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佛教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认为佛教与科学是一种朋友的关系。朋友就意味着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现在应当全面、客观、冷静地来审视佛教跟科学的关系。以下简要地讲三个问题:
  一、佛教与科学的基本关系
  &n
  bsp; 这个问题我想有三条是比较重要的:一是,佛教与科学属于两个范畴,两个领域。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是探求客观规律、追求知识的。佛教是一种人的终极关切,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的特征是解脱主义——解脱人的痛苦,为人解脱烦恼、困惑和生死等提供一条解脱之道。因此,是否可以说这两者的出发点,它们的途径、方法和目的都有所区别,它们是信仰跟理性,体悟跟实证,解脱跟求知的不同。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不同形态。
  二、佛教与科学的交涉和交叉的关系
  为什么能够交涉,何以交叉?它的机制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探讨的。我认为有三点可以思考:
  第一点,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有个问题:就是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要对宇宙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考察、探索。大家很清楚,科学是要探讨客观规律的。就佛教来说,我认为它的解脱支柱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探求真实,追求真理;第二条是要强调道德修持,道德责任。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求得解脱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宇宙、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叫觉悟。觉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有所认识,佛就是觉者。从这方面来说,就有对宇宙人生如何认识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认识的问题。因此对科学的探索和佛教的追求,彼此在探求宇宙人生真实方面就会有交涉,有交叉,这是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机制。
  第二点,就是佛教的方法,主要是直观、直觉这个方法比较侧重,当然也是相对的,它也有逻辑方法,但是它更重要的是采用直观、直觉的方法。它有时是采用否定的方法,反方面来思考问题,宇宙万物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因此就是那样,所以它的方法直观、直觉。但是科学需不需要直观、直觉呢?科学也需要想象,有很多是通过直观、直觉以后启发科学家进行探索、实验的。第三点,就是现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佛教对众生生活的关怀,也需要一种科学的手段,因为佛教不是生活在世俗之外,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生活在人间之中、人群当中,人类都有共同现实的生活问题、生理问题、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佛教要从它的角度进行探索和解决,也会与科学的探索有所交叉。
  第三点、我认为过去有个观念,科学就是比较多的限于自然科学,我自己也是这样。但是应该说科学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当中也很复杂,包括和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我看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重点好像还在于佛教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上。过去我们偏重于探讨、论证佛教也有自然科学的因素,比较侧重于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这当然是有历史背景的,也是需要的。但是我的思考结果是,可能佛教和科学的更多的关系是跟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关系,要多从这个角度来作探讨。
  三、佛教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我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是宇宙学,二是天文学,三是医学,四是心理学。
  首先是宇宙学方面。我认为佛教的宇宙学说中有许多天才的推测。 佛教要认识宇宙的真实,它对整个宇宙的结构、现象、以及本体都有所推测。比如说佛教也强调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这包括了一定的科学内涵。佛教对宇宙结构的层次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以及地球的结构水轮、风轮、空轮说等,这对我们探讨宇宙的结构是有启示的。还有佛教强调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的无限性,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论点。这些是宇宙学方面的。
  二是天文学。因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和季节的变化有关,季节的变化又会与天象直接相连,所以就重视日、月、星等天体的观察,并根据这种观察来编制历法。唐代密宗僧人一行(673—727)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精通历法与天文学,又是密宗的一个大师,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他曾经与人一起制定了“黄道游仪”,用来测定恒星的位置和研究月球的运动。还根据实际的测量第一次测出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又制定了《大衍历》,实行了29年。一行在天文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敦煌遗书当中保存了两幅星图,其中一幅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星图之一,对研究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医学。因为过去的佛教寺庙大多建在山林里面,僧人需要自己治病,有的僧人就兼庙里的医生,为僧人治病。佛教有济世治病的优良传统,据我所知,古代浙江萧山竹林寺就有女科,是专科医院,当时是遐迩闻名,门庭如市。唐朝寺院还设福田院,就是养病院。宋朝政府的救济机关“安济坊”置医官,政府往往聘请僧人去担任。唐朝鉴真和尚(688—763)是一代名医,据说,他著有《鉴真上人秘方》。他把中医、建筑等介绍到日本,对日本的医学、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又,敦煌的石窟壁画和藏经洞遗书中,保存有大量的医学史料,约有近百件医药文书。其中有一幅最早反映我国有关口腔卫生的绘画,弥足珍贵。不仅汉传佛教如此,我们都知道藏传佛教的寺庙,有的设有专门学习医学的经学院,所以重视医学是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
