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之三教会通思想于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意义(2)
以上比较慧苑《刊定记》与宗密《原人论》的判教系统,
发现他们的教义分类与所述的内容,有非常近似的一面;除宗
密的“人天教”在慧苑的判教体系中没有发现外,其他如儒、
道二外教、小乘教、法相教、破相教和显性教,都可以找到对
应的说法,只是二人的分类方式有所不同。宗密破斥外教思想
部份的标题为“斥迷执”,[注45]“迷执”和慧苑所用的“
迷真执异”,其实就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本幸男教授认为宗
密有受到慧苑的影响,他说:
澄观虽然是论难慧苑以邪说混圣教,然以笔者的愚见看
,慧苑能在思想体系中,显出佛教优越的地位,这还是
可以看出慧苑的卓见超群了。盖澄观的弟子──华严宗
第五祖的宗密,在‘原人论’中的“斥迷执第一”中,
举出儒道二教;“斥偏浅第二”中,含摄:学习不了义
教的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
大乘破相教等四教;于“直显真缘第三”,充以学习了
义的一乘显性教,而于最后的“会通本末第四”中,总
会以
───────────────────────────
注43:见《大正藏》卷45,页710中。
注44:《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言:“若依终教,于此赖耶识
,得理事融通二分义,故论但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以许真如随熏和合成本识,
……。”(《大正藏》卷45,页484下-485上)。
注45:见《大正藏》卷45,页708上。
页290
前的所斥归结于一真性,宗密的这种作风,可以说是完
全受到慧苑的影响而来的。[注46]
虽然无法找到宗密参考慧苑说法的直接证据,或许因为澄观曾
经猛烈地批评过慧苑,使得宗密不愿直接道出慧苑的名字;但
经由二人所述内容的比较之后,我们仍应该说宗密的判教思想
是有参考慧苑的地方吧!慧苑将四教做区隔式的论列,突显诸
教内容的不可共量性;宗密则一方面批判迷执、偏浅的教义,
一方面也对诸教教义进行有机的贯通,这是两人判教思想最大
的差别所在。
四、宗密三教会通思想的新开展
澄观和慧苑在著作中都提到了儒、道的本源论,慧苑甚至
在判教体系中别立“迷真执异教”,但他们都不主张佛教和外
教的思想有可以会通之处。宗密虽在儒、道的本源论内容方面
继承了澄观的见解,判教体系也似有参考慧苑之处,但他已经
不站在完全排斥外教的立场上,在批判外教学说之余,他也肯
定儒、道教义为有益于人群社会的道德教化,甚至认为他们的
本源论可以会通于佛教的大体系之中,对外教教义抱持著极为
包容的态度。透过慧苑、澄观排拒外教与宗密受容外教的对比
,正可显示出宗密在三教会通思想上的新开展。
慧苑在判教体系中特立“迷真执异教”一教,绝对没有要
将内、外教义会通的意思,由于当时有人用佛教的如来藏思想
来解释“无生万有”的道家玄理,慧苑强调如此不仅不懂得如
来藏的深义,也误解了道家虚无的思想,《刊定记》说:
此上三家所计物生自虚,万无而响,像学人摸塔释教,
即谓如来藏随缘,是彼无生万有。若此者,岂唯不识如
来之藏,抑亦未辨
───────────────────────────
注46:见[土+反]本幸男著:《华严教学之研究》,释慧岳译
(台北:中华佛教文化编撰社,民国60年),页291。
页291
虚无之宗。[注47]
慧苑想要清楚地辨析二者,就是怕有人“窃真饰伪”,[注48
]用佛教的精深义理来比配外教的偏浅学说。那么,他立此“
迷真执异教”又为的是什么?他是考虑到暂时无法理解佛教教
义的凡夫阶层,怀著一种悲愍之心,要为他们指出错误的所在
,《刊定记》中有两段文字表明了这一点:
谓世及出世,情非情类,莫不皆依真性建立。而诸凡夫
,福慧微薄,于正法中,不中不得真实,于虚妄法,横
起推求,谬执异因,将为正道,无利勤苦,不免轮回。
[注49]既于如藏,未能巨细,许别建立染净同如随缘
,深可悲愍。与夫执砾为宝,谓蠹知文,其何爽矣![
注50]
外教本源论的建立,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接引方便,以一种凡夫
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并不是说内、外教的本源思想可
以会通,可是凡夫们却将外教学说执取为终极的真理,或是杂
乱了内外教义。虽然慧苑仍然站在佛教的基本立场,但他所说
的“世及出世,情非情类,莫不皆依真性建立”,以及“许别
建立染净同如随缘”二句话,相信对宗密的思想开展有著深远
的影响。
比起慧苑来,澄观更是站在佛教本位的立场,慧苑并没有
想要混杂佛教与外教教义的意思,澄观却抓住了他的判教体系
中有“迷真执异”一教而展开批判,《演义钞》说:
───────────────────────────
注47:见《卍续藏》册5,页13a。
注48:同前注。
注49:见《卍续藏》册5,页12d。
注50:见《卍续藏》册5,页13a。
页292
破五教而立四教,杂以邪宗,使权实不分,渐顿安辨?
