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汉藏教理院“再生”
重庆汉藏教理院“再生”
惟贤口述 达文纪录编者按:目前西南各省市佛教界人士盛传:“太虚大师创建的汉藏教理院快恢复了。此则喜讯不胫而走,很快传递到了世界各地。久居台湾的印顺大师及其弟子们都非常关注“汉院”存亡,它意味着太虚大师在这块地的“慧命”是延伸或枯萎,也意味着信众信仰生活是否踏实或落空?!不可否认,“汉院”过去有过一段光辉历史,它是近代佛教最高学府,培育了不少杰出高僧,诸如法尊、法航、印顺、演培、续明、惟贤……一代佛门龙象,弘法利生,不知度化了多少人,为中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汉院”停顿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究其原因,乃受左倾路线干扰所致,不幸又被一群“既得利益者”侵占,罔顾国法,抹黑政策。直至渝转为中央直辖市以来,在各方努力支持下,“汉院”终于得以恢复重建,充分体现了落实宗教政策,鼓舞人心。
为了了解“汉院”过去状况,特走访了“汉院”硕果仅存的惟贤大师(现任重庆慈云寺住持),在一席谈话中,彼如数家珍细述“汉院”创建历史过程,这对恢复“汉院”极有帮助。尤其对筹建参与者和政府领导者及时补上一课,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不少佛教界人士谈起“重庆北碚汉藏教理院”快恢复了,这一大喜讯,特地走访了惟贤大师,他非常熟悉“汉院”的过去历史,同他一席谈话,知道了“汉院”一段“古”:
重庆北碚缙云山,是川东有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北碚朝阳镇西北约四公里处。山麓树海苍茫,森林面积在两万亩以上。密荫深处,掩隐着缙云、白云、绍隆、石华诸古刹。该山传说曾是迦叶古佛示迹之所。其中缙云寺建于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公元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以下照此类推,略)秋,由中国佛学会主席太虚法师倡议,川军军长刘甫澄(刘湘)等赞助,在缙云山上的缙云寺,兴办起了四川第一所高等佛学教育的学府——汉藏教理院,迄至一九五零年夏,方正式停办。一、开创的经过和宗旨
一九三零年八月,太虚大师首次由沪入川、在重庆佛学社讲法。军阀刘湘的母亲信佛。刘湘也打着既崇拜道教,也尊重佛教的招牌,因此,与太虚大师见面时,谈出自已准备派僧人入藏留学的计划。太虚大师即建议:“派僧入藏留学,不如在四川办一所藏文学院,培训汉僧学习藏文,作入藏留学之准备;同时西藏的活佛、喇嘛来川,也有讲习接待之处,沟通汉藏文化,联络汉藏感情,岂不两全其美。”刘湘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十一月,太虚大师在重庆佛学社讲演《瑜伽菩萨戒》,何北衡等数百人皈依佛教。刘湘遂在一次军、政、学界欢迎太虚大师的宴会上,决定由何北衡为汉藏教理院筹备主任,积极选择校址。事有凑巧,当时缙云寺僧人与地主土豪之间发生了庙产纠纷,官司打到刘湘军部,刘湘派人查看,发现缙云寺宽敞幽静,拥有一定庙产,刘湘见地方土豪想侵占庙产,僧人中又部份吸食鸦片,不能过正当的宗教生活,便与太虚大师商量,将缙云寺僧人迁居他寺,就以缙云寺筹建汉藏教理院。此事交给了何北衡、潘昌猷、王旭东、王晓西等人具体负责办理。
