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不同宗教耳根观修法通判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陶贵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同宗教耳根观修法通判(原名《耳根观修法种种》)
  作者:陶贵堂

  一、耳根相关修法简介:

  观世音菩萨所介绍的《耳根圆通法》,由于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的高度智慧性判析,并被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选定为末法时代众生修无上解脱之道的最佳修行方法。因此,古今中外的佛教修行人,都极为重视这种方法的研修。

  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文化因素,以及人们在求法过程中的种种因缘,许多人常常会把这种修法与其它与耳根相关的修法互相混淆,而使修行的进展变得滞缓或者迂曲。

  这些与耳根相关的其他修法,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目前有中国儒家的《心斋法》,中国道家的《庄子听息法》及《返听法》,印度瑜伽的《心音观修法》,印度教的《夏白德瑜珈》,以及源自台湾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等。这些修法,虽然表面上与《耳根圆通法》一样使用耳根,但是,由于相关教义及见解的差别,其修行的目标与内容都与《耳根圆通法》有极大不同,因此其修行结果也具有天壤之别。

  二、相关耳根修法的内容与分析

  为了方便大家正确认识《耳根圆通法》,以下特对这些相关的耳根修法,分别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分析,以便修行人能够有所辨别并准确把握。其内容如下:

  1、《心斋法》与《庄子听息法》

  此二者实际是同一方法,只是叫法有所不同。此法本为儒家先师孔子对弟子颜回所说,其名为《心斋法》,因为见载于道家经典《庄子·人问世》中,因此,在道家中又名《庄子听息法》。其具体方法内容为: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此修法的这段文字,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听止于耳,心止于符(虚)”一句,从表面上看,与《耳根圆通法》中的“耳根圆照三昧”极为类似,但这只是就“修定”的功效而言。如果从“修观”的角度分析,此修法的“虚而待物”,重在体察道境,而“耳根圆照三昧”则重在反观自心。二者之间,一个心中有物,一个心中无物,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是有死活之别。虽然说,此修法的“虚”字诀也蕴含“舍物存觉”之机用,但其觉悟之途毕竟已落迂曲,不如《耳根圆通法》直截了当。另外,从修法层次上判断,在儒道两家中,此法的内容也就仅此而已,而“耳根圆照三昧”,则只是《耳根圆通法》法的准备阶段。所以,其见解与修行层次皆与《耳根圆通法》有所不及。

  2、《心音观修法》与《返听法》

  《心音观修法》见载于邱陵先生编著的《密宗秘法》和《瑜珈灵性修持法要》。其内容如下:

  “心音者,乃修习者于入定中所闻之妙音,是为瑜珈脉净的表现……此音巨微皆有,先由大音而默想得微音,逐渐由微音至妙音。初学之人唯闭耳时能闻之,久习之人不须闭耳,能专心闻得。此音由中脉心轮发出。静坐,以两大拇指按耳,静听即能闻得内音。此内音能阻断一切外声,再闭眼,先只闻得许多大音,后来其声转和缓。心先专一注于一声,把它固定,即为它所收摄。心与外境脱离而与声合,如奶如水,即刻成为识空,盖心与志合,不复有贪欲。

  其由命根气圣音发出之声,名为梵音(即内在音),乃光明之体性。心入于光明,在其有声之时,则知心存;但至停止无声时,则得最高境界,名无心状态;因常专一于圣音者,心得为命根气所摄入,此时身如木块,不知冷热忧乐,如是心中发出各种声音,如念字音、铃音、贝壳音、琵琶合、铙钹音、笛音、鼓音、雷音等……”

  《返听法》乃是一种道家修法,常与视觉控制配合运用,有“收视返听”之说。对此,许多道家资料中都有介绍。但是,也有提倡单修此法的全真派郝大通的《金丹诗》中有这样的介绍。其诗句为:

