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弘法交流>>正文内容

从玄奘弘法谈“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贾福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玄奘弘法谈“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陕西省铜川市城乡建设规划局 贾福义
  内容提要:我国东晋高僧道安对佛教的传播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观点。唐代高僧玄奘对这句名言深有体会。他的一生,前半世历尽艰辛寻求正教,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而是孤身远迈私往西域。后半生耗尽心血弘扬佛法,朝廷却为他组织了盛大的译场,提供了丰厚的人力物力。从贞观十九年(645)至麟德元年(664)近二十年间,玄奘译出佛教经论1335卷,使他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本文就高僧玄奘弘扬佛法的经过,对“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作一些探索和论证。
  全文共分三部分。(一)隋唐(初)时帝王对待佛教的态度。从隋代帝王宠信佛教和唐初帝王推崇道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论述对志在研习佛法,弘扬佛教的高僧玄奘产生的影响和思考。(二)五印佛教的昌盛和玄奘的声震五印。印度地域佛教的兴盛和玄奘法师的声震五印,是印度各国国主对佛教全力扶持的必然结果。这种态势使玄奘回国’弘扬佛法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三)唐初帝王的宠佛与高僧玄奘的弘法。为了弘扬佛法,高僧玄奘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争取朝廷的大力支持,把唐代的佛教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玄奘弘扬佛法的实践证明,中国佛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关键词:玄奘 弘法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
  佛教,自西汉传人中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兴的景象,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唐代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中国佛教也相应地每况愈下,尤其是唐武宗会昌劫难后,中国佛教更是一蹶不振。我国东晋名僧道安对佛教的传播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观点。唐代高僧玄奘对这句名言深有体会。他的一生,前半世历尽艰辛寻求正教,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而是孤身远迈私往西域。后半生耗尽心血弘扬佛法,朝廷却为他组织了盛大的译场,提供了丰厚的人力物力。从贞观十九年(645)至麟德元年(644)近20年间,玄奘共译出佛教经论1335卷,使他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那么,玄奘法师西域归来后弘扬佛法为什么能获得巨大成功呢?本文就高僧玄奘弘扬佛法的经过,对“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作一些探索和论证。
  一 隋唐(初)时期帝王对待佛教的态度
  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在这个朝代生活了19年。对于自幼出家的玄奘来说,隋代帝王对佛教的恩宠,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据史书记载,隋文帝生养在尼姑庙,一直到了13岁才离开尼寺,受佛教的影响自然是很深的。他做了皇帝,也认为是“天佛所佑”。因此,隋文帝扶持佛教是竭尽全力的。
  仁寿年间,隋文帝先后三次下诏,在全国113州总共修建了113座舍利塔。又命各州于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开皇元年(581)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在隋文帝有意鼓励人们出家的政策影响下,自开皇之初(581),终仁寿之末(604),“海内诸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而当时全国总人口仅只有几千万人。隋文帝在位24年,凡写经论132986卷。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隋文帝自称“隋皇帝、佛弟子”,“每日登殿,坐列七僧,转经、问法”。金銮殿简直变成了佛殿经堂。
  隋炀蒂杨广虽然是一个昏荒残暴的皇帝,但他造寺、治经、铸像、度僧并不亚于其父。隋炀帝自称‘‘菩萨戒弟子、皇帝总持”。富有经验的智颉和尚,还奉送给杨广一个法号,叫做“总持菩萨”,真有点老虎戴念珠的味道。
  由于国家的统一,寺院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隋王朝的大力扶持,隋代佛教有了更大的发展。它的基本情况,据唐法琳《辨正论》的记载:“隋……二君,三十七年,有寺三千九百九十二所,度僧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隋代帝王对佛教的护持真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当然其目的是为了他们的“万贯家业”和“一统江山”。
  到了唐代,佛教的地位,又有了新的变化。玄奘对此更加清楚。唐王朝的统治者,对于儒、释、道是三者都用,但“时有所偏”,并不完全是“一视同仁”的。儒家,给他们提供“三纲”“五常”之类的伦理观念和“正统’’思想,帮助他们巩固封建秩序。道家,除了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的宗教说教外,还给他们提供了其他两家所没有的两件宝贝:其一,就是满足个人欲望方面的一些江湖骗术,即所谓“长生术?之类。在唐代帝王中,不少人幻想“长生不老”,因而都大服丹药。享有“贞观之治’’美誉的唐太宗便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其二,给李唐王朝提供了一个可借以“自高门第”的“祖先’’李聃。佛教,则给他们提供既能美化他们的封建统治,又能欺骗人民群众的宗教经论。唐王朝虽然三者都用,但开始明显是偏袒道教的。其原因很简单,一是“长生不老术”对个人很实惠,服食丹药若长生不老,“万岁万万岁’’岂不成真。二是道教始祖也是李唐王朝的“祖宗”,对于老祖宗怎能不排在头位。
