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真觉法师:用佛教慈悲平等理念构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真 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要:佛教认为,世间一般的人都有严重的我法执着和深重的烦恼,而烦恼中又以贪欲为第一。有了严重的贪欲,就会出现家庭矛盾、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和世界战争。《中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 如何才能去掉以贪欲为主的种种烦恼呢?只有依于佛教所讲的慈悲平等的人生智慧,才能去掉烦恼。无有烦恼的世界,才是和平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幸福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讲的人间净土,极乐世界。由此说明,用佛教慈悲平等理念,构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慈悲 平等 和平 和谐 人类社会 To Build a Harmonious Peaceful Human Society Through Buddhist Concepts of Mercy and Equality Ven. Zhenjue   Abstract:   Buddhism believes that ordinary people in the world suffer severely from egoism, tremendous anxieties and worries, and that among all the worries and anxieties,greediness comes out as the foremost. Family conflicts, social turmoil, ethnic separation and world wars unavoidably derive from greediness. As a sutra of Madh yamagama says, because of greediness, mothers and sons argues and scrambles with each other; so it is with fathers and sons,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And because of greediness, quarrels arise from between kings, between people, and between countries.How to eliminate greediness and other annoyances, then? The only solution relies on the Buddhist wisdom of mercy and equality. A world free of worries is indeed a peaceful world, a harmonious world with happy human lives the Pure Land highlighted by the Buddha. “The best result is to endow the emperors with refined morality and ethics; the better is to enlighten and civilize society; the basic is to shorten the term of imprisonment; at least to bring about more happiness rather than misfortunes", Qi Song of the Song Dynasty wrote about the contribution of Buddhism to the society, “To put it another way, provided that every family adopt Buddhism, people will behave themselves; provided that every nation adopt Buddhism, arm forces will be of no use." (Column 11, Guang Hong Ming Ji)In summary ,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dvantage of Buddhist concepts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human society.   综观当前的世界形势,一方面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得以繁荣,物质生活得以丰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严峻问题,如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之国家之间的领土争议、资源占有、民族矛盾、宗教摩擦和强权政治等原因,使得一些地区的恐怖事件和局部战争频繁发生,这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此表明,构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对于当今全世界人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才能构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呢?首先需要转换思维方式,调整思想观念,树立一种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作为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而在这方面,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为构成这种全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和来源。   “慈悲”一词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的。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为最根本。佛教的这种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甚至被视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大智度论》中更明确宣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平等”是佛教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佛教的平等,是指一切现象均平齐等,无本性、本质,乃至高下、浅深的差别。佛教还特别强调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不仅强调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的平等,还强调人与佛的平等。所以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   在慈悲平等思想的基础上,佛教首先确立了非暴力的原则,即以“不杀生”作为全部戒律的首戒。也就是说,非暴力、不杀生是佛教伦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基于此,和平也成为佛教实践主体的本质要求。佛教敬畏生命,重视人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由此而激发人的慈悲平等心,慈悲平等地对待和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有助于人类的和谐、和睦与世界的和平。   慈悲平等理念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综观人类历史与当前世界,人与人因贪欲、无知、嗔恨而纷争,民族与民族因不平等而冲突,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因利益关系而掠夺争斗,甚至大动干戈。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掠夺和战争是与人们缺乏慈悲平等理念和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直接相关的。