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加强佛教文化建设
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加强佛教文化建设
学诚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席卷整个世界,各国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由经济发展、军事装备、科技进步、领土和地域扩张等所构成的硬实力(hard power)竞争愈演愈烈,而由文化感染力、价值观感召力、道德影响力、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外交说服力等所构成的软实力(soft power)竞争又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使国际社会综合国力间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格局。在软实力中,文化软实力居核心要素。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和深刻阐述,体现出执政党对当代国际社会竞争态势的明锐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不竭源泉。如何使中国佛教文化的资源有效地转换成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如何让中国佛教文化发挥它特有的感召力、说服力、吸引力,使之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绽放光彩,是新时期摆在我们佛教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提出,他曾在克林顿政府内任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部长,他把软实力看作能够影响他国意愿和行为的无形精神力,包括文化的感染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威信与信誉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等。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外交政策构成软实力的三大源泉。他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它之所以发生作用是靠着使其他人确信,他们应该追随着你,或者使他们与导致你要之行动的规范和制度保持一致,软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诱惑。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其地位在他国人眼中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加强鼓励他国以适当的方式确定其利益的国际制度,它也许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传统经济或军事资源,在今天的全球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日益重要。”在Joseph S Nye的《美国霸权的困惑》中,他给“软实力”这样的定义:“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政治中制定纲领计划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这种力量——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我称之为软实力。”([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P9)根据约瑟夫·奈的上述阐释,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政治价值理念的吸引力、文化的感召力、道德的感染力、塑造国际规划、决定国际政治议题的能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作为软实力的资源层面,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基础,软实力的影响力、说服力、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得以实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的组织动员、有效配置,直至发挥其最佳效力,离不开文化所提供的心理保障,缺失了文化,一个民族就丧失了凝聚力。同时,文化可以转化为一种同化性的权力,它通过影响对方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对方的意愿和行为,使他国心甘情愿去做自己愿望让他做的事情,赢得他国的理解和认同、尊重和信赖。缺失了文化,一个民族就丧失了感染力。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中国佛教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把世俗与神圣融入于相依共存的缘起世界里,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例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五大石窟,峨眉、普陀、五台、九华四大名山等名胜古迹。佛教建筑、雕塑、铸造、绘画、音乐、印刷、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化与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且广,实在无与伦比。辉煌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光耀古今。千百年来,佛教经律论三藏圣典及历代高僧大德的著作,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是佛教文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藏。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今天,加强佛教文化建设,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塑佛教的全新风貌,是佛教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是佛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寻求新的自我定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佛教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具有无限的潜力与广阔的前景。
站在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观察佛教的普世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慈悲、智慧、平等、圆容是其始终不变的主题,佛教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也依此而一脉相承,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然而,佛教文化过于通俗的普及,往往使一般人们的认识局限在文学、艺术、音乐、绘画、舞蹈等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佛教内在的精神实质,使佛教文化与佛教信仰之间产生了距离,因此导致信仰者本身对佛教文化的冷漠,使佛教文化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佛教文化的建设,不能离开了信仰的土壤,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佛教文化的研究与弘扬,首先应该重视其信仰的根本与教育的中心,我们不难发现,诸如观音文化、弥勒文化等,正是因为它是以佛教信仰为根本,所以才会在现实社会产生那样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与作用。所以,佛教文化的生命力正是植基于信仰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流传千古。今天,我们在佛教文化的建设方面也应把握这一根本与中心,在吸收佛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尤其是通过推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和开展,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文化会日益凸显其纽带的作用,即成为联系社会各界共同为改革开放、社会安定、民族振兴、经济繁荣而做贡献的积极因素。
中国佛教协会历来重视佛教文化的建设,已故赵朴初会长曾于1991年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报告会上指出:“宗教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是文化。从宗教的实在整体来说,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实体。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它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信仰,又是一种文化形态”。1992年,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成立,同年创办了《佛教文化》期刊并在全国发行。一时间,佛教文化成了教内外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各种佛教期刊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到现在已达数十种之多,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佛教文化的内涵,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建设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生态保护、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发掘、整理并深入研究、探讨佛教思想宝库中,诸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准则等文化义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佛教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世界和平、人类共同进步的载体,比如中韩日三国佛教共同缔造的“黄金纽带”关系,便为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欧美等国悄然兴起的佛教热,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或改变着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两岸三地”的佛教文化建设与学术交流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结构多元化的环境中,秉持佛教的高度自觉,依据契理契机的原则,变换出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佛教新文化,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佛教文化的建设是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多方面的综合性工程,不能把它狭义地理解为是一种文学艺术。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以来,即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经济、人生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文学、美术、音乐、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次,从佛教的本身而言:教理、教义、教团、教制等有关思想、制度、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佛教文化的建设即应从佛教信仰的根本,延伸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各个层面,再回归到佛教教育的中心,从而把信仰、文化、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载体,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在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图书收藏、外交、文艺、园林、医疗、武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寺院可以通过举办讲座、音像、壁画、板报、讲经法会、教唱梵呗、摄影展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人们能够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认识和了解佛教的历史文化,达到净化身心、教育自我、增进道德、觉悟人生的目的。佛教的组织与团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佛教文化的建设,积极稳妥地开展诸如关爱生命、慈善救济、心灵环保等为主题的佛教文化常识普及活动,以此为契机,积极倡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尚新风,让佛教文化的涓涓清流汇入茫茫的人海思潮,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环境中,巍然地屹立在“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基石上,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