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人间佛教的面面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默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间佛教的面面观
  默如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2册
  页287-298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287页
  一、人间佛教一名词之由来
  「人间佛教」,把这四个字连缀成功一个专门名词者,
  差不多是近来佛学家的一种新运动。其目的,在乎实现「人
  间佛教」化,这确是可庆幸的一件大快事﹗在表面上看来,
  「人间佛教」这个名词,似乎是近来出产品﹔按其实际呢,
  佛陀老早的提倡过人间佛教了。说到这里,我们便要问﹕近
  来佛学者为什么重新提倡这个人间佛教呢﹖大概有这两种的
  因缘﹕
  一、佛陀现身于我们这个人世的时候,什么法都被他说
  过,什么机都被他化过,至于怎样造成我们的高尚人格的一
  种人间佛教,不须问自然便会知道是被他说过的了。可是,
  佛陀虽则说过了这种人间佛教,却是尚未把这「人间佛教」
  四个字连缀成功一个专门名词起来,所以有重新提倡的必要
  。
  288页
  二、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来,就少有实行人间佛教的机
  会。大部分的僧伽都是好谈清高,摈弃外缘,退隐到山林里
  去,少顾及到人间的佛教化。于是社会上不认清佛教,甚至
  把佛教和神鬼等相提并论了。近来佛学家深感佛教在社会上
  太嫌隔膜,并觉得图谋所以振兴之道,非把社会民众都知道
  佛教是个什么东西不为功,欲能达到此目的,除人间佛教化
  外,别无妙法,所以有重新提倡的必有。
  当今提倡人间佛教最热烈而诚挚者为谁,当代大佛学家
  太虚亲教大师也。
  二、人间佛教一名词之略释
  「人间佛教」这个名词,便是由「人间」和「佛教」两
  个名词合成功的。人间便是人的世间。「人」是有理性的动
  物。「间」有「时间」「空间」的二种﹕时间是延长相续的
  意思﹔空间是方向分位的意思。我们人类生在这个世界上,
  便是有其延长相续的数十年的光阴,和其身体所占据的方向
  分位的空间,所以叫做人间。或者,人间便是通常所说的社
  会之义,因为人和人之间,不能不发生关系,既然发生关系
  ,便不得不有社会的关系产生以维持公众的利益。佛教便是
  佛的教化。佛是觉者的意思。教化是有身、口、意的三种﹕
  身是行为﹔口是言语﹔意是思想。佛是观机逗教,看得这种
  众生,宜乎用那种教化便施行那种,那怕扬眉吐气举足动步
  一咳一笑一言一语
  289页
  ,却无不是其教化。要是把「人间」和「佛教」两个名词合
  成功一个「人间佛教」的名词,合可作如此解﹕一、叫我们
  这个人的世间中佛教化----这可以说人间即是佛教,当于六
  离合释的持业释。二、人间佛教者,便是人间的佛教。换而
  言之,要我们人的思想行动,都须合乎佛教所谓的做人的思
  想行动----这便是说人间须以佛教为依归,当于六离合释的
  依主释。具足以上二义,才可以叫做人间佛教。
  三、人间佛教在文化上的贡献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特征。即如原始人类高等动物和我们
  现在的人类就不相同,以我们现在的人类已能将内身外物由
  朴素而文明的改进了。能这样改善人类自然生活者,都可叫
  做文化。如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工艺、文学、
  美术、礼俗、方言等。然则佛教对于文化上有什么贡献呢﹖
  一、从宗教上看来----上面所举出的宗教哲学等尽管都
  可以叫做文化,可是能使人类生活有适宜的组织成为社会结
  合,却是宗教的力量最伟大。倘把世界上的宗教对于文化上
  的贡献体察起来可归纳为三大系﹕一、基督文化,现在欧、
  美、澳洲的文化,虽则是科学和工业的,而其骨格,依旧是
  二千年以前的基督文化,如风俗习惯等,都含有基督教的成