  “常听壶中金石声,凡情除却道情生。” 〖说明:“壶”,指人的身体〗

  由上述资料可知,《心音观修法》与《返听法》的主要修行内容,就是专注听闻人体中的“内音”。这种修行方式,虽然说把听闻目标从身外转向了身内,好像迈出了“反闻闻自性”的第一步,但是,它并没有进一步“旋闻与声脱”,而只是停留在这一步的“内境”上,专注于“内音”进行“修定”而已。因此,仅根据这一点判断,此修法与《耳根圆通法》以及《心斋法》的“修观”性质已经有所不同。虽然说,由于耳根听觉的普遍观察特性,这种“修定”也带有部分“修观”性质,但是,由于修此法时自心被“内音”牵制,其觉观难以深入事物的本质,并获得真正的觉悟,所以,如果不明此理,误将其观量当作究竟,其修行必将流落歧途。

  此外,如果从“修定”层次上比较,此修法勉强可以与《耳根圆通法》的“缘心自在”的初步修行相当。这种依于“内音”的“修定”,由于不能摆脱“内音”的影响,难以体入真空妙境,因此,就可能产生的修行效果分析,其所能深入的程度及修后的受用,相对《耳根圆通法》中无执着的“耳根圆照三昧”而言,可能都有所不及。

  此修法中所描述的最高境界,从修行原理上把握,实际上是“入流亡所”后“破受阴”的“无明空”境界。修行者“破受阴”之后,由于人的感觉意识与感受对象相脱离,因此,就会产生上述所说的“身如木块,不知冷热忧乐”的异常现象。证入这种境界的修行人,虽然可以摆脱外在感受的影响,但却不能摆脱内心的见惑烦恼和思惑烦恼,另外,由于“受空”原因,执着于这种境界的修行人,虽然不会感受到强烈的烦恼,但也同样不会感受到快乐。而且,由于感受封闭后,修行者难以觉知新的信息,除非定力消散,极难有觉悟产生。为此,追求觉悟的佛法理论,往往将这种境界比作“鬼窟”与“陷坑”。所以,修行者进入此境后,决不可执境修定,当用反观自心之法打破境界,如此才可更进一步。

  3、《夏白德瑜伽》与《观世音菩萨法门》

  《夏白德瑜伽》(Shabd Yoga),又名“圣音瑜珈”,或者“巴赞”(Bhajan),乃是印度教的一种修法。关于这种修法,台湾出版的《圣人的教诲》(印度版原名为《为永生而死》)、《圣者的哲学》(又名《圣道》)等书皆有专门的介绍。其具体修法内容,与前述《心音观修法》极为相似,可以说是《心音观修法》的特殊类型。其中有所不同的是,在这类修法中,“内音”被看成是来自“神”或“上帝”的“福音”,其因专注“福音”而产生的灵魂脱体经验,则被作为修行成就对待。

  这类修法,由于包含了较多的神秘说法,对于某些信仰上帝的虔诚修行人来说,其可能会比修《心音观修法》更快进入“无明空”境界。

  这种修法的灵魂出窍——让心识脱离人的躯体,从表面上看,虽然好像是一种解脱,但是,其所能够达到的层次,实际上也只在天、非天、鬼神之间。这种脱体,本质上是一种修定境界,由于其强修空定,入于无想,身业止息,所以其灵魂可以出窍,但是,由于这种出窍,只是用定力暂时遮止身业,其意业和语业皆未转成智种,因此,其出窍之后,尽管可能因为与天神相通而获得某些神通和力量,但却并不能真正灭除内心的烦恼,因此,不论其心识去到哪里,烦恼也会跟到哪里,游行三界亦无自在安乐可言,而且,一旦其定力消散,烦恼和痛苦的反弹将更加激烈。因此,只有觉悟自心的本质,用觉智将身语意三业种子转为智慧,才能真正解脱心身烦恼,得到安乐自在。

  4、《观世音菩萨法门》与《观音禅法(A法)》

  此处的《观世音菩萨法门》,乃是台湾比丘尼清海无上师传受的修法名称,《观音禅法(A法)》,是《观世音菩萨法门》被中国政府取缔后,在中国大陆采用的另一名称。中国大陆秘密流传的《圆顿法门》,实际上也是这一方法的变种。

  《观世音菩萨法门》实际上是一种锡克教的修法。其主要的修行内容,除了观听“内音”之外,还有观看“内光”、“内境”的修法。对于观看“内光”时所显现的“内境”,《观世音菩萨法门》中还有相应的“五界”之说。

