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徐晓丽
【关 键 词】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正大学中文系、逢甲大学中文系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及汉学研究中心于2001年11月2日至6日在中正大学、逢甲大学及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收到了海峡两岸与英国、法国、日本及澳洲学者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内容涵盖了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敦煌佛教、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方面,本文就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做一扼要的综述。
为纪念潘重规教授95高寿暨从事敦煌学一甲子,2001年11月2日至6日,由中正大学中文系、逢甲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及汉学研究中心联合在台湾举办了“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地点分别设在中正大学、逢甲大学及汉学研究中心。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日本、法国、英国、澳洲、香港、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众多学者,提交学术论文共52篇。这些论文大体上可分为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佛教的传播发展、敦煌俗文学的渊源流变、语言文字的猜谜解读及敦煌社会历史研究等方面。
一、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华书局柴剑虹先生《关于俄藏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潘重规先生在新亚演讲的体会》一文结合潘重规先生在新亚研究所的学术演讲中提出的三个具体工作和两种精神,指出俄藏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强调了这批文献识别、整理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并重申了潘先生曾提出的21世纪敦煌学的新任务与努力方向。北京大学荣新江先生《入海遗编照眼明——潘重规<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题记>读后》介绍了台湾国立敦煌图书馆藏敦煌卷子的来源情况,叙述了潘重规先生整理刊布的中央图书馆藏敦煌卷子的意义与价值,为我们有效地发掘、利用这批资料提供了参考。日本石塚晴通《敦煌文献中混入日本抄本及伪抄本》对敦煌文献中混入的日本抄本及伪抄本加以鉴别,并举例说明判断识别混入敦煌文献中的日本抄本及伪抄本的方法。武汉大学陈国灿《略论吐鲁番出土的敦煌文书》分析甄别了吐鲁番出土的敦煌文书,指出敦煌出土文书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从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的相互关系或相互结合研究中全面探讨中国中世纪史的方法,为我们在文献整理方面提供许多新的思考。逢甲大学林聪明《谈吐鲁番蓝书写本》把吐鲁番出土的蓝书写本与吐鲁番黑书写本、朱书写本分类加以比较,研究了吐鲁番蓝书写本的出现年代、性质、用途等问题,是对吐鲁番文书有益的探索。日本京都大学高田时雄《吐蕃时期有关受戒的藏文资料》对吐蕃时期敦煌有关受戒的藏文资料进行整理考释,为进一步研究吐蕃时期敦煌有关僧人受戒问题提供研究方便。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敦煌愿文补校》在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敦煌愿文进行详细的研究,纠正了《敦煌愿文集》疏误之处,是对这类文献更深入、细致的整理。成功大学王三庆《敦煌文献中斋愿文的内容分析研究》针对敦煌文献中与佛教有关的斋愿文作统合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我们了解这批文献的名称、类别、功能,使这类散藏而杂乱的敦煌文献得到深入的整理和全面的研究。
随着对敦煌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敦煌文献价值也不断地被发现。敦煌研究院彭金章《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新发现的文献及其学术价值》全面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新发现的总计为501件,写有9种文字的敦煌文献,是研究当时中国的民族、宗教、文化、历史、地理、交通以及中国与中亚的关系等又一批珍贵资料,极具学术价值。铭传大学林平和《试论敦煌文献之辑佚价值》以敦煌佚书、佚文为例,证明敦煌文献辑佚之价值,引起与会学者的充分重视。中正大学林冠群《<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与唐代吐蕃史研究》拟就唐代吐蕃史的特质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本身的价值、意义,及其对唐代吐蕃史研究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纠正了以往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误译,解决了唐代吐蕃史上诸多疑点,填补更多空白。英国图书馆秦思源《英国图书馆IDP敦煌文献整理工作之展望》介绍了英国图书馆国际敦煌学项目对敦煌文献的整理情况,该项目正建立一套完整的中亚及敦煌学的学术资料库,并结合网络科技最新的方式提供给学者研究使用,可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敦煌文献的价值,是本世纪对敦煌文献整理方面的一大贡献。
