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主 以教为本——吴地佛教文化馆创办述略
吴学研究所所长 高燮初
概 述
八十年代农村改革风起云涌,无锡市堰桥镇率先成为亿元乡,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镇,农民开始富起来了,当地政府领导提出富而思乐,进而富而思文,在本镇西高山创办以乡土文化为内容的具有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功能的吴文化公园。二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了吴文化研究系统,出版了三套丛书一张报,积累了吴文化研究成果约一千万字;以吴文化研究内容建立了人文文化、物质文化、民俗文化三大块的十八馆展示系统,成为乡情国情教育的大课堂;并被中央六部定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乡土文化、文化治愚,唤醒国魂的基地。并成功开辟了自给自足的开发系统,开创了农民自筹自建的大型文化事业。
我们所说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性大文化。南涉杭州、嘉兴、湖州,北涉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过江是南通到扬州,这一地域,在历史上被称为锦绣江南、人间天堂之区,与当今说的“长三角”区相当,所以说吴文化是锦绣江南的灵魂。历史上吴越文化是一个概念,所以我们所研究的吴地文化,实际上包括浙东与苏南这一带地域。
二千年前,佛教从印度始传入中国,先在北方立足,发展在南方。佛教文化在吴越地区后来居上,名宗大派林立,佛事活动兴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教融合,演衍发展。从1984年始,我们筹建吴地佛教文化馆,现已初具规模,面向社会。我们坚持以弘扬佛教文化为主,以教育民众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强调社会效益,强调教化民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以文为主
佛教中国化,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范例。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以儒教为中心,成为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主流思想。佛教在众多的外来教中能在中国成为传统信仰的宗教,它的成功是基于文化。尽管印度的原生佛教在十三世纪已衰落,但它在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吸收了儒教的思想,作了极大的调适,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稳定社会的思想,它摄取了道教的神仙说教和朴素的辩证法,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它的发展轨迹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隋唐得到大发展,明清以后趋于衰落。西方科技的传入,以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直到十年“文革”期间,濒临破灭,但它对中国社会仍有深远的影响,潜入地下。开放改革后,出现佛教事业的大发展,成为一种反弹的现象。
西高山解放前共有庙庵八所,佛教的有崇福寺(俗称大佛殿)、迎龙庵、达摩阁、报本庵等四所,道教的有真武殿、三茅殿、大隍庙、半山土地堂,形成了南道北佛的宗教格局,成为跨两县五镇,共一百零八个自然村的宗教活动中心,。历史上可以追溯至汉末大儒高彪,《后汉书》立传,为五经博士,其子岱,通春秋经,为江东名士,从渤海郡移居山右,聚族而居,山因高氏名。佛教活动始自三国孙吴时康居国有一高僧名会,从建初寺东下宏法,至西高山结茅为庵,建崇庆庵,传播佛法。康僧会是译经名僧,翻译了大量佛家典籍,他在江南的苦行宏法,为弘扬佛教文化作了极大的贡献,也反映了佛教初传是以文化扎根的。地方志记载,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与建初寺、龙华寺同期创建的古刹。传说中孙权母亲吴国太因厌恶战乱,为追荐亡夫孙坚、子孙策在战乱中丧生的亡灵,在山北建诵经堂清修,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吴国太“多年吃素熬(吴语口语,意:想吃)田螺”的故事。当代高僧茗山为之题匾,并作诗一首:“初来无锡偃(堰)桥乡,为访诵经念佛堂;国太东吴留胜迹,高人后汉已名扬。农村旧貌换新貌,郊野茅房变瓦房;最喜道场重建立,消灾降福保家邦。”诵经堂的故事牵动了当代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之题写“诵经堂”、“崇福寺”两匾,现一已镌刻悬挂门楼,另一浇铸在大钟上。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一乡村小庙,牵动佛教高层人士的心。在长达一千几百年的历史中,西高山以庙会文化成为四亭八乡的文化活动中心。佛教文化也得到广为传播,但它也带有兼容儒道的文化色彩,世世代代成为流传甚广的群众信仰。所以吴文化公园在建园中以吴地佛教文化馆、吴地民间信仰文化馆(道教)、锡山教育馆三馆综合展示了儒释道在乡土文化中的发展脉络,形成新时期佛教文化的一大文化特色。
我们在建立吴地佛教文化馆时为之写了一篇序言,完整表述了我们建馆传播佛教文化的思想,录后以飨读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名山僧占,水廊庙聚,极言吴地佛教传播之盛也。
佛教入吴,始于汉末,盛于孙吴、萧梁,绵延千载,梵宇林立,香烟缭绕,遍及江南矣。吴地建庙,始于吴赤乌年间。宁地之建初寺,高山之崇庆庵,沪上之龙华寺等数十古刹,皆吴地引佛宏法之滥觞。自兹,吴之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殿宇云起,宝塔耸立,妙相庄严,梵音呗唱,炉鼎钟鼓,艺术瑰宝纷呈,佛教文化辉煌哉。
江南锦绣,人文荟萃,佛教以文化结缘,得士大夫之崇信,名宗大派崛起,高僧大德辈出。
释氏以佛法僧为三宝,以净化人心为本,以“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为律则,以解脱众生苦难为旨归。缘结因果,会通儒道,参乘互补,中西融合,两千年来蔚成东方文化之精粹。
