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一)
安岳石刻与宗教义理(十一)
数珠观音
数珠观音又称数珠手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应化身之一。唐代阿地瞿所译的《佛说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说到:观世音菩萨向佛说明他的心咒,名十一面。如有众生诵持此咒时,必须设置观音菩萨像,掐数珠印,然后一心诵念。数珠又称念珠、佛珠,有108颗、54颗、18颗等多种,是佛教徒念佛时计诵经次数的串珠。《旧唐书·李辅国传》:“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念珠一般由108颗珠子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也叫百八牟尼,简称百八。宋陶穀《清异录器具》:“和尚市语,以念珠为百八丸。”明黄粹吾《续西厢·升仙记·自悟》:“我将手中百八不相忘,向蒲团跏趺里时合掌。”念珠一般是用菩提子做的。唐义净译《校量数珠功德经》:“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时菩念,或但手持,诵数一遍,其福无量。”唐陆龟蒙诗句:“暗数菩提子,闲看薜荔花。”菩提子是菩提树的果实。念珠也有用香木车成小圆粒做成的,也有用玛瑙、玉石等制成的。佛教中,是在诵念佛的名号,或持诵经咒时用以计数之器具。密宗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相品》中也说到掐珠诵念能灭修行者的四重、五逆大罪。由此产生数珠观音,并成为佛教徒经常供奉的菩萨。
净慧岩15号数珠观音龛,龛高1.5米、宽0.6米,主像高1.2米,系南宋作品。是中国民间艺术家依据佛教密宗的《佛说陀罗尼集经》和对佛教诵经数念珠的功法创作的观世音菩萨形象。龛内正中刻数珠观音立像,体态较丰腴,头戴缀珠花冠,发辫披肩,袒上身,披云肩,下著长裙,胸、双膝饰璎珞,双手交叠于腹前,右手执一串数珠,项后有桃形头光。其像左右下方补刻的一男一女著宋代服装之供养人像。
这尊数珠观音的姿态与大足宝顶佛湾数珠观音相同。但少了庄严、静穆、神圣之气,显得舒放自然。大足宝顶佛湾数珠观音镂空高冠,繁饰璎珞,面相方圆,这龛数珠观音雕刻得没有那么繁琐,更为简单明了。就整体造像而言,倒像民间信佛的普通妇女,没有高逸的宗教气息,更有亲近和蔼之感。
自在观音
自在观音也叫观自在菩萨。唐朝的佛教法师和学者玄奘在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时,将观世音改译为观自在。观自在名号的含义,是说这位菩萨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世上一切事物(物质和精神的)都不能妨碍他的行动,更不能动摇他的信心。这位菩萨对世上一切事物都观察了解得非常深透,因此在自我修持和普济众生时都是运用的十分自如无碍。如果用哲学中的辩证法来解释“观自在”这个名词,就是说这位菩萨对客观一切事物的认识程度(也可以说是觉悟),已经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从心所欲,没有障碍。
观自在菩萨大都一足盘膝,一足自然下垂,以示形象很自在自得的样子。候家湾8号观自在菩萨,跣足坐于仰莲座上,面相方圆,发髻高耸,袒上身,胸饰璎珞,双手抱于小腿,右足踏莲花瓣上,左脚横放于腹前,右臂已毁,右手腕上有一串数珠,帔帛绕肩垂一座侧。大有游戏人间,无畏救苦之态。该观音造像系五代作品。
另外,千佛寺56号龛一佛四菩萨龛之右一高冠观音刻像,也是安岳石刻中的佼佼者。因观音菩萨头戴高冠而称之为高冠观音。窟顶已经崩毁,造像下部风化严重。龛内刻一佛四菩萨,后壁浮雕小千佛,窟左壁上方存有“前蜀永平五年”妆修残记。观音像高3.2米。她头戴镂空花冠,面部圆满,下颌较短,脸庞多肉,细带束腰,胸缀饰璎珞,腹微凸,腰微扭,象款款而来的丽人,表现出高雅的气质并富有极强的动势和曲线美,特别是她那一双流出情和爱的眼睛,以及她那微努嘴所表现的微笑,即显温文尔雅,又呈揶揄,极富神韵。如果说饮誉中国的东方美神的紫竹观音是安岳石刻中第1号选手的话,我可以说高冠观音便是受之无愧的第2号选手了。紫竹观音的美是以“姿”取胜,姿势十分自然、轻松、优美,显示出少女的悠然;而高冠观音的美则是以“态”取胜,她腹微凸,腰微扭,一副贵妇人形象,这种气质,似与神的高贵分不开,显示出少妇的高雅、华贵之美。总之,她的美非“美丽”,“可爱”这类空洞而廉价的形容词所能表述的。
阿弥陀佛
据《悲华经》的记载:在很久以前,阿弥陀佛未成佛之前,是印度的一位“转轮圣王”(印度古代神话中的国王)。此王即位时,自天感得到一个轮宝,转动这个轮宝,就能威服四方,统一天下,从此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名字叫“无诤念”。这位无诤念转轮圣王生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叫不眴,次子名叫尼摩。他们都信奉供养宝藏如来。无诤念转轮圣王到宝藏如来面前表示心愿,发誓修行,放弃了王位,出家成了一个僧人,法名叫做法藏。法藏比丘在修行成佛之前,曾经发下48个大心愿,其中一个大心愿就是说: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天时,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土,即西方净土,也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藏比丘在宝藏如来(也称世自在王如来)的指导和授记下,最后修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文音译,对阿弥陀佛的信仰,早在北魏时期就比较盛行了,各种阿弥陀佛的造像就已经出现了,翻译有专门叙述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等。
