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宗教信仰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张 波
[内容提要]宗教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信仰,具有与道德相近的社会功能,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和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并不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宗教信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就人类社会道德行为的性质而言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另一种是宗教信仰作用下的道德行为。抽象地看,这两种道德行为都是善。但是,这两种道德行为发生的前提和结果都是不同的。世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在根本上是基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它的直接前提是人的道德信念,其目标是为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生活的健全。事实上,人的普遍道德行为是能够带来社会整体上的和谐和健全的。而宗教信仰作用下的道德行为则不是为了现世社会生活的和谐和健全,而是为了个人来世生活的幸福。但是,就其客观效果而言,这两种道德行为都能够在社会秩序的获得上发挥巨大作用。
宗教信仰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也是一个信仰自由的国度,所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国情十分复杂,不仅有从国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且还有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和其它各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间宗教,涉及到的人口众多。特别是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信教,宗教信仰在他们社会、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宗教信仰和活动已与这些民族的道德风俗习惯交织在一起,融为一体。
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立足于现实,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但也是继承了优秀道德传统,吸取人类思想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不同于社会主义道德,但是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批判地继承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因素,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当今社会和谐、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宗教信仰与道德建设的内涵
宗教信仰,是一个人在思想深处对一种宗教或其学说的认可,从本质上说,一切宗教信仰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宗教意味的行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范围的拓展,面对着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变幻作为人类掌握世界最早的一种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运用虚幻形象去把握现实,并创造了一个超人的存在领域。在这里, 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统摄万物,主宰自然和社会进程,决定人世的命运。
人生在世,第一步必须取得物质生活条件,以求生存,与此同时,人还有追寻生存意义的要求。但人们追寻的生存意义并不相同,有的人锦衣玉食,却百无聊赖,形同走肉;有的人粗茶淡饭,甚至食不果腹,却终生奋斗不息,感到无限幸福和荣光,这都是人们的思想信仰所使然。早在300年前,弥尔顿就发现了“思想”的这一特点: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成天堂,抑或将天堂变成地狱,这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意识。因此,还要在求得生存之后去进一步追寻人生的意义,诸如审美、爱、友谊、信仰等。这样一类意识活动,其基本功能不在于求生存,而在于为人生提供意义。所以,一些人在追寻生命意义时,除了向世内的事物求取外,就是向想象中的世外事物求取,这就是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所满足的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集中表现为对人生的“终结关怀”,即对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宗教信仰这种“终结关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和方式。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虽然带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它利用神秘的幻想、象征、直觉来沟通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用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来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在这里,认知的客体实际上已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主体自身,主体的内心世界,信仰者在那种特有的氛围中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体验, 并进一步升华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虽然宗教信仰是非科学的,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它也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成果,其中并不乏合理因素。
那么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的行为以适应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规范,是人们言行自律或他律的客观准则,它处在伦理之上、法律之下。“道德归根到底是被人们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保证人们对它的遵守。”(孙国华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页)在这里,道德的来源和实现途径被分解成了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内心信念三个部分。而内心信念是与宗教信仰挂得起钩的内容。赵震江、付子堂的《现代法理学》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所谓道德,就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统一体。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保证着人们对其规范的遵守。”“内心信念力量”在这里是道德实现的重要途径。道德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道德是一种我们生活当中的价值选择,表达社会的一种理性应当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不仅仅是对人们一种品质的要求,而且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黑格尔曾从认识功能的角度对宗教和道德的区别作过分析和概括。