  《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行层次,如果从“修定”上判断,来说,由于“内光”存在细微质碍,并不比“内音”清净,本修法的入定效果,与《内音观修法》与《夏白德瑜珈》等基本相同。其心识出窍层次,也并不比《夏白德瑜珈》高级。如果从“修观”上判断,由于其重在观听“内音”与观看“内光”,自心被“内相”牵制,其观修难以客观深入,不能透入事物的空性本质,而只能停留在一些微细事物的表象上,因此,虽然此修法公开宣称可以即刻开悟,但实际上与真正觉悟相差深远。因此,如果不明此理,误将观得的细微表象当作究竟,其修行必将使自心流落魔幻境界,难以真正解脱。

  三、关于“内音”机理的探讨

  用耳根的听觉进行修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会有一种普遍的修行现象显现,——这就是有关“内音”的问题。

  有关“内音”的描述,不仅存在于《楞严经》中,如:“梵音海潮音、妙音观世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长住”一句,而且更加广泛地存在于其它的耳恨观修法中,比如《心音观修法》中所述的“妙音,梵音,念字音,铃音,贝壳音,琵琶音,铙钹音,笛音,鼓音,雷音”以及《金丹诗》中的“金石声”等等。

  这些“内音”,人们在常态下虽然难以有所体会,但是,在耳根观修过程中,修行人却能极为容易地有所感知。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因此,在某些宗教的相关耳根修法中,往往存在一些神秘的说法,譬如将“内音”看作“福音”、看作“神”与“上帝”的声音等等。

  那么,这些“内音”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些“内音”并非什么神秘力量,乃是人体内部的物质力量相互冲击而产生的震荡声。从原理上说,其本质与耳鸣的声音基本相同。

  现代医学理论指出,我们人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循环系统,包括物质循环系统、动力循环系统、信息循环系统等等,在这些系统中,随着人的生命活动的进行,各种粗细物质往来不断,这些物质在相应的循环管道——诸如血管、脉络、神经的交叉及转折处不断形成冲击,因此构成振荡而发出不同的声音。

  佛教有关密宗理论指出,人的每一种意识行为,都能形成相应的习气,并按相应的轨道循环,由此而形成相应的经络。人的八万四千妄念,分别形成八万四千习气,而流经八万四千脉络,习气与脉络相冲击,由此可产生八万四千声音。人体内的这些声音,由于其大多都非常微弱,极易被外界的其它声音掩盖,因此,唯有在相对寂静的情况下,通过认真仔细地啼听,才能有所感知。一般情况下,修行人入定后可以明显觉察到的内音,大约有五十种。据说古梵文五十字母的读音,就是根据这五十种内音而确定的。

  在中国道家的修行理论中,对于人体的内音也有介绍,譬如《庄于》中的“天籁之音”,前述《金丹诗》中的“金石声”等,其中描述的比较详细的,是全真派道人邱处机的《大丹直指》,其中的《三田反复金液还丹法行功应验篇》,有这样的经验记载:

  “初时渐觉丹田有物和暖,真气上行,耳闻风雨之声,渐渐顶内有音乐之音,久则顶内如有笙簧、琴瑟、丝竹之音,又如鹤唳、猿啼、蝉磐之声,各种自然之韵因人而显,无所比拟……但初行时,梦中闻霹雳之声,是真气冲开顶阳骨,以通九宫……”

  这段文字,不仅描述了修行的内音现象,同时,对内音形成的原因与机理,也部分地进行了说明。

  耳根观修中所听到的“内音”,其直接形成原因,乃是人体内部的各种“气”流的活动,其与人的意识活动状态紧密相关。根据笔者以前与有关人士的修行验证,在实际修行过程中,修行人各自所听到的“内音”,往往有极大的不同,而且,随着人的意念状态不同,其所听到的“内音”也会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内音”的显现具有如下规律(见表):

  ┌————┬———┬—————┬——┬——┐
  │意识状态│散乱 │ 专致  │清净│无念│
  ├————┼———┼—————┼——┼——┤
  │能量形式│气  │光    │波│无相│
  │能量性质│粒子性│波粒二象性│波性│空性│
  │内音情况│沉噪 │高亢   │细柔│寂灭│
  └————┴———┴—————┴——┴——┘

