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宗教艺术(3)
镀金工艺
镀金用的金称为“热金”,绘画颜料用的金称“冷金”。热金”与“冷金”的制取方法相同。制取“热金”时,先将金块熔化,然后碾展成纸一样薄的金片,将金片切成金丝,里面掺上水银,所掺水银的量等于金丝量的四倍。还要往切碎的金丝里放上一些碎玻璃渣。最后,往以上由金丝、水银、碎玻璃等组成的混合物中掺入一定量的水倒入研钵里研磨成粉未,最终研成稀泥样白色的稠液为止。
在开始镀金之前,需要对被镀件表面进行彻底地清洗。一些大的金属雕铸像或庙宇的金顶等要用粗糙的湿牦牛尾或细沙碎石进行擦拭,较小的金属雕刻佛像或艺术品要用青铅丝刷刷洗干净。将被镀件表面清洗干净之后,要往被镀件表面涂上一层水银,涂水银时要极为小心,用青铜匙舀上一点点慢慢涂上去,将被镀件需要镀金的地方全涂上水银(实际上指混有金粉的水银)。当水银干透之后,用猪鬃刷将水银面刷一遍,如果水银没有粘牢,烧化的液状金就粘不上镀件,也就达不到镀金的目的。此后,将涂好水银和金粉调液的镀件放到中火上烘烤,烘烤过程中要不断地翻转镀件。以便镀金均匀。翻转时用布块衬手防烫。在烘烤过程中还要用一把钢丝刷刷拭镀件表面,一直刷到被镀部分色由白变成金黄时为止。
以上镀金工序完成之后,要将新镀的工件表面用一根长的金属棒将镀件表面打光。 假如只给工件的雕刻部分镀金,或者只给工艺品的边缘镀金,也就是说,只镀一件工件的某个部分,那么,不镀金的地方要填上一层很厚的黄色颜料(藏语称“阿巴色丹”)、这样可以防止水银侵蚀金属表面。如果“阿巴色丹”颜料涂得太,水银就可能渗到镀件表面,使镀件表面变花。
在镀金过程中,工艺师及其助手的嘴和鼻孔都要用纱布罩住,并应少饮些酒。否则,水银蒸气可以使人头痛、味觉减退,或引起旧病复发。
上 红
除了给金属工艺品镀金之外,对已镀金或纯金的工艺品来说还有另一道工序,这就是上红。上红可以使工艺品的金色更加鲜艳夺目;上红还可以使原有的金色趋向暖色,显得富丽堂皇。
上红时,将镀过金的工件重新加热,然后将其没入一种用树皮制成的溶液中;或将镀过金的工件放到“电水”中效果会更好。对那些由纯金制成的工艺品来说,采取下述的方法,将会使金色更红亮。
首先,用特殊白盐清理金工艺品的内、外面,然后将其放至火中烧热,趁热将工件放入由“普贡”浆果、酸杏汁液配成的溶液中煮沸。当白盐将工件上的污垢粘结下来,金色可见时就可以停火。接下来的工序是具体上红。上红之前,先用黑士矾加水烧沸,配成混合液盛在盘中。再往盘中放入两块黄铜,一块银,然后把纯金工件没入溶液后烧沸。当纯金工件的颜色变暗(比其本色暗一些)时,可将纯金工件和铜块、银块捞出。最后,将混合液过滤,去除渣滓,然后再加点白盐放到强火上烧开,再将纯金工件、铜块和银块浸入。工艺师一面搅动,一面观察工件的颜色。当工件达到工艺师所要求的金色时将其捞出。如煮沸时间过长,色泽会变暗。
黄金提纯工艺
黄金提纯指从合金中提取、分离黄金,方法如下:先将合金溶化,然后碾展成纸一样薄的合金片。准备一个上盖严实的四方陶钵,在钵底放上沙子,将合金薄片放到沙子上。
接下去是配制用五种盐组成的混合粉,然后将合金片用混合粉盖严。盖上陶钵盖并用铁丝将整个陶钵扎紧。准备一个铁炉子,下面生起旺柴火,将陶钵置于火上烧六天六夜。到了时间后,打开陶钵,可见只有金子留在了沙层之间,其他的合金都被沙子吸附,从而得到一个充满网眼的纯金片。
第二十章 金属雕铸艺术
金属铸造的工艺品有佛像,用作供器的酥油灯,盛圣水的器皿,宗教音乐舞蹈中使用的法铃、铙钹;此外,还铸造僧人传召诵经大会时熬茶煮饭的大锅,也铸造家用的锅碗瓢盆。
用于铸造的金属材料有金、银、紫铜、黄铜和“卡瓦”———种掺有紫铜,专用来铸铃的杂铜,还有一种叫“朝”的青铜,这种青铜分为两种,一种是白青铜,一种是黑青铜。白青铜是用紫铜和黄铜制成的杂铜;黑青铜是用铁和“卡瓦”制成的合金,它比白青铜质脆而易碎,主要在藏区东部的一些地方使用。例如在藏东的“区”和丽江等地都用黑青铜。
铸造方法一般采用失蜡法和模具法,在藏区,工艺师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模具法,下面我们把这种方法详细地介绍一下。
首先是按照已有的实物或实用模型制作铸造模具。制作模具时,要根据模型的规格尺寸做出模具的四面木制边板,这四块木边板构成的框架就好像一个去掉顶盖和底板的木箱。木板的联接是用皮条在板与板的连接处打眼穿牢,但要留下一块活动板便于填料后扎紧或者打开。此后,把捆扎好的木框放到一块木板平面上。在木框里面填入潮湿的类似黑色泥炭一样的泥土,填到木框内容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夯压挤实。这种泥炭质泥土比砂子容易成形,比普通泥上质地松软。填好夯实泥炭后,将模型主体放入木框的正中位置,然后把木框内的其它空隙处填上同样湿度的泥炭质土,一直填到和木框的顶边齐平。这样,模型正好在木框的中间三分之一处,四周皆为泥土包围。做好之后把四块木框中一块留好活扣的木板松开一条缝,从缝里插进一把锋利、尖锐的长刀(把裹在模型外围的泥坯垂直切开)。先从泥坯的中部切开,然后从泥坯的顶部切,切完顶部,将木框小心翻转,从泥坯的底部将整个泥坯环切为两半,褒在泥坯中的模型就像一个桃核一样完整地从两块桃瓣中间退了出来。如两块泥坯模型和泥坯模内层表面切割时拉坏,要立刻拍平整形。退出模型时移开两块合着的泥,从坯中取出模型,为了防止泥坯的被切割面互相粘接,要用小纱袋装上炭粉,往切割面上抖上一层作为间隔物。此后,把取出模型的两块泥坯再合在一起扎紧,这好像一个去核的两片核瓣。等一天左右,再将两块泥坯分开,让它完全干透。
后来又发展了一种不用刀切削泥坯而制造铸模的新工艺。方法是用两个无底的模具箱,在一个模具箱里装上能埋住平置佛像一半量的砂,暴露出来的佛像部分表面要光滑,撒上炭粉防止粘联,然后把另一只模具箱叠放在第一只模具箱上小心地填满泥砂、挤实,最后把两个模具箱捆紧放置一两天使其干燥后,分离两个模具箱,拿出里面作为模型的佛像,再让两个模具箱内的泥坯充分干透。
采用这两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浇铸过程中要把模具的浇铸口留在边上或后面,最好把两块模具接合部留在佛像或工艺品的边缘,这样浇铸后的艺术品浇铸茬口就不大显眼,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按照如下规章进行操作:在两块模具接口处留一圆形开口便于浇铸金属。浇铸口通往模心孔道直径大约是铅笔尖大小。如铸造整体佛像,把浇铸口留在佛像的底座部位保持佛像表面光洁统一。
进行浇铸时把两块干燥的泥坯模具合紧扎好。熔炼浇铸金属的钵是半球形的,藏语叫‘隆贡”或“锅绕”,用胶泥制成。使用时,把熔钵架在火上支好,待热后投入浇铸用的金属在钵内熔炼至完全熔化,沸腾时立刻起钵将金属液从浇铸口浇入模具内,应一气浇成,中途不要停顿。最后至到浇铸口溢出金属液时为止。
凝固在泥坯模心的金属块就是完成的金属艺术品铸件,最后用銮子把铸成的佛像的面部轮廓、眼睛、衣饰等略加修饰,并把整个铸像表面磨平擦光。
铸造一些佛像时,有时必须使佛像腹部透空作为填补圣物的地方,所以,制造模具时,要把一块用潮湿的成型泥砂做成的近于方形的泥团放在模心中央。这样,浇入金属液后,便会在佛像中间形成一个空槽。此后,当在佛像腹中填入圣物后,再用原来浇铸佛像的金属制成一个合适的顶盖盖上这个洞。有时,也把底盖焊接在佛像上。
西藏最大的铸造金属佛像体积约1立方左右,最小的仅有一个男人的拇指大小。在藏区有很多著名的金属艺术品铸造中心。康区最著名的是德格,卫藏最著名的是拉萨,拉萨的铸造中心叫“多觉边肯”,简称“多边”
。
第二十一章 金属与合金材料
藏文的“利玛”一词指某一种金属,也指几种金属组成的合金(《藏汉大辞典》:“利玛”指响铜铸成的器物)。在西藏金属工艺品的制作中,要使用很多种的合金。
一、匝那卡西玛
匝那卡西玛(一种金属)分为一种是天然生成的矿物,一种是人工制成的合金。
(1)天然匝那卡西玛是从地下矿藏中获取的与自然铜非常相似的一种矿物,以颜色偏黑质量为上乘。根据藏文文献的记载,如果用毒性极强的“赞毒”水清洗匝那卡西玛,在匝那卡西玛的表面就会显出彩虹的七色。即使读过文献的人没有实地去检验匝那卡西玛是否会出现彩虹,然而,匝那卡西玛会在直射的阳光照耀下发出各色的光斑,这是确实无疑的事实。
(2)人工合成的匝那卡西玛是一种合金,主要由铜混以金、银或其他珍贵的金属,如镍银等合成。由于合成匝那卡西玛的各种金属的成色与比率不同,因而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匝那卡西玛合金。这种合金在西藏早期和晚近期的宗教艺术中制作时运用得最为广泛。比较好一些的“德格利玛”(德格地方出产的一种合金)也可归入匝那卡西玛合金的范围之内;藏文文献有时也将“花利玛”归入匝那卡西玛合金的范围之内。
二、花利玛
“花利玛”是一种杂色的合金,由八种贵重金属合成,有时也将“花利玛”称匝那卡西玛。据说“花利玛”有二至三种,其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雕刻家毗首羯摩(工巧天)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花利玛”。现在供奉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就是毗首羯摩的作品。“花利玛”合金的颜色可以这样形容:它比“白利玛”色稍红;又比“紫利玛”色略浅。“花利玛”合金中八种金属的本色都用肉眼可辨,犹如各色的砂粒。如将其置光亮或阳光直射处,就会使人将“花利玛”放出的各色光芒误认为是彩虹。