[注51]
认为慧苑不应该不遵守五教的分判,反将邪说搀杂于佛教的圣
教之中。澄观真正所主的立场,是佛教归佛教,外教归外教,
将两者分开来讨论,《演义钞》对此说明如下:
应总分邪正,然后于邪正中,方可分其大小等耳。故为
立式,如此方先分三教,于儒教中方辨七经九流;于道
教中方论道德之别;于佛教中方论大小权实,则无混滥
。不然即如西域先分内外,外中分六师或十宗等者,等
取内教之中分大小者。[注52]
儒、释、道三教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教义体系,要讨论大乘、
小乘,权教、实教的差别,必须限定于佛教的义理系统中,绝
对不可将佛教与外教的教说相混。他把内、外教义比喻为牛乳
和驴乳,认为信仰外教教义只会自招苦果,无助于解脱:
佛教如牛乳,修得解脱,如抨得酪,生熟酥等。不解修
行,尚不得酪,况外道教犹彼驴乳。佛喻于牛,外道如
驴,驴乳本非出酪之物,外道之教无解脱味,故抨驴乳
,但成屎尿,依外道教行,但招苦果,无所成益。[注
53]
这是对外教相当严厉的指控,完全否定外道教义的价值。澄观
并不赞同将外教教义混杂于佛教之中,也反对借用佛教的教义
去解释儒、道的思想,他说:
后儒皆以言词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
教。现如
───────────────────────────
注51:见《大正藏》卷36,页17上。
注52:见《大正藏》卷36,页51下-52上。
注53:见《演义钞》,《大正藏》卷36,页106上。
页293
今时成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言有
小同,岂知义有大异,后来浅识弥复惑焉。[注54]
本文无意批评澄观的观点,作为一位对唐代佛教圈甚具影响力
的佛教祖师,他选择站稳佛教的根本立场,以维持佛教教义的
纯粹度,其精神亦值得后代佛教徒的景仰。以上所引澄观的言
论,只是在呈显他对三教关系所抱持的明确区隔态度。
宗密所处的宗教文化环境,与他的前辈慧苑、澄观相较,
三教之间的关系,愈加趋于调和。在宗密之前,三论宗的大成
者吉藏、初唐的法琳、华严宗的法藏、初期禅宗的道信等,都
批判过老庄、道教思想。[注55]唐文宗太和元年(西元827
),时当宗密四十七岁,举行了一场三教辩论,白居易代表儒
方,写了一篇《三教论衡》,提出这样的结论:“儒门、释门
,虽名数则有异同,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所谓同出而异
名,殊途而同归者也。”[注56]约与宗密同时的大珠慧海禅
师认为三教“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
由教之异同。”[注57]李翱作《复性书》也吸收了佛教的思
想,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同时研习内外典籍。郭绍林指出:“
从佛教界和士大夫两方面都在努力使佛儒文化合流来看,两种
文化的交融汇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是个别人的孤立意愿和
英雄行为。”[注58]宗密对儒、道二教的包容性态度,除了
自幼学习外典与他的生命气质两个因素之外,应也和当时三教
关系逐渐趋于调和的宗教文化环境有关。
宗密的对于中国儒、道二教的开通态度,已和澄观和慧苑
有所差别, Gregory对此有清楚的观察,他说:“宗密的会通
进路与澄观和慧苑形成显著的对比。澄观不仅批判慧苑将非佛
教教义包含于他的判教体
───────────────────────────
注54:见《演义钞》,《大正藏》卷36,页105中。
注55:参见镰田茂雄:《宗密教学?思想史的研究》(东京: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5),页164-172。
注56:见《白居易集》,卷68。
注57:见《卍续藏》册110,页428d-429a。
注58:见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台北:文史哲,民
国82年),页332。
页294
系,也痛斥那些认为三教一致的人。……虽然慧苑的第一教包
含了非佛教的教义,但他藉由对它们的讨论来批判那些将佛教
与儒、道教义视为等同的人。”[注59]宗密与他们的不同点
在那里呢?我们直接透过宗密的著述来考察。在宗密的三教会
通思想中,实包含著世间性道德关怀与万物本源的关怀两层关
怀,[注60]在现实性的道德关怀这个层面,他把三教看作一