  由此可知,“内音”的真正本质,乃是人自心的妄念活动,而绝不是什么“上帝”与“神”的神秘力量。修行人如果内心清净,真正进入“无念”状态,此时,所有“内音”都会归于寂静,由此而出现《道德经》所说的“大音希声”境界。相反,如果心中执求于“内音”,则其修行永远也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四、关于“耳功德”与“外音” 

  《耳根圆通法》的修行,不仅应该注意破除对“内音”的迷惑,同时还必须正确对待有关“耳功德”与“外音”的问题。

  在修习耳根观修法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地使用听觉,人的耳根的听察功能会相应得到开发,由此而会产生相应的“耳功德”成就,并听到一些以前听不到的“外音”。根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说,“耳功德”成就后,会有以下情况产生:

  “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界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乾达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侯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恶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辞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所谓“耳功德”成就,实际上就是出现超常听觉功能。这种超常听觉,与一般的“天耳通”有所不同。天耳通,乃是与天道众生的听觉相通。耳功德,是自心相对清净情况下,从自性中显现的超常感知现象。

  由于“耳功德”的成就而听到某些“外音”,这也是修习耳根观修法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其正确的对待方式,仍然是“反闻闻自性”,一切都用返察自心的方式去解决。只有如此,才能使修行步步深入,尽快得到圆满觉悟和解脱。

  五、耳根圆通法与菩提之道

  佛法修行的根本目标,在于觉悟心身及事物的根本特性,用大智慧彻底解脱心身烦恼。

  根据佛教心理学的眼光,众生的各种心身烦恼,其本质上只是某些感受,感受之所以会变成烦恼,关键是众生对感受经验的迷惑,错将感受经验当作自性,从感受中寻找感受,骑驴找驴,用自心寻找自性,因而迷失于感受之中,进入恶性循环。因此,佛教认为,要想解除烦恼,关键在于“破迷合觉”,——破除感受经验的迷惑,觉悟真实的自性。

  众生的真实自性,既不是感受经验,也不是当前的感受,而是众生能够体会感受的心性。这个自性,佛教称之为本妙真心觉性,简称为本觉、真心、觉性或本性,也有称作自然觉、如来藏。

  这种自然觉性,乃是一切思想经验意识形成的基础,只是随着众生思想经验的增多,众生形成主观感知习惯,这种自然觉性被主观感知取代,并被相对隔离于经验意识之外,因而,众生迷失自性的现象也就产生。

  众生迷失自性,只是相对众生的经验意识而言,从本质上说,众生的自性,从来与众生俱在,众生的一切行为,实际上都是自性的显现。如果运用特定方法,有效控制经验意识的影响,深入观察心身及事物的本质,众生的意识将重新与自性沟通,从而消除迷惑烦恼,获得安乐与自在。这,就是佛教所倡导的菩提道——觉悟之道。

  觉悟之道的修行,一般必须具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止”,另一个是“观”。所谓“止”,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冷静与安定,入三摩地,这是产生觉悟的基础;所谓“观”,就是仔细客观地进行观察,这是取得觉悟的关键。对于觉悟来说,此二者缺一不可。有止无观,是为枯定,不生觉悟;有观无止,是为邪观,不成正觉;唯有止观相合运用,才能产生正觉妙智,彻底解除烦恼。

  耳根圆通法,属于佛教止观修法的特殊类型。这种修法,由于有效采用反观方式,来积极摆脱主观意识干扰,为此,其所修的“止”,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极为稳定。比“止”更为殊胜的,耳根圆通法的另一优势,是其 “观”修效果。由于耳根听觉的“圆”“通”“常”三大真实特性,其“观”能够圆觉十方、深入无形、通达远近、穿透障碍,并且恒常作用、永无休止,这是众生其它任何感觉都不可比拟的。为此,使用耳根的听觉进行观察,极易洞入各种意识障碍,其所“观”的结果,极为深刻与真实,无与伦比。

  所以,耳根圆通法,乃是一种极佳的止观组合形式,相对其它止观修法来说,其更能迅速地达成深刻的觉悟,并取得理想的修行效果。

  六、其它耳根修法与菩提之道:

