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四)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四)
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是佛教净土宗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神。阿弥陀佛即转轮圣王。不眴和尼摩是转轮圣王的王子,他们见到自己的父王修行成了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于是两位王子也发誓愿,要修行菩萨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胁侍阿弥陀佛,不眴太子修成了观音菩萨,尼摩太子就成了大势至菩萨。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供奉的阿弥陀佛,往往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这三尊一组的佛像,称为“西方三圣”。以上是根据《悲华经》的记载,大势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弟弟,他们兄弟两人又同是阿弥陀佛的儿子,又合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对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来历有如下记载:在很久以前,印度曾有一个叫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这个国家中没有女人,国王的名字叫威德。威德国王为了自己能有太子,就在花园中打坐修炼,当威德国王进入三昧状态(梵文名叫摩提状态,汉文翻译为正定或入定。就是一点邪、杂观念都没有了,心思集中到一处)的时候,从莲花池中的左边一朵莲花中首先化生出一个太子,名叫宝意。然后又从右边一朵莲花中化生出第二个太子,名叫宝尚。宝意是哥哥,宝尚是弟弟了。这两位太子一同出家修菩萨道,发宏誓愿要普救众生。后来宝意太子修行成为观世音菩萨,宝尚太子修行成为大势至菩萨。兄弟二人一同去西方极乐世界胁侍阿弥陀佛普渡众生。
圆觉洞西方三圣
云居山圆觉洞西方三圣,北宋石刻,分别摩崖雕刻于三大石窟中。三像均高7米,雄伟壮观,雕刻十分精美。
阿弥陀佛(10号龛)跣足立于莲台之上,面相丰圆,眉间有白毫相,螺发高肉髻,正中刻摩尼珠顶严,身着双领下垂大衣,左肩哲那环系搭膊牵衣襟。他容光照人,嘴角含笑而不启齿。居高而立,却把亲切的目光传给龛壁下侧的侍从,把“终极关怀”众生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作接引众生的姿式,右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成佛的意愿;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金莲台谓之众生往极乐世界后的座位。
观音菩萨(7号龛)又因手提净瓶而被称为“净瓶观音”。他头戴宝冠,冠中刻一小坐佛,身著广袖宝缯,胸、腿密饰璎珞,背倚车轴似的斑斓佛光,一双秀足轻踏于莲蕊之上,呈倒“八”字形,右手拈柳枝,左手提净瓶,仿佛欲将瓶中的甘露翩遍洒人间,一副普度众生,惜世怜人的神态从她微垂的眸子里得到最佳体现。中层左刻善财童子像,右刻龙女像,下方刻供养人像。
大势至菩萨(14号龛)头戴镂空宝冠,冠内镶嵌一小佛像,身着U形广袖大衣,下着下肠裙,胸前杂饰璎珞,肘悬腰际,脚踏莲台。他两手相交,右手持莲花蕾,大有点化众生超度苦海之势。花蕾重达百斤,历千年而不坠,是雕刻家用力学原理,镂空了手与花蕾、花枝的空间,并巧妙地将花蕾、花枝的重量承受于袈裟上的缘故。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据《观无量寿经》说,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众生能有力量解脱血、火、刀、兵之灾。在中国佛教寺院中,极少有单独供奉礼拜大势至菩萨尊像的,一般都是和观世音菩萨一起随侍在阿弥陀佛的身旁。大势至菩萨的形象,据《观无量寿经》讲,身放紫金色光,其形像大小及身上装饰,均与观世音菩萨相似。但是大势至宝冠上是以宝瓶为标志,而观世音菩萨的宝冠上一般是以阿弥陀佛坐像为标志。
圆觉洞59号西方三圣
五代作品。龛高2.1米,宽2.5米,深1.1米,佛像通高1.8米。龛内刻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阿弥陀佛,面相丰圆,螺发低肉髻,正中饰摩尼珠顶严,身著U形大衣,内著僧祗支,胸际结带,右手已毁,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束腰圆鼓型仰莲座上,射后有火焰纹背光。右侧为观音菩萨,面相丰圆,头戴化佛高花冠,身著U形领大衣,小腿上饰璎珞,右手置腿上,左手抚膝,倚坐于方座上,脚踏仰莲台,项后有桃形火焰纹头光。左侧为大势至菩萨,面相方圆,头戴高花冠,缯带垂肩,袒上身,著半臂,下著长裙,胸饰璎珞,右手抚膝,左手置膝上,掌心向上,倚坐于束腰仰莲台上,项后也有桃形火焰纹头光。阿弥陀佛背后刻有两弟子,右为一老头弟子,左为一青年弟子。 这一龛造像,具有唐代轻纱透体的特征,衣纹流畅。菩萨的宝冠却不用透雕,而使用线刻花纹,线条非常匀整。璎珞明显减少,颈长、肩圆、胸挺是其特征,但较之于其他五代造像,体形比例基本协调,线条精细圆滑,是五代造像的上乘之作,特别是圆刀技法的运用,使雕刻艺术展现出新的活力。
