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弘扬佛教,大利国民——略谈佛教在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庆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弘扬佛教,大利国民——略谈佛教在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李庆宏
  很多尚不了解佛教的人可能认为佛教消极避世,教人消除贪欲恶业,以后世往生西方极乐等,虽然其因果报应理论有使人离恶向善提升社会道德的意义,但要论更多的现实意义,比如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等,似乎就有点远了。但事实上佛教除了提升世人的道德外,确实还有着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积极意义。
  最简单就说教人降低贪欲这一条,以前看好像是消极主张,现在看却正适合时代。的确,人欲望过低,也即从经济学角度讲市场需求过低,那么经济是有可能不容易快速发展,比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是以刺激需求为主导的凯恩斯主义而解决的。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现在人们不是欲望过低,而是欲望过高了。仔细分析,人们欲望过高,虽有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积极意义,过患却非常大。以佛教来降低人们的贪欲,今正是时。
  首先欲望过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了追求欲望过于偏重发展经济,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现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所以一般的概念我也不多说,这儿着重强调的就是要进一步从根本上着手。什么是根本?就是降低人的贪欲。只有贪欲才是人们向自然过度索取的原动力。贪欲低了环境保护才可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长久。我们不用说中国,像美国,算是很重视环保的了,但美国每年向空气排放的污染却还是最重,为什么?因为人们都想着便利享受,用车最多,消耗能源也最多。贪欲不降,人们对环境的损害无论如何也降不到哪儿去。实际上以美国那样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上只要能维持持续发展不下降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保护好环境,多发展宗教、文化事业,这样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快乐安逸。
  其次欲望过高,更容易导致经济发展中为一己私利而破坏他人利益的负面行为,这方面例子实在太多。比如贪建筑工程款而造成豆腐渣工程,又如为节约成本煤矿安全措施不到位,还有各种经济领域中的犯罪行为,或不守商业信用的违约行为,这些几乎都是为了一己贪欲,而最终害人害己。为什么是害人害己呢?因为这些行为在佛教看来,都是属于偷盗行为,偷盗,不但要遭地狱饿鬼之报,并且最终都是要还的,所以即使短期获益,长远看却还是大害自己。现在贪欲降低,明了因果,人们在一定程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的开始追求自心的快乐,这种为贪欲铤而走险、自害害人的行为自然就少了,经济发展也会效率更高。
  再次,发展经济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经济是为人服务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人们生活的快乐。以刺激欲望来发展经济,有点本末倒置。因为人欲望高了,就不容易满足,也就不容易快乐。快乐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一种精神状态,并不单纯决定于外在物质条件。最简单的,比如同样得到1000元钱,贪欲轻的人就肯定比贪欲重的人快乐。人通过欲望满足获得的快乐,大致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快乐大小=实际所得/欲望大小。