  从前面所介绍的内容可知:耳根圆通法的基本修行特征,主要是缘心自在,离境起观。而其它耳根修法的特征,大都是心外求境,缘境起观。根据佛法修行原理,缘心,意味着解脱;缘境,意味着迷失;离境起观,意味着圆觉,缘境起观,意味着偏见。因此,这些修法,虽然同样使用耳根,但是,由于观修内容不同,其所产生的修行结果也绝缘不同。这种相互间的差别,可以通过下面表格对照进行判断:

  ┌—————┬—————┬———┬———┬———┬——————┐
  │修法类型│断执差别 │止差别│观差别│受差别│智果差别  │
  ├—————┼—————┼———┼———┼———┼——————┤
  │耳根圆通法│离境无执 │体真止│返观│速解脱│速成正觉  │
  ├—————┼—————┼———┼———┼———┼——————┤
  │孔子心斋法│离境无执 │无缘止│正观│渐解脱│渐成正觉  │
  │庄子听息法│"   │"│"│"│"     │
  ├—————┼—————┼———┼———┼———┼——————┤
  │心音观修法│执内音 │有缘止│偏观 │偏安│偏觉偏见  │
  │返听法│"   │"│"│"  │"     │
  ├—————┼—————┼———┼———┼———┼——————┤
  │夏白德瑜珈│执内音 │有缘止│偏观 │偏安│偏觉偏见迷信│
  │巴赞 │"   │"│"│"│"     │
  ├—————┼—————┼———┼———┼———┼——————┤
  │观世音菩萨法门│执内音内光│攀缘止│偏执观│偏安│偏见幻见迷信│
  │观音禅A法│"   │"│"│"│"     │
  │圆顿法门│"   │"│"│"│"     │
  └—————┴—————┴———┴———┴———┴——————┘

  通过上述表格可知:以上所有耳根修法,对于外在感受所引发的烦恼,基本上都能做到有效遣除,但是,在消除自心造成的见思烦恼上,除了《耳根圆通法》与《心斋法》、《庄子听息法》之外,其余耳根修法,由于执着于“内音”及“内光”而修,自心受“内音”“内光”的牵制,难以进行广泛深入地观察,不能彻底透入“见障”与“思维障”,因而不能得大自在。

  依持某种特定境界来修行,在修行的初级阶段,确实能让心身迅速安定,取得一定的收效。但是,随着修行的深入,这种依持就会变成一种偏执现象,构成发自内心的烦恼。至此,如果不能打破对原有成见的迷惑,其修行就很难更进一步,而获得更大的自在。

  龙树菩萨说过:“佛说一切法,为救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金刚经》指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法亦应舍,何况非法”。

  所有方法的建立,都是应众生的烦恼而设,随着烦恼的不同,众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其方法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对治不同形式的烦恼,其基本治疗方式,皆是以妄治妄,以幻破幻,逐渐将众生引向自在。其中最能清除烦恼根本的万灵妙法,就是觉悟自性之道。

  因此,修行人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根据烦恼因缘,以消除烦恼为标准,对相应取舍有关修法。不论是佛教方法,还是其它宗教的方法,亦惑现代科学及医学,凡是能够有效控制烦恼的,就可以善加利用,凡是能够净除烦恼之本——内心迷惑的,就应当重点把握。与此相反,如果不能消除自心烦恼,即使其曾经对自己有效,或依然对他人有效,也必须予以舍弃,而重新选择有效修法。

  就像耳根圆通法的实践一样,虽然其一个反观贯穿始终,但是,其每见一法必破一法,直到破无所破,观无所观,诸法空尽,心归寂灭,圆明无碍,才算究竟。只有这样进行修行,才能更快解脱烦恼,获得永久安乐。

  《楞严经》指出, “觉海性澄圆”,“圣性无不通”,人的本性在于觉性,觉性遍存于一切时空,与一切事物根本相通。世间的一切事物,全都是觉性的显现。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法,不论是内道,还是外道,一切修行方法,皆是觉悟之缘。