三、白利玛
“白利玛”是基底白色的合金,但毗有淡黄色泽。
四、黄利玛
“黄利玛”是一种黄色的合金。
五、红利玛(自生铜)
“红利玛”色红,稍有黄色调,又称“自生铜”。
六、紫利玛
“紫利玛”色呈猪肝色,其表面的光泽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环境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同样,晴天时,“紫利玛”随云层的移动而变色,云层遮住“紫利玛”则变暗;阳光照射时则变亮。
七、青铜利玛
“青铜利玛”是一种青铜,可以呈现浓淡不同的各种色泽。
八、钟铜
无资料可查。
九、“姜”铜
“姜”铜是介于黄铜和金之间的一种合金,比黄铜贵重,但又次于金。“姜”铜还可称作“噶尔拉姜”。
桑塘玛
“桑塘玛”指用以上的合金浇铸成的佛像。一般来说,“桑塘玛”佛像的佛身用“白利玛”合金(有时也用“黄利玛”合金)浇铸;佛像的衣饰等其他部件用“红利玛”浇铸,虽然用“桑塘玛”的风格也铸造诸如八佛子(八大菩萨)等等的佛像,但是,用两种合金浇铸的“桑塘玛”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偶尔也浇铸姿态平缓的怒相神灵。“桑塘玛”铸像完成要用其他的金属材料镶嵌五官,如用红铜镶嵌嘴唇,用银镶嵌眼睛。
恰利
“恰利”的意思是“将几种‘利玛’合成”,也指用两种“利玛”浇铸的佛像,与“桑塘玛”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恰利”佛像衣褶接缝等处也要用银或其他贵重金属镶嵌。
“利玛”佛像的种类
“利玛”制成的佛像可以分为五类。分类的依据是该“利玛”佛像最初制作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一、印度;二、蒙古;三、尼泊尔;四、中原汉地;五、西藏。
一、印度利玛佛像
印度利玛可以细分为六类:
1,中印度利玛佛像。
2.东印度利玛佛像。
3.西印度利玛佛像。
4.南印度利玛佛像。
5.北印度利玛佛像。
6.丹群梅利玛佛像。丹群悔利玛,这是一种制作佛像的合金,主要在印度大班智达多吉丹巴群瓦在世期间使用这种“利玛”。
1。中印度利玛佛像。中印度利玛佛像大部分用“白利玛”或“红利玛”制成,但在佛像上仍用金、银镶嵌装饰,这样,中印度利玛佛像有可能和所谓“新西印度利玛佛像“相混淆而不易区分;但中印度利玛佛像多雕刻释迦牟尼佛,从风格上看,佛身胖瘦适度;所铸刻佛像的头顶有一高高的顶饰;前额眉间有一处显著的眉间白毫;双乳较显;双眼细而长;鼻高而且坚挺;脸近乎于四方形;手脚细长而柔软,但脚趾较粗;所穿衣饰紧贴躯体,显出身体的轮廓线;衣褶流畅洒脱;上身穿的法衣则富丽堂皇。质量上乘的中印度佛像还在呈坐姿的佛像面前放置一金刚杵,放置金刚杵的佛橡就被称为金刚座佛像。有些中印度利玛佛像还在佛手或佛脚之间放一法轮。总之,这些佛像都有一个特殊的标记和形体,以便信徒长时间观修使之显现。此外,沿佛像法座的一圈有两排莲花,花瓣也做成两排,里面的花瓣制成浮雕形。有些佛像还有珍珠链,沿莲花的上边和下边镶嵌。
2.东印度利玛佛像。东印度利玛佛像主要由“白利玛”制做,浇铸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东印度利玛佛像在造型方面有如下特征:佛像形体苗条,造型准确;宽肩;头略微后仰;面容清秀;宽额;两目略靠近;阔鼻,鼻尖略呈勾形;手有蹼,而且很明显;所穿衣饰紧贴躯体、显出躯体的轮廓线;莲花座只有一排莲花,莲花所带的两排花瓣略下垂。莲花座用二排珍珠镶边,上排的珍珠要比下排的珍珠略小。法座和靠背则按中印度利玛佛像的装饰风格精心装饰。
盂加拉的利玛佛像大多使用“白利玛”铸造,在嘴、眼等处用银、金、铜片镶嵌,其余地方则饰以宝石。
3.西印度利玛佛像。西印度利玛佛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旧西印度利玛佛像”;一类是“新西印度利玛佛像”。
旧西印度利玛佛像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大班智达功德光生活的年代,其时也正是峨初王统治的时期。旧西印度利玛佛像用带有黄色的“白利玛”和“红利玛”制作,特别是常用“白利玛”这类佛像的风格有如下几点:佛像的形体造型较古拙,头顶的珠宝(顶饰)深深嵌入头皮;脸略长且成三角形;脖颈较细;鼻梁较长但不坚挺;嘴和眼睛用银片镶嵌而成;四肢较短;所穿衣饰紧贴躯体,显现出躯体的轮廓线;作为基座的莲花花瓣较大;莲花可是单排,也可是双排。有些佛像还将莲花嵌在佛身之上。
新西印度利玛佛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呼拉呼王统治时期。据说在此王时期,旧西印度利玛佛像派的艺术家利用从上部蒙古运进的三种青铜合金制作佛像。三种青铜合金的颜色分别是红色、黑色和猪肝色。由于这个原因,虽然新西印度利玛佛像与上部蒙古利玛佛像可以截然分开,但有时还将这个风格的佛像等同于上部蒙古利玛佛像。
一些西印度利玛佛像由于佛像上镶嵌的正方形金、银片而显得色彩斑斓。另一些佛像则只用两种金属制成。例如,用金制佛身,用银、铜或其他一些贵重金属制作衣服和其他装饰品。在造形方面,除了一些微少的变动之外,新旧两派都要严格遵守旧西印度利玛佛像原有的造形尺度。造形中的细微变动表现在新派的佛像脸不像旧派的佛像那么长,而且呈椭圆脸;衣饰虽紧贴躯体,但衣裙显得飘逸;衣服上亦有鲜花装饰;两排莲花的结合部位较深,花瓣也更多曲折流转;莲花座下面的底座可以是圆形座,也可以是方形座,而且底座也有靠背;支撑法座的动物经常是龙;有时也将法座镀金,偶尔也用石座代替莲花座。
4.南印度利玛佛像。南印度利玛佛像有两种类型。
常见的南印度利玛佛像用“红利玛”制成,然后镀金,使之成深色调。大多数的南印度利玛佛像都属于这一类,称为“站佛”。这类佛像的站立姿势及形体较拙笨而不稳;脸较短;前额窄;两眼之间的距离较宽;鼻子扁平;嘴唇略往外突出;两额略内陷;下巴小而突出南印度利玛佛像的另一类在博达(意为“椰子”)地浇铸。这类佛像的脸较小,呈三角形;所穿衣饰刻有图案。
5.北印度利玛佛像。北印度利玛佛像用“白利玛”混以黄铜制成,外表光洁度较差。这类佛像偶尔也用“红利玛”制作。就特征来说,这类佛像形体造形优美,人体曲线流畅;脸较短,与南印度利玛佛像相似,但面容姣好;鼻子翘起;两眼之间的距离较近;法座精致美观,装饰华丽。释迦牟尼佛的许多站像都是用北印度利玛佛像的风格雕铸的。
6.丹群梅利玛佛像。丹群梅利玛佛像是由印度大班智达、上师多吉丹巴群巴出资铸造的。佛像用“白利玛”雕铸。头部较小;双颊丰硕。在波罗奈斯制造的丹群梅利玛佛像因表现释迦牟尼转法轮的情景,因而被称“转轮佛像”;在摩羯陀制作的佛像是表现释迦牟尼佛以去魔之法证得三摩地之情景,因而被称为“去魔佛像”。
至于将丹群梅利玛佛像是归人中印度利玛佛像,还是单独列为一类,我所使用的资料没有说明这个问题。
二、蒙古利玛佛像
蒙古利玛佛像可以分为四类。
1。下部蒙古利玛佛像。下部蒙古利玛佛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阔端王以及阔端之后的六位王统治时期。这类佛像用钟铜或“红利玛”制造,制成后镀金、形体特征有:脸上窄下宽;嘴、眼的轮廓不甚清晰;双颊微陷;手、脚孔武有力;手指较短。
2.上部霍尔利玛佛像。新西印度利玛佛像流行期间,在上部蒙古盛行的佛像是汉地唐代式样的利玛佛像,使用猪肝色的青铜合金雕铸。形体尺度失准;嘴唇、眼睛的轮廓不清;嘴略微内陷;所穿衣饰紧贴躯体,并有很多衣褶;有一些佛像在底盖上刻有交杵金刚,因而被称为“白协多丹日”,意思就是“在莲花座侧边绘有金刚杵之佛像”。
3.裕固利玛佛像。裕固利玛佛像用“白利玛”掺入大量的银和猪肝色青铜合金在裕固和上部蒙古地方铸造。这类佛像鼻子扁平;头发较多;手、脚造形不十分准确;由于该类佛像衣服的折转少,衣褶不多,似乎没有什么装饰品:故而显得异常的古朴;大多数的佛像没有莲花座。 4.和田卡夏佛像。和田卡夏佛像与西藏的古代利玛佛像相似。
三、尼泊尔利玛佛像
尼泊尔利玛佛像分为三类:即古代、近代、现代三类。
古代尼泊尔利玛佛像与旧西印度利玛佛像相似;近代尼泊尔利玛佛像与东印度利玛佛像相似。
四、汉地利玛佛像
汉地利玛佛像可分为唐代利玛佛像和明代永乐利玛佛像两类。
1.唐代利玛佛像。唐代利玛佛像用猪肝色青铜合金雕铸。形体较宽但前后较单薄;脸形略长;眼成一条缝;鼻子扁平;嘴唇的轮廓极为清晰;手短,指甲清晰可见;所穿衣饰缀有各种图案。
2.明永乐利玛佛像。明永乐利玛佛像指在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年)铸造的佛像,铸佛所用的材料是黄白色的“姜”铜,这种铜的颜色与象牙色相近,黄色不很明显。 明永乐利玛佛像还可细分为两类。
(1)皇帝本尊像;(2)事奉佛像。
皇帝本尊像亦可称“誓愿佛像”,是旧永乐两种利玛佛像中较好的一种。“皇帝本尊像”这个名称是指特意为皇帝个人观修而制作的佛像。其造形极为优美,焊铆缝隙光滑平整;脸呈“国”字形:两眼细长;衣服紧贴躯体,衣褶线条清晰;由双排莲花组成莲花座,在莲花的上缘和下边都嵌有珍珠,但有的佛像莲花座边缘并不镶嵌珍珠。佛像铸成后要镀金,所镀金颜色艳丽,所有的皇帝本尊像皆在莲花座侧边刻有金刚杵;底座的内膛出口用盖子盖严实,然后用掺有朱砂的封腊封好盖子周围的缝隙;在莲花座上镌刻上当时皇帝的纪年表明制作时间。
