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七)
  千佛寺55龛口右侧力士像。这尊力士的体态、动作与卧佛院3号窟卧佛足下力士相似,但在肌肉力量的表现上,把锁骨轮廓和肚脐深陷细致地刻画出来了,显得更有力量。再者,其面部表情也颇具戏剧性,眉头紧皱,嘴唇紧闭,非常紧张,似一触即发。这是在面临重大挑战时才有的表情,屏住气息,注意力高度集中,唯恐妖魔进入了佛教圣地,把一个忠诚卫士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表情、心态的表现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雕刻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物形象精心捕捉的成果。   
  毗卢洞柳本尊十炼修行窟毗卢佛座下力士,在装束上炯然不同,是宋朝武士打扮,头戴盔,身著甲。它们均为半身像,要表现力度是不容易的。但是雕刻家注重了它们面部的细致刻画,硬把力拔山兮的气势表现得活灵活现。他们脸庞侧向上前方,双目圆睁,嘴唇紧紧咬住,下嘴唇盖住了上嘴唇,面部肌肉抽搐,把托举毗卢佛而用力这形象作出了最直观、生动的表现。   
  木鱼山7号三佛龛的力士,倒具有更多的人味了,雕刻得也十分精美,但在力度上,倒显得要弱一些。   
  茗山寺12号龛十二护法神像却是护法神中的一支异军。龛窟依山岩突出之势造型呈半圆形,长9.6米,高2.3米,深不足1米,像均高1.8米。他们尽著甲胄,或提刀、或执剑,其面目、头盔、甲胄与其他造像不同,脸型瘦,颧骨高,嘴唇肥厚,但个个均是怒目圆睁,或眦牙裂嘴,或紧咬双唇,并不因为他们的瘦而显得孱弱,反而给人劲健精干之态。   
  涅槃变   
  卧佛院3号窟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左侧卧佛,佛教称为涅槃变,也叫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   
  这尊卧佛象悬睡着的巨人横卧在一块高约20米的沙岩中,背北面南,呈全身,全长23米,堪称我国古代全身石刻卧佛之首。大足石刻卧佛(31米)虽然比她长一些,但却是半身的,而且要晚450年;潼南石刻卧佛虽然也比她长一些,但却是粗刻,系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所凿,距今才50多年。   
  主体像卧佛腰前坐着弟子阿难,头脚处各立一尊力士,充分显示出她在涅槃变中的突出位置。左右力士均为密迹金刚力士,密迹金刚力士见佛灭度悲痛欲绝,据《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说:力士爱恋释迦的足如优钵罗花,于是抱住佛的脚不放。上层(卧佛右臂上)分两排,各站着菩萨、阿罗汉、力士等10尊高约2米左右的刻像;中间禅坐说法的释迦牟尼法身像。卧佛左右前排侍立弟子像9尊,与佛前阿难合称释迦佛的十大弟子。后排为天龙八部。图中后排左一为菩萨像。下层(卧佛左臂下)刻有数尊姿态各异的小像,其排列好似缀连成篇的连环画,为五代、宋时作品。刻有华严三圣和十二圆觉菩萨像等。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大彻大悟,坚定永恒,是人从“生死的此岸”达到“不生不死的彼岸”。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解脱状态。小乘佛教以涅槃为彻底寂灭,大乘佛教则把涅槃说成成佛的标志。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80岁时在前往拘尸那迦城途中,身患痢疾,他忍痛继续前行。后随弟子继续来到迦城娑罗林双树间,躺在七宝床上,此时树上鲜花盛开,空中充满了天乐和香气,天神都来到卧榻四周。弟子阿难想着释迦将不久于人世,悲从中来,倚门啼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28个阶段的禅定境界,终于涅槃了。诸神悲啼号哭。释迦的母亲摩耶夫人听说他涅槃了,伤心欲绝,与诸天众,从空中至双树间。释迦听到母亲的哭声,运用大神力,令棺盖自开,从棺中合掌而起,为母亲说法。佛母听完说法后,欢欢喜喜地回去了。   
  又过了7天,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崛山中知释迦牟尼已入棺中,便赶往拘尸那迦城。因迦叶十分敬重释迦而手拄禅杖,走的捷径来。到释迦涅槃处,他已老泪纵横,痛苦得说不出话来了。释迦知道迦叶来了,从金棺中为之现足。阖棺后,八力士共抬佛棺前往火葬之地,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抬不起来。释迦于是大发慈悲,使动神力,自举金棺,飞到空中,从拘尸那城西门入,东门出,绕全城到火葬场。   
  这尊超脱升天的释迦牟尼的造型分外优美。它清瘦而有神韵的体态,身上粗犷流畅明晰的衣纹,体现了我国盛唐时期佛像造型的艺术特点和精湛的刀法技艺,卧佛头枕绽了花的方形石枕头,大耳上垂着一对绽花耳环,双眼微闭,安详而恬静地躺在石崖中。   