  分很多。二、回教文化,在红
  290页
  海两岸即亚细和非洲的文化,近今虽有一部分大起变动,可
  是旧有的回教文化一时尚不能完全毁灭,所以依旧拿他来做
  代表。三、佛教文化,亚南亚东的文化虽则得到明晰的概念
  ,可是我们知道道教不出中国本部﹔神道教不出日本﹔婆罗
  门教不出印度﹔儒教不出中国本部及日本朝鲜安南﹔只有佛
  教,曾为印度阿富汗波斯新疆及南洋群岛的教化,和到现在
  还为锡兰缅甸暹罗安南西藏蒙古中国本部,与日本朝鲜的教
  化。其关涉所及,不仅为人民信仰而已,而成为风俗、习惯
  、政治、礼制、文学、美术等全民族思想行为中心的文化生
  活。且蒙古西藏日本锡兰缅甸暹罗等文字,亦直接由佛学产
  生。故佛学可为亚南亚东各民族文化的代表。这样看来,佛
  教文化,在宗教的地位上比较起来,是有很大的贡献了。
  二、从地域上来看----上面说过宗教是文化、哲学、政
  治……亦是文化,前文既说了宗教的文化,所以再从地域上
  的各种文化来看一看。人世文化,固然很复杂,可是近来学
  者曾把他归纳为三种﹕一、西洋文化,这种文化,即是科学
  和工艺的,他的目的,在于人类生活的保存和富乐,所以不
  惜利用科学,以征服自然和异类。中国、印度尽管亦有农工
  渔牧莳事,却呈枯索的现象,而不发达,所以不能代表。二
  、中国文化,这种文化,是由淑身和善世而来的,他的目的
  ,在于立功立德立言的三方面,所以不求战胜天然和异类,
  而反与自然异类相融洽。三、印度文化,这种文化,是由感
  觉人生生死痛苦而来,他的目的在于实证真空,住于无住大
  般涅盘,所以勤修
  291页
  出世定慧而断业惑。这样看来,佛教文化,在盛行的地域上
  比较起来,亦有很大的贡献了。
  以通常的学者的眼光看来,当然可以照以上两种的看法
  来看﹔在我们佛教徒观之,佛教虽则才有遍布全球的气象,
  是为荣幸,其实佛教弘扬之范围何止于此,在十方的三千大
  千世界中,谁处不是我佛现身说法的道场呢﹖至其文化贡献
  人间之价值如何﹖识者当能知之。
  四、人间佛教在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范围,非常广大。这里所讲的佛法范围,是就佛对
  于各种根性所说的各种法的全体而言的。人间佛教,在这全
  体的佛法之中占据什么地位呢﹖要解答这个问题,且把全体
  的佛法看一下然后便会知道﹕
  一、就佛所感化的人来看----佛陀对于一切众生,一视
  同仁,并无彼此亲疏厚薄之分,所以他无论对于什么众生都
  愿意把自证的境界尽量的吐露出来,俾得一切众生同成佛道
  。在佛典中曾把一切有情归为十法界,即是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的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四圣
  。在这十法界中,除佛不须待佛来教化而外,其余九法的众
  生,莫不皆受佛的教化。
  二、从能得法益的人看----众生的根性既是千差万别,
  当然不能个个都肯接受佛的意旨而去
  292页
  活动,并且还有根本上就不肯来听佛法的人,所以便不能个
  个有情都获得佛法中的相当利益。然则能得法益的人是那几
  种呢﹖在佛典上曾将一切佛法分为五乘,所谓人乘、天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节乘是也。在这五乘中都能获得佛法的
  利益,不过在程度上有其深浅罢了。
  这里所提出的人间佛教在以上两方面看起来怎样呢﹖不
  怀疑的便答道﹕倘从广义的人间佛教说来,前者的四圣以及
  六凡中的天人都可归纳于人间佛教﹔后者的五乘法,亦都是
  人间佛教。倘从狭义的人间佛教说来,则唯指前者六凡中的
  人道和后者五乘中的人乘了。
  五、人间佛教在佛法中的价值
  人间佛教,若从其广义上说来,当然有其殊胜的价值。
  若从其狭义上说来,似乎没有多大价值之可言。甚么缘故呢
  ﹖人在十法界中仅不过比那根性最劣的地狱、饿鬼、畜生高
  一筹,连天道还赶不上,要是和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善
  根比较起来,那就不知道相去多远了。就是从发心上来讲,