  唐武德七年(624)太史令傅奕上疏“请除佛法”。他把魏晋以来反佛者的事迹编集成十卷《高识传》用以宣传反佛思想,在朝廷和佛教界引起了很大震动。虽然傅奕此举并不能阻止唐朝利用佛教这一思想工具,但唐代初期对佛教的态度却是不冷不热。唐武德八年(625),唐高祖下诏“老先次孔末后释”,公然把佛教排在道教和儒教之后,位居末席。此年高僧玄奘已26岁,住长安大觉寺从道岳学《俱舍论》。朝廷对佛教的这些举动,不能不给志在研习佛法、弘扬佛教的玄奘留下深深的思考。贞观十一年(637)二月,唐太宗又下诏书《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再次把佛教排道教之后。
  二 五印佛教的昌盛和玄奘的声震五印
  高僧玄奘在研习佛学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国内编译的各种经论差异很大, “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于是,他带着当年中国佛教徒难以解答的疑难“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唐贞观元年(627),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先向朝廷上表请求赴印未得许可。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处就食,玄奘趁此机会,私自离开长安,开始了他那艰苦卓绝的求法之行。
  玄奘到印度时,佛教已不再有当年释迦牟尼的革新姿态,而主要表现为那种封建时期“经院”哲学那种琐碎的形式主义,成了为当权王室贵族直接服务的工具。佛教徒形成了特权阶级,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以玄奘在印求学期间居住最久的那烂陀寺为例:
  那烂陀寺是印度的佛教中心,寺院的建筑极其华丽壮观。当时“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诸院僧室皆有四重重阁,蚪栋虹梁,缘栌朱柱,雕楹镂槛,玉柱文槛,甍接瑶晖,榱连绳彩”。与那烂陀寺这样豪华壮丽的建筑相比,国王的王宫也自叹弗如。
  玄奘在那烂陀寺的待遇是更置上房……日得瞻步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其米大于鸟豆,做饭香鲜,余米不及。此米独供国王及多闻大德。故号“供大人米”)。月给油三斗,酥乳等随日取足。净人一人,婆罗门一人,免诸僧事。行乘象舆。那烂陀寺主客万僧,添法师合有十人。这里记述了玄奘在那烂陀寺受到的重视,但也折射出当时僧众的上层人物过的是王公大人一样的生活。
  当时那烂陀寺常住僧人约4000余人,连同临时来往僧人以及其他学者共计万人。一个寺宇要养活这么多僧众,生活水准又那么高,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呢?“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粳米酥乳数百石。”占有一百多个乡镇的土地,每一个乡镇二百户的农民要负担数百石的粳米酥乳的供应,在当时的印度不能不算极重的租税,可见它是一个多么大的封建地主庄园。在这所寺院里,受到皇封的大德就有300余人。
  以上情况可见,当时的那烂陀寺,不仅是佛教的一个宣传中心,也是直接为印度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思想文化重镇。没有印度封建统治阶级的全力扶持,那烂陀寺(印度佛教)也不会有上述的兴旺与辉煌。
  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17年,怀着宗教徒的虔诚求师访友,佛学知识日渐高深,在印度各国很有影响。他在印度求学期间受到各国国王的尊崇礼待,大家争相请他去讲论佛经。当玄奘准备东还故国前夕,戒日王在曲女城为他举办了盛况空前的无遮大会,会议时计到五印度18国国王及18国的官、兵、僧、俗约数十万人,谙知大小乘的佛教徒3000余人,婆罗门及尼干外道2000余人,那烂陀寺也有千余人参加大会。当时会场上“或象、或舆、或幢、或幡各自围绕。峨峨岋岋,若云与雾勇,充塞数十里间”。戒日王恭请玄奘为论主。经过18天的辩论,玄奘和各教派各学派的学者相互驳议,取得胜利。大会结束,戒日王与18国国王纷赠珍宝衣物,玄奘一概辞谢。最后,仅允许依据印台传统的论胜规矩,请玄奘坐庄严大象,由大臣陪卫,巡行宣唱:“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于是万众欢腾,争为玄奘赠立荣誉称号,大乘众恭推他为“大乘天”,小乘众恭称他为“解脱天”,从此玄奘的声名震迩五印度。
  玄奘曲女城无遮大会名震五印度,固然于玄奘法师博学佛法分不开,但若无戒日王鼎力组织规模空前的浩大盛会,若无五印度18国国王率众亲临捧场,玄奘在西域就不会获得巨大成功和产生深远的影响。玄奘回归时,戒日王等相送数十里,呜咽而别。戒日王还送给玄奘乌地王大象一头,金钱3000,银钱一万,供他归途费用。在沿途,印度及西域各国递相迎送。
  印度地域佛教的昌盛和玄奘法师的声震五印,是印度各国国主对佛教全力扶持的必然结果。这种态势,也使玄奘回国后弘扬佛法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 唐初帝王的宠佛与高僧玄奘的弘法
  尽管玄奘载誉而归,他依然顾虑重重,当年的私往西域违反禁令能否得到朝廷的宽容,现今唐王朝对佛教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如何争取唐太宗支持他弘扬佛法,都是一些未知数。为了争取主动,他写了一份言词恳切的表文,一方面检讨自己“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错误,一方面叙述西域求法的艰辛与“凭持天威”所取得的成就。 (他把自己在印度的成就也归结于唐代朝廷的德威,可见用心良苦。)在于阗派人送给朝廷。
