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与人格提升──华南农村教育现状与机制革新
教育功能与人格提升──华南农村教育现状与机制革新
广西师范大学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 覃德清
人的素质(1999)论文集
1999.12
页189-194
--------------------------------------------------------------------------------
关键词:教育 人格 素质 提升
中国大陆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提升人文品位,培植复兴中华民族的建设性力量,分化瓦解消极的破坏性力量,关键之处和难点所在,即是发展农村教育。应通过教育功能的实现,培养智能健全、信念统合、意志坚强、心灵澄澈、人格完善的中华文化传人。
本文所理解的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对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塑造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模塑和熏沐作用的各种文化传承与文化感化模式的总和。长期以来,人们侧重从大传统中探讨教育的发展问题,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还应引起重视的是家庭作为文化养成之地对人的素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民间游戏习俗与文化熏染对人格品位的定型所具有的制约作用。
人类学强调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侧重从小传统、从微观实证中审视各区域各族群的社会文化。本论文的材料和观点,基于笔者1996-1997年间,对广东东莞市茶山镇和广西柳江县百朋镇的调查以及对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经济大潮中的华南农村教育
经济发展和教育变迁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设施的完善、教师队伍的稳定都有赖于经济实力的支持,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以经济标准衡量学校办学效益,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正常运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大潮的涌动,一方面为华南农村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影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都市化的迅猛发展,教育投入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譬如,广东茶山镇的部分管理区,除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全部免费入学以外,考上高中、大学,还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的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而在华南中西部、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教育投资不足,影响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随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民间文化传承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对子女的期待,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教育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方可意味着教育功能的实现。所以,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出现了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重视知识传播忽视心灵提升,重视直接功利目的忽视内在永恒价值的不良倾向。实际上,教育的效用,不应局限在获取谋生的技能,还应成为塑造完整人格和高尚心灵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现代传媒对民间文化习得的影响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人们创制了一系列文化传承的机制,让少年儿童在无意识当中习得本族群的文化习俗,成为心智健全的完成了社会化的人,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智慧。譬如在华南乡村,壮族民间普遍流行唱山歌、讲故事的民间文艺习俗,以此实现文化熏沐,通过「打短棍」、「踢毽子、玩三子棋、六子棋」,强化少年儿童的数字观念和四则运算的技巧。长期以来,人们或多或少执迷于充满乡土气息的游戏习俗,其文化功能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
他们的游戏,有些是与他们长大后所要作的许多事完全不同,但是,有许多将来适应生活的方法,都是在这个时候学得的,尤其在初民文化里是如此。道德习惯由此发展,性格特质跟着养成,日后生活上的友谊及爱情也自此而始。当我们从功能的观点研究这个时期,我们必须特别考究它和个人将来生活的关系,它的教育上的价值,以及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类型。1
民间的许多游戏习俗和文学样式,不仅给人以心灵上的愉悦和刚健清新的审美感受,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脑际中树立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观念,为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智能的角度看,青少年还可借助各种游戏,促进逻辑与想象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游戏中,通常包括方位组合、数量多寡、预定位置的猜测,长期从事这类活动,显然有利于促进大脑思维活跃、感觉敏锐、判断准确,形成智能健全的意识结构。而健全的心智、聪颖的智慧是培养完善人格的重要保证。
然而,以电视为中心的现代传媒的普及,对传统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电视占去了人们的大部分空余时间。相对于电视中的精彩节目,传统的讲故事、唱山歌等习俗日渐消歇,古老的游戏方式显得陈旧过时,青少年的意识中,充塞着广告、动画片、连续剧,还时常因为沈溺于看电视而影响了学习。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全国各地的观众一同欣赏大同小异的节目,尽管有不少优秀的电视节目令人陶醉不已,领略到无穷乐趣,但是,看电视之类的闲暇消遣方式,更应同传统游戏中蕴藏的纯朴性、个性化、充溢人伦亲情的娱乐方式相汇融,从而焕发新的光彩。
三、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艰难转变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领域,改变「满堂灌」、「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模式,而着眼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业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的共识。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改变了保守性的文化传承取向,而构筑了前瞻性的生活准备取向。这就有必要借助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造就完整健全的人格,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做好准备。从思维质量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实现从理论的构拟到实践环节的转换,需要克服重重阻力,才能真正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运作机制。
