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漫谈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浅说佛教改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法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漫谈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浅说佛教改革①
  作者:法通法师
  当二000年的钟声敲过的时候,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新的世纪是新的起点,新的世纪有新的机遇,新的世纪更有新的挑战。那么,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新的世纪里,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走向?她的使命是什么?相信这是每一位佛教僧侣,尤其是青年僧侣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要谈未来,须先看现在。在中国传播发展已两千年的佛教,②毫无疑问的为丰富和繁荣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她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的一员。现在的情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问题新现象的不断出现,对佛教已构成了重大考验,佛教在组织建设、管理体制和教理教义等诸多方面已出现了一些与现实社会不合拍的现象。那么,怎样来改变或弥补这种不良的状况呢?
  佛教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儒家的圣人孔子曾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认为现在的佛教也亟需要“变”了。这个“变”就是改革,就是把佛教中一些不适应时代、不适应地域的东西改动一下,或完全抛弃,以利于佛教更好地在世间社会生存、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社会作出她应有的贡献。
  另外,佛教是传统文化,就传统文化本身来说,她始终存在着“生存(适应)、发展、不适应、改革、再生存(再适应)、再发展”的定格循环之中。有人说:“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涵盖面很广的范畴。从来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③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佛教应该是个综合体的概念,她包括了佛教文化、佛教思想、佛教伦理、佛教艺术、佛教资源等等内容,这就决定了她是丰富的、多元的、多层次的和立体的。从历史来看,佛教总是在不断吸取新鲜血液,改变自身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地超越自我,扩大自我,接纳非我,融摄非我。也就是说,佛教是在不停地革新,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佛教。
  中国唐代产生的禅宗,就是佛教改革的产物。禅宗的诞生,使中国佛教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发展,甚至漂洋过海传播到了日本、韩国及世界各地。禅文化曾经灿烂一时,至今人们谈起禅时都还是那么地津津乐道。禅文化影响于诗歌、绘画、书法、园林、风俗等广泛的文化领域,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的一部分了。这充分说明:佛教改革能给佛教带来生机与活力。因此,佛教改革势在必行!
  不改革的后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宗教,如果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就必定会走向衰落与灭亡。玛雅文化的消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明证,玛雅文化曾在公元四——十世纪盛极一时,在农业、历法、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创造了辉煌。虽然玛雅文化消亡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不思进取,自我满足,才是玛雅文化消亡的根本原因。
  现在佛教已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与时代不合拍、不完善的现象,我们应对那些不合拍、不完善的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使佛教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继续履行她长养人类社会的使命。否则,佛教就有可能会重蹈覆辙。印度佛教的衰亡及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就是前车之鉴。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④他甚至还说:“不改革开放”,就“只能是死路一条”。⑤佛教也一样,如果我们现在不对佛教某些不完善的地方、某些弊端赶紧进行改革,长此以往,佛教将会被滚滚的历史洪流无情地淘汰!我们将会成为佛教历史的罪人,无颜面对佛陀及祖师大德们。
  当然,佛教肯定不会就这么轻易地被历史淘汰,因为在历史洪流的捕击中已生存了二千五百多年的佛教,有足够的经验和勇气在洪流中继续生存与发展,她甚至要与人类社会一起共存亡!