致,《原人论》的序文中明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然孔、老、
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
。[注61]他把内、外教义的关系视为相辅相成,就像《疏钞
》所说的“儒资戒律,道助禅那”。[注62]而且当感觉到儒
、道教义有所不圆满时,他也认为这是后人不能全盘了解圣人
言说之意旨所造成的问题:则知三教皆是圣人施设,文异理符
,但后人执文迷理,令竞起毁誉也。[注63]然而,宗密这种
视三教在现实道德面的一致,特别是儒佛可以一致的观点,在
中国早就不断被提出,[注64]还不能算是他的独特新见解,
只是宗密敢于提倡先前华严祖师——包括他敬重的老师澄观—
—强烈批判的观点,这是非常难得的。
宗密在中国三教关系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批判儒、
道的本源思想之余,也强调三教的本源论可以会通,并且透过
一套精密的论证过程来阐述,而不是诉诸直觉式的不加论证的
信念。他的三教会通思想的最大开展之处也是这点,本来澄观
和慧苑批评的对象,就是宗密这种将外教思想包含于判教体系
中,还相信外教教义也可以会归于佛教最高真心的人。宗密《
原人论》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
注59:参见同注5引Gregory书,页258-259。
注60:参见拙著:〈宗密三教会通思想的两层关怀〉,发表于
第八届佛研所联合论文发表会,台北:法光佛研所,民
国86年9月。
注61:见《大正藏》卷45,页708上。
注62:见《卍续藏》册14,页353d。
注63:见《疏钞》,《卍续藏》册14,页421c。
注64:参见中村元:《??人?思惟方式》(东京:春秋社,
1988),页331。
页295
会前所斥,同归一源,皆为正义。[注65]
但缘前宗未了,所以节节斥之。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
道亦是。[注66]
宗密的想法,是儒、道的本源论不能算是全错,若从圆满教义
的天地人物展转生起的本末架构来看,它们都符合某一层级的
内容,只是所属的层级是较低的。因此,不管是佛教或外教对
于万物本源的说法,都可透过一层一层的会通,最后会归于本
源真心。由宗密这样一位中国佛教重要祖师提出三教可以会通
的观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他为后代佛教知识份子取消了
“混滥邪正”的避讳。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三教会通的途程
可以说从此由荆棘小径转入平坦大道。
五、后世的广大回响
欲了解宗密的三教会通思想对后来中国佛教圈中发生怎么
样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后人对他著述的引用和评价来考
察。如果一部著作对后世确实具有重大的正面影响力,必然广
为后人所援引,而且普遍受到赞扬。在宗密的许多著作中,经
常表现出会通三教的观点,冉云华说明此点如下:“……《原
人论》是部篇幅有限的小书。但是这本小书可能写于宗密晚年
,思想融会贯通之后,所以全书的组织,更有系统;而且书内
所包含的题材范围也更广泛一些。尤其是将儒、道两家的哲学
,纳之入佛,更富于创见。其实早在宗密未写《原人论》之前
,他已在许多著作中,一再表现出他和会三教的主张。”[注
67]宗密这些主张会通三教的文脉,经常出现在后代中国佛教
祖师大德的撰述中,也获得很高的评价。
元代圆觉所见的《原人论》版本,前有裴休的序言,后有
金朝李屏山的后序,和今日《卍正藏经》收录的版本相当。然
而,裴休的这篇序
───────────────────────────
注65:见《大正藏》卷45,页710中。
注66:同前注。
注67:见同注5引冉云华书,页250。
页295
文并不是针对《原人论》而作,内容主要在介绍宗密的生平及
著作,只有“原人道之根本”一句与《原人论》有关;[注68
]李屏山的后序则说:“有大觉开说真空始,故长夜宛如大梦
等无,有异儒者、道家梦中说梦,未知是梦。”[注69]二人
的重点都不在三教的会通,李屏山甚至说儒、道二教是“梦中
说梦,未知是梦”。但在李屏山之前的宋僧净源作了《原人论
发微录》,他在序言中说:
因念斯论之作也,斥二教之浅近,会一乘之渊缊,故其
论旨皆用佛祖之言、儒道之语,以成文体。非夫学深通
古,洞仲尼之垂范,究伯阳之立言者,则罔措其怀矣!
