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我之宗教观”论佛教在宗教中的地殊胜地位(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简文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我之宗教观”论佛教在宗教中的地殊胜地位(下)
  简文镇
  六、宗教的层次
  甲,宗敌的缘生原则
  在哲学上,有所谓层化进化论,为柏格森(Bergson)所倡。柏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层层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比如先有无生物后进化至有机物,从有机物再创化至植物,从植物又进化到动物,从动物又创化到有心灵能力的人类。柏氏的层化进化论,显然是受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而把它应用到哲学上。
  宗教是否适用柏氏的理论,学者间早有争议。最早把进化论应用到宗教学上的是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泰勒(Edward B. Taylor)他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宗教进化论。泰氏认为最早的宗教是泛灵信仰(Animism),其后再按鬼神信仰多神教,一神的次序层层进化。到了一神教,泰氏认为已是宗教进化的最高层。泰氏的弟子马瑞特(Robert Marett),修正其师的理论,认为在泛灵信仰之前,应有泛生信仰(Animatism),即非人格化的超自然信仰。但在基本上乃承认进化论。弗莱则(James Frazer),主张巫术信仰为宗教进化的基点,弗氏也是进化论的赞成者。
  宗教进化论在二十世纪初,极盛一时,但没多久受到疵议,反进化论揭而起。在西方,法国社会学派的涂尔干(Emile Durkheim)与心理分析学派的佛洛依德是反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涂氏认为“宗教所谓神圣的东西,只是一种象征而已。这象征即是社会本身。佛氏认为:图腾:爪教)只是弑父恋母心理情结的象征表现而已。彼二氏皆认为宗教只是”种意义的象征,非有进化的事实存在。
  宗教进化论是否合理?我认为并不合理,问题就出在“进”字。考察世界宗教史。固然许多民族宗教有进化事实,但也有不少宗教退化。比如埃及宗教本来已进化至多神教,宗教道德亦十分高尚,但最暖竞退化至咒术妖巫的宗教。原始佛教是宗教史上演化到最高层的宗教,但末流所致,因密教兴盛,在印度灭亡匡。所以主张退化论,不合理。主张进化论,也不合事实。解决这问题最佳方法是用佛学的缘生观,观察宗教演化的事实。“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比灭。”虽然是短短二十个字,麦面意思也十分明显,但却蕴含着一切世出世间的真理。宗教演化,不能执其为进化,亦不能执其为退化,一切是缘起相依的关系。所以宗教进化或退化,都不恰当,不如称其为“缘生论”。太虚大师曾论宗教缘生大纲,认为从“多神”、“一神”、“尚圣”到“逐教”,是逐步绿化的因。导师也分别宗教层次,做为判摄一切宗教的标准匠。可见缘生论,并非否认宗教的层次与演化,只是否认执其为进化而已。
  乙、宗教的种类—宗敌的优劣
  上图是依照缘生的原则,排列其层次—,但是并意味著,宗教的演化是一定依照此次序有条不紊的变化著。我们不能否认,各种宗教会囚其民族环境的差异,表现出各种演化程序的差异。所以上图只是综合古今已有的宗教种类,依次排定,可说只是为了说明与理解的方便而已。现在简述这些宗教种类:
  一、玛那崇拜:玛拉是美拉尼西亚人的土语,因该族崇
  拜宇宙间的超人神秘力量,故称此为玛
  那崇拜。
  二、自然崇拜:对地、火、日、月等大自然的崇拜。
  三、动物崇拜:如埃及对描的崇拜,印度敌对牡牛的崇
  拜。虽然崇拜动物,但事实上仍崇拜动
  物所代表的神只。
  四、植物崇拜:如奥日贝族的印度安人,不喜砍伐正在
  生长的树木。
