,http://web.hku.hk/~hrnwlck/servicereview/strategies.htm。
2002 〈社会福利回顾与未来方向有感〉,罗致光议员办事处通讯2002年9月号,香港,C.K. Law's Home Page,http: //web.hku.hk/~hrnwlck/introsocwork/reviewchallenge200209.htm。
释昭慧
1995 《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民84年初版,民87年三版。
1998 〈加害受害,岂可等量齐观?〉,台北:中国时报「时论广场」,民87年7月31日。
2003 《佛教规范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民92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