高山崇庆庵劫后重修,迎供玉佛两尊,楼以善德名,因缘凑合,以化十方,为弘扬佛教文化精华,建馆展示,以飨信众。
序言是我们的文化构想,是建庙、建馆的依据。以法申请,被无锡市、锡山市两级宗教局定为诵经堂佛教活动点,为无锡地区农村正式批准的第一活动点。由此,于1996年申报建办吴地佛教文化馆,经锡山市宗教局,并经无锡市宗教局批准核定,由此,悬挂了崇庆庵、崇福寺的牌匾,成为乡村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清净佛地。一大批国内著名的宗教家和学者撰联题匾,如九十四岁的顾廷龙题写了“大雄宝殿”,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题写了“佛日增辉”的门匾,著名书法家钱绍武、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百岁老人女书法家袁晓园等撰联法书,蔚为大观。楹联学家张金海,作联四幅,表达了对佛法的解悟和深厚的乡情。
以教为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意译:觉悟智慧到达彼岸)
佛教传入中国以佛法僧三宝在中国扎根。佛是普救世人的形象,法是佛教经典,僧是推广佛法的神职人员。我们的基本认识,这三宝从漫长的历史过程来看,是对广大信众的教育,是传播佛教文化的载体。
从1984年建庙,我们向十方募化,在社会各界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现共建前殿、东西偏殿、大雄宝殿、玉佛楼、诵经楼、斋房、僧寮,以及土地堂、关帝殿、钟楼等共75间,已形成系列的寺庙建筑,能容纳300-500人的宗教活动(包括食宿)。佛庙的建制适应农村佛教传播的特点,反映吴地佛教文化的特色。首建四大佛山,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其特色是悲、智、行、愿四个字,代表四位菩萨,弘扬四个法门,所以只有中国佛教有四大菩萨道场。首先是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就是大慈大悲,把别人灾难痛苦等同身受,儒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两个意愿是圆融一起的。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光有悲心不行,还要依靠智慧,佛语称为“般若”。四川峨嵋山是普贤菩萨道场,光有悲心、智慧还不行,还要有实践精神,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做。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有了悲心、智慧和实践还不彻底,不圆满,还要有普渡众生的愿力,只有地藏菩萨“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真正无私无畏,彻底奉献的菩萨精神。真是这种悲、智、行、愿的中国特色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精神,多少年来成为民众信仰,我们不仅绘制了四大佛山图,而且建立了观音、地藏殿,作为信众祈求今生福缘,往生善果的场所。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佛教文化馆,由南京博物院三位专家经过两年的准备,以佛教的创始、佛教在吴地的传播、吴地佛教的名刹大寺、吴地佛教供奉的诸佛、吴地佛教的各种造像艺术、吴地佛教的织绣艺术、吴地佛教的木刻板画艺术、吴地佛教的刻经及其他艺术,囊括了吴地佛教文化的发展,融千年历史于一馆,显辉煌艺术于室中。
吴地佛教文化馆在菩萨形象的展示上,融入了中国道教、儒教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神祗,如门神,采用了中国的秦琼、尉迟恭,与韦陀菩萨相对应。关帝殿中把关羽作为红面伽蓝,供进西偏殿。在大雄宝殿地下室塑造了红黄蓝白黑五色龙王,隐含福禄寿喜财,以回应柱础下发现的五条黄鳝,作为灵异之迹,为群众祈福。在如来佛佛座下的地下室中发现了清泉一泓,名之曰莲泉。我们认为,吴地佛教文化馆所展示的佛教文化是祥和、宽宏、仁慈的文化,让人心灵得到宁静、解脱,因势利导,创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吉祥的人文环境,为反对迷信,提倡智慧,对群众进行形象教育。
建庙以来,由于“文革”以后,最感缺乏的是僧人,这是经过数十年断裂之后的畸形现象。高山从历史上出现过高僧,开宗如康僧会,建庙后第一位僧人名慧悟,这是一个受戒的出家人,“文革”中,还乡务农,一直紧守戒律,未曾成家,他第一个上山,为建庙尽心尽力,从打扫山门,到诵经礼佛,恪尽僧职,不计报酬,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因患癌症在山圆寂,并把积资3000余元献给山庙。第二位僧人是在宜兴山洞做苦行僧的宗禅和尚,到山后立关面壁,历时三年,紧守清规,不及钱财,后因故离庙。第三任僧人××,带妻携子,来山承包佛事,作短暂逗留,多属酒肉,背离佛教戒律,与本寺办园宗旨南辕北辙,不久辞退。第四位僧人觉恒来自五台山,是一位学问僧,他在山洞苦修苦练,戒行操守严谨,佛学修养深湛,学道悟道虔诚,是当代难得的高僧,由常州居士供奉在本寺。他平时为广大信众讲经说道,苦口婆心,对佛教经义,撰文阐释,不遗余力。
从佛庙设施上,我们有诵经堂、念佛堂、玉佛楼,诵经堂诵经,讲经堂为广大信众准备了学习场所,还创设了斋房,住宿的僧房,为信教信众开创了教育场所。我们的建庙建馆的目的,就是以教为本,用以昭告十方信众,以示佛陀本性,对信众进行明心见性,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试看我们佛教文化馆的后记。
“团团游了又来游,无个明人指路头”!您知道吗?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寺院是学校,释迦牟尼是校长,是我们的根本导师,佛与众生是师生关系,佛菩萨像和法物、法器统统是教材教具,礼佛念佛是教学方法。佛所说的一切经,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求佛即求己,觉悟了的是佛菩萨,没有觉悟的是凡夫俗子,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要求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愿大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临别赠联:个中人入寺心清,闻木樨香否?门外汉登坡口渴,问梅子熟乎!