[注70]
开始将较多的注意力转移至宗密对三教的会通,并且甚为称赞
宗密对三教义理的通达。他之所以要为《原人论》作注解,就
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儒、道二家的思想,恐他人无法理解。圆觉
作《华严原人论解》,在序文中指出:
三圣立言,殊途妙契,群贤著述,随教异宗,致令执指
之徒,竞成龃龉;至若寻流讨本而得其归趣者,盖亦鲜
矣!有唐圭峰禅师悯之,于是稽内外圣心,赜半满之幽
致,制斯雅论,目曰原人。文启四门,义该众美,将使
息其异见,示彼真归,不假他求,直捷令悟。[注71]
除了说明宗密探求万物本源的论旨之外,也特别强调论中对于
内外教义的会通。从宗密造论的晚唐时期到达宋、元时代,他
的三教会通思想愈
───────────────────────────
注68:根据冉云华的考证,这一篇序文应为“酬答文集”的序
言,《原人论》仅为文集的一部份。见〈宗密著《道俗
酬答文集》的研究〉,收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论集》
(台北:东初,民国79年),页116-160。
注69:见《卍正藏》册66,页881c-d。
注70:见《卍续藏》册104,页90a。
注71:见《卍续藏》册104,页108a。
页297
来愈受到上层佛教知识分子们的肯定与重视,从净源和圆觉的
两篇序文中可看出端倪。
对于宗密著作中三教会通思想的引用与称颂,经常出现于
于中国历代祖师大德们的著述中,足见宗密这部份思想在中国
佛教圈中流传的广度。北宋明教大师契嵩倡导儒释的调和,他
的《辅教篇》中有许多类同于宗密的见解:
然则三教之说,皆张于方今,较之熟为优乎?曰:叟愚
也,若三者,皆圣人之教,小子何敢辄议!然佛吾道也
,儒亦窃尝闻之,若老氏则予颇存意,不已而言之,三
教也,亦犹同水以涉,而厉揭有浅深。儒者,圣人之治
世者也;佛者,圣人之出世者也。[注72]
是故教者,圣人明道救世之大端也。夫教也者,圣人乘
时应机,不思议之大用也。[注73]
在契嵩的书中并没有找到引用宗密著作的直接证据,但从两人
观点的近似来看,宗密的三教思想应对宋代佛教产生了影响。
日本德川时代的《儒释问答》一书即称赞契嵩说:“明教大师
,作辅教若干篇,斥(儒道)二教之偏浅,归于一乘之渊蕴。
”[注74]对契嵩的称赞之辞,其实就是净源用来称赞宗密的
“斥二教之浅近,会一乘之渊缊”。
宋代禅僧大慧宗杲在〈答刘学宝〉一文中批判彦冲引孔子
说的“易之为道也屡迁”来和会《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认为他不仅不懂佛典的经义,也误解了孔子的意思。
然而,大慧宗杲却非常称赞宗密和会儒释的见解:
故圭峰云:元亨利贞,干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
,佛之德
───────────────────────────
注72:引自荒木见悟:《禅?语录:辅教篇》(东京:筑摩书
房,1981),页55。
注73:同前注,页107。
注74:同前注,页274。
页298
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此老如
此和会,始于儒释二教,无偏枯、无遗恨。[注75]
宗密所说的一段话出自《圆觉经大疏》的序文,[注76]但考
《疏钞》的解释,宗密在这里好像没有要和会儒释的意思,他
是以《易经.乾卦》的性德来比喻佛性,透过儒学者所知的道
理来帮助他们了解佛法,[注77]类似一种“格义”。宗杲以
“和会”来解释这一段话,可见宗密三教会通思想已在后代佛
教知识分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宗杲的字里行
间读出他对宗密的极高推崇。
金朝的万松行秀谈及造化的本源时,也引用了宗密的话来
说明佛教与外教的差异,以及元气与阿赖耶识的会通,他在《
从容庵录》中说:
绵绵化母理梭机。化母化工造物之别号。儒道二宗,宗
于一气;佛家者流,本乎一心。圭峰道:元气亦由心之
所造,皆阿赖耶识相分所摄。[注78]
除了引用到前述的《圆觉经大疏.序》之外,“圭峰道”以下
的一段话可以在《原人论》中找到,其完整的说法为:“然所
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
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心外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
,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注79]宗密的
著述可说是中国佛教祖师思索三教之万物本源论时的重要资料
来源。
明末蕅益智旭相信也受到宗密三教会通思想的影响,他谈
到三教关系时的很多用语,可以在宗密的著作中找到;他的三
教观和宗密有许多
───────────────────────────