  四是心理学。佛教重视心性修养,以“治心”名于世。佛教对心理现象关系的探讨,对意识的结构,如六识、八识、五十一心所说,以及思维活动理论等,这都是佛教提供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一些重要的论说,值得现代心理学借鉴。
  四、佛教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
  人文社会科学内涵丰富,范围很广,分科很多,这里着重简要地论述佛教与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的关联。
  佛教与哲学。我们都知道近代曾经有过讨论,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这种讨论表明佛教哲学内涵是很丰富的。佛教的哲学内涵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内涵最丰富的,它和儒学、道学等哲学流派怎么比较,我认为在哲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佛教可能也是超过儒、道两家的。可以这么说,佛教是由印度和中国两个大国的精英写出来的书,它的哲学内涵有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在各宗教各学派中最为丰富的。佛教哲学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性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丰富了哲学内容。佛教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分支,其内容有许多值得分析、借鉴、继承的地方。就中国哲学来说,如果离开了佛教,魏晋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就讲不完整了。
  佛教与伦理学。有人说,佛教属于伦理道德型的宗教,很重视道德价值,关注道德责任,重视道德修养。它有一套伦理道德学说体系,包括形而上的信仰理论基础、伦理价值、伦理准则、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在中国,佛教的伦理道德经过与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的冲突与融合,逐渐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协调、相适应;同时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也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佛教伦理道德是既继承印度佛教伦理道德,又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道德,既吸取了儒家伦理道德,也有别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具有独特性的伦理道德体系。
  佛教与文学。印度佛教创立以来,为了传布佛教义理,十分重视调动各种文学手段,撰写了大量极富文采的佛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佛教文学。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翻译家把数千卷梵文佛典译成汉文,从而创构了一种融汇梵汉的新文学——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为了普及民间,又采用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作为传布手段,产生了中国佛教通俗文学,如民间佛教故事、志怪小说、变文、诗歌、宝卷等,丰富了中国文学。至于作为中国佛教文学的奇葩禅诗,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佛教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宝库。
  佛教与艺术、美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结合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大力运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以推进佛教的流传。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灿烂辉煌,卓绝非凡。中国佛教保存的艺术遗产,其数量超过儒、道两家,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杰出最巨大的丰碑。在中国,如要全面研究艺术和艺术史,离开佛教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佛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反映和体现了他们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形成佛教审美特征。研究佛教艺术审美理念,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创作的方法和特色,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充实、丰富中国美学的内容。
  佛教与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等的科学。佛教的传入和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带给中国民间习俗的影响是深广的,对中国社会的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在民间佛教信仰实践方面,烧香拜佛、念佛诵经、许愿还愿、赶庙会、放生、火葬等,颇为流行。在节日方面,相关的有元宵节、中元节等,至于藏族和傣族地区,佛教节日和民间节日更是融为一体了。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重要的有架桥铺路、掘井植树、救灾济贫等义举。在饮食习俗方面,则盛行饮茶、汉地僧人素食,以及农历12月初8喝腊八粥等。研究佛教风俗习惯,研究中国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佛教因素及其影响和作用,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佛教与社会学。社会学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宗教是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佛教在民间拥有最大量的信徒,在精英界也有一定量的信奉者。研究中国佛教实体、组织、结构、特点和变迁,及其社会功能、作用,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上可见,佛教内容主要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支,研究佛教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