(2)“事奉佛像”这个名称大概是指由永乐皇帝召请众僧举行诵经事奉佛法仪式时使用的佛像。这些佛像略带白色,光洁度也不如皇帝本尊像:底盖极为简朴。
五、西藏利玛佛像
根据我所掌握的文献记载,西藏的利玛佛像分为六种。
西藏最早的利玛佛像是由诸法王出资雕铸的,因而称之为“法王佛像”。法王佛像可以细分为上法王佛像、中法王佛像和下法王佛像。
1。上法王佛像是在7世纪由松赞干布法王出资雕铸的。主要用“红利玛”铸造,有时也用“红利玛”和“白利玛”拼成的镶色囚方料。佛像面部饱满;眼睛细长;鼻子坚挺;嘴部棱角分明;下颊丰厚, 因而使脸显得较长;双手线条流畅、柔和;衣饰上没有大多的衣褶;用单排或双排莲花制成莲花座,花瓣雕刻精美。
在寺院中供奉的上法王佛像都穿着藏靴和半月形披风,描绘成西藏俗人的形相。例如,桑那寺内陪伴主佛大菩提的八佛子,即是这种形相;圣者巴罗殿供奉的八佛子亦是如此。戴冠的佛像所戴三角冠略向内弯,二个角端朝外;有的佛像没有莲花座,只有一个简朴的厚坐垫。差不多所有的上法王佛像都要全部镀金,因而显得富丽壮伟,光彩夺目。其中以表现八佛子的铸像质量为最好,甚至那些略呈善相的怒相护法神铸像,也是这种壮美的风格。
2.中法王佛像是指8世纪法王赤松德赞执政期间制作的佛像,中法王佛像与上法王佛像相比,由于大量使用“紫利玛”(紫铜合金)的缘故,颜色比上法王佛像略深一些。大部分的中法王佛像都供奉在桑那寺的格吉利玛拉康,用“紫利玛”铸造。中法王佛像的造形特征有:脸部较圆;手指甲的光洁度不如上法王佛像的手指甲光洁度好;雕铸工艺较差;有时在铸像表面可以看到浇铸时留下的气泡;一些佛像表面涂有很厚的“觉载”,或者涂以各种颜色。
3.下法王佛像指9世纪赤热巴中执政期间制作的佛像。这种佛像主要使用“白利玛”(白铜合金)浇铸,如果使用“红利玛”——只是偶尔使用——就必须往“红利玛”中掺一些紫铜,使“白利玛”与紫铜形成的合金颜色较深。很多下法王佛像都要镀金。由于下法王佛像大部分是印度工艺师的作品,因而这些佛像的风格与9世纪同期的印度佛像风格非常接近。所不同的是,下法王佛像比印度佛像显得丰满,姿态也比较灵活自然。佛像的细部用银或紫铜镶嵌,如用银嵌瞳孔,用紫铜作眼白(角膜);或者用银作眼睛,用紫铜片作舌头(指一些怒神的舌头)。
4.噶当利玛佛像。噶当利玛佛像指在藏传佛教噶当派盛行时制作的佛像,始自于具祥尊者阿底峡。这类佛像主要在洛札、涅(为藏文创制者吞米桑布札的出生地,在今天隆子县境内——译者注)、劳若、雅隆等地铸造,质量较好,与下法王佛像极为相似,但与印度工艺师的雕铸技艺相比仍有差距,而下法王佛像与印度佛像的工艺水平相近。
具祥尊者阿底峡的两位弟子,天喇嘛益西沃(智光)和天喇嘛绛曲沃(菩提光)将阿底峡大师由印度迎请入藏。他们二位天喇嘛还延请艺术家们铸造了很多的佛像。这些佛像用天然铜混以金、银作成的合金和“紫利玛”及“花利玛”作材料浇铸。这个时期制作的合金佛像质量极为优异,与印度铸的佛像非常相似,很容易将它们误认为是印度佛像。
在由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仲顿巴·杰瓦穷乃倡建的热振寺,供奉了大量噶当利玛佛像。在噶当派兴盛期间,有一些号称噶当派的噶举派寺院。这些寺院用“红利玛”和“紫利玛”也雕铸了很多的佛像和佛塔。这些佛像的体积巨大,只好分件浇铸。铸成之后,将这些大佛像供奉在寺内正殿露天处,有一层楼高或者比一层楼还要高。噶举派的达拉岗布寺就以供奉大佛而著名。
5.来乌群巴利玛佛像。来乌群巴利玛佛像指由艺术家来乌群巴铸造的佛像。这类经过镀金的铸像与明永乐利玛佛像极为相似,造型美观;盘起的双腿自然放松;双排的莲花环绕法座形成一个花团:两排莲花之间的联接处嵌入较深;花瓣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6.自玛卡巴利玛佛像。由艺术家自玛卡巴铸制的佛像称白玛卡巴利玛佛像,这类佛像铸好之后也要镀金,但铸件的接缝处的光洁度不如来乌群巴利玛佛像,镀金层也非常之薄。造型方面的特征有:下颏微突;身材苗条;僧衣饰有鲜花图案。
上法王佛像、中法王佛像、下法王佛像、噶当利玛佛像、来乌群巴利玛佛像和白玛卡巴利玛佛像是我所收集的藏文文献中提到的六种西藏利玛佛像。此外,西藏利玛佛像中还有以下几种比较著名。
7.多觉边肯利玛佛像。“多觉边肯”是位于拉萨布达拉宫脚下的铸造工场。这里铸出的佛像称为多觉边肯利玛佛像,铸造材料使用掺有大量紫铜的青铜合金。“多边”铸造的佛像质量最优:“多边”一些传统的艺术品,特别是工艺精细的艺术品,造型精美绝伦。“多边”铸造佛像的历史始自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一1682年)时期,到西藏和平解放时为止。所有为噶厦政府制作的佛像或专为噶夏政府送礼而制作的佛像都在“多边”铸造、从而使得“多边”铸造工场铸造的佛像非常之多。由于“多边”铸造的佛像质量优异,信誉好,因而这类佛像的知名度最高,在晚近期所铸的各种佛像中也最为难得。
据藏文文献记载“拉萨所铸最好的利玛佛像几乎与明永乐利玛佛像完全一致。其中一些佛像按桑塘玛风格铸造,但用恰利风格在铸件表面镶嵌金银线。这些佛像制作精细,色泽鲜艳,以致于使人们误认为它们是匝那卡西玛佛像。另一种用‘白利玛’制成的佛像白中带黄;镀金厚重,镀金面光洁度很高,色泽鲜艳,如汉地工匠制做的唐代利玛佛像。”这一段论述不知道是不是指多觉边肯利玛佛像。
8.扎什伦布寺利玛佛像。这类利玛佛像是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铸造的,知名度也很高。具体工艺与拉萨“多边”的工艺相似,称为扎什伦布寺利玛佛像,简称“扎利”。
9.德格利玛佛像。最近一些年来,很多优质的佛像也在康区的德格铸造。使用的材料是“紫利玛”,类似于匝那卡西玛。
除了上面提到的利玛佛像外,还有很多的西藏利玛佛像。例如,甘丹寺五供康(五供殿)供奉的宗喀巴像,又称“拉域玛”。其尺寸比八岁童子略小一些,使用“白利玛”材料铸造。铸像表面用8厘米见方的金银片镶成四方图案,如同乞者的百衲衣。
第二十二章 石刻和木刻艺术
石料和木材都被广泛地用作西藏雕刻的材料。用这两种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身、语、意的宗教艺术品,另一种是非宗教艺术品
石 刻
西藏在户外可以发现很多的石刻宗教艺术品。它们一般都按不同的形状叠成尖锥形堆放在危险路面或其他显眼的地方。例如,狭窄、崎岖不平的道路或者摇摇欲坠、危险四伏的桥梁和陡峭险峻的山壁等等。还有一些形状奇特怪异的岩石,例如岩石的形状像猪头,像蛇,或者像一个张开的大嘴。西藏人也认为这些岩石不吉利,也要在这些岩石上放置宗教内容的石刻,以禳退驱逐岩石的邪气。把石刻佛像、佛塔和刻有六字真言的石板或者直接放在以上那些危险的地方,或者面对危险、邪祟部位放置。
禳除险象并不是这些圣主竖在道路两旁的石刻作品唯一的任务。在路两边竖起宗教内容的石刻,还可以帮助行人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方说它可以让行路人感到凉爽;使行路人的意识转到佛法上而不致于思绪纷乱。给这些路边的宗教内容的石刻磕长头或者绕石刻转经都是修行积德的一种方式。放置宗教石刻理想的位置是山顶、道路的中央或道路两侧,放在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当然更好。石刻作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各种尺寸的都有,有一些石刻在放置时需要砌一个加顶的石室。
在道路两侧看见的石刻艺术品的石供。石供是由大量的上面刻有佛像或真言经文的石板组成的,石板的数量往往固定在某个特定的数目上,例如供奉石供者的年龄,或者绕石供转经的圈数,如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不等。这些经过雕刻的石板往往堆叠成圆锥形,在藏区各地都可以看到。它们也摆置在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危险而且充满邪祟的地方,但更常见的是把石供放置在藏族的“墓地”——焚化尸体的火葬场;或喂尸秃鹫的天葬台附近,而后一种丧葬方式在西藏较为通行。
任何一块薄片石、圆石、石板、扁圆石的光滑表面都可以用作雕刻的材料。雕刻前先在石板平面上用粉笔或炭笔画上所刻神灵、佛塔和大的真言字母的轮廓线,然后开始雕刻。先用锤子和錾子銮出粗形,这样便在石板的表面留下不大凹深的刻痕。西藏有三种石刻法:第一种是浅刻,像我们上面提的六字真言和经文的石刻多采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是在板石上的浮雕;第三种则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刻法。这三种石刻作品一般都要彩绘装饰。此外,石刻艺术家也在野外可以利用的光滑岩壁上雕刻艺术品。
用从圣地捡来的石料雕刻成的艺术品,或者用作雕刻的石料形状神异,比如说像某个神灵,像座佛塔,像某个藏文字母等都是比较罕见的,所以也特别珍贵。有时也雕刻石头作酥油灯的灯座。
非宗教内容的石刻有石柱、石梁、大的或小的石栏、石桌、石椅,诸如狮、象一类的动物石刻、石钵、石磨,召集僧人诵经的石锣,还有其他石刻作品。
木 刻
