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佛教
老子与佛教
【作者】张士俊
佛教非中国本土教,从印度而来,其实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就有了佛教的基本教义门派,那就是老子所开创的道教。
老子所关心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人与天的关系,与世无争,希望究研天地之道。佛教的表现则更为显现化、公开化,我认为在佛经经典中,金刚经和四十二章经两部书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们讲的要旨就是无欲和无相,欲望是烦恼的根源已经是不可否认的共识。释迦牟尼所以成佛,修成正果,也正是在菩提树下觉悟,心中再无烦恼。是什么引起了人们的欲望呢?是声、香、色、味、触、意,就是我们的五官和意识所感受到的外界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使我们产生了好坏之分、取争之心、占有之欲。前者是外物,身外之物,尘世之物,世俗之物,后者则是获得的途径,而我们的思想则是内因,即意。僧人深谙此道,因此,众多寺院大都建在远离闹市的地方,或居于深山或卧于老林,而且还要加上一堵围墙,从而减少接触世俗的机会,这样就会使六根更容易清净,至于如何真正达到内心的平和,心中再无烦恼,就要看修炼者自己的本领了。在音乐史上有一位比较著名的老先生,春秋时期齐国的音乐大师,称之为师旷的,就是那位辨别靡靡之音(其名为清商)者,此公从小就有音乐天赋,早早名扬天下,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的音乐还没有真正达到理想的境界,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心里总存有杂念,正是这些杂念使自己的音乐不能达到完美,杂念从何而来呢,经过静心思索,人的种种杂念来于自身之外的万千世界,于是他自毁双目,终于在音乐的殿堂里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作为僧人,要求的则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又在寺院里树起很多的塑像,恶的是魔,善的是佛,而且对他们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等级划分。只要好好修炼,就可以享有万世尊容,否则就要下到地狱里进行轮回。佛学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和远景作为修炼者的奖赏,用心修炼的人就会发现修行的路越来越窄,自己离这个世俗越来越远,越往前走可供选择的机会就越少,原来的一起修炼者也相继掉队,直到有一天你走到了路的尽头,恭喜你,你已经成佛了。但是你不会感到快乐,因为你早已经脱离了人的七情六欲,已经远离了这个世俗的世界,你所得到的是万人的景仰和袅袅香烟。在一片经声中达到和享受自己的理想。
但是老子的思想不是这样的,它更现实,不要求人们非要搞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样子来,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通过主观意识而不是外部环境来实现内心的平和。同时,对于有欲和无欲,也没有截然的正反态度。在他的道德经的开篇中就讲,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就是说,有欲和无欲会使人看到的东西,更准确地说,是使人们注意的焦点不同。老子的意思就是不要去可以追求,凡事要顺其自然,要顺乎道,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天地、自然,必须顺从自然,万物才能和谐,人们才能安然无忧。否则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夫唯不争,故无忧”“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等,都道出了老子对人生世俗的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和患得患失带来的痛苦与忧愁所做出的深切的感慨。
佛学的无欲,是与世隔绝,远离世俗的诱惑,独自修行,消除烦恼;老子的无欲,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通过潜心思索,参悟天地之道,消除烦恼。佛教是出世的修行,老子是在世的修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在人多闹市的地方,是不适合修行的,除非你太厉害了,自制力大的惊人。所以最后老子就出函谷关隐居去了。在佛教中修行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身心折磨的过程。因为人类历史的积淀,决定了人就有七情六欲的天性和本能。所以如果要通过断绝情欲来达到无欲,这是人的一生都必须坚持努力的,时时刻刻,谨慎又谨慎,偶有不慎变会走火入魔、前功尽弃,又得从头再来,所以佛教的修行很累。还是老子的修行好象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些,他不拒绝人天生的本性,而是要求人们来把握一个度,来取得各种情况下的平衡,而不过、不滥,在此基础上,把更多的身心投入到自然、天地中去,寻找生命的奥秘,领悟天地之道。对外界不是拒绝,而是顺应时世的发展,因为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他内在的规律。
有一点是二者都认同的,就是他们都讲究无欲。为什么呢?中国有句成语:欲壑难填,当人对自己的欲望不加控制时,它就会泛滥,有欲望,就有要求、希望,有要求、希望,就必然伴随着拒绝和失望,有拒绝、失望就会有痛苦,就会有烦恼,这个道理是非常明显的。当人的欲望满足时,就又产生新的欲望,就像你爬上一座山后,就还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为了达到欲望,你希望也需要其他的东西,因此又派生出其他的欲望,人们的欲望就是这样,相互关联,盘根错节,它随着欲望的数量和难度急速上升,使人们为此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而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得到的真正的快乐会持续多久呢?还是老子说的好: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