敦煌经典文献研究,中正大学郑阿财《<父母恩重经>传布的历史考察——以敦煌本为中心》把敦煌本的《父母恩重经》与敦煌文献以外的相关文献,包括写本、石刻、印本、讲经文、歌赞与绘画图像相结合,对《父母恩重经》的形成、流布与发展情况进行了统整性的历史考察。中正大学蔡荣婷《敦煌本<佛说妙好宝车经>研究》首先排列了历代著录《宝车经》的情形,校录了该经写本残卷,其次对《宝车经》经文加以考释,最后介绍了《宝车经》的内容与文学表现手法。四川大学张勇《唐五代禅宗修习的典籍——以敦煌写本<六祖坛经>为考察范围》结合敦煌写本《坛经》正文之后的佛教文献,全面考察了敦煌写本《坛经》所引用的佛典言论故事,详细阐述了《坛经》与禅宗的相互关系。台中技术学院萧登福《藏经及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典》对藏经及敦煌写卷佛典中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典加以仔细研究,从而揭示敦煌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关系。日本花园大学衣川贤次《唐玄宗御注<金刚经>复原与研究》介绍了《御注金刚经》的版本及其复原情况,阐述了唐玄宗注《金刚经》的背景及该注与禅宗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刘楚华《读敦煌<观音经>注——P.3904》以P.3904号文书为中心,探讨了观音经注疏的缘起、撰述宗旨、注经体例、解释依据等问题,有益于研究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日本京户慈光《关于<净名经集解关中疏>群》分析了《净名经关中疏》的分类依据及方法,进而介绍了敦煌佛教文献分类方法,便于我们对敦煌佛经的理解掌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柳存仁《<老子化胡经>卷8的成立时代》从该经的文字、材料方面入手,考释了《老子化胡经》的撰写年代,为我们研究敦煌道教的传播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浙江大学许建平《BD14681《尚书》残卷考辨》对BD14681《尚书》残卷的抄写年代、内容以及该卷所包含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经学研究。
二、敦煌佛教
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敦煌佛教加以研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先生《晚唐五代敦煌寺院藏经与管理》对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直接管辖的17寺的佛经收藏与管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介绍了当时敦煌诸寺院佛经收藏规模与管理情况,为探讨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史提供了可寻依据。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中印文化对敦煌寺院的影响》从敦煌寺院保存的文化典籍及追悼亡者的方式、流行节日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所呈现的文化特点,认为这一时期的敦煌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相互整合的结果。政治大学罗彤华《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根据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破用历支出情况,以敦煌寺院迎送的外地使客、统治阶层极其家族、僧官与寺院高僧等三类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他们来寺院的目的,寺院接待他们的心态与方式以及寺院在迎来送往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等进行详细研究,指出了敦煌寺院已成为当地最具复合性的社交场所这一特点。甘肃敦煌研究院杨秀清《唐宋敦煌地区的世俗佛教信仰——以知识与思想为中心》以唐、宋敦煌地区佛教信仰者获得佛教知识的途径及内容为中心,以新的视角探讨了唐、宋时期敦煌地区世俗佛教的特点,给人以新的启示。
三、敦煌文学
敦煌文学研究,武汉大学朱雷《敦煌藏经洞发现之民间讲唱文艺作品的历史考察——21世纪的展望》从多学科、多角度综合考察了藏经洞发现的这批民间讲唱文艺作品的性质及价值,从而使学术界更全面地发现和利用这批瑰宝,促进对敦煌文学的研究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王小盾《结合越南文献研究敦煌文学的前景》结合越南古籍对敦煌文学加以研究,提出敦煌学研究者应把越南文献纳入自己的视野,拓宽了敦煌文学研究的范围。陈庆浩、朱凤玉《王梵志诗之整理与研究》在现有资料及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王梵志其人及其作品、写作年代等现象,提出自己的新的看法,较为合理、较为全面、较为圆满地解释王梵志诗集存的相关问题。法国科研中心的吴其昱《敦煌景教叙利亚文诗篇残叶考释》对敦煌北区石窟所出景教叙利亚文诗篇残本进行考释,丰富了敦煌文学的研究内容。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敦煌文献中之<往五台山巡礼记>——兼谈日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敦煌本《往五台山巡礼记》进行校理,并对敦煌本《往五台山巡礼记》与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日记的起源。四川大学刘长东《孔子项托相问事考论——以敦煌本<孔子相托相问书>为中心》就项托之姓名里籍、事迹及其文化形象,项托之神格化等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阐述了《孔子相托相问书》之民间性及其文化内涵。铭传大学汪娟《敦煌写本<降生礼文>初探》对《降生礼文》进行仔细辑录,并分析其结构,试图还原其仪节,进而对《降生礼文》的相关问题与修辞技巧加以讨论,指出了该文书的文献价值与文学价值。四川大学李诚《<十吉祥>研究》对《十吉祥》的性质、内容作用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认为《十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因素相互渗透的结果,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途径的一个见证。东吴大学王国良《<刘萨河和尚因缘记>探究》对《刘萨河和尚因缘记》的源流及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为我们研究因缘类敦煌俗文学提供有益之参考。