降低欲望直接导致快乐增大。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生活在万佛圣城的人快乐度就是比外面的高。而万佛圣城的人要守一些清规戒律,比如不能吃荤腥,也很少有种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所以外界看来就非常奇怪,以致在电脑游戏《文明Ⅲ》的一个资料片中,将“万佛圣城”作为一个能加市民快乐的“奇迹建筑”看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万佛圣城很多人修佛,开发了自心本就具足的快乐,这个快乐比世俗的快乐更大和长久;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修佛世俗的欲望降低,那么即使物质条件低一点,但快乐还是更大。
  国内也有调查显示,现在在农村、小城市、大城市三者之间,小城市的人对生活最有满足感。为什么?就是因为小城市人在享受经济发展的同时贪欲发展不那么快。小城市人见识不广,看见他人的物质享受不那么重,自己贪欲也不那么重,只要经济持续发展,他们就容易满足,大城市,社会丰富,享受也多,人们看见的富人也更多更富,人们的贪欲也就更重,相应的也就更不容易满足。至于农村,因为经济不发达、生活不便利,当然还是不行。另外就是下面要谈到的:小城市经济不那么“热烈”,相应的生活节奏也不那么快,加上贪欲不那么重,所以不那么永不满足的赚钱,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当然也更满足。
  第四就是发展经济本身的付出。因为发展经济,是要人花时间精力的,尤其现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忙于事,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没多少,还谈得上什么快乐呢。
  中国圣贤老子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生活简单,俭朴,人心也质朴,这样人其实也最快乐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到这种程度了,人心质朴小国寡民做不到,那么可以在适度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提倡清净俭朴的生活方式、重视内在道德的提升和外在环境的保护,这样社会才能长久稳定发展,人民生活也更快乐满足。
  要知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是无限制的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永远也不会满足,何况客观条件也根本不容许经济的无限发展。也只有在适当发展经济的同时,调整人心,让人们少欲知足,才是唯一的可行之道。从佛学角度讲,人的快乐在于自心本身,人就是要世俗的贪欲降低,修行佛道,才能感受到自心本就具足的纯净快乐。所以贪欲降低,本身就使人更快乐,何况现在还有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呢。这是弘扬佛教首要的一个大利国民之处。
  之所以要弘扬佛教,当然还有一个基本的原因,那就是佛陀所讲述的道理都是绝对真实的,并不是单纯的“宗教信仰”或“道德教化”,而是关于人和自然深奥本质的真实揭示,所以弘扬佛教以提升道德、降低贪欲远高于一般的道德教化。关于佛教科学真实性的论证详见拙著《佛教起信与入门》(沈阳鹏泰寺印制流通),这儿我就不再多赘述了。
  佛教的高修行人最终是要彻底消除世俗的贪欲,才可能最终成佛的。这因为对于当前的大多数人来说做不到,所以我这儿也不特别强调这个。一般人还是追求“财色名食睡”世俗五欲的享受。那么如何追求这些呢?其实人世俗的福报,从神性角度看,均在于当事人的“福德”有多大。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福”字,就是神字旁加一口田,人能享福,就是因为以前在福田中种下了福。而这“德”呢?德可以说比福更根本更重大。
  《道德经》先讲道,后讲德,德仅次于道,但对于广大世俗之人来说,德却是最最重要的。“道”虽然是高于“德”,但若是一般人不求得道,那最重要的就是德了。得道之人那就是圣人了,只有像释迦牟尼佛和他的那些证阿罗汉果的诸大弟子,以及像老子那样的缘觉圣人才称得上。那么得德之人呢?得德之人则可以得天下,成为世俗的王者。所谓“天下之大,唯有德者居之”。这世俗的王者,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在各领域得出类拔萃大成就的成功人士。