消除占有欲望,树立慈悲平等理念,有助于灭除战争根源,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佛教宣扬万物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缘起理论,并基于这种理论而高唱尊重他人、尊重异类、尊重生命、众生与己一律平等的平等观,所谓“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 从根本上承认他类生命的生存权。这不仅和那种滥杀异类,任意糟蹋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径不同,也有别于那种认为保护环境是人类对弱者的怜悯、恩赐的观点。佛教的众生平等观,既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也有别于“环境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基于众生平等的理念,佛教还提倡素食、放生等,此举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以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为根本教义,以缘起、无我中道、智慧为核心思想,以慈悲、平等、拔苦、与乐为利生理念,以止恶、修善、自净其意为行为准则。佛教认为,人们只有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无我利生、化他无倦的人生观,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断除烦恼、完成人格的价值观,与慈悲济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正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弘扬,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践,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世界和平。   但是一般的人都有严重的我法执着和深重的烦恼,而烦恼中又以贪欲为上首。有了严重的贪欲,就会出现家庭矛盾、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和世界战争。《中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拳磝、石掷,或以杖打刀砍。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这就是由贪欲造成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之间争斗的主要原因。从佛教来说,慈悲平等之心是维护世界和平、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有了慈悲平等之心,国家才会富强,天下才会太平。   如2500多年前在菩提树下彻证诸法实相、解脱生死轮回、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牟尼佛,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入人间化导众生,49年诲人不倦,直到临命终时还在说法,以实践他降生时就立下的“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的宏誓大愿。不仅说有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教人自净其心,超出生死,而且还谆谆教诲青年、妇女、长者等在家人如何营生治事、持家理财、交友尊师、父严子孝,过好世俗生活,获得现世安乐、后世安乐。同时释尊还多次教导频婆娑罗、波斯匿、阿世等印度众多国王如法修身治世,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祥和安定。尤其是当琉璃王率军将要攻打释迦族时,释尊以他那慈悲、无畏、平等、无我的精神感动了琉璃王,从而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杀戮。所以《杂阿含经》说:“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这是人类历史上有关佛教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最早记载。   释尊不仅每天耐心教诲众多前来求教的人们,而且谙知时事,关心民众疾苦,主动为民众排忧解难。如释迦族与拘利族争水,释尊特地远道赶去调解。毗舍离城瘟疫流行,释尊不怕被传染,专门进城去安慰教化病人。释尊一生施教布德,足迹所及,遍于恒河两岸。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有关佛教维护社会和谐、反对暴力冲突的最早记载。   而中国历史上的法显、玄奘、义净等著名高僧大德,都曾不远万里,历尽艰险,穷毕生的精力,求取和弘扬具有慈悲、智慧、平等、宽容、无我、利他思想的佛教经典。这些佛教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北宋僧人契嵩在论及佛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时说:“上则密资天子之道德,次则与天下助教化,其次则省刑狱,又其次则与天下致福却祸。” 真所谓“家家行此,则民无不治;国国修之,则兵戈无用” ,“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   承担着社会教化体系的佛教,向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提供了做人处世最根本的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担负着导世化俗、觉悟大众的职责,对民族团结、人民富乐、世界和平、人类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的各种文化体系中,佛教具有堪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教义,思想内涵精深博大,能净化人心、启迪智慧,针治社会弊病,拨正文明走向。佛教以“法”为中心的智慧信仰,能给科学时代重理性、重实证的人们提供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佛教重智慧、重福德、重利乐众生的价值观,能提供正确的人生航导;佛教“诸法无我”的思想,可以警诫人们省察个人主义的危害;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精神,提供了高尚的道德准则;佛教五戒十善等行为规范及善恶业报之说,可以有效地遏制凶杀、偷盗、淫乱、诈骗等恶行;佛教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的宗旨,可以启发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公德,调节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总之,驱除人们罪恶的念头,唤醒内心善良的本质,高举佛教慈悲平等的伟大旗帜,共同构建和平和谐、幸福安乐的人类社会,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与繁荣,是我们佛教徒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最后,让我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法门兄弟一道,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以一颗慈悲平等、无我利他的清净心,为实现人类社会和平和谐、幸福安乐的美好世界而共同努力奋斗。   1 《中阿含经》卷25,《大正藏》卷1。   2 《大智度论》卷27,《大正藏》卷25。   3 《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卷12。   4 《大智度论》卷27,《大正藏》卷25。   5 赜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33,《续藏》卷118。   6 《心地观经》卷4,《大正藏》卷3。   7 《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藏》卷3。   8 《杂阿含经》卷46,《大正藏》卷2。   9 契嵩:《镡津文集》卷8,《大正藏》卷52。   10 道宣:《广弘明集》卷11,《大正藏》卷52。   11 《佛祖历代通载》卷5,《大正藏》卷49。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