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老的人间佛教在灵山
赵朴老的人间佛教在灵山
2004年10月20日,灵山大佛奠基十周年;2004年6月12日,纪念赵朴初的“无尽意斋”在无锡灵山大佛脚下落成;2004年11月5日,“无尽意斋”正式开放。“无尽意斋”的落成、开放,是灵山十周年系列庆典中,虽不浓艳,却是深沉而为人称道的一笔。朴老与灵山有何因缘,灵山对朴老感恩不忘,在这个喜庆圆满的日子纪念、缅怀朴老?
原江苏省宗教局副局长袁普泉,在灵山胜境落成后,曾感慨道:功德圆满第一人,朴老也。赵朴老充分肯定了灵山大佛的价值,他看到了一般人所不能看到的,灵山的可能发展及深远影响,他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对灵山大佛的造型、名称和地位等,进行了确定和论证,并且贯以统一的思想路径,以此引申出灵山以后的发展方向。灵山大佛在建设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许多困难,也因朴老的远见和慈悲迎刃而解。
朴老为什么会关注和支持灵山?首先从朴老的宏愿悲心谈起。
挥手汽笛鸣,极目楼船远。
谈笑忆群英,怡怡薪与胆。
雄风舞大旗,万流归浩汗。
同弯射日弓,待看乾坤转。
1947年,近代高僧、人间佛教思想的首倡者太虚法师临终前,嘱托赵朴老说:“我将无常去,嘱托你要护持佛法!”并送朴老一本《人生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太虚法师的一偈可以概括之:“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也就是说,佛,是我们所趋向的目标,学佛要先学做人,成佛的基础,在于人格的完成。由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格的完成,即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五戒、十善,净化自己的思想;对众生,慈悲平等,广修四摄、六度,净化社会,利益有情。
“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佛法教义中所蕴含的思想,并不是太虚法师的发明创造。《六祖坛经·般若品》中就讲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世出世间法不二,关键是如何对待。在平常日用中,一念正即清凉出世,一念邪即热恼世间。念念执著,则红尘浪里滚;念念无著,则山河大地是如来。一味地逃避,寻求世间之外的佛国,这是无中生有,无异于在兔子的头上寻找锐角,既没有利益他人,在自己的修行上也没有真正下到功夫。更有人以出世为借口,事事不为,却满脑子的贪、嗔、痴。人间佛教,即相而离相,“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产生,出于时代的需要。太虚法师时处乱世,也是佛教的衰微期。要振兴佛教,发挥佛教积极的社会功能,必须革故鼎新。中国传统佛教重死人、鬼神,至明清以来,传统佛教已衰落到被讥为专门送死超生的“死教”,针对这种情况,太虚法师提出佛教应该以“人”为本,这是人生佛教的思路源头;又,当时佛教界的腐败现象严重,但“深受传统佛教浸润的许多佛教徒则眼中只有个人修行的小天地,社会的剧变甚至佛教的存亡都好像与之无关”,对此太虚法师指出,不但念佛诵经是佛事,人世间“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一切利益众生的行为都是成佛的因行。因此,学佛就要普遍修习我们所能做到的“佛事”,即尽可能地利益人群,以作为成佛的资粮。如果,只顾自己,不去服务社会、普渡众生,那么就断绝成佛的可能。[iii]太虚法师把人生佛教扩展到人间,关怀社会、普度众生的大乘佛理,也是人间佛教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顺应时代需要,革除弊病,与当时各种思想碰撞、回应的过程中,太虚法师逐渐建构起成熟的人间佛教理论体系。
因此,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契合于佛法真理,而且适应时代,更超越于时代。
太虚法师嘱托赵朴老,弘扬实践人间佛教的思想,护持佛法,可谓识人识心,先知先见。赵朴初当时对佛法深有研究和体悟,认为“世出世法不二”;而且,解行相应,做到了以“出世”的佛法去行“无我利他,度生无倦”的世间法。
抗日战争前夕,为反对内战,他参与并联合佛教界人士成立“中国佛教徒护国和平会”,任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任常委,兼任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股主任,积极地投身于救济战区难民工作,先后负责收容难民数十万,并动员其中大批青壮年参加抗战;1945年,他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发动民众争取民主,反对内战。