  上古时代的伟大帝王尧,别人恭敬他,祝福他子女多多,他说这不算什么;祝福他美女多多,他说这也不算什么,那尧帝要什么?德。对于帝王来讲唯有德最重要。别人祝他德大,那才是最根本的祝福。
  我们再来看看家喻户晓的三国,刘备以一介布衣,而至三分天下,可以说,就是因为他有“德”。大家可以看到刘备字“玄德”,也就是很深的德。刘备有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两相,即大耳垂肩、臂长过膝,这也是有很大德的相。但宿世有德,今世不修德护德还是不够。刘备最后失败是什么原因呢?表面上看是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就刘备自心来看,却是他因兄弟关羽被害,而发了大嗔恨心。这大嗔恨心,就是焚烧功德的大火,德没护住,就难再进一步制霸天下了。具体表现,就是影响刘备的精神。刘备本身是通兵法的人,那样结营易被火攻的弱点照理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就硬是没想到,或者想到了却没注意,或者注意到了却还抱着侥幸,总之就是判断出错。
  这儿我顺便谈一下,有的企业家平时精明强干,但有时在作重要战略决策时却莫名其妙突然判断失常,导致重大损失,当中就是个精神影响的问题。还有的出车祸的人,回忆起来都有出车祸那几秒种大脑一片空白的经历,这往往就是灵性的因素在影响,它只要影响人一两秒种车祸就成啦。所以不要以为神性的因素离我们远,神性的因素离我们近着呢,它一直在影响我们的精神。
  所以为王者一定要修德,若失了德位子终究坐不住。国家前些日子提倡的“以德治国”,可谓抓住了重点。处于上位的政治家一定要修德,德大自然位高,并且这依德而得来的高位,是上合天道,下合民意,利而无咎的,若德不够即使勉强以种种非德的阴谋巧计得来权位,也不能长久,并且后报非常不利。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有的人贪赃枉法、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无恶不作,根本没有什么道德可言,却怎么仍然有钱有势呢?或者有的人富贵,虽未做失德之事,却也谈不上出于自身修德的缘故,而是运气好,比如说生于富贵人家,或者抽大彩中奖什么的。这些从佛教的角度看,还是因为他宿世福德的缘故。人能投生于富贵人家,也是他宿世福德所致。包括有的女人长得漂亮,惹人爱敬,也是宿植德本的缘故。比如大家可以看到,经常嗔恨、嫉妒的人,容颜就会越来越难看,就是因为嗔恨、嫉妒这些心理,是很损福德的,相应的修福积德之人则会越来越好看,即使人年老,看上去也舒服,即使长得怪,别人感觉也还不一定差。又如大家可以注意到,很多富贵的人,祖上三代往往有大善人出,造福了很多人,这才荫及子孙。祖上造福为什么子孙享福呢?一个可能是祖上转世为这个子孙。一般人修福,福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堕恶道了,但通常一般人修的福也大不到上天道,那就再转世为人,而一般人容易执著于本地、本家庭,那转世为人就较可能转世到本家。另一个可能是这子孙与祖上有因缘,祖上造的福就是要给子孙享的。
  《无量寿经》中谈到贫穷乞人与世间帝王为什么差距那么大道:“……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所以不要去嫉妒别人有钱、不要去嫉妒别人出生好轻易就得富贵、不要去嫉妒别人长得漂亮,尽管这些从当世看上去他们或许只是“运气”好,但其实还是他们宿世修福德自己挣来的,自己只要勤修福德也能得富贵好运,对方若是造恶福报尽了一样要受罪,对方若是失了德一样还是得掉下来。
  当前中国有一个危机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长此下去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弘扬佛教,使人明了富贵贫贱的宿世因果,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个矛盾。贫穷低下之人不要去嫉妒人家富贵,更不可斗争抢夺,而要修福积德,这才是追求富贵的正道,嫉妒嗔恨、争斗抢夺的行为,只是损自己的福德而已;富贵之人也不要倚仗富贵,骄慢行恶,而更要勤修福德,以得长久的富贵利乐。
  如何修富贵健康长寿婚姻爱情美满等世俗福报呢?基本的原则可参见我《佛教起信与入门》第八章,更多的就要自己做了。