西藏最重要的木刻形式之一就是印刷用木版的雕刻。木版除了可以印制经书外,还可以用来印刷唐卡、坛城、法轮图画;也可以印刷宗教仪式和其他吉祥物品的图案。与这种印刷经书的木版相类似的木刻版是专门用来印制风马祈幡的木刻版。印制风马祈幡的材料大多是棉布,偶尔也用纸张和丝棉。
除了印刷用的木刻版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木模叫“色巴”。这是一根做压模模具使用的四面雕有图案的四方形木棒。用“色巴”的四个不同的面在和好的糌粑面团上压上去,便印出了形状各异的图案。这样做成的糌粑团就可以用作供品或在宗教仪式上使用。
西藏的经书印刷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所印的经书里要印上一些神灵或佛塔的刻版图像。几乎每册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印有一幅、两幅、甚至三幅佛像。另外一些装帧精美的经书翻过几页就在经文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印上佛像。假如是刻制较厚的书版,施主又特别有钱的话,一般的惯例都是让刻版师在刻书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刻上以单线造型的神灵画像。也有这种情况,如施主巨富,他可以让刻版师在每页、甚至每一页的两面都刻上佛像。
雕刻经版最好的木材是桦木,其次是“蚩巴”木、第三是七叶树。如果找不到以上三种木材,也可以选用其他质地较软的木材。
印刷木版的尺寸也不拘一式,根据刻版内容的不同而随之变化。印刷唐卡和风马经幡的刻版是竖长形;印刷坛城和法轮图案的刻版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印刷书籍经卷的刻版是横条长方形。刻版的平均厚度大约是4至5厘米。
刻版的第一步是制作版文,藏文叫“巴伊”,即指写在纸上或白板上供雕刻的经文或图画,最好是手写或手绘的。到于印制经书的木刻版,一页书的A面和B面要写在不同的木板之上。如果某印制经院手写版文有困难,补救的最好方法就是拆开安多旧版(安多版的经书一页的A面和日面分别印刷,然后粘在一起),用它的书页作为版文。如果拆书失败,第三种方法是找两本用同一块版印制出来的经书,从其中一本书中翻出A面,从另一本书中翻出B面,把这两部分合成来作为新刻版的版文,然后把版文面朝下用浆糊枯在木板上,待其晾干。此后用一块薄薄的稍微潮湿的布把木板裹住放置十分钟左右,然后取出。要注意,如果版文是用藏区手工生产的纸张制成的,刻刀或者手指容易碰坏扯掉版文。由于在湿布中包了版刻,贴在木板上的版文逐渐将经文字母以反写的形式渗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雕刻了。假如不是藏地生产的纸张,就要往版文上面涂一面油脂使得经文字母从反面也能看清楚,但贴在木板上面的版文又毫不松动。这样处理以后再开始刻版。
在刻版的过程中,刻版师要随着刻版的进度一点一点把要刻的部位润湿,使雕刻部位本质松软而不易掉渣。刻版师在刻版过程中要使用多种规格的刀具,特别要用一些形状奇特的刀具来雕刻经文字母中的圆角、曲线。刻好的木版是带有反书字母的浮雕状木板,要在版面上反复擦拭涂油,然后放在阳光下让木版充分吸油。给木版擦油的这道工序要重复三到四次,这样可以增加木版的柔韧性。日后用木版印刷时从木版上揭下印好的经卷也比较容易。此外,要使用一些久置不用的经版也要在上面擦拭涂油多次。
除了印刷经书的木刻版之外,当然还有木制的经书封盖,封盖的作用是把一本书散开的书页夹合在一起。封盖的外面,有时也在封盖四边都要以浮法雕刻上佛像和装饰花纹。不过也有这种情况,就是把用象牙刻好的雕像用胶粘在横条封盖的两端;或者镶嵌在封盖中央为象牙雕像雕好的空凹位置上。除象牙外,琥珀、绿松石、珊瑚、海螺壳等都可以雕刻小型的佛像和其他工艺品。西藏还有一种杏核雕刻,虽然它不如那些珠宝珍贵,但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据笔者所知,哲蚌寺有一位天才的僧人,他能用一颗杏核雕出一尊佛像并因此出名。
绿松石、珊瑚、海螺等除了用作雕刻材料外,还可以用来装饰镶嵌佛像。这些经过装饰的佛像,是根据装饰材料的名称来命名并以此互相区别。比如绿松石度母就是用珊瑚装饰的度母像;珊瑚无量寿佛是用珊瑚装饰的无量寿佛像;海螺观世音是用海螺装饰的观音佛像等等。
从印度进口的白檀木和红擅木以及其他质地细腻的硬木都可以用来制作佛像、佛塔、小鼓、大鼓和面具等。在藏族人日常使用的很多木刻工艺品中可以发现不少精品,这里面包括顶端刻有极为精致的图案,并常常刻成龙形的神龛;其他的木刻工艺品还有书架、座架、座椅、桌子、床、长椅——一种既可坐又可躺下的椅子。装饰以上木制品的图案是以浮雕手法雕刻或拼结而成。这类图案涉及的含义十分广泛,常见的是一些花卉、草木、叶片和一些吉祥物的标志。
木材还广泛地用来制作诸如饭碗和茶杯之类的容器。虽然这些物品都没有经过刻意装饰,但其造型优雅、轮廓清晰,表面光滑,是木刻艺人卓越工艺的样品。
第四篇
第二十三章 十六尊者
释迦牟尼佛挑选了十六位弟子,要他们留在现今的世界上宏传保护佛法,直到佛法传遍整个世界时为止(通常认为这需要五千年时间),这十六位弟子就是十六尊者。从尊习佛法的确度来说,可以将十六尊者看作是释迦牟尼佛自体的外化和显现,或者看作是由释迦牟尼佛恩泽加持的大德圣者。因而,十六尊者可以给各色佛法的信徒带来普遍的恩泽;从世间众生的角度来说,又可以将十六尊者看作是托生于各种不同社会等级的家庭的普通众生。十六尊者在世间所获的知识,都是采用和普通众生一样的方法,从头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的。与其他俗人成为僧人的途径一样,十六尊者最初由俗人成为僧人是由于他们忠诚佛法,通过垂询和调查的方法认识了佛陀的教义而成为佛徒。他们聆听教法,研习教义,讨论教法,实践修习并且积极地宏传佛法。由于十六尊者持久不懈的努力,他们没有例外地全部获得阿罗汉位。可见,十六尊者并非天生就具有完美的品质,或具有超凡的知识,也不是什么超俗的神人。
因为十六尊者皆获阿罗汉位,所以十六尊者具有的成就是相等的。那么在这里将十六尊者按任何方法、任何次序排列都是正确的。举例来说,人们要基于自己特有的意愿对十六尊者的次序进行排列,根据个人所依意愿的千差万别,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排列次序,如果按十六尊者年龄的大小排列次序,那么,巴沽拉尊者将排在首位;如果按十六尊者造像的先后次序排列,那么罗怙罗尊者将排在首位;这位尊者是一位王族公子。印度有关十六尊者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跋巴迦扎达萨衍所著,其中所列十六尊者次序以宾度罗跋罗堕尊者为第一位,但其他的著作都以因竭陀尊者作为十六尊者的第一位。
根据藏传佛教记载的十六尊者的大小文献,祈愿文和颂文以及造像的顺序,十六尊者都采用我在后面提到的次序。本书对十六尊者论述,也采用这种排列次序。
由于十六尊者在尘世问生活时,每一个人都有好几个不同的名字,因而在他们成为尊者之后,也不是仅有一种称呼。所以,虽然都是记叙十六尊者事迹的著作,但不同的著作列出了十六尊者不同的名字。此外,还有很多细小的差异,例如有关尊者的人数、以及尊者所居之地的名称,各部著作也不尽统一。行文中如果遇上的这些区别和差异的地方,我当然要将它们一一指出来。书中所用十六尊者的主要名字是藏族人广为熟知的名字,也是藏文仪轨祈愿颂文中所列的十六尊者名称。
但是,十六尊者的名称和他们居住地名称的诸多差异不会与描述作为凡人的十六尊者的叙事诗文中的诸多差异相混淆和冲突。因为这些差异都是显而易见、容易分辨的。
据文献记载,十六尊者居无定处,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衫,讲不同的语言,身份高低不同,门第上下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拯救所有的众生有情,卫护佛陀的教义。
据说陪伴十六尊者的还有很多他们的弟子。尊者和弟子都穿着各色的衣衫,为解救众生有情而往来奔波。有的文献还记载说,在印度时十六尊者穿印度僧人装;在藏地时十六尊者穿藏僧装;在中原汉地时十六尊者则穿汉地有袖的深色和尚装。
十六尊者造访众僧聚集的山林时,总要帮助众僧修习佛法,获取成就,还要给他们很多的日常生活用品。
十六尊者是印度僧人,后来他们取道中原汉地到了西藏,在西藏地方广施善缘,英名大振,其间的历史有如下述,一位汉地大臣奏请皇帝道:
“如果万岁真是喜好佛法的法王,那么就应该在举行夏季法会时邀请印度的十六尊者前来说法,这十六尊者是以讲说佛法而著名的。”
于是,汉地皇帝派了一位和尚,带上言词诚恳的邀请信,前往印度的玛伽德哈邀请十六尊者到汉地传法。
六个月后的第十三天,十六尊者穿着汉地和尚们穿的憎衣来到了中原汉地,住在皇帝专为十六尊者建造的十六座房舍里。十六尊者观察了夏季法会,并给皇帝及满朝文武官员讲授了“三藏”和《弥勒授记经》。讲完之后,皇帝、臣民诸人向十六尊者奉献了珍贵的丝绢绸缎披到尊者的身上,以致于十六尊者看起来像是美丽的阿罗汉。
十六尊者将佛法宣讲完毕,夏季法会就结束了,皇帝请求十六尊者再逗留一段时间,但没有被应允。以后,皇帝召集大臣,颁旨道:“作为一个法王,朕已将十六尊者由印度邀请到我们这里参加了夏季法会,宣讲了佛法。但爱卿作为一个信奉佛法的臣子,就应该恳请十六尊者在这里住到秋后!”
