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二)
  维摩诘是一位居士。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末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弥勒佛
  弥勒,系姓,译慈氏,名阿逸多,译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佛经上说:他降生于枝头末城,城中七宝楼阁林立,土地象涂过油一样光洁润泽,行人来往不带一点尘埃,用金沙铺在地面上,金银到处堆积,人们都非常慈善,关系都处理得相当融洽。庄稼收成很好,而且还不用费多少功夫。总的说来,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地方。但是弥勒觉察到世人五欲太重,隐患很多,便很想出家修行。国王知道后,送给他一座用珍珠、玛瑙等宝物做成的七宝楼阁,想挽留他,他就把七宝阁送给了婆罗门。但是婆罗门的人把它拆分了。弥勒更加心灰意冷,就出家修行去了。他修持宏扬瑜迦,先佛入灭,生于兜索内院,四千岁后生人间,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广行化度。
  千佛寺50号龛弥勒像
  唐代作品。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上方刻有天龙八部,龛口左右各刻一力士。主像弥勒佛坐于方座上,左手抚膝,右手施无畏印,项后有圆形头光,其上刻华绳缀珠华盖,左右刻龙华树。
  清流乡上大佛弥勒大佛
  清流乡上大佛岩壁刻有弥勒大佛1尊。弥勒坐佛高7.4米,头长1.8米,肩宽2.8米,结跏趺坐于2米高的莲花座上,造型古朴,呈晚唐风格。佛的两边各站一高2米的供养人像,作官人打扮,两手合于胸前,表情肃穆。
  从唐朝以来,一般寺庙所供奉的弥勒菩萨,是唐末奉化(今属浙江)的布袋和尚,民间流传他的种种神奇的传说,据传说他是弥勒应世。
  走遍天下名寺圣刹,到处可见大腹便便的“皆大欢喜”大肚弥勒佛。这大肚弥勒和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袋和尚”。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契此在世时,常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人叫“布袋和尚”。他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据说,他算卦极准,“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曾作这样一首歌传世:“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临死前,他端坐于岳林寺盘石上,说偈:“弥勒真弥勒,身分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故后人在名寺圣刹处,多塑(雕)他的形象以示弥勒佛身分千百亿处。今我国佛教寺庙供奉的大肚弥勒;绝大部分都他的形象。弥勒大肚,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弥勒佛之所以受人尊敬、欢迎,正在于他大肚雍雍,不为烦事所扰,只求为民造福。能给人以开心,促使人延年益寿。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贱的。中国人对出家的男人,习惯称为和尚,而对出家的女子,则称为尼姑。其实,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舍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由此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根据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根本不通,女别于男,既有女姑,难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称为姑,那该有个比例:女道士称为道姑,打卦女称卦姑,女比丘当称为佛姑;同时,耶教的女修士,中国人也该称她们为耶姑,否则,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凡是正式出家的和尚都要剃去头发。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陈如、迦叶等5人说法时,曾亲自为他们剃去头发,表示接受他们为弟子。为何和尚要剃去头发呢?归纳起来有三个意思:第一,象征剪除烦恼、消除旧习。按照佛教的说法,头发是人世烦恼和错误习气的象征,剃去头发就是剪除烦恼、消除旧习。唐代诗人王维在《为舜阇黎谢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一文中说:“覆其惭愧之衣,落其烦恼之发。”意思是说:穿上袈裟,时时有惭愧谦虚之心,剃去头发,希望排除人世一切烦恼。第二,表示去掉骄傲怠慢之心。第三,为区别于其他的教派。“佛制半月剃发”。印度的教派很多,人们一见光头,就知道是佛教徒。   善财童子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中,讲述了善财童子拜访观自在菩萨的故事:印度有个叫福城的地方,城中住有一位长者(长者原意就是家长,佛教有表示施主或富的意思,这里所说的长者是个传说中没名没姓的人),他有五百个儿子,善财童子是他的儿子之一。传说这个儿子诞生时自然涌出种种珍宝,所以就被命名为善财了。善财立志要修行学佛。当文殊菩萨在福城城东的娑罗林中宣讲佛法时,善财童子就去请教文殊菩萨如何才能求得正果。文殊菩萨指示他到南方去参拜了53位有高深佛学知识的名师,在这些名师的教化下,善财童子终于如愿以偿,修成了正果,成为菩萨。因为善财童子参拜的第27位名师是观世音菩萨,所以佛教造像中把他经常胁侍在观世音菩萨身旁。
  佛经中描写善财童子见到观世音菩萨时的情景是:善财童子渐次南行,来到南印度海上的普陀洛伽山,这山是海上的一个岛屿,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有各种甜美的果树和鲜花芳草,明镜般的湖水与银练般倒挂的飞瀑交相映出七色的彩虹,真是海外仙境,只见观世音结跏趺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四周围有不可计数的菩萨在聆听观世音结跏宣讲大慈悲法是观世音菩萨法门根本大法的道理。善财多刻为童子像,因访了53名师才成佛,故有的把他刻作老头像。
  圆觉洞7号观音龛中层是善财童子像   
  图中善财童子半跪于祥云中,作参拜状。小说《西游记》中把牛魔王、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说成了善财,说他很有神通,特别善于用火,为了想吃唐僧肉,求长生不老,所以抓了唐僧。孙悟空奈何他不得,只得求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非常慈悲,使用神通降服他,并给他套上了紧箍咒,让他跟随着修行,给他取名善财。这是没有根据的。   
  华严洞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   
  华严洞右壁菩萨坐像上端岩壁,精妙地镌刻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其中五组图像如下:
  一组:图中左为阿弥陀佛像立于祥云上,右为善财童子立于祥云上,躬身作参拜状。   
  二组:图中楼阁中刻华严三圣像。楼阁前有一多级宝塔,下五级开龛刻5小佛,塔前刻一跪地比丘作参塔状,后有两个比丘作参塔状。   
  三组:图中刻重檐楼殿,内刻毗卢佛,双手结内缚印,双膝各化出一道毫光。殿门前左右刻文殊、普贤菩萨。图右刻护法神群像。   
  四组:图中刻重檐楼殿,祥云缭绕,殿中刻毗卢佛,双手结内缚印,项后化出两道毫光。图中刻站立之普贤菩萨,图左刻善财童子回归,表示善财最后遇普贤菩萨,实现成佛“行愿”。   
  五组:善财童子光头,裸上身,下著裙,双手合十,回首,立于祥云上。旁刻菩提树。   
  卧佛院3号窟最下面分两层刻的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但风化较严重。   
  信佛教谁都可以,若要加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则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