  五、庶物崇拜:以琐层的无生物为崇拜对象。
  六、图腾崇拜:图腾是指一氏族人所奉为祖先及保护者
  ,团结的徽号是某种动植物或无生物。
  图腾常以某种象征表现出来,对象征的
  崇拜即图脑崇拜。
  七、鬼魂崇拜:即相信肉体以外灵魂的崇拜。
  八、生人崇拜:如日本天皇,过去为视为神明。
  九、祖先崇拜:如中国的祭祖。
  十、多神教:神只众多,没有最高统治者。
  十一、二神教:以袄教为代表,分光明与黑暗之神,两者
  常相斗争。
  十二、单一神教:在许多神只之中,有最高统治者。如中
  国的玉皇大帝。
  十三、交换神教:是单一种神教的一种形态,其最高神发
  生变换。如印度教因陀罗崇拜,后变为
  梵天崇拜。
  十四、一神教:只信奉唯一至高至尊之神。姐基督教。
  十五、泛神教:“神即自然”——斯宾诺莎,主张自然是
  神性的显现。
  十六、梵我教:认为小我、大我可以合一,梵即充满一切
  无所不包。梵我合一,即为解脱。
  十七、唯心教—注重个人精神的作用,透过禅定瑜伽,达
  到甚深的定境。
  十八、正觉教:即佛教,离自性见(我见山,以缘起为本
  ,中道为主的道德实践的宗教。
  图表从上到下可分许多类别,从玛那崇拜到交换神敬,大致是非自我的宗教,并不注重个己的净化,对道德也不很注意,“尊祐”(他力)的色彩很浓厚。从一神教到正觉教,宗教层次较高,大致上是自我宗教,注重个人的修养与净化,生天国或解脱非靠自己的道德行为不可。此类宗敌对人类贡献最大。从玛那崇拜到泛神教,大致上是唯神教,故是非人本,非自觉的宗教。梵我教、唯心教与正觉教是无神教,故是人木的、自觉的宗教。正觉教以缘起为本,中道德性为主,离我、我所见故为正觉宗教。正觉教以外之宗教,不能离我我所见,故非正觉宗教。宗教演化程度虽然不一致,但可由其是否为自我、自觉、无神、正觉宗教,来判其层次的高低。由此可见佛教演化的最高层次国。
  丙、从佛敌的形成论佛放优越性
  佛敢是无神:臼觉、自我、正觉的宗教,这点可由佛教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在佛世,婆罗门三大纲领已臻于完成。婆罗门教的腐化与倾向形式主义也十分的明显。“婆罗门至上”代表阶级的不平等,“祭祀万能”代表尊祐他力的思想,“吠陀天启”则代表“有神论”的高涨。总之,当时婆罗门教在神教演化上,确已达到最高点!佛教站在反勋的立场,反对三大纲烦,其立场大致与其他非婆罗门教派相同。佛教以“种姓平等论”反对“婆罗门至上”,以“自力解脱论”批判“祭祖万能”,以“无神论”对抗“有神论”。所以佛教的特色之一,在主张真平等,自力解脱与无神论。在当时,印度阶级森严,四阶级以婆罗门至上,利帝利、吠舍次之,首陀罗最贱。佛陀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二千五百年前,实属惊人之举。不管那一阶级于出家后,一律编入和合僧囤无复差别。佛教力斥尊祐思想,认为因缘果报自作自受,绝不能以祭祖求福避祸。佛教的看法,使个人严谨自己的道德生活,优良的社会风气得以养成。佛教虽承认有灵魂、鬼魅,但却不认为有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斫不知的造物主。世镎此种看法的伟大处,在于将以“种”为本的宗教,提升到以“人”为木的宗教。以前宗教是他力的,现在则变为自力。阿含经说:“诺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我(佛)亦足人数。”正觉的佛陀出自人间,可见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导师在“印度之佛教”序文中有一段话,可为明证:“释尊之为敬,有十方世界说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刃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国一基督教在文艺复兴时代,倍受攻击,盖因人本思想高涨。若以佛教代替基督教,恐怕就不会有“神”“人”冲突发生。佛教优于一切神教,从此历史事实即可一目了然。在现今,有不少学佛青年提倡“人间佛教”、“人生佛教”,此举不但合乎释尊本怀,而且也真正的显示出佛教的殊胜!