  人亦未必高于其它有情。若说﹕天人之易于贪图福乐,不急
  修持,缘觉声闻亦有定性不肯回小向大者,菩萨亦有退其道
  念返归小乘者,可是同在一个人的范围之中,未必都能发心
  勤求菩提。例如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以及北俱
  卢洲,尽管同是人道,却和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并无
  想天的天道,同为佛法上归纳为「八难」之中。并且声闻缘
  觉,亦有回小向大
  293页
  的根性,菩萨中亦有不退的根性。人的发心既然如此,何有
  价值可言﹖
  以上的话,似乎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要是进一步来看
  它,尚有其价值存在﹕
  一、从受者方面看----人在十法界中,其善根程度,当
  然立于不高不下的中等地位,并不什么了不起。要是从发心
  的大体上看来,却是还要推人,因为人的感觉苦痛特别厉害
  ,所以他发心求菩提的志愿,也就特别刚毅坚牢。在这一点
  上,人类的成佛性,似乎较之其它有情为高。
  二、从授者方面看----佛陀说法,本是随机而说。人类
  对于佛法,既是需要的很迫切﹕在人的方面,愿心既是很坚
  固的集中于佛法上,而在佛法的方面,亦确是有实际的利益
  我们人类,所以佛陀不违本誓常常现身于我们这个苦恼的人
  间来广施法雨,利济大地群生。 在贤劫中有千佛出世,释
  家牟尼为其第四,这亦足以证明佛陀救人悲心之深。
  在这两点看来,前者为人类特好乐于佛法,后者为佛陀
  特济度于人类,由此便可知道人间佛教在佛法中之价值了﹗
  六、人间佛教在道德上的建立
  人间佛教,在道德上有什么建立呢﹖佛法的道德是根据
  缘生和业感的学理而建立的,故要我们人生不致堕落,便要
  注重业的方面,凡一切的行动,都须合乎佛教所谓做人的方
  法,才能保持
  294页
  人生。在佛法里把人生应具的道德归纳为身口意的三种业力
  ﹕一、身业有三﹕不杀、不盗、不淫。二、口业有四﹕不两
  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三、意业有三﹕不贪、不瞋
  、不痴。要是把这十种道德行为用佛法的术语说起来,便叫
  做十善。即在这十善中又可分做上中下的三品。在佛法中说
  ﹕行上品十善者,生天﹔行中品十善者,为人﹔地下品十善
  进,感修罗果。所谓狭义的人间佛教之道德,便可指中品十
  善而言了。兹将文意,列成一表如左﹕
  ┌不杀 ┐ ┌ 上品………………天
  ┌身三 │不盗 │ │
  │ └不淫 │ │
  │ ┌不两舌│ │
  │口四 │不恶口│ 十善 │ 中品………………人
  三业 │ │不妄言│ │
  │ └不绮语│ │
  │ ┌不贪 │ │
  └意三 │不瞋 │ │
  └不痴 ┘ └下品………………修罗
  295页
  按上文看来,人间佛教的道德似乎近于平凡,有什么高
  尚的价值呢﹖讨论到这个问题,那就要从佛随不随众生机感
  而异其教的两方面来看。关于随不随机而教的问题,古今的
  佛学家都是各执一边,如竟无居士之「乘三教一」和太虚大
  师之「质乘三教一」,(请参考太虚法师文钞初集第三编一
  八九页)即可见其一斑,但在这里并不注重讨论这个问题,
  不过在这随不随机而教的两点上都可以显出人间佛教的道德
  具有伟大的价值罢了。
  一、从佛不随机而教来看----这就是竟无居士的乘三教
  一之说,意谓佛陀所说的法,都是把他自证的境界从平等清
  净智中流露出来的,毕竟平等一味。因佛经验到生死苦痛,
  而修练三祇百劫,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缘起真理,证得
  真正的无我境界,所以佛乃乘性而说其法。可是在众生根性
  方面有种种的区别,所以有五乘等法了。所谓「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者是也。人间佛教,虽是人乘佛法
  ,其实已是究竟的大乘佛法,以佛法初无所异也。再者,众
  生听闻究竟味法之时,虽于自识心上变起人乘佛法的文义相
  来,这不过是他的根性来得渐,将来亦得因此善种熏习而成