虽然大臣百般乞求,十六尊者还是没有应允,他们说还要到其他的地方去访问,为更多的人广布善业,建议大臣制作与他们肉身同样大小的造像,以便为后代众生造福,于是,就雕铸了十六尊者的身像,供奉在尊者住过的十六间屋子里。
当鲁梅仲群访问汉地期间,他已画好了十八幅唐卡。其中除了鲁梅以汉地十六尊者雕塑像作模特绘制的十六尊者以外,还有一幅释迦牟尼像唐卡和一幅居士羯摩扎拉像唐卡。这些唐卡是鲁梅仲群-天一幅绘制而成的,在他返回时将十八幅唐卡带回了西藏、供奉在查叶尔巴寺。鲁梅仲群还带回了一部从汉地文书部获取的《弥勒授记经》抄本和一份汉地皇帝邀请十六尊者入中原讲法的邀请信抄件。这封信的抄件在《丹珠尔》大藏经中可以见到。虽然我把《弥勒授记经》作为一个参考文献来多次使用,但并没有看到这卷经的原始抄件。我只好从记叙十六尊者的众多著作中将其中引用的《弥勒授记经》原文汇聚起来加以利用。
在十六尊者的崇拜和祈供传遍西藏地区后,制造尊者的造像(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逐渐变得盛行了,下文将叙述一些事例,这些事例有助于说明十六尊者信仰在藏地传播的情况。
据说在嘎木雅王统治期间,康区流行大疫,用任何办法都无法缓解禳除,最后一位信徒向十六尊者祈愿、敬献供品,就奇迹般的康复了。
另一件奇迹也发生在嘎木雅王统治时期。其时,霍尔人包围了噶木雅王的城寨,而且断绝了城寨的供水。在这种情况下,嘎木雅王和他的上师祈求十六尊者佑助。作为对嘎木雅臣民祈供的回报,十六尊者幻化成一位满面尘霜的僧人指着一个地方说,那里可以找到水。当众人掘开之后,果然发现了一眼清泉。多亏了这一股泉水,嘎木雅城堡才没能被霍尔人所攻破。诸如此类的事例,以及祈求尊者的人所得到的益处是举不胜举的。在康区有很多的寺庙都是为十六尊者而修建的。
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法之后,六位学者由卫藏来到康区。他们在康区居住期间,听到了很多十六尊者的事迹,并在各地为十六尊者造像,造像的地点包括康区,也包括他们各自的家乡。
拉萨大昭寺的扎西赤郭殿或乃久拉康,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十六尊者的塑像。这些佛像是在萨迦派专权时期由奔钦旺秋佐珠出资塑造的,依照的模特是属于中原皇帝的那一套十六尊者像。
噶当派的格西色几普巴也出资为十六尊者造像。他为尊者造像的目的只是为了给那些祝颂尊者的人们带来益处。色几普巴采用查叶尔巴寺藏的唐卡作为造像模特。据说色几普巴因此善举得到了十六尊者的佑护和恩泽,赐以长寿,他果然活到了九十二岁。
阿底峡尊者倡导了一种新的十六尊者像画法,画中的十六尊者身穿三片式的印度僧衣。这类作品直到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还可以见到。
阿底峡尊者的两位弟子翁绛曲穷乃和布多瓦仁钦色以及其他噶当派的格西也出资为十六尊者造像。格西布多瓦还告诫弟子不论使用什么材料都要给十六尊者造像,只为十六尊者建小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表示对十六尊者的最重敬仰,也为了使今后的众生能有机会表达他们对十六尊者的祈愿与敬仰,就要为尊者造像。
为了祈求十六尊者的佑护,需要进行一定的观修实践,举行相应的祈祷仪式。这些修习和祈祷的方法都是由上师直接传给弟子的,一代再传一代,从阿底峡尊者开始直到现在一直没有间断。阿底峡尊者将秘传的祈祷方法传给随他进藏的三位弟子之一。这位班智达弟子又将它传给翁绛曲穷乃;翁终曲穷乃又传给了布多瓦仁钦色。
有很多文献记述了发生在阿底峡尊者和十六尊者之间的一些奇迹,其中一些还被人所亲见。
当阿底峡尊者在查叶尔巴寺居住时,一次他吩咐厨师阿乃绛曲仁钦多准备一些额外的食物。厨师问:
“准备多少食物?”
阿底峡尊者回答:“够十六个人吃的食物。”
“如果准备那么多的饭食,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请你让仲顿巴快来给我当个帮手。”阿乃绛曲仁钦请求道。
阿底峡尊者回答说:“仲顿巴已经去邀请十六尊者了,他不在这儿!”
阿乃绛曲仁钦简直不明白阿底峡尊者为什么这样回答。
过了一会儿,仲顿巴拿着香木和拂子回来了,他禀告尊者说:
“上师,十六尊者已请到此处!”
仲顿巴说完之后,十六位上了年纪的僧人走上前来依次向阿底峡尊者颔首致意。此后,由仲顿巴满怀敬意地侍奉十六尊者用餐。餐毕,阿底峡尊者说: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奉行佛法。”
在当月的第十五天,他们举行了一个特殊的仪式,规定每月的第十五天和第三十天举行仪式。阿底峡尊者向十六尊者表明了自己的心愿,并指示仲顿巴送十六尊者返回。
另有一次,阿底峡尊者要阿乃绛曲仁钦准备二个人的饭食。准备好了之后,仲顿巴引着二位看来面相很生的比丘到尊者面前,实际上这两位比丘是从克什米尔来的十六尊者中的两位尊者。在阿底峡尊者与二位比丘会见的过程中,阿底峡已经确知二位比丘实乃二位尊者,于是就请问二位尊者克什米尔地方有多少班智达。二尊回答说,约有五十位班智达,也许会更多一些。阿底峡尊者进一步问道:克什米尔的班智达中是否有位名叫宗达的班智达?二尊回答说此人已离开克什米尔到胜身洲去了。会见完毕,仲顿巴侍奉二尊用饭之后,把他们送回去了,阿底峡尊者和十六尊者的另一次会面是在查叶尔巴寺。当时,阿底峡正在给仲顿巴讲述仲顿巴上一世的情景,一位年老的僧人(实际上是十六尊者之一)走了过来,在仲顿巴面前拜了三次,声称他能够遵守阿底峡尊者行善业的教诫。不久,他还要在查叶尔巴寺以外的地方,变成一位年轻的僧人,并将在当地僧团做一二年僧人,这位老僧要求仲顿巴帮助他并进行析供。他说:
“是该我到冈底斯山去的时候了!”僧人一边说,一边就消失了。
当格西阿错劳匝瓦楚臣杰巴问仲顿巴此人的谁的时候,仲顿巴回答:
“我要郑重地告诉你,刚才那个人是尊者因竭陀。尊者的诞生是人和神的福运,像他那样的圣者,如同雪山的狮子,将恩泽施于我等众生,化生一个年老的僧人,其寿如同山岭。格西你说稀奇不稀奇?!”
当阿底峡尊者在聂塘居住的时候,仲顿巴恰巧不在。有人间阿底峡:仲顿巴上哪里去了。何底峡回答说:他派仲顿巴去接一位尊者。正说话间,一位年老的僧人出现了,阿底峡忙从座位上站起身子前去迎接。此后俩人用梵语交谈起来。事后,当有人问阿底峡这位者僧是谁的时候,阿底峡回答说这是尊者因竭陀。
一次,阿底峡尊者去冈底斯山朝圣,在转山的时候,当他走近冈底斯布满释迦牟尼佛和五百阿罗汉的足印的西侧时,听见了一种木辊(法器:两头粗、中间细的圆木棍,另用一小木捶击之,使之发声,用以召聚僧人)敲击的声音。阿底峡尊者说:
“敲木辊是说尊者因竭陀和他的随从该吃午饭了,让我们也去分享吧!”
另有一次,在聂塘的时候,众僧依次序集合起来,十六尊者也赶来依次站在队伍的前列,领队的僧人没有将他们认出来,就把他们轰了出去。没想到十六尊者都飞升到天空。众僧这才知道这十六个人乃是十六尊者,于是就祝愿乞求尊者返回来。十六尊者答应将他们的化身留在僧人中间。
当贡钦喜饶沃前往香多地方寻找建寺地址时,路上碰见一位骑白马的白人。白人问贡钦喜饶沃往何处去?贡钦回答说,要去寻找一个建寺的地址。
“如果是这样,”白人说:“你可以到香多的那座山上去。十六尊者正在山上举行法事呢。”
贡钦喜饶沃赶紧赶了上去,在那里碰到了十六尊者。后来在那个地方建立了香多日沃格培寺。
西藏一些上师大德的传记中也记载了十六尊者显身如常人或以其他化身被人所亲见的史实。
十六尊者最后的日子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消失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候,十六尊者要将释迦牟尼佛全部见于文字的教义全部收集起来,放入一座用七种珍宝制成的佛塔之内。然后,十六尊者环绕佛塔盘腿而坐,念诵祈颂之词,最后肉体全都消失,不留残骸于世。佛塔则与世长存。
对十六尊者进行赞颂、崇拜、祈供,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为了法除自身或他人身上的误见和垢病;为了获得通晓“三学”的知识;为了得到所有必备的条件,或得到便于实践佛法的条件;为了得到上师的教诲和聆听佛法的机缘;为了宏传佛法,为了扩大宣传佛法的僧人队伍;为了幸福,繁荣和整个世界的吉祥。
要得到这一切,就要不断地祈祷十六尊者。十六尊者的身形及其标志可以变化多端,每一次崇拜活动都受到行布施的“三轮”——施者,受施者,施物所支配、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十六尊者的排列次第中以哪一位尊者为首位,取决于祈供者要求的不同而变化排列次第,每一位尊者在帮助他人方面都的自己专擅的领域。祈祷者可以通过对该尊者特有的祈求获取尊者所擅长的援助。
第二十四章 本师释迦牟尼
佛陀释迦牟尼,
是无与伦比的完人。
他的双目凝视着经文,
他的身体射出宛如金色的光芒。
佛陀一面、二手,盘膝而坐。
向佛陀致敬!