  在反吠陀的许多革新教派中,佛教为何能脱颖而出,如果详细研究,当不难发现佛教殊胜的另一面。在佛世,东方印度反婆罗门的风气已成,但新的中心信仰尚未建立,所以思想上十分紊乱。相传当时总共有九十五种外道,著名的有六师。此六师的思想,大致可表现当时思想的多样性。阿夷多翅舍钦婆罗认为“命即是身”,除身外别无“合”(灵魂精神)存在,所以此派很自然的成为唯物论与断见论者。死后什么都不存在,故他们蔑视道德,度欲乐的生活。浮陀迦旃延与尼犍子若提子(大雄)(耆那教教主)主张“命异身异”,否认梵我论的大我,承认个灵的存在。此看法近于二元论、机械论。富兰那迦叶是伦理道德的怀疑者,认为事物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这是一种无因论。未伽黎拘舍罗认为一切事物皆已注定,人没有力量改变环境。这派别又名邪命外道(生命派),是典型的宿命论者。尼犍子若提子,虽主张气命异身异”,但却承继了婆罗门教的苦行思想。彼认为可“以苦断苦”,等苦尽之后自然解脱。故惹耶昆罗胝子认为解脱是自然可得的,如石落崖,自有到底时刻。人久经生死,历经却数,自然自断苦际,获得解脱,因此在世上不必有多余的修行。
  佛教虽与六师,有一致的反婆罗门立场。但对其“邪见”“戏论”,颇不以为然。综合六师的思想,不为为无因论、宿命论、苦行论、纵欲论、唯物论、二元论与断见论。佛教以缘起法则,推展一切教法,得出“中道”的正觉。对一切无益于解脱与执有“我见”的思想,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所以佛教反对无因论与宿命抡,主张业报自作自受的因缘果报论。反对纵欲与苦行,主张不苫不乐的中道德行。反对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与梵我论,主张缘起无常无我论。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佛教之所以掘起于各革新宗放之间,主要是因为佛教能掌握健全的教义,不像六师学派各走极端。佛教不但破坏婆罗门的不良传统,而且建立有益人心的教义。不但知道变动,而且在变动中能找出条理。不但没有庸俗的功利思想,而且建立人类崇高的理境。所以中道正觉的佛教,自然能掘起于印度,为宗教史写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气宗教的解脱观
  甲、佛敌以外宗敌的解脱观
  解脱观代表一个宗教的终极理想,可说是宗教的核心。因此以解脱睹评定宗教的层次,应该是最得要点的。解脱观有许多种类,跟随着宗教种类,显示其差别。笔著把它分成七类,现在先简述佛教以外的六种解脱觊:
  “个人物质满足的解脱观:原始宗教,人们所祈求于“神”的,大致上都只是物质上的要求,如粮食丰收、雨水充沛、子孙繁衍。因为当时人类物质环境十分险恶,而且精神上的思考也未发达,所以宗教的祭祖完全是为了物质的满足。如果物质欲望果能满足,则无复他求,所以这种解脱观是比较低层次的。印度有人称吃饭为“涅槃”,也是一种个人物质满足的解脱观。
  二、个人肉身长生不死的解脱观:人生免不了生死,但人类又有永存的欲望,这真是一种极大的矛盾。宗敔的产生,大致上也在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宗教,都主张人死之后可以重生,往生天国。但奇怪的是,我国道教却有祈求肉身不死的观念。道教认为人如果能链成长生不死,永存人间,则人生目的即可达到。故道教盛行链丹术,希望拣成不死金丹,长生不死。
  三、生活意志否定的解脱观:印度顺世外道与我国杨朱,部属于此颊。这种解脱观蔑视道德,生活放纵。对生命的目的并不积极追寻,甚或一点生活理想也没有。在虚无主义之下,生活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无奈!