在他看来,宗教和道德都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后阶段或最高形态,宗教以其精神全体的“现象形态”把握着“绝对精神”;而首先则以其精神全体的“理论形态”把握着“绝对精神”。宗教信仰这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通过反映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神秘力量的“幻象”来掌握世界,并以对超自然、超现实的神的信仰为前提的。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而人的道德品质建立是在一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良心指导和约束,可以用善恶标准进行评价的个体和社会意识,人格品质规范和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慑力和普适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宗教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它还将作为一种较强的社会力量, 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联系, 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简单地把宗教视为愚昧、落后和只有消极作用,那只是人们天真幼稚的想法。宗教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虽然是虚幻的, 却是理想的。人们笃信它并非出于理性的思考, 而是出于情感的向往,这既满足了人的内心深处对真善美追求的卓越倾向, 又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扬弃, 对庸俗化自我的不满, 从而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警示和提升的作用。宗教所给予人的这种情感需要上的满足, 是其他意识形态所不能替代的。
现在,我国社会正处在突变时期,目前伦理道德领域异常复杂,社会主流道德因社会改革、利益重组而变得“山重水复”,西方道德思潮的冲击波正“一浪高过一浪”,传统的以宗法、血缘、情感、人情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仍固着在许多人的意识中,青少年乃至许多国人的道德世界正经历从未有过的混乱、迷惘、冲突与裂变,也预示着新的整合。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不健全,建构与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青少年道德建设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因此,新道德体系的建构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的发展及人的精神提升具有独特的价值。对我们来讲,在坚持自己的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在实施符合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的基础上,也应该积极借鉴吸收其宗教信仰中我们所认可的关于道德建设方面好的做法来弥补我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不足。
二、宗教信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社会又为人们的各种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影响普遍增加,同时也倍受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如根据2004年《浙江省青少年信教现状调查及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7.3%的浙江省青少年信仰宗教”,“有66.1%的普通青少年认同宗教是一种文化”。在我国,宗教信仰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具有与以往阶级社会不同的特点,我国的宗教已不再是剥削阶级利用的工具,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神关系的部分仍然是约束信教群众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但是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诫”等等,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信仰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过中国的道德体系:“五四”以来还引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基督教信仰体系,由农民革命而来的“延安精神”等价值体系。然而中国的悲剧在于这些道德体系都被批得一塌糊涂,大家都拼命宣布别人都是魔鬼,先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接着批前苏联的那一套,接着也宣布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是错误的。这样一来,我们精神上能赖以生存的道德价值体系就越来越少。而一个道德价值体系本身内部又互相斗来斗去,沿这条路互相批判、斗争,最后变得精神上越来越荒芜,变成精神废墟。虽然,这些人对我国青少年有道德信仰危机的渲染多少有些夸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旧的道德体系业已打破,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就变得十分紧迫了。
而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转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少年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在全国解放后,我们在青少年道德建设方面的工作还是做出了很大努力的。我们创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树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道德楷模。前几年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针,提出过“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口号,而国内的青少年德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来都是放在首要位置,应该说,这些工作还都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社会乃致青少年对道德的需要不是那么简约可知,如“三纲五常”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那样。现在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而大学生却从头学习行为规范,这思想道德的建设几乎是本末倒置,也令人费解。如现在的孩子问大人,他应该怎样做人?大人说,爱国、爱党、爱集体、勤劳勇敢、助人为乐等等,孩子缺乏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且枯燥而没有规范,这也就无法在青少年中形成共识,无可操作。如此看来,我们的道德教育规范既缺乏全面性,又没有很好地归纳和提升。