  就佛的涅槃情景而言,《大智度论》卷二中是这样描述的:佛入涅槃时,山崩地裂,河水倒流,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恶兽哮吼,这个时候,一切草木药树花叶一时剖裂,慧星昼出,人、神、鬼等世间万物,都在忧伤啼哭。由此可见,佛涅槃时的情景完全是一个悲惨世界,不是人间的悲痛所能相比。当然,安岳的涅槃变不可能全部表现文字所描述的奇悲情景,但雕刻艺人进行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提炼出一组典型的刻像,使之创造出其它涅槃图所不能取代的氛围,寓丰富的思想内容于单纯的艺术形象之中,达到单纯与丰富的特意统一,观之则自然展开联想,使审美主体仍然能获以《大智度论》中所描述的佛涅槃的那种奇悲的感觉。   看,前坐于佛腰前的弟子阿难,手触佛臂,眉头紧皱,表现出了心中悲痛与感情控制的复杂情景。如果说弟子阿难是静态地表现悲痛,那么卧佛足下的力士则表现了一种动态的悲痛。力士张口嚎啕,眦目欲裂,向天紧攥的拳头似要捏碎悲哀,肢体露凸的肌肉似在微微颤抖,仿佛要为佛的不幸而撕天裂地。   
  但是我们看:释迦牟尼缓缓欲合的眼睛、舒坦的嘴唇表现了临终前的内心宁静,垂着的手与足给这种宁静更添一种静穆感。与其说雕刻家是从生活中找到死亡景象来做佛“涅槃”的原型,不如说是雕刻家用舒适的睡态表现了一个慈祥哲人的临终。因为,我们在这最慈祥哲学家脸上捕捉不到死的痛苦,尽管死是向生的告别,是一件痛苦难堪的事。这大概就是佛教宣讲的解脱生死之苦的魅力吧?
  从卧佛表现的宁静美、弟子阿难表现的静态悲、力士表现的动态悲,非常强烈地点染了特定的主题,增加了作品的精神状态所呈现的多样性,使佛窟整体性与具象描写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这尊唐代卧佛主体像长达23米,营造颇具新意,非常典型,而且是左侧卧佛,很多人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安岳卧佛具有以下特色:   
  构图讲求对称   
  安岳的涅槃变图分上中下三层排列,并集中表现在岩腰中,总计刻像约100尊,构成一个庞大的涅槃变场面。由此涅槃变的构图的层次排列来看,它非常注重体现传统形式美的对称性,即构成三组对称:第一组,主体像卧佛的右臂上和左臂下的刻像的对称;第二组,主体像卧佛头足各刻一尊力士的对称;第三组,上层(卧佛右臂上)刻像中禅坐的释迦牟尼两侧的各十大刻像的对称。构思巧妙绝伦   
  安岳的涅槃变不是临地面凿刻的,而是在岩腰中所刻的,这使涅槃变的整组造像的气魄更大。更神奇的是,上层说法图、主体像卧佛和弟子阿难构成了一个倒置的“卧”字,佛是一个大大的倒“一”字,而阿难恰好是“卜”字旁的那一点,这种寓字于雕像中堪称全国仅有。另外,由于涅槃变图刻于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岩腰中,这使创造的艰辛远远胜过一般的涅槃变图,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妙造的创造才能。   
  依山形造像   
  安岳的涅槃变图,尤其是主体像卧佛,不是机械的表现,而是依山取势,富于创造。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涅槃是“北首右胁(侧)卧,枕手累(重叠)双足”。可是,安岳卧佛却是头东脚西左侧卧,而且不枕手。这一卧姿,一反传统涅槃变格局,表现了《大般涅槃经》中:“如来涅槃,亦复不定。”、“如来常往,不有变易”的深邃思想,可谓风格独特。   
  安岳的涅槃变图与其它地方的涅槃变图有所不同,如与毗邻的大足石刻涅槃变图。大足的涅槃图是傍地而营造的。31米长的卧佛仅刻至膝部,佛窟表现的是迎送释迦牟尼升天的情景——佛前的10余弟子或捧香花、或托水果、或献食宝、或举珠衣,窟顶的九身天女捧花献果,一派欢送的情景。这种刻像是把佛教教义来世俗化了,融入了人们对天堂的向往,表现出了人们对宗教的无知。安岳的涅槃变图是十分精美的,特别是主体像卧佛,凿刻的比例得当,刀法精湛,无论是头,还是身、足每个部位都显示出神韵和典雅。难怪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赞美说:“安岳卧佛比大足和敦煌的更美。”   
  卧佛的头部斜下方刻有“卧佛”二字的铭文。“佛”字已被风雨剥蚀,但字形依稀可辨。字右边落有“贞元”字样的款记。至于具体年间已被风化,现无法稽考,但可以断定,卧佛至少落成于唐贞元年间。在释迦牟尼左臂下的方块石上,刊刻有宋兵部待郎刘仪奉的《临赋旧制》题咏,及其表侄承直郎雍涓和的原韵。从这两首诗中的“色相空留”、“脱迹千秋”等句中可以看出这尊卧佛的古老,以及年久失修“插危栏”的景况。据说,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此也留有墨迹,可惜现在是看不到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