  《六祖坛经》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无上解脱之道,关键在于自心的觉悟。而觉悟是否产生,关键在于观察。而观察的本质,也就是觉性的运用,其本无方所内外分别,“顺逆皆方便”,不论是“止观”烦恼妄念的外观法,还是“反闻闻自性”式的内观法,皆是达成觉悟的有效方式。

  由于观察结果取决于观察的状态,为此,要想使观察深入事物本质,产生真实的觉悟,必须最大程度排除自心干扰,进入相对客观的状态。而达成这种状态的最佳方式,就是大胆怀疑,小心取证。因而禅宗的参禅法中有这样的说法,“不怕不悟,就怕不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因此,即使是行于外道功夫,只要不迷执浅表观察经验,而不断深入观察事物本质,一样可以达成圆满的觉悟。

  所以,只要真正明了觉悟之道的关键,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相关因缘,修行人都可善加把握,及时进行观修。在观修过程中,只要不为任何现象所惑,时时觉察于当下,必定能够产生真实的觉悟,由此迈向智慧解脱的自由境界。

  七、耳根观察力的灵活应用

  根据《楞严经》中文殊菩萨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耳根圆通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耳根听觉的遍满、通透、恒察的三大真实观察特性。以用这种无与伦比的观察力来进行观修,所以觉悟极为快捷。

  那么,耳根的这种观察力,能否有效应用于其它修法之中呢?经过与其它修法相互参证,笔者发现,将耳根的听察功能与以下方法结合,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1、与念佛持咒合修,有效加强定力:
  《耳根圆通法》主要依靠自力起修,修行人如果自信与定力不足,可以与念佛持咒合修,以此借助念诵及佛力加持来增进定力,由此一边念松,一边进入耳根圆照三昧,由此口念耳闻,念止于咒,心合于观,止观双运。这种合修法,既与净土宗的实相念佛法相同,也与禅宗反参“念佛的是谁”相似,不仅非常简便,而且定慧双修,既可以作为耳根圆通法的基础功夫,又可以作为悟后的护持与保任功夫,不拘根器,效果极佳。

  2、与内音观修法合修,灵活修定起观:

  前述的相关“内音”观修法,由于其以人体本有的“内音”为缘,极能帮助心识迅速摆脱外界干扰而进入安定,其方便与快捷堪称一流。修行人在初级修行阶段,如果意识过于散乱,可有效缘观“内音”以修定力,待心念渐渐趋于稳定之后,即可顺势转入观修,其具体观修方式有两种选择:⑴将听察目标从“内音”转向整个虚空,与耳根圆照三昧合修。⑵顺势体察“内音”的本质,变单纯修定为止观双修,引生觉悟(此法较为困难)。这种合修方式,甚至可用吉祥卧势,使休息与修行二者兼顾,极为方便。

  3、与止观禅法合修,更快化度烦恼:

  止观禅法,乃是佛法实践的经典方法,其主要通过观察外在对象来成熟智慧。止,即是让心念停留于空理或者某一境界而不动;观,即是用观智透入烦恼而使之转化。一般来说,止观禅法所用的观察工具,一般是因感知对象而定,即用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因此,随着观察对象的不同,观智透入烦恼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如果能够尽量运用观察力,去观察所有的烦恼对象,其止观修行将会更快地取得预期的效果。

  4、与取舍想换法合修,迅速成熟智慧:

  取舍相换法,是密宗的重要前行修法——菩提心法的核心修法。该修法借气功为缘,将己身功德施诸众生,将众生烦恼摄归自身,然后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助缘,借烦恼勤修止观,由此成就智慧。因此,如果从本质上把握,此修法可以说是止观禅法的灵活运用。其具体结合方法与止观禅法相同。

  5、与禅宗参禅法合修,加快觉悟进程:

  参禅法,乃是禅宗祖师禅的修法。禅宗修法,有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分。如来禅重在“自净其意”而修“止”,祖师禅重在“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即通过修“观”而顿入佛道。一般人在参禅时,大多习惯运用眼根或意根来修观照,其觉悟过程相对缓慢,如果能充分利用耳根的圆通觉观特性,其破关觉悟过程将会极为快捷。

  以上是笔者的有关研究心要,希望有缘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与受用。

  回向偈(引自《楞严经》):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甚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抵获法身;
  原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