敦煌变文是敦煌学研究历来最为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西北师范大学伏俊琏《上古时期的看图讲诵与变文的起源》通过对先秦两汉的有关史料分析,认为变文源于上古时期中国看图讲故事的技艺,并且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借用这种形式诱导听众,宣传教义,因而促使其更加成熟与发展。逢甲大学谢海平《由<舜子变>看唐人推行孝道教育的政治措施》通过对《舜子变》思想内涵的探究,考察了唐人推行孝道教育的政治措施,《舜子变》应为各种孝道教育措施下的综合性产品。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读敦煌变文杂记》对李陵变文、太子成道经、破魔变文、丑女缘起这四篇变文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文学价值进行探讨,是对敦煌变文较为综合性的研究。四川大学项楚《读变随札》对敦煌部分变文中所引用的典故的出处、寓意以及在变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详细地探讨,有助于我们对敦煌变文的理解研究。
四、语言文字
敦煌语言文字研究,日本新泻大学玄幸子《校订敦煌变文资料上的一个建议——“个”的问题》对敦煌变文中的“个”的问题做了很详细的探讨,由此提出校订敦煌原卷时,不应该把具有时代特征的俗字改变为现代正字,尽可能校订后保持原貌。日本早稻田大学砂冈和子《日本平安古记录文中的“件”——与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奏请比较》以正仓院等文书里的“件”类为例,并与敦煌吐鲁番文献以及正史史料比较,证明了它主要继承了两汉魏晋时代奏请文和记账文书等公文书体的用法,即中古时代“件”在中日两国使用的一种指代词,广泛用于官私文书里,在确认将上奏内容的一种套语。玄藏大学罗宗涛《敦煌变文中詈骂及咒誓的探讨》通过对敦煌变文中詈骂与咒誓语言的探讨,了解当时敦煌民间语言的实况,为研究后来出现的话本戏剧、章回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语言现象提供有益的参考。西南师范大学蒋宗福《敦煌禅宗文献词语札记》对敦煌禅宗文献中部分重要词语考证释解,填补禅宗文献语言研究的一些空白。中正大学竺家宁《敦煌卷子P.3006词汇研究》采用以经证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P.3006卷当中的“经印”、“道地”等8个词语,由于这些词语现代工具书都失收并已不再使用,因而作者的研究对佛典的解读、词典工具书的编纂以及对古汉语训诂和词汇学的研究,都极有价值。醒吾技术学院蔡忠霖《官定正字之外的通行文字——从敦煌汉文写卷看俗字应有之定位》从敦煌汉文写卷中的俗字入手,指出整体文字的发展是与俗字的求简求便的趋势相契合的。因此,对敦煌俗字的加以研究整理,对于现今标准字型的颁定、字典的编纂等会有较适宜的参考依据。澎湖技术学院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通用量词探析》对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通用量词做了静态的描写,考察了其意义、与名词搭配的适用范围、语法特点以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突出中古时期以西北地区为主通用量词的面貌、特性、意义和价值,并弥补了传统文言文献的不足,填补了量词史上的一段空白。
五、敦煌社会历史研究
敦煌社会历史研究,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毛汉光《敦煌吐鲁番居民生存权之个案研究》采取个案研究方法,对敦煌、吐鲁番地区的居民生存状况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研究,为整体研究中国本土条件较差地区居民生存权提供借鉴。西北师范大学刘进宝《从P.4525(8)<官布籍>谈归义军政权的赋税免征》以P.4525(8)为中心探讨了归义军时期的赋税免征情况及其经济制度,认为归义军时期的赋税免征制度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黄正建《敦煌占婚嫁文书与唐五代的占婚嫁》介绍了敦煌占婚嫁文书的特点、内容等,并结合唐五代有关占婚嫁的记载探讨了当时占婚嫁情况。认为唐五代占婚嫁主要有“择日”与“合婚”两种。前者广泛使用于各阶层,后者主要流行于北方民间,还不被士大夫所接受。并对这两种占婚嫁形式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对唐五代社会婚姻关系有益的探讨。
六、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弓《斯文·赫定购藏唐纸本水墨淡彩仕女图研究》首次向世人公布了该画,并对该画的作者、画风、画技加以仔细研究,提出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意义重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克芬《敦煌舞蹈壁画研究》对敦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舞蹈壁画进行分期、分类研究,认为这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是当时民族历史、时代变迁及审美情趣的形象反映,是以中国文化为主流,与外来文化交融汇翠的结果。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论敦煌乐谱的节奏解释》利用大量的敦煌乐谱实例,来解释敦煌古乐谱中与节拍节奏有关的三个符号“丁”、“、”“口”,以期敦煌古乐谱的节奏解释也象旋律解释一样,在学术界早日取得共识。香港大学饶宗颐《敦煌悉昙章与琴曲悉昙章》对敦煌悉昙章与琴曲悉昙章加以比较研究,强调了悉昙章在普安禅师出生以前,在汉土流传情况及其与文学、音乐结合的经过,为研究敦煌琴曲提供了宝贵之参考。
【原载】 《敦煌学辑刊》2002/01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