经过两年的筹备,该寺除原有大殿、房屋外,又扩建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把原来东岳殿和两边大殿改建为“双柏精舍”作为教师宿舍。一九三二年秋,汉藏教理院正式开学。太虚大师任院长,何北衡任院护,潘文华,潘昌猷、王缵绪、王旭东、夏斗寅、李子宽,李鸿基、冯钧逸等数十人任院董,刘文辉任名誉董事长,刘湘任名誉院长。教师大都是全国知名佛学院毕业的僧侣、或医学、农业、法律等科技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由全川各寺庙遴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僧人送来,也有少数在家信徒。,学生中实际上均为汉族,并无藏族学生。
一九三三年八月,法尊法师自西藏留学归来,教授藏文佛学,并担任代理院长职务。一九三八年前,国民政府教育部拨款在该院设立了藏文编译处,法尊法师又主持汉藏教科书的编译工作。
汉藏教理院的开办宗旨,从该院于一九三五年给刘湘的公函和一九三六年报送四川省政府的呈文中,可以有所了解。公函中阐述汉藏教理院是“为沟通汉藏文化,团结汉藏精神,巩固西陲边防,保全中国领土”而兴办的。呈文中则叙述得更为具体,“鉴于康藏地大物博,矿产尤富,英人垂涎,已非一日,侵略计划。无微不至。如因循坐视,势必被其攫取,则西陲藩篱撤而危及内地矣,后患何堪设想!亟应汉藏团结一致,使英人无隙可乘。第自清末,革除达赖封号以来,迄无宁日,今欲化除隔阂,恢复旧好,联成一气,不为外人所利用,则非从沟通文化入手,绝难收效。”该院建院近二十年的历史,也证明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绩,并为中国佛教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
二、组织、经费、 课程、学年
(一)组 织
汉藏教理院组织系统如下表:
汉藏教理院
院董会 院护、院长
教务处主任训导委员会事务处主任 图书管理 庶务 出纳招待 会计文书
监学导师 学生科学常识教员汉文教员汉文佛学教授藏文教员藏文佛学教授
一九三六年六月以前,汉藏教理院的领导人员和行政人员,只有名誉院长刘湘,院长释太虚,院护何北衡训育主任,并代理院长释法尊,教务主任释苇航,藏文主教释严定,事务主任释密严,学监释常冰,文牍胡有章,会计释隆果,庶务释能学、出纳释照空、书记刘文辉用。另还雇有采购、花匠、看门、香灯、洒扫、典厨、巡山等勤杂人员,冬防时期还有护院队进行护院。董事会有名誉董事长刘文辉、常务院董潘文华、张为炯、甘绩镛、名誉院董释昌圆等六人,院董卢作孚等二十一人。教员有释法尊(汉文及藏文佛学),释严定(翻译及藏文佛学),释苇舫(历史),释观空(藏文史地及汉文佛学),释满度(汉文佛学)释常光(藏文),胡有章(党义及法学),释隆兴(国文),陈恒照(卫生常识)和刘大定(农业常识)。此外,土登喇嘛来川时,曾应邀到院向学生讲课。
(二)经 费
汉藏教理院的经费来源分几个方面;一是向四川省教育厅立案后,每年拨给补助费五千元,二是院管缙云寺、转龙寺(壁山县)、塔坪寺(江北县)、得龙寺(江北县)、静居庵(江北县)、明通寺(江北),禅岩寺(当时属江北县)和石华寺(当时属壁山县)的田土出租收入粮食二百四十二石,依半年计划可折合一千四百元,三是院董捐助每年约三千六百八十元、四是出售竹、木及游客随喜收入每年约六百元,合计约在一万六百八十元左右,基本上可以维持全院支出。一九三八年起,增设编译处后,由国民党教育部每月补助四百元,编译汉藏合壁教科书。以后随着币制贬值,经济困难乃逐步增加。
(三)课 程
以藏文、佛学为主,兼授历史、地理、法律、农业、伦理、卫生等学科。每周课程分别安排如下:
专修科:藏文佛学六小时、汉藏翻译六小时、西藏文化史六小时、西藏地理六小时、汉文佛学六小时。
普通科:藏文文法、藏文佛学、国文、汉文佛学各六小时,卫生、农业、法律、历史、伦理各二小时,体育和党义各一小时。
(四)学 年