  可以说,唐太宗的复诏令玄奘喜出望外,诏书中“欢喜无量”,“可速即来,与朕相见”的态度与当年玄奘私往西域的情景大不相同,这就为玄奘回国后的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玄奘到了洛阳,时唐太宗即将兵发辽东,太宗立即“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通过交谈,太宗发现玄奘是一个治世贤才,便几次劝他还俗辅政。玄奘很得体地拒绝了太宗的要求,又不失时机地为皇帝唱了赞歌。他说:“仰唯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纪纲,万事自得其绪。”至于谈到玄奘自身,他谦恭地说,这不是自己的长处,要他辅政, “无异乘流之舟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太宗听了,既不便再劝玄奘辅政,心里又是十分喜悦。于是他就对玄奘说: “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其所虽小,禅院虚静,可为翻译。所须人、物、吏力,并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这样,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后,便开始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译经生活。
  由于政治上有唐太宗的支持,经济上有朝廷的“务令优给”,弘福寺译场的规模非常宏大,助译者经常有20余人,是由皇帝下诏从全国各寺院征选来的一流专家学者。加之玄奘精通汉梵两语,对佛教各派的理论又有精深的研究,因而译事非常顺利。
  在译经的同时,玄奘不忘太宗所嘱,据西域见闻,撰述《大唐西域记》。玄奘把《大唐西域记》呈送唐太宗时,太宗诏答说:“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寰,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宏阐大猷,荡涤众罪。是故慈云欲卷,舒之而荫四空;慧日将昏,朗之而照八极;舒、朗之者,其唯法师乎?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这篇诏文对玄奘是多么推崇,对自己又是如此谦恭!玄奘请太宗为新译的佛经写序,他先是推辞,结果在玄奘再三恳求下还是写了。他在这篇题为《大唐三藏圣教序》里,对佛教和玄奘又大大地颂扬一番:“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有玄奘法师者,沙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以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原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义,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传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炎,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太子李治效法太宗,撰写了《述圣记》。这两篇经序,传颂全国,玄奘的声誉,也在皇帝的称颂下扬名四海。高僧玄奘的用心良苦,将唐初帝王排列“老先次孔末后释”的位置从实质上调了个。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在玉华宫避暑游猎时召见了玄奘。这次会见,太宗询问玄奘正在翻译什么经论。玄奘告诉他新近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他当即敕令秘书省,把新译经论缮写9部,颁发给雍、洛、并、湘、兖、荆、扬、凉、益等9州,以“辗转流通,使率士之人,同禀未闻之义”。从以上事实看,唐太宗不仅要充当佛教的超级宣传员,而且还要充当佛教的超级推销员。他对于玄奘的高度推崇,正表明了他对于佛教的“护持情深”。至于太宗自己下诏的“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也顾不得许多了。能达到这样的地步,这其中与玄奘努力争取朝廷支持是分不开的。玄奘还经常追随在太宗左右,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词来“颂圣”。他说什么“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他还会寻找一切机会向皇帝上表祝贺,比如赤雀飞到御帐上类。相知极深,恩遇始终优渥。
  唐高宗李治是个平庸的皇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对于玄奘和佛教更是“恩宠”有加。高宗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玄奘弘法,并且对他的日常生活亦非常关心。据《慈恩传》记载:“帝以法师先朝所重,嗣位之后,礼遇逾隆,中朝使臣,问慰无绝。亲施绵帛,前后万余段,法服、纳、袈裟等数百事。”由此可见高宗对玄奘的礼遇是多么深重。玄奘对这位新皇帝也是如法炮制,连皇妃怀孕、皇子上世这种最俗的事情,玄奘都要上表祝贺。皇子李显(后来的唐中宗)出生后,玄奘给他取法名叫“佛光王”,并于生日、三日、满月连续三次上表祝贺。玄奘这样做,是他深深懂得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道理。因此,为了佛教的兴旺,他不得不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高宗,来争取朝廷对佛教的扶持。在唐高宗的支持下,他在玉华寺设立了最后一处佛场,耗费4年心血,译完了有20万颂的辉煌大典《大般若经》。他把全部心血和智能不遗余力地奉献给佛学事业。从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到麟德元年(664)圆寂前绝笔的20年中,先后共翻译出佛学典籍经论75部,1335卷,其中的半数以上是最后4年间在玉华寺翻译的。他翻译的佛经总量也占到整个唐代译经总量的半数以上。
  高僧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是一个伟大的虔诚的佛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大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的关系。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唐代初期的佛教繁荣兴旺。他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朝廷的护持(两种依靠是玄奘弘扬佛法最有效的策略),把唐代的佛教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玄奘法师是一位很成熟的佛学大师,他有旅行家多彩的生活,有宗教徒的殉道精神,有思想家的救世热情,有政治家的雄才胆识。一生志在弘扬佛法的愿望成为现实,他既是一个殉道者,又是一个成功者。他无愧于“大乘天”和“解脱天”这个佛教界最高的荣誉称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