经过“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之后,加上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影响,结束了我国长期闭关自守的状况,特别是青少年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对我国的道德文化产生了更多的困惑,给从小就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青少年带来的信仰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竞争机制的运转,使人们面临着社会对其优胜劣汰的选择,改革中出现的公司倒闭、企业停产、岗位优化、职工下岗等现象,由于法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分配不公等问题,社会暂时出现各种无序、甚至混乱的现象。党内的一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现象,使不少的青少年心生疑虑,一些青少年对政治的反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了逆反心态,脑中开始产生对从小受过的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出现子“共产主义渺茫”、“信仰危机”、“淡化政治”的思想倾向。在这些不安定的心态中,许多的青少年开始寻找能够带来希望的精神寄托。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一些宗教团体进行了空前的宗教改革,提出“现代化”即“跟上时代”、“响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口号,提出“要走入人的精神”、“走入社会道德”的思想,要求“人们不只是追求身后的救助,而要介人间世俗,走人间现实的道路”,这些宗教的改革,在现时代的世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即使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为意识形态主体的国家中,宗教信仰对现代的青少年影响也是巨大的。
宗教认为神是完善高尚的、而人是卑微渺小的,它教育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从而不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净化的境界。宗教以禁忌、劝诫、清规、戒律等方式规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宣扬“六根消净”、“人间净土”,来规范信教人的言行,弃恶从善,积德行善,主张对身外之物要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从而追求精神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以求死后的灵魂解脱。宗教信仰提倡“替世之爱”、“普渡众生”,教人要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自我,救助他人、行善好施,诚心诚意服务于人,这些宗教伦理道德,起到了净化教徒心灵,规范教徒言行,遵守社会法律法规的作用,对社会发展有益无害,客观上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教育青少年、实现安定团结的积极效果。事实上,在国内一些宗教徒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教徒们自觉遵纪守法,成为文明市民的事例屡见不鲜;也发现了这些宗教徒居住村落夜不闭户、家庭和睦、邻里相安的安定团结景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宗教道德是人类传统文化中宝贵精华,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事实对我们现代的青少年思想影响不小。
宗教把人的功利欲望视为万恶之源, 劝导人们压抑个人欲望以换取灵魂的宁静与社会的和谐,这和我们目前要求的“和谐社会,平安人生”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在我们曾经做过了一个有关宗教课题的采访过程中,有一些教会的高级人员向我们建议,说国内也应当提倡广大的青少年信教。理由如下:目前出现的那些低龄犯罪青年,缺乏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死后下地狱,也不在乎恶果。为此,他们为了谋财而伤天害理,为了私欲而犯罪、无所事事,今生有酒今生醉,糊里糊涂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宗教人士认为,如果这些青少年相信宗教,有了宗教的束缚,或许会因恐惧而有所收敛而得救。他说:你们的青少年从小就受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但长大了这些教育却对他们毫无约束力,而我们教会组织中一个从小入教的青少年是绝对不会肆意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
虽然这些有神论者无限度地夸大了宗教信仰对于规范社会的作用,这除了出于自大的意识外,部分的原因也是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宗教确实起到过调节社会安定的重大作用。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有一个基础,无神论、有神论或不可知论,哪个更能成为道德建设的基础呢?或者说在怎样的基础上,才会使我们的道德建设更顺利、道德标准更客观实在、道德内容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呢?更被我们广大的青少年朋友所接纳呢?这是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说宗教信仰对我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如何的厉害,而要说是我们现有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还很不完善,有些具体的道德观念甚至还不如有神论者的道德观,但整体而言,就现有的我们教育的道德内容,还是任何宗教道德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的不足,虽然我们道德建设的内容可以同任何宗教道德教育相媲美,并毫不逊色。我们还是不能小看了宗教信仰在我们青少年精神世界中所产生的力量,如何吸取宗教信仰中的真、善、美的精华还有他们的那套教育方式,使得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趋向完美并使每位青少年都能接受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宗教信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借鉴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它们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二者异中见同。宗教信仰与道德建设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宗教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两种重要形式,不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而且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宗教信仰与道德建设之间对青少年教育的相互影响,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也随着经济基础的社会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宗教与道德特别是与现时代的社会道德有着不同质的规定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宗教信仰中某些内容及它吸引人的方面与我们的道德建设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宗教信仰在过去和将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我们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虽然宗教道德与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有本质的区别, 但二者仍然有许多可以相通的地方。在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方面, 如做人要诚实、善良、助人为乐,维护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公德等,这里许多共同的东西,以下几点里面有许多方法和形式完全可以使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必须要注重熏陶和渗透教育,充分发挥青少年人性的自主性;注重道德实践,着力提高我们的教育效果。