注75: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卷47,页926上
。
注76:见《卍续藏》册14,页108d。
注77:《疏钞》言:“故举儒学所知之道,以类至觉之理,令
其晓矣。”(《卍续藏》册14,页205b)。
注78:见《大正藏》卷48,页228上。
注79:见《大正藏》卷45,页710下。
页299
相似之处。蕅益大师在〈性学开蒙答问〉中说:
后约迹约权拣者,拣之则全非。儒是世法,佛出世故。
……亦见论摄。收之则儒于五乘法门属人乘摄,所明五
常,合于五戒;其余诸法,半合十善,尚未全同金轮王
法也。老属天乘,未尽天中之致,……若约实约本融会
者,此方圣人,是菩萨化现,如来所使。……况此地机
缘,远在千年之后,纵说出世法,谁能信之?故权智垂
迹,不得不示同凡外。[注80]
引文中五乘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蕅益大
师以儒教配人乘,道教配天乘;在宗密的系统中,则儒道二教
尚在佛教的人天教之下,但又说五常合于五戒,所以两人的观
点有同有异。圣人皆是菩萨化现,而此地机缘未熟,须以儒道
权教化导这一点,完全与宗密的思想相合,即《原人论》说的
“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至于“拣之
”、“收之”,宗密常言“全拣全收”;“约实约本融会”,
宗密也有“会归一源”、“本末会通”的说法。蕅益大师又说
:
今约三圣立教本意,直谓同可,以无非为实施权也。直
谓异可,以儒、老但说权理,又局人天;佛说权说实,
皆出世故也。[注81]
宗密《原人论》则说:“策勤万行,明因果终始,推究万法,
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权有实。二教唯权,佛兼权实。”
[注82]明代的钱谦益批评任意混滥三教的人士,他在《楞严
经疏解蒙钞.卷末四.佛顶通录》中说:“自永明、圭峰已后
,禅讲师席,咸欲收合外宗,以明广大。……求一时之小名,
混三教之一致,习邪见之毒种,
───────────────────────────
注80:《灵峰宗论》,卷3之2。
注81:同前注。
注82:见《大正藏》卷45,页708上。
页300
为地狱之深因,可不诫哉!”[注83]但是对于宗密会通三教
的理论却有极高的肯定:
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也所
归,不应犹执权教,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
意,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所成终也。此则智者大师通
释三玄,识病投药之微旨。圭峰原人论会通本末一门,
儒道二教,同归真源,亦此义也。[注84]
“古人有言”以下的一段话出自宗密的《盂兰盆经疏》,但改
原来的“礼”字为“理”字。[注85]他完全接受了宗密的想
法,认为圣人施设的权教是为适应众生的根机,并非他们本身
的体悟不足。所有圣人的各种浅深教义统合起来,正是他们完
成出世之一大事因缘的教化始点与终点。
现代研究宗密的学者,咸皆同意宗密的三教会通思想在中
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学者们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待宗密在这方面的贡献。镰田茂雄说得非常好:
宗密《原人论》的目标是要批判儒道二教,显示佛教的
真源,但此《原人论》的思想具有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
意义:第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导入佛教的心识论,在中
国思想中完成了考究主体性之心性的任务。第二,在主
张佛教立场优位性的同时,也对儒道二教的种种任务给
予一席之地。后者可以说是为宗密以后的三教融合奠定
了基础。[注86]
───────────────────────────
注83:见《卍续藏》册21,页395c。
注84:同前注。
注85:《盂兰盆经疏》言:“良繇真宗未至,周孔且使系心。
今知礼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大正藏》卷39,
页505下)。
注86:同注55,页163-164。
页301
他并引冯友兰的说法,认为在中国思想上,宗密导入了佛教的
心识论,间接促成宋明理学对心性的重视。[注87]由于宗密
对儒、佛二教采包容态度的影响,也使得往后的佛教徒更容易
打破三教之间的界线。冉云华的看法和镰田教授相当,认为宗
密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而深远的,就是“禅教一致”与“和
会内外”,其中述及三教会通之影响的段落节录如下:
