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名山优势,构建和谐山西
发挥名山优势,构建和谐山西
五台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五台山佛母洞住持 悲月
五台山,古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以寺院创建早、规模大和朝廷崇仰、国内外佛教徒竞相朝礼而著称于世。
五台山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的众多名山大川中卓然独立,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名山。是基于佛教圣地的原因(素)。《敦煌石室遗经》载记:“昔人颂宇内灵奇之境,恒言五岳之外,复有三山,盖谓五台、峨嵋、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迹显,而五台尤以山避最早,境地最幽,灵贶(kuang)最赫,故得名独盛。”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名山中居于首位而“得名独盛”,有几方面原因:
一、菩萨圣域
据佛教经典《大方广华严经》载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圣典载记,世尊金口亲宣,因而五台山被公认为文殊圣域,名闻海内外。
二、建寺最早
五台山又是中国最早创建佛寺的圣地之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自东汉永平十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白马驮经,将佛教传入中国洛阳,次年(公元68年),摄摩腾、竺法兰尊者来到山西五台山时,发现五台山的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灵鹫山非常相似,遂奏请汉明帝在此修建佛寺,寺院落成后,取名大孚灵鹫寺,即现今显通寺的前身。有“释源宗族”之誉。
三、帝王崇信
从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起始,历朝皇帝,多尊崇佛教,扶助五台山佛教发展,李唐皇帝自太原起兵而得天下,更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贞观九年(635),唐太宗下诏说:“五台山者,文殊閟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从唐太宗至唐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因帝王崇信护持,使五台山佛寺得以大规模兴建。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起崇建佛寺,至唐鼎盛时期,寺院建筑规模已达360所,为五台山成为佛教名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名僧辈出
五台山因其独特的神圣地位,及帝王尊崇,使五台山佛教发展空前隆盛,名僧辈出。北魏的法聪大师曾对平城讲话。清凉国师澄观,著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是华严宗四祖,以“生历九朝,为七帝师”的尊位,长居五台山弘扬华严经经义。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于竹林寺弘扬念佛法门,与玄奘三藏齐名的不空三藏弟子含光居金阁寺宏扬密宗,天台宗的志远大师,法相宗的窥基大师、律宗的道宣律师,禅宗的隐峰、仰山、赵州禅师等竞相来山礼佛弘法。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王朝帝师八斯巴朝拜五台山,修西天寺,弘传密法,使五台山成为汉臧佛子和睦共佳的圣地。因此五台山逐步发展成为“名僧辈出、诸宗并弘,群贤必至,八方竞礼”的佛教中心,引领全国的佛教发展走势。
五、国际佛教中心
唐朝时,五台山因其盛名显赫,日本著名的高僧灵仙三藏、圆仁大师、蕙萼、宗睿等众多僧侣,印度的佛陀玻利和朝鲜和东南亚等国佛教僧侣竞相来山取经巡礼、求法请益,使五台山成为著名的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如何在先人们的基础上,挖掘五台山佛教文化核心内涵,提高知名度,推进五台山佛教事业的大发展。为构建和谐山西发挥积极作用,就佛教徒来说,需要从几方面努力。
一、顺应时代进步,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进步,佛教外部环境由原始农耕时代步入到了工业信息时代,因交通迅捷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山林佛教时期,也大多数进入到了现在的都市旅游佛教时期,寺院丛林制度受到了挑战,如何顺应时代进步,将人间佛教思想落实于现实生活,探索出既继承传统,又适合时代进步的弘法修行模式;展现佛法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形象。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佛法理论知识,修行体证,以及良好的整体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在僧众间营造争相修学佛法、提高自身宗教修养的氛围,是多方面努力的重点。
二、发挥佛教功能,净化社会人心
五台山佛母洞,是佛教徒必去的圣迹。近年来,常有进洞脱胎换骨者,坚定了改过从新的决心,一改往日失落情绪,生起了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有进洞者体验到了母亲生育的艰辛伟大,懂得了感恩报恩,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清香缭绕、钟磬齐鸣的庄严佛事,清净优雅、庄严古朴的佛寺建筑,五台山的每一处寺院圣迹,都具有安抚人心、疏解压力、激励向上和安定社会秩序的宗教功能。
威仪具足、言谈平和的僧众,是充分发挥这种宗教功的关键,所以,出家众应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慈悲心,提高服务奉献意识,利用寺院平台弘扬佛法的积极理念,使寺院具有的化导世俗、安定社会秩序的宗教功能得以合理发挥。
三、继续发扬佛教的慈悲济世功能,
《法华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慈悲为体故”;《大智度论》讲:“慈悲,佛道之根本”。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就是给众生欢喜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疾苦,慈悲能安抚人心,是化解仇恨冲突的良药,也是实现和谐的重要元素。几年来,佛教界发扬慈悲济世精神,为修桥铺路、赈灾救困、抗击非典、建校助学、文化事业等方面,回馈社会,捐赠善资2000余万元。受到了景区政府及社会大众的普遍好评。今后,还将继续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济世精神,为社会和谐安定做贡献。
四、汉藏同辉,促进民族和谐
五台山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同山并存的典范,自明清开始,汉、藏、蒙、满、土五民族僧俗和谐相处,共住一山,有“五族共和”的美誉。近年来,在原有五民族的基础上,又有苗族、朝鲜族僧人入住五台山,充分体现了佛教和合共生的平等精神,今后,继续发扬佛教平等六和精神,为中华各民族的和睦团结、社会稳定作积极贡献。
五、关注环境,营造人间净土
近几年来,五台山清水河的水位逐年下降,很多原本流水的山沟小溪,已干枯无水。水绝对是构成著名风景区的重要元素。探索五台山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制止水位下降趋势,是所有热爱五台山的人们关注的焦点。
佛教最根本的教理----缘起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和合共生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任何个体的发展,离不开众缘的和合会聚。从人自身说,人的身心和谐了,才能健康快乐,向上进取;人与人之间和谐了,才能彼此安稳发展,事事兴旺;人只有善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呼吸清新空气,观赏碧水蓝天。关心五台山环境,我们人人有责。
五台山除了是佛教名山外,还是山西省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山西一张亮眼的名片,“五台山”本身就是佛教与山西人们和谐共生的高端结晶。佛教徒愿与政府及山西人们一道,团结合作,携手共建一个稳定、富强、安乐的人间净土——和谐社会。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