  从究竟的佛道角度看,佛教并不特别鼓励人追求世俗的富贵。佛教是无上教法,首先想要让人证入超世俗的圣道,因为那样得的利益更大更究竟。而有句话所谓“贫穷布施难,富贵修道难”,世俗的富贵容易削弱人的道心。
  从世俗角度看,如果能生生世世修福德,生生世世得富贵倒还不错,但问题在于这很难保证,人今世听闻圣教知道修福德的意义,后世就不一定知道了。有的人虽富贵,却不明道德,而以宿世修来的富贵造恶,结果反而糟糕了。比如最常见的是有钱了就纵情色欲行种种邪淫,这是有钱人最常见的问题。有钱泡美女,只要双方愿意,从人道角度讲本也谈不上恶,关键的问题在于行淫从神识角度讲是一种自性的堕落,遭报可能很重,尤其是行婚姻外的邪淫。地位高的人则更要注意自身的行为,因为地位高的人一举一动可能影响到很多人,若明德向善,则可以在造福很多人的同时为自己造很大的福德,若不明道德擅自行恶,则可能害到很多人并且自己也遭报极重。
  政治家们要积极支持佛教,可以采用有为和无为两种方式。
  有为,就是继续目前佛教事业政府管理的方式,积极以政府的资源加强佛教的宣传。具体方式可以有:
  鼓励各报纸、杂志、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多宣传佛教;
  鼓励人们信仰佛教;当然不信仰佛教或信仰其它宗教的仍然有其信仰自由并且不受任何歧视;即使不鼓励,也要允许人们自由皈依佛教,不可收“皈依费”,不可对寺庙举办皈依法会作限制;
  允许自由出家;鼓励出家似乎不太合适,因为出家人太多了社会可能养不起,然就目前来说,大陆的出家人是太少而不是太多,台湾出家人比例比大陆大得多,并未见社会经济受不良;基本的原则还是宗教信仰自由,政府不鼓励也不限制为好;
  寺庙原则上由僧人自行管理,但如果继续像现在的举办法会、授三皈五戒等弘法活动都要政府批准,那么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变管理寺庙的弘法活动为积极鼓励寺庙进行弘法。比如可以要求寺庙每个月至少必须办多少次传法会,并以办法会数量、参加人次考察寺庙功绩。或者根据每个月皈依信徒的多少,考察寺庙功绩。
  还有就是积极支持佛教徒的修行,比如供养一批僧侣,让他们衣食无忧,精进持戒、修行,证得高超的果位,这个也是功德非常大的。
  无为就是基本不作管理,放任佛教自由发展。政府既不养着佛教僧团,也不管理僧团的弘法活动;既不主动进行佛教的宣传,也不管理佛教界自己的佛教宣传。只把佛教徒当做一般的人,把佛教团体当做一般的非赢利组织,只要不违反世俗的法律法规就行。台湾才二千多万人,却有九百多万佛教徒,佛法兴隆,为什么?就是因为政府不管,不养着寺庙也不管寺庙的弘法活动,寺庙自然积极弘法。
  真正护持佛教就不能做抑制佛教的行为。什么是抑制佛教的行为呢?单纯不参与介入佛教事务当然只是不作为,无功德亦无过失,但别人要弘传佛教,却制定禁律、或以种种方法限制,就是一种主动的抑制佛教的行为。比如说,寺庙举办法会,却非要世俗的机构批准,就是一种抑制。即使在古代的帝王专制政治下,也没有说寺庙要举办法会,必须要得到皇帝批准,或者本地县官批准的。还有印制佛教典籍,以前也要宗教局批准,现在《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内部流通的佛书寺庙直接可以印,这方面算是放开了。但对像信徒皈依、信徒出家等大大小小佛教事务还是管得很多。而佛教是要传播才能生存下去的,抑制佛教传播的行为实质上就是毁灭佛法的行为,都是要遭大恶报的极重罪。说实话,一个人就算给佛门捐一亿美元,所获的功德福利也还抵不上诽谤大乘佛经一句所造的罪业,何况现在还不仅仅是口头上诽谤,而是以实际行动来抑制毁灭佛教。以前因为不了解佛教而犯下罪业,至心忏悔并转而弘扬佛教,还可消罪并获功德,但若明知了还故意抑佛毁佛,就罪不可悔了。
  佛教和政治,一个追求超世俗的、后世的利益,一个追求世俗的、今世的利益,两者在利益上毫无冲突,并且仔细了解佛教就会发现佛教对于社会政治的稳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佛教本身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除了藏传佛教外内地传统的大乘佛教从来都没有参与王权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如来,出家前是王子,其父竭力要求其继承王位做一个伟大帝王,他却坚持出家苦行修道,成道后亦无世俗的利益可言:身无分文,乞讨为生,亦无女人,他座下的弟子也都这样生活,所以佛教绝对不是一个追求世俗利益的宗教。