  熟,证得究竟佛果,亦未可知。故知人间佛教极有价值。
  二、从佛随机而教来看----这就是太虚大师的乘三则教
  亦三,教一则乘亦一之说,大师云﹕「夫佛既无「独语」及
  「不契机」之教,教岂离绝机感而独有哉﹖」又云﹕「应渐
  机故,教亦成三﹔应顿机及不定机故,乘亦为一。」意谓佛
  陀说法,乃随机感而说,并不死守成规,众生有五
  296页
  乘的根性,佛陀说的法亦有五乘了。人间佛教,虽是人乘佛
  法,但不是世间上的伦理学,仅以做人之道为了事,而是欲
  以求得大菩提为目的。不过以做人之道为学佛的初阶,以便
  升堂入室而已。在法华经中曾有「化城」和「宝所」的譬喻
  ,意说﹕佛在鹿野等,所说的小乘等法,都不过是设的一座
  「化城」,到现在法华会上来的人,才是进去宝所了。由此
  看来,小乘法既是化城,人间佛教,当然亦是座化城,而不
  即以为究竟,故知人间佛教有其价值。
  以上两点,前者后者,佛陀虽有随不随机说教之殊,但
  众生得皆因此展转发心趣大菩提则一。盖学佛目的,不仅要
  我们做到人的地位,还要我们做到超人,甚至不仅要我们做
  到超人,还要我们做到超人的超人,再进一步,即使人的超
  人做到,亦未必能尽其事,所谓倒驾慈航,救度群生是也。
  人间佛教道德的根据点,即在于此。
  七、人间佛教在今日人世的必需
  世界文化,原可分做二大系统﹕一是唯心的﹔一是唯物
  的。唯物的固然是好,可是把那唯心的完全抛弃了,而专门
  的去讲究唯物,那就不免产生出极大的危险性,例如电灯电
  报汽车火车等,固然与人有益,倘是完全不讲道德而一味在
  物质方面(如杀人利器)从事建设,那就要草菅人命荼毒生灵
  了。可是在事实的表面上看来,似乎唯物能克服唯心,因为
  讲求道德是不中用,飞机大
  297页
  炮一来,即无法处置它,甚且被它所征胜。其实呢,还是利
  用飞机大炮来杀人好﹖还是利用道德来助人好﹖我们人是理
  性的动物,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不加思索便可知道。何须再
  待我来喋喋呢﹖
  可是我们人类,虽是理性的动物,明知道德是好的,物
  质不必都是好的,但他终不肯就老老实实的来实行道德而愿
  意在物质方面追逐。这是因为道德这件事是有些损己利人的
  性质,而物质方面是有些利己损人的性质。并且道德的工作
  干起来,因为时空因果的关系,真如逆水行舟,煞是费劲﹔
  而物质的机械利用起来,非常使人悦意赏心,意识上要怎么
  干就怎么干,真是写意得很。所以谁都不愿意去干道德的工
  作了。可是从实际上来说则不然,因为道德是有千古不灭的
  价值。则如由科学产生的物质的东西,固然有些是于人有益
  ,同时亦有些于人有损,可是由伦理所产生的精神的道德,
  确是于人有百益而无一损的,由此可知道德的真价了﹗
  今日世界,大非往昔可比,人事愈复杂,国际愈纷纭,
  钩心斗角,纵横排阖,诚属可憾之事﹗考其原因,不外唯物
  是尚,而蔑视道德的真价,人和人之间,国和国之间,都是
  仅顾私利,而侵凌他人的权利,所以互相攻讦,互相侵略,
  暴露出狰狞面目,大显出杀人身手。如前次之世界大战,及
  最近之日本侵略中国,皆其例也。故欲补此弊,则非唤醒全
  世界的人类,实行人间佛教精神上的道德文明不为功。
  298页
  今日中国,尤非往昔可比。在海禁未开以前,欧风尚未
  东渐,中国尚堪自保,纵有前后朝代的更迭,亦不过更换姓
  氏而已,并无所谓亡国之意味。降至今日,各国觊觎,如砧
  上肉,而我中华民族,又不思以有所振作,物质上之发达,
  固不及列强,而精神上之团结,亦复落后,在思想上亦无集
  中之点,似乎都趋重欧化而忽视中国固有文化,兴言及此,
  能不悲夫﹗补救之道为何﹖以吾观之,在此青黄不接之际,
  全国人民应集中思想于三民主义及人间佛教,庶乎可也。
  然则实现人间佛教,究有何益﹖人间佛教道德建立,已
  如前说。骤看之,学理似甚浅近,实行起来又为如何﹖一国
  能实行它是怎样﹖乃至全世界能实行它又是怎样﹖吾人虽不
  能轻下结论,但在理想中,最低要变成一个安乐国,或是太
  平盛世以及大同世界也。由此看来,吾人对于佛陀所发明之
  极浅近的人间佛教之精神道德,岂可忽诸﹖﹗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