您的右手作触地手印,
您的左手作修法手印。
释迦牟尼佛还可以描绘成如下形象:盘膝而坐,右手作触地手印,即用指尖触身前地面;左手作修法手印,即左手掌朝上,托一法钵。
右手触地手印的含义如下所述。
“当释加牟尼在菩提伽野(即今天的印度比哈尔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坐静,在坐静到成佛的最后一个阶段时,将靠近成佛——彻底断除个人魔障——之路的意念导向歧路的众魔开始躁动不安。众魔向释迦牟尼投下大量的兵器,降下暴雨。但是,由于释迦牟尼传注修习,一心入定,以致于兵器的打击、暴雨的浇顶都如同鲜花落身而无妨、对种种魔力的袭击无动于衷、丝毫不动怒。
众魔见上述方法不能成功,又变化成很多漂亮迷人的美女来勾引释迦牟尼。但释逸牟尼禅定已深,施用此法亦不能奏效。
释迦牟尼佛语调沉稳地对众魔宣讲道:
“汝等前世曾为吠陀众神供奉数百供品,缘此,汝等不成为尘世的众神。我亦在三劫之内供奉了无数精美丰盛的供品。因而,汝等无力阻止我获得成佛之成就。”
众魔之首曼日说:
“您确定看见了我们上世所奉的供品,有谁能证实您所说的是实情呢?”
释迦牟尼回答时,以右手轻拂全身,又以右手指向金轮的善业标志,然后用右手指尖触到身前的地面答道:
“我的证人在此!”
话音刚落,大地就发出一阵剧烈的震动和轰鸣,从地裂处出现大地女神及其伴神。女神说:
“你们可以看见所有众生有情,包括神灵的业力,你们要一个什么证人?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作证,你们在此世间之三劫内为众生有情中的善业众生积累了善业。”
大地女神的话一说完,众魔四处逃散,他们的魔力也丧失殆尽 。
因而,释迦牟尼佛的“触地手印”是帮助信徒禳退魔力。
左手修法手印的含义如下所述:
当释迦牟尼佛得成佛成就之时,他进入了三摩地的无碍禅定,在无碍禅定阶段要为所有众生的利益尽力。那些期望身入佛籍的人们要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通过次第修习,到达无碍禅定的最终目的。
双脚盘成金刚跏趺座是观修的姿势,其含义与我们上面所说的左手修法手印的含义相似。金刚跏跌姿势和左手修法手印与其他五种姿势,表示七种观修姿势。其他五种姿势,扼要来说,分别是:背直立;肩端平;下额从外表看来,形似苹果而圆润。牙齿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接触上腭。
所穿僧衣是三片布的法衣,藏红花色。有一件下衣,有一件内上衣、一件外上衣,每件法衣都用布片缝成。缝制时先将布裁开,然后再缝在一起。如此缝制僧衣是为了戒痴去做。
至于为什么选择藏红花色作为僧衣的颜色,有如下一种说法。当释迦牟尼出生之时,当时印度时尚的颜色是蓝色、红色和藏红花色,认为这三种颜色比其他的颜色要好。于是,释迦牟尼就允许信徒只能使用如上三种色彩。同时又因为藏红花色生长在热带气候的印度最凉爽的地方,因而藏红花色比蓝色和红色应用得更为普遍。
作为一个佛,有三十二种主要的体征标志,有八十种次要的体征标志,下面择其要说明:
佛的头发蓝黑油亮,头发的色泽如同绿头苍蝇的色泽。头发略有卷曲,全部梳向右侧。头顶中央有一呈火焰状的突起。
眉毛浓密、黑亮、走向整齐。两眉中间有一撮白毫,白毫右旋成一束毛团。
眼睛比例合度,眼神安详和善,呈笑状。
鼻子高而挺拔。
嘴唇鲜红,呈莲花状弯曲。
手指和脚趾皆细长,指尖趾尖呈践状。
脚板平直,犹如手掌,并有金轮迹印。
腰细,双手盈握。
肤色为金色。
佛的法座由狮子支撑,坐垫上饰以莲花。
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象征无畏。因为释迦牟尼已成佛,具有佛所具有的四无畏。
高耸的法座表示释迦牟尼佛和他所创立的佛法无比尊严。
莲花座垫象征纯洁。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故表示纯洁。同时也表示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在众生轮回之中,却摆脱了心智与躯体的烦恼而获得了成佛成就。
释迦牟尼法座前面的法轮象征求了法轮长转,我等对佛的祈求。
其他所有的珍器皆属供品。
第二十五章 佛陀的二位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
释迦牟尼佛两位主要的弟子是舍利子和目犍连,称为“二胜”(舍利子智慧第一,目健连神通第一)。在佛教造像中,舍利子站在释迦牟尼佛的右边,目犍连站在释迦牟尼佛的左边。两人右手各执一根禅杖,左手各捧一只法钵。下面所叙述的是舍利子和目键连的生活故事。
在古印度,影坚王统治安嘎和波罗奈斯时期,安嘎地方发生了如下一件事,大德婆罗门乃林吉普与另一位婆罗门之间展开宗教论辩,乃林吉普获胜。于是,影坚王将那烂陀城送给乃林吉普作为奖赏。
乃林吉普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躯干部分颀长,因而起名叫“朵仁”(意思是“长背”);生了一个女儿,眼睛像夏日卡鸟,因而起名叫夏日卡。
后来,从南印度来了一位名叫嘎杰的大德婆罗门,成了乃林吉的密友,定居在那烂陀城,与乃林吉普的女儿夏日卡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有两个名字,由父名一部分而来的聂杰,由母名而来的“舍利子”,(此处为藏语译音一译者)意思是“夏日卡的儿子。”
舍利子长大之后,学习刻苦,学识长进,甚至超过了父亲嘎杰。其时,嘎杰父亲在指导五百多学生学习吠陀经典。他将学生全部移交到自己儿子的门下受业。舍利子讲述了很多精辟的语法学方面的问题,这些超凡的才能确实证实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导师。
在薪他巾地方有一巨富的婆罗门大师,名叫珠增,是国玉的国师。珠增国师的妻子叫目犍。起先这对夫妇没有孩子,为此他们非常的痛苦。夫妇二人给神灵供奉了很多的供品,而且大放布施。由于心诚,目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怀孕了,快得好像孩子直接放在她怀中一样。因而,这孩子起名叫“邦乃吉”(意思是“从怀中出生”)。另有一个名字叫目犍连(目犍普),意思是“目犍的儿子”。他也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后来也是一位导师。
舍利子和目犍连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智慧,精通十八种学问,有很多的弟子。这些弟子碰到一起时总要谈到他们的老师和老师所应用的教授方法。两位大师的弟子也互相谈论各自导师的情况。这样,舍利子和目犍连也都想见上对方一面。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双方父亲的允许,当时舍利子和目犍连就没能见面。
此后,在由影坚王的儿子,玛杰札王子出席的盛大国宴上,珠增心想:“在影坚王死后,王子玛杰扎继位为王。假如我死了之后,我儿子能继承我的职位,成为国王的国师,正是我所希望的事。要是那样,从现在开始就要博得王子的喜爱,才是明智之举。于是珠增就写信邀请儿子目犍连前来赴宴。
婆罗门嘎杰也派自己的儿子舍利子前来赴宴。在宴会上,大部分的来宾载歌载舞、欢乐异常,只有舍利子和目犍连相辈地沉静稳重。有人注意到了他俩的特殊举动,以为这两人不是完全的愚人,就是绝顶的聪明人。就在那时,舍利子和自犍连用充满哲理深义的语言谈论起世间琐碎杂事的空无本性来。过这番谈话,俩人都知道了对方的才能。交谈中,舍利子向目犍连提议他们最好出家成为僧人。目犍连赞同舍利子的提议,愿意出家为僧,但目犍连说他首先要征得父母的同意。目键连请求父母应允此事、但请求了三次都被拒绝了。父母告诉他住在家中也可以修行,苦行僧的艰难困苦是很难忍受的。目犍连威胁父母说,如果父母再不允许他出家为僧,他就绝食而亡。此后,目犍连果然六天没吃东西。目犍连的手下人及亲戚对他的父母说,出家为僧总比饿死要强。最后,父母同意目犍连出家。得到父母的应允之后,目犍连来找好友舍利子,问舍利子他的父母的否同意他出家为僧?舍利子回答,此事非常容易。说完后立即去问他的父母,父母应允舍利子出家。
于是,这两位出生于最高婆罗门种族的子弟决定出家为僧,但他们认为,如不对佛教作一些深入的了解,仓促出家是不对的。所以,他们二人先求“外道六师”,一位导师一位导师地请教其教义的深义,请教进入真教籍所得到的益处:教学的方法;奉行教法的方式;遵守的戒律等等。在见到外道六师的第六师删阇夜毗罗胝子之前,二人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们看见删阇夜毗罗胝 子正在静修,在外道师静修完后,二人又将以上问题再次请教。删阇夜毗罗胝子圆满地解答了上述问题,使舍利子和自犍连心悦诚服,随后成了他的信徒。由于删阇夜毗罗胝子对舍利子和目犍连的声名也有所闻,故对二人也十分敬重,并将自己的五百多名弟子委托在二人名下。
一天,删阇夜毗罗胝 子导师染病在床,拥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子照看他,目犍连出外寻药。导师忽然自己笑了起来。舍利子忙问其故,删阇夜毗罗胝子导师回答说:
“辛卡拉的国王色达近期已经亡去,皇后悲伤之极故投火自焚。这种依恋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欢乐,反而造成了痛苦。为师正是为此而发笑。、
舍利子对导师所说之事作了笔录。后来,从辛卡拉地方来了旅行者,舍利子就以笔记所记辛卡拉王崩,王后投火之事对证,结果确实如此。
舍利子对导师说:
“导师,您已经获得了成就(教法精髓),是否能将此传与我等众徒呢?”