  四、人格神摄取的解脱观:唯神论宗教的解脱观,属于这一种。在表现上,由神供给信仰者以物质满足与安全感,人死后亦能凭依神力往生天国。此解脱观,低俗又有宗教气氛,故广受欢迎。印度教马纽摩主义湿婆主义教派,基督教,属此解脱观。
  五、个人精神独立的解脱观:此解脱观否认在自身之外,别有神或宇宙大我的存在。自己如能清净自己,使本性发挥出来,精神自能独立,达到解脱境地。印度耆那教、敷论派、瑜珈派,郡属此解脱观。
  六、小我体现大我的解脱观:此解脱观认为小我(个人)与大我;宇宙)本合为一,后因人失去能力认识这种本来的事实,所以才有种湩矛盾发生。如果能体认大我小我一体,则解脱境界自然现前,人世的不自在,自然消除。此派时常主张“天人合一”“汝(小我)即梵(大我)”“宇宙与我和合为一”吠檀多派、奥义书派,属此解脱观。
  乙、佛敌解脱观的究竟圆满
  佛教认无明妄执是受缚不自在的原因,如能深明缘起,了知一切法本性空寂,如幻如化。则能勘旺无明,当下自心自主,获得无碍解脱。“涅槃”一词和解脱有很大的关系,在印度话有“否定”“消散”之义。但是“佛陀斥责一切说明涅槃性质之企图,因超升不能由形而上学的知识中求得,而必须从清除欲望的精神中努力。”得到解脱必须经由中道德行的实践,而不足只凭依高深的哲理或形而上学,即可解脱匡。佛教的解脱境界,是超乎语言文字的,就是高深的哲理与肜而上学,也不能有助于或者诠表解脱的心态。如果有说明,也只是指月之指,方便说明而已。
  解脱者境界如何?如果以方便来形容它,那解脱便是一种光明、空灵、喜乐的心态,不忧不悔、不疑不惑、不忘不失的理解,一切忧悲苦恼的不再兴起。导师在佛法概论中说的很清楚:“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而是未来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现生中的苦追得自在。匿”可见佛教的解脱一—,没有什么玄妙的境界,只是现生与来世苦迫的不再起。在离苦迫的当下即得解脱,并非有什么实在的事物可以凭依,从而猩得解脱。
  佛教解脱观,不但我执要破斥,法执也不能有。金刚经:“法街应舍,何况非法。”“先以福舍罪,后以拾舍福。”“欲除湏恼重增痛,趣向真如亦是邪。”如果法执不除,也不能算是圆满究竟。这观点在所有解脱观中,绝无仅有,充分显示出佛教解脱观的究竟。
  印顺导师曾就佛陀的解脱境界加以说明:“佛陀的正觉,是智慧中心的,含摄得无贪无嗔无痴,在身心净化、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到究竟自在。匡”“究竟圆满的佛陀,即是如此,不外乎净化人性,扩展人的德能,恰到好处。”由此可见佛教解脱观有三大待胜:
  L慧解脱与心解脱俱全:佛教的解脱,可分慧解脱与心(定)解脱两种。慧解脱,以智慧勘破无明,得染着不起,是理智的。心解脱,离世间爱欲,是情意的。两者俱备,才是真的佛法中的解脱。佛法特重“定、慧”,以定得心解脱,以慧得意解脱。但佛法比较注重慧解脱。因为只有透过智慧的了解,才能彻底了生脱死,而心解脱往往于出定之后,随即消失,并不能彻底的解决生死问题。与其他解脱观相比,重“慧”的佛教解脱观,实有他究竟圆满的特胜。
  2自利与利他兼顾:也可说悲智相应,世出世间圆融无碍。其他比较高级的解脱观:如个人精神独立的解脱观与小我体现大我的解脱观,虽然都建立一套高深的哲理与形而上学。但事实上,却只是一群隐世独居的沉默者而已。“牟尼”是沉默者之义,可见当时印度所谓圣者,都只注重自己的解脱,独享其·乐而已。没有“慈悲利他”的“圣者”,难道已究竟圆满了吗?解脱在他们看来,只是自己的事,和慈悲利人没有丝毫牵连·但佛陀却与那些“牟尼”全然不同。释尊的解脱是建立在“自他和乐”“悲智相应”的基础上。解脱不但利己也是利人。这是一般解脱亲所不能兼顾的!因此把佛教解脱观,解释做“虚无”、“清极”、“否定世间价值”。那对佛教是最大的误解。
  3、理不碍事真不坏俗:“解脱印生活”是佛教解脱观最大的特色。佛教不把世间分成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然后建立一套形上学于本体界,做为解脱境界的张本。个人精神独立的解脱观,过份注重个体,缺乏圆融的特色。以致发生理事相碍真俗相毁的情况。小我体现大我的解脱观,往往落入唯心论与本体论之中,不知自拔,因而过分注重玄想,忽略现实生活。这两种解脱观都犯了现象界(事实)与本体界(玄想)相冲突的毛病。但佛教不建立形而上学,做解脱境界的张本。所以没有此种情况发生。
  就佛学而言,毕竟空与胜义有是一体的两面,是圆融无疑的。“般若将入毕竟空,方便将出毕竟空。”一切法本性空寂与一切法差别相,是无二无别的。维摩诘经的几段经文,表示了这种看法。“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一切世俗的矛盾,在佛教的解脱境界之下,是那么的圆融无碍!由此可见佛教解脱观的特胜之处!
  摘自《中国佛教》第26卷第1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