有缘再来。
礼乐有情
当今,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佛教经历着两种潮流的冲击,一是物欲横流,二是西化的进入。因此,出现了三股潮流,一是经济化的潮流,把佛教事业看成谋利的场所,神职人员中有部份人以此为职业,把佛庙办成佛店,也有些人错误的把寺庙看成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承包经营,定经济指标,规定上交利润,以各种形式,敛取群众财物。有些地方投巨资,建大庙,塑大佛,名之曰开发旅游事业,把佛爷变成了财神爷。在农村出现了到处建庙,很多村里私设佛堂,物欲膨胀,带来了封建迷信的泛滥,滚滚财潮冲击了佛教事业的正常复苏。二是职业化的潮流,农村中出现了三种人:第一种是假和尚、假尼姑,不少人剃了光头,披上袈裟,谋到了一个赚钱的职业。民间有人形容他们“身披绸袈裟,手握大哥大,出入有洋车,脚上穿皮鞋”;“携妻又带子,口诵阿弥陀,佛爷是老板,钞票大把抓”。农村中说“做一个和尚,赚几万大洋,盖几间房子,讨一个婆娘”;“白天吃素,晚上吃晕,肉骨成堆,满房酒瓶”。第二种是神汉巫婆,不仅有老的,还有新的,他们装神弄鬼,给人治病,占吉凶,用种种手法,坑害老百姓。第三种是佛头,即各村领头念佛的人,这批人成了农村佛事活动的牵头人,他们熟乡情,通晓弄钱的门路,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改革后,农村兴起的各种各样的练气功,甚至法轮功邪教活动,他们都是积极分子,这些人人数众多,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从事的活动,很多带有迷信色彩,与正常的佛教活动,差距很大,但他们的能量极大。我们认为,这是对文革浩劫的一种反弹,核心是无文化,关键是缺少能够弘扬佛法的僧人,偏离佛教对社会匡正的有益功能。
我们建议,要正视现实,增强正确宣传佛教文化的力度。大力加强佛法的传播,如我们办的《吴文化博览》上长期开辟了由当地佛学专家吴之光撰写的“吴地佛教文化答客问”,以及觉恒和尚的“耕心斋杂想录”,通俗易懂,向信众宣传教义。我们用佛教历史的展示,以及出版的专著《吴地民间偶像艺术》等读物来传播佛教文化。我们在庙内用楹联、匾额,强化佛教文化氛围,宣传党的保护宗教文化自由的政策。用悠扬的钟声、梵音呗唱、鼓磬之声来突出庄严国土的祥和环境。我们反对乌烟瘴气的烧化,禁止神汉巫婆的进庙。我们组织了佛教民俗活动,如观音生日、地藏生日、如来佛生日、腊八节等一系列有益的民俗活动。我们认为,应强化这些民俗活动,来深化教义的宣传,使其达到普及的目的,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补充。
二十年来我们培育的“以园养庙”的运行道路是成功的。我们是一个农民办的文化事业,以社会效益为前提,反对非法牟利,走出了一条自养自给的道路。我们还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断地自我完善佛庙建筑,经丛、设施等,实现了对社会有益,建设了一个礼乐有情、清凉世界。
我们向佛教界呼吁:中国有九亿农民,占国土90%以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大的阵地,办好农村佛教事业是传播佛教文化最佳渠道:
1、我们愿意和名刹大寺合作,成为外院,成为弘法布道的前沿。
2、我们欢迎佛学院来吴园办班,培养僧人,教化世人。
3、我们欢迎高僧大德来园研修,光大佛学,制止横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