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后的产果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年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后的产果
  吴年生
  两宋至近代是中国佛教的产果期,也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融入中国本位文化之后而产生的文化成果,推出新的文化异彩, 举其大者而言:
  第一,产生了宋明理学(包括宋朝的理学和明朝的心学)。理学,一方面是佛家的先导。如佛教曹洞宗先祖南岳石头希迁著有五百字的《参同契》,只是老子道德经的五千言的十分之一。他讲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讲万事万物的差别性与同一性是怎样相互联接、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哲理,讲修性命的禅要。他传药山惟俨,药山曾授与韩愈弟子参悟“云在天边水在瓶”的李翱。李著《复性书》三编,参用石头和尚禅的观点讲性命,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北宋初期中兴天台宗的“山家派”首领四明知礼,针对“山外派”的真心观,取消“观心”,宣扬“妄心观”,强调要“治心”,创“别理随缘”说。他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观心二百问》等著作中,对《性、相、理、事、体、用、心、性”等一系列佛教哲学的基本范畴,作了系统的阐述,而这些范畴后来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论题,开启了程朱陆王整个理学思潮的先声。另一方面是儒家的装扮,宋明学者,大都是“儒表佛里”,披着儒家的外衣,穿着佛家的内衣。二程之“理一分殊”,朱子的“一旦豁然贯通”,陆氏的“六经皆我注脚”,王氏的“满街都是圣人”的“致良知”,骨子里都是佛家的观点。现代学者都已承认宋明理学就是禅宗的变相。所谓变相的禅学,就是佛学特别是禅学与儒家在中国文化内区核层融合的结果。
  第二、产生了全真道教,详见下述。
  第三、产生了“三教合一”(或“三家合一”)的新思潮和新文化。佛教和平传入中国,对儒道两家,总的说来是摄取圆融的。儒道两家对佛教,开始是有迎有拒,经过论战,后来也是“迎而合之”。“三教合一”的思想,早在东流牟融《牟子理惑论》中就已提出。牟书虽有争议,但主张三教一致是反映或预见了三教交流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南朝儒者张融遗嘱,他死后入殓,须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这也说得上是文化史里的一个喜剧。唐道教吕洞宾宣扬“三教一家”,致道教高唱出“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南宋以后,由于儒道释三家在“内在修养”上更趣融合,更渐一致,“三教合一”的思潮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新思潮,王哲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哲(重阳)就是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下创立了功行全真的“全真教派”(全真教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弩,先人后己,与物无争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全真祖师碑》称王(重阳)“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劝人颂《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他在创建全真教前曾创立“三教士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尘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后才创建全真教,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原来道教的“正一派”是不出家的,它学了佛教的办法,创立道教的出家受戒;原来天师道是搞符的,它学了佛教参禅、修止观的办法,发展了道家的内丹修炼,不搞外丹,利用佛教的内容和形式来充实和发展道教。他主张要读的三经,《孝经》是儒家的,《道德经》是道家的、《心经》是佛家的。若说宋明理学主要是儒佛融合的产物,那么全真派的道教,就是道佛融合的产物。宋元之后,在“三教合一”新思潮的推动下,形成了“三教合一”这种新的带普遍性的文化现象。不但在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的经常言谈中、理论著作中、三家语言思想可以通用,在儒道佛三家交往中,三教可以互相通融,儒生可住佛寺道观读书,道士和尚彼此可以相交挂单,甚至儒生可以做道场,可以讲经,道士可以喊礼,和尚可以点主,佛道可以一起同办道场,共拜经忏。而且在社会上,祖庙宗祠乃至家庭祖牌神龛之下,既有“天地君亲师”和“某某姓氏某代祖先”之牌位,又杂有佛菩萨像或道教神像;佛教寺庙中也供有道家神仙,道教宫观也供佛菩萨像,尽管主位客位仍有严格区别,但相交相杂现象也很普遍了。民间风俗习惯中,既重视儒家的清明祭祖,又重视佛家的盂兰盆供,也重视道家之幡节庙会。福建至今还流行首一种“三教合一”的名叫“三一教”的民间信仰。湖南长沙岳麓山,山下岳麓书院,代表儒家;山腰麓山寺,代表佛家;山顶云麓宫,代表道家;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三教一家的一个缩影。但这还是不同时代先后建筑起来的。北魏山西的悬空寺,就是佛教的雷音殿,道教的玉皇殿,儒家的孔圣殿,表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湖南大庸市有一个明代中叶留下来的名叫“白羊古刹”的建筑群,却是同一时代同一时间建筑起来的“三教合一”的典型。它有儒家的“白羊书院”,有道教的玉皇阁,又有佛教的宝光寺,还有文庙武庙,混合建筑在一起,共同敬奉而又各搞各的。真是洋洋大观的“三教合一”的共同体了。
  隋唐时代,三教鼎立,三教各自突出自己。儒家宣扬敬天法祖、博施济众,内圣外王,经世治用,把儒家与阴阳经纬之学进一步结合,把王权与神权进一步结合,兼并南北经学流派,形成具有唐代特点的经学。道教以李唐王朝姓李乃老子之后道家之裔为标榜,以民族宗教的旗帜抗衡儒释,也综合了南北不同的师承流派,发展了符系的天师道和丹鼎系的锺吕一派的内丹道。宣扬性命双修,功行圆满,人定胜天,无为而治,形成了锺吕一派特有的道教内丹体系。佛教建立起南北统一的各个宗派,译经判教,竞相弘传;宣传六度万行,普度众生,仁王护国,正法治世,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臻于成熟。三家都是讲内行外化的。内行就是内在的修养,外化就是外在教化的作用。内在修养,儒家修身,道家炼丹,佛家禅定;外在教化,儒家治世,道家济世,佛家救世。当时人们大都着重从各家的外在作用看,直到宋代,还有“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典型反映。所以隋唐以前尽管强调三教“殊途而同归”,主要“同归”于三教的外在作用,治世、济世、救世,都于世有益,于治有利,同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个“同归”的“同”与后来三教合一的“一”还有所不同。宋元以后,三教在“内在修养”上,从佛家开始,其次道家,再次儒家,都加强了理论的阐述和实践的修持,特别是宋明理学的蕴育产生,在修养的方法和形式上,为三教合一的“一”,提供了新的结合条件。如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着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讲执中一贯,道家讲守中抱一,佛家讲中道一实;儒家讲养生送死(贞生安死),道家讲长生不死,佛家讲了脱生死等等,在心性、中一、生死等内在修养根本问题上,都显示出了三家的同一性。在修养方法上,儒家讲气功(养气),道家讲丹功(炼丹),佛家讲定功(修定),也表现了三家的共同性。从“内在修养”进而翻看“外在作用”,儒家讲世界大同,道家讲天下一家,佛家讲人间净土,同样显示了三家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所以“三教合一”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想,而且酿出如上所述的“三教合一”的新文化。在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就是时至今日,“三教合一”的过程并未完全终结。无论是在“内在修养”或“外在作用”上,还有许多内容要发展。特别是人体修养方面,还有许多领域要扩大,要深入,要发掘、要研究,而且又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体深层次的修养和人体科学的发展,将是“三教合一”的真正归“一”所,将是东西文化的结合部,也将是人类科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真正突破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宏观能人造卫星,上天揽月,穷极到宇宙的“黑洞”天体。微观能原子爆炸,计算操纵,深入到基本粒子的“夸克”层次。然而人类对人自己本身,如人体功能的生化本原,生命现象的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