和会内外是中国三教合一之论的理论菁华;……而和会
三教的理论,不仅在宋元时代,受到佛教人士的内部注
意,而且也影响到新儒家哲学的形成。[注88]
Gregory也指出宗密的思想影响了后代三教合一理论的发展:
宗密将他的会通延伸至儒教和道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思想因此代表了三教(儒、释、道)合一之理论
发展的重要基石,三教合一论是宋代论述的一 个重要
特色,而在明代达于完全的发展。[注89]
统言之,当代学者对宗密会通思想的肯定,主要就是在促成后
世三教合一论之发展,以及以心识论影响儒学的深化这两方面
。
在当代学人普遍同意宗密会通儒、佛、道的思想影响到宋
、明三教合一论之时,也有学者注意到宗密的会通思想与后代
三教合一论仍是有所差别的:
一般以为宗密融合儒、道的想法,启发了后世三教一致
论,因不
───────────────────────────
注87:冯友兰认为宗密《原人论》对宋明道学的形成影响甚大
。参见《中国哲学史》(下)(北京:中华,1984重印
),页798-799。
注88:同注5引冉云华书,页244-245。
注89:同注5引Gregory书,页23。
页302
能说毫无关连,然而三教一致论大体是从修身守戒或清
心节欲上来融合,与宗密从心识上来 融合儒道者,理
论上大有不同。[注90]
当我们了解了宗密的思想在中国三教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时,
也绝对不能忽视他的三教会通思想与后代的三教合一论有本质
上的不同。宗密对儒、道二教的涵摄,虽然所给予的层级在佛
教之下,但与佛教中的诸教一样,都可会归于本源真心,是透
过心识论所作的一种深层会通,这和后代三教合一论主要局限
在道德、省欲方面的浅层折衷融合倾向是明显有区隔的。
六、结语
宗密对儒、道二教之万物本源论的兴趣,除了会通内外诸
种教义的理论需要外,也有受前人思想的启发之处。他著作中
涉及二教本源论的部份,基本上是继承澄观的见解再加以修正
,他所叙述之大道说、自然说、元气说和天命说的内容,我们
在《华严经疏》和《演义钞》可以找到相近的说法。然而,澄
观在引述外教思想时有较区隔性的分疏,主要引用《老子》、
《庄子》和《周易》三部典籍和其注疏本来说明,目的在于批
判外教思想的无因生和邪因生两个谬见,反对将内外教义相混
。宗密则倾向于整合前人对相关文句的解释以成自己的一套完
整理论,基于对中国圣人保有的尊崇之心,在批判外教思想的
内在矛盾之余,最终的目的还是在追求将外教本源论会通于佛
教的最高教义,消弭存在于三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二人的目的
不同,也正是宗密有别于澄观的思想开展之处。
宗密将外教思想包含于判教体系之中,似乎也受到慧苑判
教思想的影响。慧苑的判教体系计分四教,宗密则区分为儒道
外教与佛教内部五教,虽然二人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宗密的体
系除了人天教之外,其余诸教都可以在慧苑的四教中找到对应
的教义。慧苑的最初一教为“迷真执
───────────────────────────
注90:见邓克铭:〈宗密大师《原人论》之研究〉,收于《中
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二)》(台北:东初,民国78年)
,页311-337。
页303
异教”,涵盖印度外教和中国儒道有关万物本源的主张,宗密
则以“迷执”来指称儒、道二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虽然两
人同将外教教义包含于判教体系中,慧苑的目的是想藉此来批
判外教,让人不致混滥了内、外教义;宗密是为了会通儒、道
,由此,我们看到宗密对中国固有思想与宗教的包容态度。他
参考了慧苑的判教思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宗密会通三教的思想,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一种承先
──开展──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的会通进路不再是浅层的教
义比配,乃是透过心识论所进行的深层会通,为三教会通思想
的重大突破,是一个理论上的高点。宗密的三教会通思想,从
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来看,正位于一个转折点上,自从有宗密将
儒教和道教会通于佛教以后,后代的中国佛教祖师们都可以较
不受批评地跨越佛教与外教之间的界线,进行三教之间的调和
与对话。宗密的三教思想在宋、元、明各时代广为高僧与居士
所引用,极受推重,足见影响之深远。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