该院招收的学生一般限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僧俗兼收。规定普通科四年,专修科两年,普通科分甲、乙两班,甲班毕业后转入专修科,乙班转入甲班,另招乙班新生。如此递进,两年毕业一班,两年招收一班,第一届专修科与第二届普通科同时毕业。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学生很少,一九三二年秋开学时、仅招普通科甲、乙班共四十人,到一九三五年上期才增设专修科一班。我是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才进入该院普通科学习的。当时,一共有专修科学生二十人,普通科学生四十一人。汉藏教理院到一九五零年停办,前后招了五期学生,总数约有四百多人,而在中途退学离校的较多,在两科毕业的还不到二百人。
一九三七年,该院还配合抗战,对学生进行救护、防护训练,规定军训时穿黄色圆领制服,并由教员轮流给学生讲大乘佛法救世精神及执金刚降魔护法护国之意义。一九四零年夏天,又曾附设暑期僧材训练班,招收青年僧人数十名受训。
三、学生生活
汉藏教理院学生的生活,总括起来说、是安静、严肃、活泼和富有研究精神的。
当时一般人称太虚大师所属系统为新派。其实,太虚大师最讲严守戒律和佛规。所谓新,就是不单讲行持,而且要研究教理,不单研究佛学,而且还要研究世间的哲学、文学、历史、外文和自然科学等。主张不拘泥于成规,随着时代的发展整顿和革新僧伽制度。他表明生平志愿的两句话是:“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从汉藏教理院的学生生活,可以具体体现这两句话的精神。
(1)全体教师和学员都要参加朝暮课诵,穿袍搭衣,礼拜参禅,每逢朔望都要诵戒和上供,这与一般丛林的规矩无异。
(2)食堂全用方桌,废除丛林的过堂制度。早餐两样咸菜下豆浆粥。中餐和晚餐均为两菜一汤。每周一次豆花、一次面块,每月朔望吃罗汉菜。教员和学生同吃,不另开席。学生伙食费系公费供给。最初几年,每月还发给学生补助费,预科(即乙班)五角,普通科(即甲班)一元,专修科二元,后因经费困难而取消。
(3)每天正课七小时,劳动课(修公路、运柴、培植树林、打扫卫生等)一小时。老师上课时,学生认真记笔记,有疑难问题,可以发问。有时教师也抽问学生,课堂空气严肃,紧张。
(4)每周一次讲演会。学员可以自拟题目,由教务处收集公布,届时讲演。每次约四、五人,对问题可以互相争辩,各个宗派可以互相质问、反驳。
(5)早晨和晚上,在淡淡的晨曦中,在荧荧的煤油灯下,一片读书声。有读藏文的,有读佛经的,有读古文、古诗的,有朗诵白话诗的。
(6)课余文体活动有篮球、网球、乒乒球和打太极拳的。阅览室订有全国报刊约三、四十种,吸引着许多学生,当成课外的精神食粮。
(7)写作风较为普遍。每次考试,论文长篇者多,短篇极少。学生还普遍写日记,每周做作文,质量高的文稿,可以投送佛教报刊发表,也有的向社会报刊投稿。
(8)每年中秋佳节,学员们爱伴随太虚大师,在青草坪观月亭赏月。太虚法师于吟诗后,与学员闲谈,询问学习心得和志愿。态度平易而诚恳,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汉藏教理院的极盛时期
从一九三七年抗战开始,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为止,是汉藏教理院的极盛时期。
这一时期,全国各省青年学僧,佛教各宗派较优秀的法师,都集中在该院。如法舫法师,长于小乘俱舍论;印顺法师,长于般若空宗;雪松法师,长于因明唯识;尘空法师,长于律学;本光法师,长于禅学;雨昆法师;长于历史;法尊法师,长于西藏中观学等。在家教授陈健民、虞愚,长于文学;张纯一,长于墨学;吕炯、潘怀素,长于自然科学等。他们各发挥专长,增进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研究之风甚浓。据佛教历史学家黄忏华估价,该院学风不亚于印度昔日的那烂陀寺(唐玄奘去印度留学的地方)。