导师回答:
“我之所以要出家为僧,目的就是要找到教法的精髓,但我一直没能找到。占卜者已经预言,如果有出生在迦毗罗卫城附近的释迦氏族的人出家为僧,那么他将获得教法之精髓。如你等二人去扶持他的教法,那将功德无量,你们也能找到‘精髓’之所在。
恰巧,目犍连回来听见了这番谈话,他想:
“舍利子到底比我聪明,先知道了教法精髓,看他是否告诉我。”
他决定探个究竟,就与舍利子订了一个协定,以后无论是谁得到了教法精髓,都要毫无保留地传给对方。
在删阇夜毗罗胝子死后不久,其时释迦牟尼佛正住在“竹林园”(为王舍城的一处丛林)。他知道该到说服舍利子和目犍连皈依作弟子的时候了,就派了一位弟子前去迎接。承担此重任的弟子是马胜比丘(阿说示)。马胜比丘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指引,从深度的静修中解脱出来,穿上袈裟,揣上化缘饭钵,在王舍城中沿街收取施舍。恰好舍利子也在城中化缘,巧遇马胜比丘。他被对方的气质所动,暗自思忖:“以前我从没有见过如此装束的人。这人既不是婆罗门,也不是一般的僧人!”
舍利子心中充满了崇敬。他想问一问此人的导师是谁,谁导引他走向皈依之道,他所学的教义是什么内容。于是,舍利子走上前去,就在他俩碰面的一霎那,俩人为对方友好的口气所动。停了片刻,俩人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交谈了起来。最后,舍利子问马胜比丘的导师是谁,马胜比丘信仰的教义系统,以及由谁导引马胜比丘皈依。
马胜比丘答道:
“我的导师是释迦王子,他已经修完了所有的苦行;弃除了两种形式的不洁;清楚地理解了所有知识最深遂隐密的内容;以大慈大悲之心救助众生有情脱离轮回之苦;我皈依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出家成了僧人”。
“那么,释迦牟尼佛说了些什么,他持什么观点?”舍利子问。
马胜比丘回答道:
“我也是新近皈依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还不能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阐释。我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说,生活在此世间的众生,不断地受到业力和痛苦的折磨,在轮回之中沉浮。”
此后,马胜比丘又向舍利子进一步解释了释迦牟尼如何教导他们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得到解脱。这些道理是佛陀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舍利子此时已对“四圣谛”有了透彻的了解,心中生出无限的信仰。内心生出在轮回之中寻找“解脱”之心。
“如此的教法足以让所有众生心生皈依!”舍利子欢乐地赞颂道。他问马胜比丘释迦牟尼现在住在什么地方。马胜比丘告诉他释迦牟尼和他的僧众住在王舍城的竹林园。
舍利于说:
“我现在就要去到我的朋友和学生那里去,然后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拜他为师。”说完后,他以头触了触马胜比丘的脚,围绕马胜比丘转了三趟,满怀敬意地与之告别,去找目键连。
目犍连一看见舍利子,就大声喊了起来:
“舍利子,你怎么精神焕发,气色如此之好,满脸容光,是不是找到了‘教法的精髓’啊?”
舍利子回答:
“是啊!我已经找到了精髓,要与你分享,你可要好好注意听啊!”
目犍连从座骑上坐了起来,把僧袍上衣披到了肩上,弯下了右膝,对舍利子双手合掌,祈求舍利子给他讲述。舍利子则把他从马胜比丘处听到的话向目犍连讲述了一遍。舍利子讲完之后,目犍连要求他再讲一遍。讲完之后,目犍连已心生信仰,对世俗生活亦生厌离之心。
由于获得了新的知识,舍利子和目犍连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天,他们二人决定到释迦牟尼居处拜师习法,经过一番筹划。二人觉得凭他们自己的名望,有责任把自己的弟子随从一同带去。于是,二人问众弟子:
“如果我们去作了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你们将要干什么呢?”
众弟子回答:
“我等与师傅同心协力,师傅做什么,我们就怎么做,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为僧。”
这样,舍利子和目犍连带领众弟子前往释迦牟尼佛居处。
其时,有一位专与释迦牟尼佛作对的魔得知安嘎和波罗奈斯有两位贤者前来。他想,如果舍利子和目犍连及其众徒皈依释迦牟尼教法,并拜释迦牟尼为师,以后将是老魔我的大患。为了阻止舍利子等前来,魔变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马胜比丘出现在舍利子和目犍连之前,挡住众人去路说:
“先前,我给你们指示了一条邪妄之路,目的是考察你们的心智水平。那种邪妄之路是毫无意义的,它对所有正确的或错误的业力的因果的解释毫无真理可言。因而,你们可能要沉溺于由五种感官而来的‘五欲乐’(指色、声、香、味、触)之中,没有生、老、病、死。这位释迦家族的小予所讲的这都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你们别犯傻,去信仰这毫无价值的教义。”
然而,舍利子和目犍连已经看穿了这马胜比丘乃妖魔的变化身。他们回过头来招呼道:
“我等众人,必须牢记此生的烦恼,只有出家为僧,才有可能摆脱生老病死等无休无止的苦难。因而,我们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才能摆脱无止境的苦难,没人能够动摇我们的出离之心。我们要坚定出离心,无论任何时候也不为世俗物欲所动。那些披着狮子皮,却操狐狸腔的骗子,不能改变我们的初衷。”
他们的这一番话受到了善神的赞扬。
“说得好!要想成为僧人,心中必须将圣者熟记于心,这是最好的善业。遵循释迦牟尼的教法,可以摆脱所有的痛苦和烦恼。此成佛之道是由如来所开创。奉行此乘会受到众佛的赞扬。”
此后,化作马胜比丘的魔非常的惊慌,逃之夭夭了。
舍利子和目犍连再一次回过头来对众徒说:
“我们为了渡过这轮回世间的苦海,希望皈依于释迦牟尼佛。如果你们中间有人不愿前去,现在就可以回去了”
众徒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等智力平平无法断决,还要倚仗二位大师。你们皈依那位上师的教法,我们也就皈依那位上师的教法。”
在舍利子等进入王舍城时,魔又以魔法在王舍城外挖了一道深而险的沟壑,想设置障碍来阻挡舍利子等人入城,然而,由于释迦牟尼合掌祈祷,舍利子等平安地进入了王舍城。
魔又以魔法变出了一座高山,山上有凶猛的狮子挡道。佛陀又使高山隐去,使咆哮的狮子安静了下来,舍利子和目犍连及其众徒安全地抵达了竹林园。
舍利子和目犍连到达之时,释迦牟尼佛正在法座上给由人和神灵组成的子弟讲经。他对弟子们说:
“看看远方来的这二位善德之士,众徒的导师,他们前来皈依于我,其中一位将是我子弟中智慧最高之徒,另一位将会拥有最大的神变法力。”
如此预言之后,释迦牟尼佛的比丘也讲了些赞颂之语。他们都从法座上起来去迎接舍利子和目犍连。进来后,舍利子和目犍连先走向马胜比丘,向他表示了崇高的敬意,感谢马胜比丘给他们最初的教法启迪。然后在释迦牟尼佛面前鞠躬致敬,说:
“我们要遵奉您的教法,出家成为僧人,祈求您能让我们成为比丘,满足我们的宿愿。”
佛陀问他们二人:
“诸位高贵的客人,你们叫什么名字?”
舍利子和目犍连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并补充说:他们已经得到了父母的应允,希望成为一名僧人。
二人说完之后,佛陀说:“请这边来!”话音未落,舍利子和目犍连已经成为两位比丘。最后,他们二人也修成了阿罗汉,成为佛陀弟子中的“二胜”。
“二胜”来到地狱,后又到阿鼻地狱(八热地狱之一,在炽热的铁房子中间,阎罗鬼卒将无数地狱众生投置于堆积如山的炽热铁炭中,烈火与身体遂成一体,并使众生受到炽热铁水灌入口中的无限痛苦。见此情景,舍利子对目犍连说:
“想一想在地狱中受煎熬的众生吧!”
目犍连听了舍利子的话,静默冥想,施用他的神变法力下了三场雨,以缓解热地狱中受煎熬的众生的痛苦。
舍利子也观修胜解三魔地,带来了一些凉爽,缓解在阿鼻地狱中受苦的众生。此后,目犍连呼喊谁是释迦牟厄佛的从弟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来到目犍连面前,目键连问他:
“你在地狱中所受的痛苦与其他众生所受之苦有什么不同?”
提婆达多回答说他已受到了阿鼻地狱的所有痛苦,还列举了很多他所受到的额外的痛苦。“二胜”告诉提婆达多说:
“这就是你过去反对释迪牟尼佛及其弟子所造恶业的报应。
“二胜”又列举了所有的恶业,向提婆达多解释了因缘必果的业报,还告诉他,根据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的预言,提婆达多日后将成为独觉佛。
告别提婆达多之后,舍利子和目犍连又来到果卡利嘎等居住的地狱。果卡利嘎有一条很大的舌头,舌面上有一百只犁铧在耕种。梵天对果卡利嘎说:
“舍利子和目犍连都是杰出的圣者,你可要好生对待他们。”
但当果卡利嘎看见“二胜”时,他嚷了起来;
“看谁来了!两个罪孽深重的人”
当果卡利嘎刚刚说完如上的话,他的舌头就比先前更大了,舌面上又多了九百只犁烨。“二胜”也不能以任何方式减免他的痛苦。“二胜”继续前行来到护光富兰那之前。富兰那以头触“二胜”脚面之礼欢迎二位尊者,说:
“二位圣者,因为我曾讲述过虚假的教法,使众人误入迷途,现在受了报应,在我的舌面上有五百只犁铧在犁舌,我的信徒为我供奉佛塔作为供品,这只能增加我在这里所受的痛苦。因而,我祈求‘二胜’转告我的信徒不要再奉献供品了。”
“二胜”答应转告。
告别护光富兰那后,“二胜”就走上了往王舍城的口返之路,在路上看见了几个外道徒。他们头上皆有饰物,称“具顶饰者”,手里都拿着棍子。这些人想和二位僧人挑起一场争斗。他们走过来,挡住了“二胜”的去路,提出了一些疑难问题请“二胜”回答。舍利子对答如流,他们没有找到吵架的理由。但当目犍连告诉他们其导师护光富兰那还在地狱中受苦的消息时,他们都惊奇地叫了起来:
“这个愚蠢的秃驴在辱骂我等的导师!”