  看到这儿有的人可能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哎呀,这样辛辛苦苦修成佛,结果却过过这种没钱没女人的日子,不是大不合算么!其实这只是从世俗角度看上去没有利益可言,上面已经说过,成道的利益是远大于世俗福德的利益的。成佛太高,所以我们也用不着说成佛,单成无漏阿罗汉所得的快乐就比有漏俗人所可能得的最大快乐“性高潮”大和长久很多很多了。就算不证无漏,只要戒欲修一段时间,所得的内触妙乐也比性高潮纯净美妙长久多了。佛涅槃则是永恒的终极快乐境界。正是因为这个快乐非常大,甚至是永恒的,所以十方三世诸佛才慈悲出世度众生成佛。
  佛教兴盛的时代,通常都是社会繁荣稳定的时代。像印度历史上仅有的两大盛世,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约公元前286~公元前232)、和笈多王朝(约320~540),均是佛教兴盛的时代,佛教在印度衰亡的时候,也正是印度遭受外界入侵,文明处于低潮的时候。中国最繁荣的时代唐朝,也正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到了唐武宗毁佛,唐王朝也一蹶不振了,近代的康、乾盛世,也佛教兴盛,然后国运衰弱,佛运也衰弱了。我们不要单看西藏以佛教立国却很穷,要知西藏本身是大高原,自然环境恶劣,要是没佛教恐怕更加落后,并且默默无闻。现在虽因自然环境的问题略落后一点,但其宗教文化却独树一帜,不让世界任何人看轻。
  佛教衰弱,则往往就是群魔外道盛行,乱世之兆出现了。很多的社会动乱就是以宗教为工具的,比如像弥勒教、白莲教等,若是佛教兴盛,就根本不会出现这些附佛外道兴风作浪。人是需要信仰的,在信仰领域提倡佛教正信,正是对付邪魔外道,防止邪魔外道扰乱国政的最好办法。
  世界三大称得上正信的宗教中,伊斯兰教我没什么了解,不作评论,基督教基本也是教人向善的,但基督教是属于较积极参与世俗事务的宗教,并且中国一向都是佛教国家,基督教传统较小,所以信仰领域还是以提倡佛教最为适宜。
  佛教在内地经历两千年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均没有参与政治,现代佛教也将保持这样的传统,这也正符合佛教的本意。任何以佛教名义提出政治主张、参与社会政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并且没有任何佛理依据的。现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要把握住这一点。佛教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通过影响个人,提升个人的道德、降低个人的贪嗔痴慢妒等实现的。比如说信仰佛教了,人就要修功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为王者就要多做利益人民的事情,为官者就会奉公守法不敢贪污腐败,为商者就会诚信互利乐善好施,为民者就会勤俭满足生活安乐。这样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就完全是有百利无一害。
  我很乐意预估一下中国佛教兴盛后的繁荣盛景:
  首先是经济方面。人们在适度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自心的快乐,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社会将是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并且非常舒适美好的。经济方面虽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但因为人们道德提升贪欲降低,贪污腐败、假冒伪劣、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经济犯罪、不守信用的事情少了,互利互信互惠的事情多了,经济效率高了,经济总的发展速度还未必慢。即使经济发展慢一点,但环境改良了,人总的生活品质还是大大上升。现在都市人为什么爱旅游,爱去深山老林等未开发的地方呢?就是因为那边环境好,比如单单水和空气干净,就利益了人生活质量的很大一部分。谁愿意整天吸污染空气,喝脏水呢?生活在脏食物、脏水、脏空气的环境中,又谈得上什么生活品质可言呢?而若是保护好环境,把环境建设得像自然风景旅游区一样,就算钱少一点,生活简单一点,人生活在里面也还是舒服得多。