有名的西藏学者,如喜饶嘉措法师、悦西格西、东本格西等,这时也来该院讲学,喜饶嘉措住院较久,用藏语向学生们讲授西藏中观教义,由法尊法师翻译。其它不知名的喇嘛活佛,相继到该院来观光的也不少。同时,汉藏教理院也先后保送了释永灯、释满度、释隆果、释碧松、释圣聪、释善化、释寂禅、邓明渊等十余人进藏留学,进行文化,佛学交流。又派法舫法师于一九三九年率学生释白慧、释达居赴印度留学。
这时到院参观的知名人士,每天络绎不断,经济学家马寅初,文学家老舍、郭沫若、梁漱溟等都曾到缙云山旅游,并向学生们讲了话。
马寅初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发行货币必须有物质基础,否则就会形成通货膨胀。他说:“你们看,现在我国就有这种危机,发展下去,人民生活怎样得了!”又嘱咐说:“你们不要把我的讲话记录拿去发表了。”
老舍在讲话中鼓励学员们要学习意大利文学家但丁。他说:“但丁写有一部《神曲》,上篇写天堂,中篇写人间,下篇写地狱。一般残酷不仁的富豪们,死后就要下地狱受罪。你们应该用笔写出这些内容。”
该院学员组织有同学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各一人,理事若干人,办理与院外同学联系,维持课堂秩序,组织文体活动等。关于生活等问题,可以代表同学意见向院方提出。
五、汉藏教理院的成绩
汉藏教理院创办近二十年,是有成绩的。
(一)培养了一批佛教人材
该院成立至停办,前后招生约四百五十多人,五届普通科和专修科的毕业生约有一百三十多人。其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学生,被留院任职或入藏赴印深造以及到其它寺庙、佛学院、佛教组织担任了各种职务。仅就记忆所及的,就有:
释永晖:留院任国文教授和文书(一九三三年)。
释昌仙:留院任会计(一九三七年),后任罗汉寺方丈。
释慧明:留院任出纳、会计、兼事务主任(一九三九年)。
释心月:留院任书记、国文教授(一九四三年)。
喻耀成:留院任庶务(一九三九年)。
释海印:(王烈和)留院任事务员兼禅岩管理(一九三九年)现在重庆佛协工作。
释海定:(王洪源)留院任事务主任(一九四一年),后在北温泉和沙坪坝公园工作。
邓明渊:留院任图书管理(一九三九年),以后进西藏留学,在拉萨任翻译。
释印法:留院任佛学教授(一九四一年)。
释昌厚:留院任藏文助教(一九四二年)
释正果:留院任佛学教授,教务主任(一九四三年——一九四九年),解放后,住北京任中国佛协副会长。
释开一:留院任佛学教授,后任重庆佛协秘书长。
释满月:留院任藏文助教(一九四三年),后赴西藏留学。
释碧松:一九三八年赴西藏留学。
释续先:留院担任合作社经理,解放初任重庆佛协出纳、释寂静,毕业后任开县白水寺方丈,兼任汉丰佛学院院长(一九三八年)。
释慧海:毕业后在编译处助译,后任汉丰佛学院教务主任。现任贵州黔灵山弘福寺住持。
释同杰:(陈文杰)第一属专修科毕业,历任巴县佛化学校校长,现在重庆市佛协工作。
释白慧:一九三九年随法舫法师赴印度留学。
胡烨愍:留院任文化教授(一九三九年)。
释圣芳:(叶俊章)毕业后任开县大觉佛学院教授,教务主任(一九四一年),后在重庆长航工作,现任重庆佛协理事。
释演观:离院后任峨嵋金顶住持。
释融海:留院担任藏文助教(一九四一年)
释原声:毕业后在开县大觉佛学院任事务主任(一九四二年)。
释演密:毕业后在成都大慈寺任知客。
释永灯:毕业后赴西藏留学(一九四三年),后担任藏文编译工作。
释善化:毕业后赴西藏留学(一九四三年)。
释寂禅:一九四三年赴西藏留学,一九四六年,回院担任藏文教授。
释素道:毕业后任开县大觉佛学院教授。
释映月:毕业后任开县汉丰佛学院教授。
释竺霞:毕业后留院任教,曾任重庆罗汉寺住持,重庆前任佛协会长。
释圆光:毕业后留院任庶务(一九四三年)。