说完,外道徒就突然袭击目犍连,将目犍连的肢体打出了血,然后扬长而去。舍利子看见目犍连被突袭,就赶快把他拉了起来,像个孩子照顾大人一样,撕开自己的上衣把目犍连的伤口包扎起来,然后赶到了僧人的住地。当众僧看见受伤的目犍连时,都惊讶地问道:
“目犍连这是怎么了,佛陀不是早就预言他有最大的神通神变法力吗?”
目犍连回答:
“由于业力所致,伤害别人神变力的意识一直没有进入我的头脑。”
后来,阿阇世王听到了目犍连被打的消息非常生气。他想要惩罚这些外道徒,但他们已逃逸无踪。国王和臣民为此深为忧伤,派了很多的医生,限定这些医生要么在七天之内治好目犍连的病,要么革除医籍、特权,没收财富。因为这些医生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医好目犍连,别无他法,他们就来祈求目犍连。七天之后目犍连居然真的起来了,而且走出门去化缘。国王及其臣民都非常高兴。
舍利子知道目犍连希望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曾长时间友好相伴,舍利子就想先朋友而死去。此时,释迦牟尼佛也希望圆寂。当舍利子及众徒知道这一消息时,都祈请释迦牟尼佛留在世间救护众生友情,但佛陀没有应允。
舍利子说:
“我不忍心眼看释迦牟尼佛逝去,我希望先死。
在第三次请求时,佛陀应允了舍利子的要求,于是,舍利子广为祈祷,唱起对佛陀的赞语。对佛陀行生平最后的跪拜礼和绕转佛身礼,然后,由新出家的僧人琼戴陪同到他的出生地那兰札城。尔后,琼戴根据释迦牟尼的指示,把舍利子即将离开人世间的消息传播开来。当国王玛杰扎和他的臣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充满了悲伤,他们来到那兰札城,祈求舍利子不要匆匆离去。舍利子告诉他说:
“不要为我悲伤!世间的一切原本无常,变化无端。你们所作的善业可以使你们在下世托生为如今天这个样子的人形。你们与释迦牟尼佛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得以聆听他宣讲深奥的教法,这样的机遇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的,只要你们孜孜不倦地努力,总可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舍利子又根据他们个人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宣讲佛法。在其中的一部分听经者中播下了善业的种子,其他的人则获得了阿罗汉位。就在当天晚上,舍利子入定极深,与八千阿罗汉一道坐化了。
帝释天和很多的神灵都来到舍利子圆寂的地方,带了很多的供品,流下了悲痛的眼泪,回忆起舍利于生前的全部善行。从那烂陀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来了很多的信徒哀掉舍利子之死,并奉献大量供品。其时,帝释天请求工巧天毗首羯摩制作一个饰有珍宝的灵车来运载舍利子的尸体;此外,帝释天还要求夜叉从海岸边取回旃擅木来焚化尸体。如此,以吉祥之兆,崇敬之心火化了舍利子的尸体。火化之后,舍利子的弟子收取了骨灰(舍利)、法钵、僧衣等遗物,通过阿难陀之手交给了释迦牟尼佛。
贡美赛巾,是舍利子家族中人。他知道了舍利子火化的消息后,请求阿难陀转告佛陀,给他一些舍利子的骨舍利作为祈祷、崇拜的法物。释迦牟尼佛答应了贡美赛巾的要求,给了他骨舍利。贡美赛巾将舍利带回家中;作为神圣法物供奉。波斯匿王、国后、还有很多的信徒也经常到贡美赛中家去崇拜骨舍利。有一天,贡美赛巾因一些琐事出去了一会儿,临走锁住前门。众人不满他说:
“由于贡美赛巾为魔障所遮,不让我们去崇拜舍利子大师的舍利而获得善业。”
听到了上述议论,贡美赛巾去找释迦牟尼佛,叙述了事情的经过。他说:
“如果您同意我的请求,我将在野外空旷之处建一座佛塔,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前来崇拜佛舍利子。”
释迦牟尼佛同意贡美赛巾修建佛塔,并规定了佛塔的确切尺寸及建筑格式、后来,贡美赛巾得到佛陀的应允为佛塔落成举行庆祝仪式。波斯匿王及其臣民都参加了这个仪式,而且佛陀也允许这些人建造佛塔。于是,善业的种子播撤到很多人的心田之中。
因为舍利子没能亲眼看见其师释迦牟尼和好友目犍连的圆寂(目犍连是在受外道徒突然殴打后,不久死去的),他先于师长和好友离开这个世界。舍利子的死再一次说明世间万物的无常;他的一生也向众生表明必须敬重上师;珍惜指导自己走上善业之路的朋友的友谊;舍利子之死也表明必须相信业力。
就在舍利子死去的当天晚上,目犍连也来到了他的出生地薪他巾,在那儿与六万七千名比丘一起逝去。无数的神人和佛徒哀掉他的逝去,并念诵祈语,奉献供品。
禅 杖
僧人的禅杖在释迦牟尼所作文章中已有描绘。
佛陀说:
“在我证得成佛,手持僧人禅杖之时,过去佛和未来佛及今世佛也手持禅杖,他们的弟子也手持掸杖。”
佛陀进一步说:
“我在证得成佛之后,还是与导引众生的其他佛遵循同样的戒行与规范,所以你们应该手持禅杖。”
佛陀指出了僧人外出化缘时如何遵奉戒行的问题。
“僧人出门化缘,如果没有振摇禅杖使发声响,则不能进入人家化缘。”
他进一步解释说:
“僧人应该振摇禅杖三次,使发声响,然后振摇禅杖至五次,如果必要的话,还要振摇禅杖至七次,如屋内无人应答,则不应进入,而去另一家化缘。”
佛陀还告诫说,僧人不能像军人那样把禅杖扛在肩上行走,也不能将禅杖平端在手里阻住行人过往;也不能用禅杖发出的叮噹声响吓退草丛林间的蛇;但年老的僧人可以用禅杖作倚靠休息的支撑物。如此种种,就持握禅杖的方法及禅杖的用途,佛陀一共指出了二十五个要点。
要在这里精确地标出禅杖的长度是不可能的,但根据直观和作者的记忆,禅杖大约是1.8米。
掸杖的形状和结构如下述。禅杖由三部分组成,上部和下部长度相等,由铁制成,中部稍短,以木料制成。禅杖上部的顶端是一个佛塔。佛塔之下又接一佛塔,第二个佛塔接在塔下的四个喇叭状金属座上。“喇叭”本身也有四个边、弯成两条弯曲的部分。以每个金属“喇叭”状弯管的根部挂有三片金属钹片,共四十二个钹片。有时,每组钦片只是简单地扣在“喇叭”弯管的根部,但更多的是将三片钹片依次吊起来,每三片为一组悬挂在根部。禅杖上部除了上面所说的佛塔等物外,还有用八边铁片制成的铁杆,铁杆大约有男人的拇指那么粗。在铁杆的下面四分之三处,三片全属钹片松松套在禅杖杆上。禅杖握手处的粗细以手握适度为宜。可以用一根铁钩子将中间的木制部分与禅杖上部分开。禅杖不用时,可用铁钩将其挂起来。
禅杖的下部用七边铁制成。下部顶端与中部木制部分粗细相同,以禅杖下部四分之一逐渐变细,如同男人拇指,禅杖的下部底端有一铁制的多梭面突结,象征禅杖的结转部。
禅杖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禅杖的三个部分,使我们回想起下界众生(畜生、恶鬼和地狱)所受的痛苦;由此使我们有必要坚持观修“三学”。
四条“喇叭”状弯管使我们有必要悟解“四圣谛”,“四圣谛”决定采取四种生法的哪一种生法。
两个佛塔代表二佛身——法身和色身。二佛身是我们最终的皈依处。
禅杖上部的八个边象征属于圣道的八种善德。
套在禅杖上的三块钹圈使僧人记起释迦牟尼佛主要的三次讲座。
铁钩表示佛陀的慈悲心,众主可以靠钧子脱离轮回之苦。
禅杖下部的七个边象征属于菩提迫的七种功德。
禅杖下的多棱面结节使僧众牢记所立誓言,避免转生于轮回下界,因为这个结节象征阻挡下界通道的一种方法。
这里所列出的禅杖各部分的含义,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意思没有列出。
第二十六章 因竭陀尊者
第二十六章 因竭陀尊者——十六尊者之一
在雄伟的冈底斯雪山上,
居住着圣者因竭陀尊者,
一千三百名阿罗汉伴随着他,
因竭陀尊者手持香钵和拂子,
向尊者致敬!
尊者因竭陀所持香钵与拂子的含义如下述:
关于香钵和拂子,最早可以追溯到因竭陀尊者为了他的弟子的利益,来到冈底斯山附近的色那丹坐静默修的时候。由于住在色那丹很多的神、非人、夜叉已走上解脱之路,神送给因竭陀一个拂子以便尊者能够用它扇凉;非人和夜叉送给尊者一个盛满香枝的香钵,因竭陀收下香钵和拂子,对其进行加持后作为自己的标志了。
所有看到、摸到、闻到香钵或香钵燃香的香气的人都可以获得守持戒律的芬芳和弥漫的甘甜;拂子可以娱神娱人;可以免除疾病和痛苦。此外,据说拂子还有奇妙的神力,可以为拂和菩萨制做出各种宗教供品,无论什么人看到或触摸到拂子,他就会摆脱六根本烦恼(无明、贪、瞋、慢、疑、见)和二十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忄乔、、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和不正知);从身心两方面摆脱疾病和痛苦。
因竭陀尊者还有很多加持力,崇拜因竭陀尊者的信徒观修他的香钵和拂子取得功德,以此作为打开因竭陀尊者无限加持力的钥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