  其次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问题解决,政治方面其实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在佛教兴盛的社会下,政治家们修德行善,积极为世人谋福利,人民则安居乐业,相信因果,离恶向善,这样的社会,无论是维持现有体制,还是进行稳步的民主改良,都是上佳的社会。佛教修行的核心,就是让人消除贪嗔痴慢妒等负面心理,清净自心,开大智慧。可以说佛教教法的核心,比如居士五戒等都是围绕这个。前面讲的降低贪,当然是首要的,因为由贪生嗔,由嗔生痴,由贪嗔痴造种种业。那么降低嗔有多重要呢?即使这个社会人们贪欲降得不多,但还是不会太糟,因为贪欲重,嗔和痴小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的行为,这个社会还是可以比较和谐的。但如果人的嗔心大了,每个人害人的行为多了,结果成为互害,互相给他人造地狱,结果整个社会就成为地狱。
  所以佛教严格戒嗔,佛教对出家人是淫戒第一,因为出家人一般不易在外为恶,所以抑制内在的贪欲为第一;佛教对在家人则是杀戒第一,因为杀生造的恶业最重,受的报也最重。当然从众生角度看还有比杀生更重的恶业,那就是毁谤佛法,但这儿说的是佛教对教徒的戒律,既然是信佛的佛教徒,那当然一般也不会毁谤佛法。
  佛法兴盛,贪嗔痴小,社会矛盾也就小很多,政治也将非常稳定,即使要进行政治改革,社会也很容易确保稳定。
  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方面,佛教兴盛的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将更加高尚和精彩丰富。品味高的人更多,美的事物也更多。文化、艺术,说到底是一种灵性的感受,佛教兴盛,信佛修佛的人多,人的灵性提高,无论是艺术家们的艺术品质,还是欣赏者的品味,都会有很大提高。
  当然,真正要修佛成道,是不能沉迷于世俗的文化艺术娱乐的,这样才能超出三界不入轮回。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修佛超不出三界,那么灵性的提高也将使人获得更多的灵性享受。
  佛教兴盛,会不会降低人们科学研究的进取精神呢?其实佛教从来都不排斥科学。佛教的“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被视为菩萨道行者的基本功,其中“声明”指语言文字等人文学科方面的明了,“工巧明”即自然科学方面的明了,“因明”则是数学、哲学、逻辑思维方面的明了,“医方明”就是医学方面的明了,“内明”则是佛教教理的明了,这五明有四明是世俗科学的内容,所以佛教怎么可能排斥科学。从发展科学的进取心角度来讲,上面已经提到,现在人远不是缺乏贪求的欲望,而是贪欲远远过重了,所以我们远远不需要担心人们研究科学的进取心不够。
  佛教的理论本身则是与科学兼容的。佛教只会与科学相互促进,而不会影响科学的发展。科学将不断论证佛教,并成为佛教的有力支持。科学越兴盛,佛教真理的光辉也就越明亮。南怀瑾先生曾经预言未来大菩萨将出在科学界。佛陀是全知者,越是科学家,越有智慧,就越能领受佛陀的无上智慧。
  未来弥勒佛出世时,人寿84000岁,就是一个科学极端发达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佛一出世,就无数人信了。在确认佛法是真的情况下,是否修佛就只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修佛是否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弥勒佛时代的人有乐无苦,但还是有几百亿人修佛。《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中说到弥勒佛宣讲佛法后,“尔时大众作是念。虽受千亿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于佛法中净修梵行。作是念已,复更念言:‘设受五欲经无数劫,如无想天寿无量亿岁,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受细滑触,会归磨灭堕三恶道受无量苦,所乐无几犹如幻化。盖不足言。入地狱时大火洞然,百亿万劫受无量苦求脱叵得,如此长夜苦厄难拔,今日遇佛宜勤精进。’”我们这个时代,即使是福德最大的人,比起弥勒佛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远远不如,能有这么好的几会听闻佛法,不好好修佛还待何时!
  总之佛教于当前社会实在是意义重大。弘扬佛教,大利国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