释惟贤:毕业后任开县大觉佛学院教授,副院长(一九四二—一九四五年),解放初任重庆佛协秘书,后任秘书长、副会长。现任重庆慈云寺住持,重庆佛协会长。
释演培:毕业后,在合江法王学院任教,现在新加坡宏法。
释光宗:(郑立新)现在中国佛协工作。
吴英杰:毕业后历任文化教员,中学教师,已在重庆文化馆退休。
澄静:曾任重庆佛协理事,撰写有《宝顶石刻》,并参加重庆宗教志佛教篇编篡工作。
释洪禅:曾任罗汉寺知客,重庆佛协理事。
樊吉文:(妙寂)曾任四川江津县佛学社秘书长。
释园真:(世光)曾任普陀山佛学院副院长、教务主任。
释演传:毕业后曾往香港弘法创禅院。
释达文:毕业后在香港从事佛教文化工作,主编《香港佛教》、出版《四大名山》、《佛陀在人间》、《天目重辉》、《七塔寺五百罗汉图》等画册,并创建香港佛教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等。(二)增进了汉藏人民的友谊
如前曾述,汉藏教理院从成立以后,先后有西藏的土登喇嘛,安东格西、东本格西、喜饶嘉措、悦西格西、桑吉格西等来院讲学,其它不知名的喇嘛、活佛来院观光的更是络绎不断。该院前后又派有十余名师生入藏留学。有的参加了翻译工作。对消除汉藏隔阂,增进汉藏人民友谊,沟通汉藏文化,揭破英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巩固祖国边疆,均起了一定作用。
(三)翻译出版了一批汉藏丛书
一九三八年,该院在“双柏精舍”成立了编译处,由法尊法师主持,专修科学生助译。成立以后,历年编译脱稿的书籍,大小共四十余种,已出版者二十余种。其中重要著述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现观庄严论》、《辨了不了义论》、《入中论》、《西藏民族政教史》、《佛教各宗派源流》、《现代西藏》、《汉藏合壁读本》、《藏文文法》、《藏文读本》等等。其中《汉藏合璧读本》、《藏文文法》、《藏文读本》,采用为边疆教育学校的教材。
(四)开辟了佛教文物陈列室
一九四零年,在图书馆楼下开设了佛教文物陈列室,计陈列了从院后掘出的六朝石像四尊,太虚法师出国访问后的各国政府相赠的物品和佛经、佛像、梵文藏经、风景照片等数十种,以及其它佛教古典文物等,均系名贵之品。吸引着远近游人,争来参观。更为考古学家增添了参考数据。
(五)兴办小学、中学和工人夜校
一九三二年,汉藏教理院在缙云山的马鬃岭和转龙寺两处,各办了义务小学一所,接收附近农民子女入学,几年后停办。一九四零年;又在院属江北县塔坪寺,办起民众小学一所,便利了附近农民子女入学。一九四三年春季,复于院属金剑山寺,兴办大雄中学一所,由法尊法师、李子宽居士、谢铸成等十五人组成校董会,太虚法师任董事长。聘吴子诒为校长,招有学生四百多人。该院为了对本院的数十位工友进行扫盲和提高其文化水平;还在每年各季开办业余夜校,由该院职员和学生担任义务教师。
(六)筑路、垦荒和整理森林
筑路:山中原有小路,崎岖难行,上下不便。一九三七年,。开始组织学生们每天劳动一小时,开辟公路。法尊、法舫等法师、均亲自带头筑路。约两年之久,才将该院所属地界完全开出,可以接通北温泉公路转北碚,游人称便。
垦荒:一九四零年,设垦植处,由院董李子宽主持。除利用原有熟土外,大力开垦荒地,种植四季菜蔬,供给本院师生伙食之用。若有余剩,就销售附近市场,补助工人的工资。
整理森林:缙云山万木参天,古树夹道,为重庆附近最大的林区。但林木混杂,稀密不一,复经野火焚烧或工人砍伐后,未经培植,森林有所破坏。一九四二年,由院方组织部分学生,订出现划,空疏的进行培植,杂乱的进行整理,划分区域,分出风景林、保护林、楠竹林、薪炭林等。经过整理,更增添了缙云山苍翠的风光。
(本文刊登于二OO三年五月《香港佛教》第516期和二OO三年六月《香港佛教》第517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