解放后,赵朴老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重要职务。在此期间,朴老志存天下,心系民生,无我奉公,悲智双运,利益众生, 印证了太虚法师的嘱托:一生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护持、复兴佛教,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1983年12月,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并对之作了系统的阐述 。并且提出发扬农禅并重、学术研究以及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也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iv]。
赵朴老认为,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v],和以缘起论为核心的三法印[vi];人间佛教的内容,是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的思想,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他说人间佛教有出世之修养、有入世之精神,是五乘佛教的基础,它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昭示了佛教教义的真髓。唯有提倡人间佛教,才能恢复佛教的本来面目;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真正做到爱国爱教,发挥其慈悲济世、觉悟人群的积极成分,对佛教和社会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vii]
赵朴初在继承太虚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点,作了有针对性的重新诠释。他把人间佛教的理念圆融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viii],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
赵朴老在思想上探索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条路,但要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思想,践行人间佛教,却困难重重。朴老晚年,来到灵山,看到“如法如律、庄严圆满”的大佛后,非常感慨:“不过三年,这里变化太大了。灵山胜境,灵山大佛,太好了”。这时,朴老真切地认识到,人间佛教思想可望在这块因缘殊胜的地方实践、实验,因而,虽已高龄,仍志在千里。
六十年前事,同弯射日弓。
今朝俱耄耋,喜见未龙钟。
余勇犹堪贾,良时幸得逢。
相期新世纪,万里看飞鹏。[ix]
赵朴初的五方五佛理念及与灵山的因缘
1994年4月,已届耄耋之年的赵朴老第一次来到小灵山。祥符禅寺的修复、灵山大佛的建造,如果能够得到赵朴老的支持,那就意味着将得到中国佛教界的支持和国家政府的认同。因此,大家迫切地期望,朴老亲临小灵山,用渊源颇深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风景地势来打动、说服他。几经波折,朴老如锡人之愿来到了行程安排之外的马山。
当朴老得知小灵山之名的由来,以及祥符寺的历史后,不禁慨然,在这个面向开阔太湖、青山环绕的小灵山建造一尊大佛,既有历史底蕴支撑,又有绝佳风景位势衬托,是再好不过的了。即兴赋词一首:
龙头渚,景色胜天堂。七十二峰争供奉,小灵山里建禅场,大佛法中王。[x]
朴老以词的形式,再次肯定了修复祥符寺、兴建大佛的规划。
1994年7月30日,赵朴老在北京审定“灵山大佛”1米小样,并接受“筹委会”名誉主任委员的聘书。朴老当时题诗为颂:
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
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xi]
朴老已然想像到,大佛在太湖之滨、小灵山间耸立起来的殊胜庄严的景象,也预想到对众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1994年12月24日,“重修祥符禅寺·建造大佛立像筹委会”与南京晨光集团公司就灵山大佛建造工程在首都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署合约,赵朴老亲临祝贺,此时,赵朴老首次提出了五方五佛的理念。
1997年11月15日,灵山大佛开光。赵朴老在开光典礼上的讲话稿较为系统和具体地论证了五方五佛的理念。
1994年至1997年之间,灵山大佛经历了几次风险。皆因五方五佛的理念,而使灵山大佛在合法的位置上,将这些风险化解掉。五方五佛理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朴老为什么提出五方五佛的理念?