  佛教改革三例
  以上说了佛教改革势在必行和不改革的后果,那么怎样改革?改革佛教的哪些方面?这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这是个综合性的很大的问题,我就斗胆地以佛教的殿堂设置、早晚课诵和布萨诵戒三个方面为例,来谈谈我个人的改革设想。不正之处,请方家同仁指正。
  例一 在佛教的殿堂设置方面,我认为应该再加上一个“忏悔堂”和一个“咨法堂”。忏悔是佛教信徒在清净僧人前(或佛菩萨像前)承认自己的过错,以求得容忍宽恕,是一种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仪式。为此佛教产生了忏悔文、忏仪等一类的著作,却没有专门供信徒忏悔的地点和人物。因此我主张今后的寺院建设中,可设置一“忏悔堂”,专门供信徒忏悔宿业之用。“忏悔堂”内可设若干“忏悔房”,每间“忏悔房”里一位法师,每次一位信徒进去忏悔,法师坐在里面接受信徒的忏悔与倾说。大家都知道,佛教主张“一切唯心造”,心病是一切病的根本。忏悔能消除众生心里的毛病,信徒通过与法师的交流和倾说之后,会有一种卸罪和解脱的感觉,顿觉心里轻松愉快,更加坚定对佛法的信仰。
  拔除众生的苦厄,给予众生快乐,这就是慈悲,慈悲济世是僧侣永远不变的信念;同时,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也是僧侣永远不变的信念。
  “咨法堂”(或者叫“求法堂”),也是佛教殿堂设置中应该要考虑的。“咨法堂”可初一、十五开放,或星期日开放,内设一名或多名法师,专门为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士解释佛法和交流观点,让他们了解佛法的真实内含,不致曲解和误解佛法。同时“咨法堂”还可以充当僧侣了解世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知道人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以更好地做到“对机说法”,不致“无的放矢”。
  例二 我国之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法师所制之僧尼轨范,后世奉行朝暮功课之制,当系道源于此。宋代后,尤其是到了明代时,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之制。从道安法师至今,算起来大概有一千六百多年了。
  我国佛教各宗派、寺院的早晚课诵(或者说是修行方式)居然能够沿袭一千六百多年而没有多少更变,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佛教各宗派、寺院的修行方式太单调、太笼统,没有宗派寺院特色。我的意思是:净土宗道场的早晚课诵要有净土宗的特色;禅宗道场的早晚课诵要有禅宗的特色;密宗道场的早晚课诵要有密宗的特色;乃至天台宗道场的早晚课诵要有天台宗的特色 等等。例如,净土宗道场的早晚课诵可以专念净土宗的《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而其他宗派的经典或者咒语等就不要作为课诵了;密宗道场的早晚课诵可以专门念诵密宗的真言,而其他宗派的经典则可不作为其早晚课诵 了;禅宗素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早晚课诵时则可到禅堂打坐参禅去!如此则:净土宗有净土宗的早晚课诵 ,禅宗有禅宗的早晚课诵,密宗有密宗的早晚课诵,天台宗有天台宗的早晚课诵。
  佛教历史告诉我们:每当佛教宗派林立时,往往就是佛教盛行之时;而每当佛教各宗各派强调圆融、追求雷同时,往往就是佛教衰落之时。所以,佛教要复兴,各宗各派须先复兴。
  例三 诵戒布萨是僧团用来使比丘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是佛教的一种很好的修行仪式。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变迁,佛陀当时在印度制定的戒相条文,在现在的中国(或日本、韩国)已经有很多不适宜了。比如比丘戒中规定不能非时食,只能吃两餐,⑥而我国汉传佛教地区由于天气寒冷和素食,大多数僧人是吃三餐的;比丘戒中规定比丘不要掘地,⑦而我国因提倡“农禅并举”,大多数僧人都要掘地。继续地诵持这些戒相条文,则更显得不适宜,容易使人产生对戒律的不尊重和轻视。
  佛陀制定的戒律是不能随意增删的,更不能改动,这点毫无疑问。而根据佛陀戒律的精神而制定的清规或规约是可以因地因时变动的。因此,我主张每半月的布萨,诵“规约”而不诵戒。各宗派各寺院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规约”,每半月布萨时就诵“规约”,并按“规约”的内容来检察和规范僧人的行为,这样还现实些、实用些。至于那些戒相条文,一者永远作为指导后人制定“规约”用;二者可以作研究用,研究佛陀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比丘们的日常行持及比丘们的精神风藐,使后来者更加怀念和崇敬他们。
  佛教改革当然还可以涉及到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僧侣素质,甚至还涉及到伦理道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世界上所有主张佛教改革的僧侣及信徒来参与和关心,也需要教外关注佛教的人士的参与和提供宝贵建议。
  结 语
  佛教改革就是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这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付与我们年青一代僧伽的神圣职责。面对这份神圣,我们只有拿出荷担“如来家业”的勇气来,勇敢地承担起佛教改革的历史使命。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佛教改革是对佛教文化进行扬弃,而不是抛弃。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令人注目的瑰宝,始终有她不变而常住的一面,扬就是要发扬和继承佛教永远不变而常住的那些东西,这肯定是主流,是大多数;弃就是要抛弃佛教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现在世界的那些东西,这是支流,是极少数。因此,我们要拿出般若之智、“拿出眼光来”改革。
  佛教改革是件很重大的事情,须特别慎重行事,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在改革期间,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会犯错误,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此而放弃改革的决心,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更加谨慎地继续改革下去。
  佛教改革任重而道远!
  附注:
  ①此“改革”义应该是革新义、改良义,下同。
  ②根据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说”来计算的。
  ③见李觉明、林沁著之《与佛陀对话》第5页,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1998年2月第一版。
  ④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⑤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⑥见《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第一O二七页上栏。
  ⑦见《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第一O二六页中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