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托起璀璨明珠的人——记赵朴老与佛教文化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内容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并形成共识,这是来之不易的。为解决这个问题赵朴老生前撰写书籍、学术研讨和各种会议上都反复宣传这一问题。他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对此做了大量工作,费出了很多心血。赵朴老就是把这颗璀璨明珠高高托起的人。

一、撰写书籍阐述佛教文化

赵朴老在青年时代,就深入学习研究佛教并在中国佛教会做秘书工作。解放后,他和佛教界高僧大德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他积多年做佛教领导工作的经验和认识,长期对佛教教理、教义的学习与研究,佛学造诣很深,并于1983年撰写了《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书中为宣传和讲述佛教文化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赵朴老在书中专门写了一节“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书中写道:“佛教传来中国将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可以说学术成果灿烂辉煌”,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如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当谈到佛教对我国的文化艺术影响时,朴老在书中写道:“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了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语体文发表在当今的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未有的、完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书中还用大量事实讲述了佛教对我国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天文、医药等等方面的影响。后朴老在书中总结写道:“这些事实说明佛教在中国不仅其本身发扬光大开出灿烂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佛教徒应该为我们的先辈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不仅在佛教事业上,而且在人类文化事业上,人类友好事业上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赵朴老在书中所论述的“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所写的其他问题,深受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同,并译成多种语言、多次再版发行,在国内外广泛流通。对宣传和介绍佛教文化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起了重大作用。

二、学术研讨中论述佛教文化

为让世界各佛教国家和海外佛教华侨,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赵朴老在1984年赴斯里兰卡科伦坡,参加世界佛教徒第14届联谊会,向该会举办的佛教学术研讨会所交论文,其题目就是《佛教与中国文化》。该文高度而精辟地论述了佛教文化问题。赵朴老在论文中写道:“中国佛教典籍浩瀚”、“在汉语系佛教中,现存译典1482部,5702卷”,藏语系佛教的“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5962部,约合梵文300万颂”、“傣语系佛教除巴利语原典外,还有傣文译本及大量傣文著述。三大语系的佛教典籍之丰富是极其惊人的”,影响很大的。当谈到佛教的绘画艺术时,朴老在论文中写道:“敦煌壁画、龙门造像、乐山大佛、雍和宫大佛、札什伦布寺大佛、布达拉宫等以及遍布全国的寺、塔、石刻,其艺术上的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这充分表明,佛教绘画艺术既有高超的艺术手段,又有很高的表现形式。令国内外佛教信徒和艺术大师所赞赏。

论文最后写道:“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面向学术化发展”;“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一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极其巨大的成功”它“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库,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赵朴老在论文结尾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世代中,佛教必将一如既往,进一步与全人类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赵朴老在世佛联佛教学术座谈会上所发表的论文,把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影响、贡献及其发展的光辉远景作了具体论述,深刻而感人。得到了各国与会者广泛认同与好评。对各国佛教界高僧大德和海外华侨,正确认识这一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三、各种会议上讲述佛教文化

赵朴老为反复宣传和讲述佛教文化,大力推动对佛教文化的研究、总结与挖掘工作,他在各种会议上,多次讲述这一问题。1985年8月27日,他专门同上海市委宣传部思想研究室的人员,就《佛教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赵朴老说:“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闫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二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10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文物。”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

当谈到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作用时,赵朴老说:“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赵朴老说:“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离不开对佛教的研究”、“所以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还有一位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学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的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随着大量佛教著作的翻译和流传,佛教经典中不少优美新词语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宝库。赵朴老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赵朴老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讲话,全面、系统而深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并在佛教、文化、宣传等等刊物或杂志上转载,对提高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收到了很好效果。

1991年10月26日,赵朴老“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报告”中,也讲到宗教文化问题。他说:“宗教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是文化”、“事实上,佛教、道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乃至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发生过重大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讲,没有佛教文化,就藏族、傣族等一些少数民族来说,就没有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没有伊斯兰文化,从世界范围讲,就没有阿拉伯文化,从国内来讲就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没有基督教(包括新教、旧教、东正教)就没有欧美的传统文化”等等。赵朴老不但在这些会议上反复讲佛教文化问题,还大力为推动佛教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于1981年开始出版新会刊《法音》;1987年4月又成立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并创办了《佛教文化》刊物等等。这对推动佛教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四、和伟人、名人对佛教文化的共识

赵朴老不但自己对佛教文化进行深入地学习与研究,还注意伟人和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他于1991年10月26日,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报告中曾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有一天和他的警卫员李银桥出去散步。毛主席说:‘我们去看看寺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毛主席在看其他寺庙时,也讲了类似的话。据1992年12月5日《文汇读书周报》上刊载,1947年9月,毛主席在撤离延安时,曾和警卫员与当地县长看白云山庙。县长看后说:“都是些迷信东西!”毛主席“哈哈”一笑说:“我猜你也是这么想。片面了,同志!这首先是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你是守着元宝当石头啊!”正因毛主席把佛教视为“首先是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所以他在1953年5月审阅《中国佛教协会章程(草案)》时,才特别加了一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

当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佛教有这样高的评价和认识,以后的中央领导和一些名人也有同样的认识。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发扬佛教特有优势,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出贡献”(《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篇》第244页)的报告中说:“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是分不开的”等等。

赵朴老还讲到大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说:“1988年我去四川,回来写了一个报告,送给钱老一份,他很快回我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想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如何正确认识宗教。记得我以前和您说过,宗教是文化。这个意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开篇,罗竹风、黄心川的《宗教》一文中也说,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得到肯定。’”等等。

我们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中央领导李瑞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佛教文化问题。这和赵朴老的反复论述是完全一致的,形成共识的。这一共识深刻说明,佛教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道德、宗教哲学、宗教文学、宗教艺术、宗教天文、宗教医学、宗教习俗、宗教典籍、宗教活动等,是与我国文化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学习和研究佛教文化,发掘和继承佛教文化的精华,对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意义。正因如此,这些年来,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讲述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11月7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曾说:“利用宗教的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李瑞环同志于1998年1月12日在宗教团体负责人迎春茶话会上说:“我国各大宗教教义中的许多内容,比如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一些要求,与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有益于人群的内容,要加以挖掘,加以整理,加以强调”等等。看出中央领导对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反复强调的。

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赵朴老多年以来,特别是“文革”以后,他从“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出发,对佛教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反复多次地深刻阐述这一问题,就是让我们通过对佛教文化的弘扬更好地弘扬佛法,就是让我们更好地挖掘和总结佛教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文化,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使佛教更好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我们应遵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按照赵朴老的思想,认真弘扬佛教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文化,高高托起佛教文化这颗耀眼的明珠,使其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更加灿烂辉煌,让其光辉映鉴东方,映鉴全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