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对和谐社会的昭示
“六和敬”对和谐社会的昭示
长治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潞城龙化寺住持 圣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表达了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人民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有责任,宗教界也有责任,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所明确指出的:“宗教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大有可为。”宗教作为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过去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有的学者认为21世纪存在着五大危机: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
价值取向转为实现自我价值,人们不在去关心自己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价值的方式也由那种自然朴素观念,变成极端的私欲的满足,在物质文明极高的今天,有一些人的精神文明却每况愈下。
佛教传入中国就与社会相容相和,把发展的方向确立为服务社会、服务众生。历来高僧大德无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奉献社会、普度众生之上,佛教才得以在中国中兴,佛法才得以广为传承。“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社会里人处于主导地位,佛法的发展与弘扬是离不开人的,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佛教必须与社会相适应.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公平正义,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也称“业报”,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论和行为(身口意三业)都必然产生相应的后果(果报)。“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没有一定的业因也不会凭空产生果报。任何人或神,包括佛在内,都不能消除因果报应的作用,众生在业报面前人人平等.
总之,福祸果报,都是由善恶因业来决定的,正由于此,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教育众生待人处事要讲公平,要有正义感,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以求人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佛教的仁爱思想,教育众生善待他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相契合
佛教主张“六和精神”,教育众生与他人共处时做到:身和同住,相互之间和平共处,团结协作;口和无诤,言语上不起争论;意和同悦,心意上共同欣悦;戒和同修,戒律上共同遵守;见和同解,对问题的见解上反复探究,追求完全一致;利和同均,利益上能够一体均沾,平等分配财富。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内部保持和谐的重要指导精神,对于企业团队建设亦颇有启示。
六和敬也牵涉六个对象,即身,口,意,戒,见,利。身即员工的行为仪表,口即员工的语言表达,意即员工的情感态度,戒即公司的规章制度,见即员工的见解判断,利即员工的自身利益。这六点都是建设一支和谐团队所不可缺少的。六和敬是同时进行的,缺一则其余也必不久立,有了六和敬精神,社会和企业团队的和谐就能够实现。
六和敬在佛教里属于和合的事和,和合还有理和,叫做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
六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是和合的表现。“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就有律治的精神;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就含有财富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的社会,见和同解则正是追求拥有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的一致和“团体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则可以看作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
佛教与爱国爱教的和谐。爱国爱教是佛教永恒的主题,我们不能回避。在佛教戒律中记载,曾有比丘要到国外弘法,向佛陀请示教诲。佛陀于是告诫“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如此,爱国爱教,就是守法守戒。就爱国而言,佛陀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曾多次劝阻毗琉璃王停止侵略自己的祖国,及至涅磐之际,还在以头朝北,教示弟子不忘自己的祖国。就佛教的戒律而言,以寺院为载体的僧人居住地,是建立在以“戒律"和“共住规约”的基础上的,以此维护佛教和僧团的纯洁性。所谓“毗尼久住,正法久住”。
佛教正在与现实社会相适应,同时,也可以为世界和平、人类生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佛教中常以水来比喻佛法的随缘。虽随方就圆,但不改变水之特性;虽不改变水之特性,却又能随圆就方。我们有理由相信,佛法中的生命之水,一定会与无边无际的大海相容相契。虽然个体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愿意融入大海之际将会永不干涸,并具备坚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和谐的美与无穷的魅力!
佛陀示教,离苦得乐。自利利他,圆成正觉。两千五百多年来,有无数的佛弟子都在默默无闻的实践着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的弘源。而今,佛教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世界求和平,为社会促和谐,为人类谋福祉。佛教也将于此契机契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