就华南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意识到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要性。其次,在学生的升迁机制上,还没有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作用,第三,还缺乏大量胜任素质教育的教师。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就是借助教育的渠道,脱离农村,到城市不行,到县城或镇上也好。达至这一目的,除了招工、招干、参军、经商,就是在中考或者高考中获得成功。而衡量是否成功的标准,实际上就是考试是否通过。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推行以造就健全人格为中心的素质教育,阻力来自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对固有的教育功能的认同。那么,转变认识、转化机制关涉到教育决策部门、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还有全社会的密切配合。需要建构「只有实施实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获得智能提高、人格完善以及升迁机会」的教育发展模式,方可使素质教育发挥真正的效应。
在华南中西部乃至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学生,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塑出品性纯正的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们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日益更新的教学内容、层出不穷的教学指导书、不断变换的教学技巧、漂移不定的教学目标,显得无所适从,困惑迷茫充塞心间。正如卡尔?雅斯贝斯所说:教师们「彼此之间不能理解,而且受制于机械、呆板的教学课程;至于学校本身,则没有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共同体精神,有的只是对这种或那种空洞说教的服从,这些说教或者是民族主义的说教,或者是哲学的或社会的说教。」2 所以说,激发教育蕴涵的潜能,需要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宏阔背景中,理清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补正现行教育忽视教师及学生主体性之缺憾。
四、心智统合与心灵超升
在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结构的深处,积淀着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价值标准和解释体系。官方倡导的主流文化、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现代西方的价值观念、民间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和风水信仰,从不同的层面和向度,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向。在实地调查当中深深意识到,一个圣洁无瑕的婴儿呱呱坠地,心智结构本是一片空白,是纯自然的人,而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把他塑造成拥有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的人。在中国农村,婴孩的父母会用传统的养育方式将之抚养成人,希冀他传宗接代、光宗耀祖,民间文化习俗让他承受最基本的文化熏沐,初步确立分辨是非的观念。上学之后,官方的意志开始渗入他的脑际,集体主义精神,崇高的社会理想逐渐占据心间。毕业之后,种种社会现实不断对他造成强大的冲击波,许多人由崇尚幻想主义、浪漫主义,逐渐过渡到信奉现实主义甚至实用主义。真实感人的典型模范将之引向积极进取,各种丑恶现象引诱他腐化变质,善与恶,美与丑各种势力不断刺激着他意识。在传媒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现实相对照,往往存在诸多隔膜;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冲击,曾被当作是中国在近现代落后的根源,而未能经过化合创生而重焕新光;西方文化置根西方社会基础,与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存在诸多抵触,不可简单移置;民间小传统虽然影响深远绵长,但往往不登大雅之堂而难以提升为主导人的心智结构的核心。有人提出融会儒、道、释之精华,「敬天而不祭祖拜物,修行而不遁世出家,贵生而不迷信方术」3 此作为中国宗教改革方略,是否拥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当前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形成与运作机制,尤其是从民间、从实证、从大众的视角,认清人们的心智特征,然后探寻获得超升的路径。
梁漱溟先生曾把人的精神的高等表现概括为「从容、细致、周密、精确、文雅、温和、蕴藉、轻妙、灵活、优美,」把精神力量的低等表现概括为:「迫促、粗糙、粗野、粗疏、粗暴、冷漠、板硬、尖刻、笨重、钝拙」,4 臻至高等精神境界的基础是人格完善、心智统合,而教育模式、文化传承、宗教感化、民俗熏染在提升人格品位、实现心灵超升整个过程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讨论:人格提升的机制
21世纪来临之际,中华民族的教育与人的素质面临严峻的考验。社会上出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人的教育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犯罪率上升了,绝迹多年的吸毒现象,又死灰复燃,这都与人的精神空虚,心智迷惑,素质下滑紧密相关。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人的素质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而且意义深远。因为在广大农村,确实存在许多妨碍人的素质和人格品位向上提升的不良倾向,任其泛滥,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认识到教育滑波,道德失范,人格低落的危害性,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明确强化教育功能、提升人格品位的途径,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出发,倾心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人格提升的过程之中,存在着异常复杂的机制。经济发展水平,民生基本保障,是造就高尚人格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仪」为古今皆然的通理。加强法制宣传,强调依法治国、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约束人们的言行,是降低犯罪率,维系社会良性运作的根本保证。提倡移风易俗,弘扬良俗,革除陋习,正民心,达民意,兴民志,培植淳厚民风,是人格提升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氛围。激发教育潜能,整合信念结构,延展优秀文化传统,以高雅艺术,熏沐人的心灵,则是塑造完善人格的核心与关键。
人格提升的整个机制,关涉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行政部门需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导向;教育机构需要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传播媒体需要清除低层位的文化污染;社会人文工作者需要对人的素质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论阐述。让全社会都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此才能推进中国社会朝着文明和谐,健康向上,安定祥和的方向演进。
注 释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2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3何光泸:〈中国宗教改革论纲〉,《东方》,1994年第4期。
4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