安岳石刻中阿弥陀佛造像也很多,或单龛,或与观音、大势至同龛,或于西方净土变龛,或在其他造像龛,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螺髻但无冠。
毗卢洞8号阿弥陀佛
该像立于柳本尊右侧,高1.5米,面相方圆,平顶螺髻,中有摩尼珠顶严,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双手当胸施与愿印,以示为柳本尊舍臂作证。造像具有宋代写实风格。
大通寺阿弥陀佛
宋代雕造,像高3.8米,为立像。阿弥陀佛面相方圆,眉间有白毫光,螺髻,中饰摩尼珠顶严,身著双领下垂大衣,右肩敷搭偏衫,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置腹前。这尊造像精美,属宋代写实风格,特别是面部光滑莹洁,眉清目秀,刻绘得栩栩如生,他面容庄重典雅,表情温和亲切动人,似乎极愿接近人间,救助世人脱离苦海,完全是一个和蔼、慈祥但又德高望重的哲人形象,将一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风范表达殆尽。
封门寺赖佛岩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像高5.1米,立于仰莲台上,面方,螺髻,身著双领交垂大衣,左肩哲那环系搭膊牵衣襟,双手结印,手指已毁,项后有圆形头光。此像为宋代雕造,具有唐代粗犷古朴的刀法,衣褶线条生硬,又具有宋代写实的特点,不是唐代的轻纱蔽体,而是衣饰厚重,衣褶折皱、翻卷清晰可见,但是衣服为棱形,看起来就象一块一块的石条子镶上去的,十分古拙。
文殊菩萨
文殊是梵文普译“文殊师利”(或作曼殊宝利)的略称,意译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庙大殿里,他专司“智慧”,与右边司“理”的普贤菩萨立于毗卢佛像两旁。他的塑像,多骑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手持如意钩,表示智慧锐利。密宗文殊像,顶结五髻,表示大日如来(即释迦佛的法身)之五智,又表童子天真之意。所以佛经中也称他为文殊师利童子,亦有附会五台顶像征文殊五髻之说。五台山定为文殊菩萨道场,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建寺最早的佛教名山。
在佛教名山中,五台山是印度佛经中唯一有记载的。据佛教经典《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佛(释迦牟尼)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中国古时称震那国,佛教徒认为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位置和形势都与佛经中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极其相符,这是五台山被视为佛教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又据佛教《华严经》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这又与五台山最大气候特点清凉一致,因而佛教徒认为五台山就是佛教华严宗大典中说的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故自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教,在当时帝都洛阳建白马寺后,了解到五台山情况,便专程赴五台山朝拜,此后又向汉明帝奏说,五台山似印度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的地方),文殊菩萨曾在此山讲经布道,请求汉明帝拨出专款,建造大孚灵鹫寺(即显通寺)。从此五台山便开始传播佛教。
茗山寺3号现师利法身龛
龛高6.4米,宽6.5米,深3米,像高5米,文殊头戴镂空花冠,面圆,袒胸著袈,右手平叩胸,左手托经书,慈祥端庄,静穆儒雅,活脱脱一位风流倜傥、博闻强识的书生。最令人惊叹的是,文殊左手托经书外伸达1.5米,书和手的重量有千余斤,历经千余年而不坠毁,全靠肘下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这种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正说明我国古代雕刻艺人对自然科学的掌握,他们是属于智慧型艺人。虽然,这可能只是潜意识作出的安排。
净慧岩17号文殊问疾图
文殊问疾图出自于《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住在毗耶离城的维摩诘长者,曾于过去劫中承事供养无量诸佛,深闻法要,契入不二;为了方便摄化众生,他上自军政,下至酒肆,广泛地参预了社会生活。后来他患疾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皆来问疾。维摩诘现身说法,要问疾者识身虚幻、危脆、垢秽,为苦为恼,众病所集,不应心为形役,应常乐佛身。于是佛遣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欣然从往。维摩诘空其室内一切所有,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致问,维摩诘告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此龛内容表现和造像布局却与其他同类造像题材不同。右一刻佛界的维摩诘菩萨正襟侧坐,额头皱纹,眉目紧锁,显老者相,似在倾听和思考问题。右二刻一侍者侧首立于莲台上。右三刻菩萨侧身像,文殊庄严稳重,俯身相视,拱手致礼,表现对维摩诘的崇敬。文殊身后刻一青狮立于莲台上,青狮后有一狮奴躬身俯首,双手拱揖。该龛造像小巧玲珑,十分雅致。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