(1)宗教道德“弃恶从善”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弘扬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宗教道德作为一种与世俗道德相对立的道德,不管其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也不管形式如何多样,但去恶从善的基本原则还是一致的,值得肯定的。如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要人们“止恶行善”、“自利利他”。基督教宣扬“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要人们“爱人如己”。伊斯兰教把行善和归信真主并列为对人们的两项主要教诲,认为善有善报,行善“能消除恶行”。宗教道德把“行善”和“爱”等作为自己道德内容的中心和基本原则,积善去恶的道德说教对我们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还是有所帮助的。
(2)宗教道德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某些内容和要求,对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青少年个人的道德素质有可取之处。如为了帮助信徒消除自我烦恼和痛苦,求得个人的解脱,各种宗教都十分重视个体的修持活动。在基督教看来,现实的痛苦源于肉体和灵魂的冲突,为此,必须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苦修,戕灭肉欲,克制物欲,弃绝物质幸福和感官的快乐。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求得个人道德的完善。伊斯兰教把“坚忍”看作是人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美德,教导信徒遇到困难要坚忍,信仰安拉、为主而战要坚忍。只有坚忍,才能逢凶化吉。佛教和儒教要求信徒要坚定信念、忠于信仰,禅定、慎独, 纯化心灵。这些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和方法,虽有愚昧和荒谬的色彩,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在目前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理想信念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又重新蔓延的情况下,宗教信仰的这些内容对我们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杜绝上述现象的产生等方面,都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宗教道德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清规戒律与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有相通之处。宗教道德的内容主要由各种戒律来体现,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佛教有“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要求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说假话)、不两吞(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等。基督教的“十诫”告诫信徒不许杀人、不许偷盗、不许作假证诬陷别人,不许贪恋别人妻子财物。伊斯兰教禁止偷窃、奸淫、谎言、伪证。道教规定不得杀人夺物,不得欺凌孤贫,不得谋害国家等等。各种宗教的道德律令尽管多寡不一,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它们都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四有”、“五爱”要求有一致之处,对于调节人际关系,规范青少年的社会行为,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遏制堕落、犯罪等方面,都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4)宗教道德关于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宗教神学虽然大都强调“出世”,但由于宗教信徒源于家庭,不可能彻底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因此,各种宗教也都有自己的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思想。如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诚实守信,节衣缩食,养亲事亲,要求信徒戒酒、精进,乐善好施,自利利他,与别人和睦相处,处处事事为别人着想,做有利于大众的事。伊斯兰教强调孝敬父母,尊重亲友、邻里,团结互助,待人真诚,买卖公平,禁止饮酒赌博,讲卫生。基督教要求信徒要互相友爱,爱人如已,孝敬父母等等。这些道德内容表面上看过于琐碎,但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对我们当前大力加强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节约、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建设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 稳定社会伦理秩序,纠正不正之风,还是大有裨益的。
(5)宗教信仰对传统宗教道德规范所作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解释,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各种宗教大都宣扬谦卑、顺从、忍耐。基督教要求信徒要学会谦卑、顺从,一切听命于神、服从于神,服从地上的掌权者。伊斯兰教更是把顺从作为信徒的基本德行和最高的善功,要求信徒要顺从真主,顺从使者、顺从真主的一切意志。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条件下,这些道德说教麻痹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使他们甘愿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在历史上曾起过维护剥削制度的消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宗教界进步人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对这些宗教道德说教作了有益于社会主义的新解释,尽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宗教道德体系的非科学性,但他们号召广大信教群众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将思想上的信仰与政治上的爱国统一起来,这不仅有利于爱党爱国、遵纪守法风气的形成,而且有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总之, 宗教信仰与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既不能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宗教信仰中不仅有消极的一面,也包含着一些优秀的和积极的内容。只有不断克服其消极的方面,弘扬其积极因素,为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使我们传统德育简单化、教条化的方式迅速改观,以完善和规范我们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体系。社会主义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吸收宗教信仰的某些教规、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及他们的从小传承的教育方式,抓住青少年的心灵,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渗入到青少年的心中,落实到他们的行为规范上。
张波:浙江省团校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