赵朴老在灵山大佛开光典礼的讲话稿中,这么论证道:
佛教以时空无尽、世界无尽、众生无尽、诸佛无尽为其根本理念。时空无尽所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世界无尽所以恒沙刹土、周遍含容;众生无尽所以六道四众,轮回不息;诸佛无尽所以垂慈施化、救拔群迷。佛既无尽,故十方三世皆有佛陀垂化度生,而体现在佛像的塑造供养方面亦有多种仪轨,有供一佛的,有供三佛、五佛、七佛、千佛、万佛的,无非因指则明、借事显理。其中所谓五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系根据密宗教义而设立,有金刚界与胎藏界之别。中国汉地寺院所供之五佛,多依金刚界曼荼罗的规定,以五佛配五方: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毗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中国汉地佛教向以显密圆融为特色,在供像、念诵、修持等方面都反映了这一特色。目前神州大地堪称佛像之最的在五个方位上也形成了五方佛的格局。依建造年代的顺序,北方有云冈大佛、中原有龙门大佛,西方有乐山大佛,南方有香港天坛大佛,东方有现在建成的灵山大佛。虽然这五尊佛像的名称与密宗金刚曼荼罗的五方佛不完全一致,但佛佛道齐,事相上的差别,不碍理性上的平等、一致。[xii]
朴老首先指出所谓三佛、五佛、万佛都是相,表征的都是无尽之佛,因所依据的理论、修行的方法或目标的不同,供养的佛像的数量及仪态也相应地有差别。五方佛的说法出现在密宗,即五智如来。受密宗的影响,中国汉地寺院也有供五佛,与密宗不同的是,以五佛配五方。目前,在中国大地上确实在五个方位上形成了五方佛的格局。赵朴老认为,事理圆融、事事圆融,是汉地佛教的特点,因此,至于五佛到底是哪五佛无关紧要,这些都是表面的事相上的差别,所指的理则是圆融无碍,平等一致。
赵朴老从渊源上论证了五方佛的理论依据。而且,他进一步指出:
在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已有五尊大佛,从理论上说已是五智具足,从自然法则上说已是五大协和,从修因证果的关系上说,在因行上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萨的信仰,在果德上有五方五佛的崇奉。我认为,我们佛教界在佛像供奉方面要注意把事相设施上的差别性和理论体系上的完整性结合贯通起来,要注意保持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这种信仰的体系,让这种信仰体系在广大信徒的心目中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托,有助于信仰情感的落实,有助于教团在信仰上形成一种凝聚力。[xiii]
赵朴老从整体地高度认为五方佛已经是完整协和的体系,这不仅确定了灵山大佛这个后起之秀的地位,而且把其它四方佛也纳入这个体系,并与信徒的宗教信仰相联系,构成不仅是心理而且是实体的五方五佛、四大名山四大菩萨,因行果德的完整的信仰体系。这一理念又规范了当前和今后的寺佛建设:
有鉴于此,我建议多们佛教界要注意从信仰体系的高度深入理解五方五佛和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信仰的深刻意义,要保持这种信仰体系的格局,今后不要再建露天大佛了。[xiv]
五方五佛说的提出,不仅在信仰体系的高度定了灵山大佛的“位”,而且把灵山大佛的“点”、“型”、“名”、“位”等,都贯穿、含覆以统一的思路。儒家强调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xv],朴老对灵山大佛的高定位,不拘于一时、一地,历史地、整体地、长远地规划了灵山的现在和未来,为灵山的高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灵山大佛是在中国内地土地上建造的现代最高青铜大佛,它既有崇高、稳定的地位,又是年轻的生命,因而,有着有限可能的发展空间。朴老对中国佛教的设想和期望,在灵山这里有可能被实现。就像邓小平选择了深圳作为整个中国社会改革的试验基地,赵朴老选择了灵山作为中国佛教以后发展思路和模式的“人间佛教”思想付诸实践的实验场地。
--------------------------------------------------------------------------------
[i] 《黄浦江头送行》,作于1938年,出处同上,第2页。
[ii] 《茗山日记·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530页。
[iii] 参考《太虚法师传》,邓子美、陈卫华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9页。
[iv] 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
[v]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
[vi] 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vii] 《试论人间佛教思想体系》。
[viii] 邓子美,《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
[ix] 《赠诸老友》,作于1997年,选自《灵山集》,萧国兴编注,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2页。
[x]、《龙头渚》,出处同上,第6页。
[xi]、《太湖》,同上,第8页。
[xii]、转引自《灵山大佛》,史庭惠著,九州图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14---315页。
[xiii]、同上,第315---316页。
[xiv]、同上,第316页。
[xv]、《论语·子路》。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