千佛寺24号龛西方三圣
该龛原系唐代所雕造的龛像,后经宋代改为大窟,刻西方三圣像。主尊阿弥陀佛螺发无高肉髻,身著U形大衣,内衣结带。左侧刻观音菩萨,观音左手捧如意珠。右刻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双手持带茎莲苞。
在宋代雕塑中,这三尊像可以说面目炯然不同。虽然三像衣服乃汉服,也是按宋代雕刻手法雕刻的,但其面相,呈长圆形,上额宽大,下颌较短,鼻梁高直,不同于唐、宋其他造像面目。特别是主尊阿弥陀佛,一看就有来自异国他乡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尚须深入研究。 此外,该龛左壁外沿已崩溃,下面是唐代雕造的阿弥陀佛与左右两个胁侍菩萨,应该是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衣褶的圆凸线条非常明显。
华严三圣
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华严经》把普贤和文殊作为佛的胁侍。普贤和文殊都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认为,普贤有“大行”,专司“理”、“德”,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艺术形象多骑白象。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现在峨眉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华严洞1号华严三圣窟
华严洞1号华严三圣窟是根据《华严经》雕造的。这里刻像为宋代作品,保存完好,精美,宽敞如室,高7米,宽、深各11米以上。大足宝顶那里公认的石刻皇冠是圆觉洞,有的甚至将它推崇为我国宋代雕刻艺术的高峰之作。想不到这个“高峰之作”与安岳华严洞竟有血缘关系,布局、造型如出一辙,只是大足圆觉洞的气势不及安岳华严洞的磅礴,造像不那么宏伟罢了,而且还要晚。由此可以说:安岳华严洞是大足圆觉洞凿刻的蓝本,堪称我国宋代石刻的一座丰碑。
华严洞正壁凿刻的是华严三圣坐像。华严三圣像高均为5.2米,背倚车轴状彩色佛光,头戴繁花镂空峨冠,中间禅坐着主尊像毗卢舍那佛,毗卢舍那佛左靠跨青狮的文殊,右腿弯曲,左腿轻踏莲蕊;右邻骑白象的普贤,左腿弯曲,右腿置莲蕊,对称感颇强,从而突出了毗卢舍那佛在佛界的核心位置。毗卢佛冠内刻一柳本尊像,说明此龛还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文殊、普贤冠内禅坐着一小佛像,面目俊美,皓齿微露。
洞两边禅坐各五尊4.1米高的菩萨像,这十个菩萨合称为“大乘菩萨十地”这十地菩萨又与正壁之文殊、普贤菩萨合称“十二圆觉菩萨”。从右一起分别是:金刚藏菩萨、清净慧菩萨、辨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左一起分别是: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净业障菩萨、圆觉菩萨。菩萨们坐姿颇为别致,或两腿皆盘,或单腿相对而盘,以此掩蔽座台,从中可窥见古代工匠考究刻像对称美的良苦用心。菩萨手持法器,给人以法力无边的震慑感。菩萨皆头戴款式异样的繁密花冠,面像各异,胸前杂饰璎珞,脚踏莲台,海浪轻浮,饰带如屈铁盘丝,肌肤富有青春的弹性。左侧菩萨中第三尊刻像——辨音菩萨尤其华美。左壁内角为比丘像,左手执一经卷,残存“那略”二字,应是华严宗三祖法藏或四祖澄观。右角内壁为华严长者李通玄像,左手抱一书,上刻有“合论”二字,应是《华严经合论》。 十菩萨上方刻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美景浮雕。这是佛家引诱世人皈依佛法而虚构出来的极乐世界图案,缀以琼楼玉阁、奇花异草、甘露珠河、缥缈云彩、氤氲瑞气等祥物,烘托出西方极乐景象。这种景象的着力描绘,与佛教的苛严戒律、苦行禁欲大相径庭,尽管主观上企图以此来诱发膜拜者向往的热忱,但客观上却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物质生活的赞美和希冀,给人们以生活的鼓舞,而不是逃避尘世;同时,它也传达了古代雕刻艺术家对艺术美的表现和追求。这些浮雕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是相当出色的。这还不仅仅在于它们属于经变造像成熟期之作,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它们在这个成熟期所表现的独特。总之,此窟中的佛、菩萨、天人的造像神态安祥自在,优雅洒脱;飞禽走兽形名逼真;亭台楼阁富丽堂皇;花草树木娇柔艳美,全窟布局合理,虚实得体,堪称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精品。
高升大佛岩1号窟华严三圣
宋代雕造,窟高6米,宽10米,深4米,主像通高4.2米,造像气势宏大。窟内华严三圣趺坐,手各膝下部均已毁,但仍可看出此窟造像的精美。中为毗卢佛,螺髻,头戴镂空宝冠,冠中刻一小坐佛,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双手结智拳印。左侧文殊菩萨,头戴镂空七佛宝冠,身著U形大衣,胸腹饰璎珞。右侧普贤菩萨,头戴镂空五佛宝冠,身著U形大衣,胸腹饰璎珞。三像巍然坐于窟中,十分庄严、肃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