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在生死教育与临终关怀所扮演的角色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昭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在生死教育与临终关怀所扮演的角色

  ——于研讨会上回应赵可式教授临终关怀论文

  释昭慧

  赵可式博士大作〈从耶稣会士的典范看生死教育与临终关怀〉,先从张志宏、郑圣冲、朱励德三位可敬的耶稣会神父慈爱摄众与面对生死的典范作为引子,然后介绍1970~1990年代临终关怀的各家定义与内容。

  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在于克服人面对死亡的痛苦与恐惧感;由是本论文中再分析一般人恐惧死亡的五大原因,进而讨论:除了给予病患临终关怀以驱除面对死亡的痛苦与恐惧之外,平日应将“生死教育”视为“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就在此一部分,本论文带出了宗教教育的意义。

  诚如作者所说:生死的奥秘及死后世界的情境,应是属于宗教领域的课题。“正信宗教”常历经数千年的考验,有经典可循,经无数学者的研究诠释后流传下来。对死亡常有一套“已知”的信念,使得接受此一信念的人,可以消除未知的恐惧。

  基督宗教与佛教,虽在教义上有很大的歧出,但在生死教育方面,都提供了人们“面对死亡”极大的心灵安慰,让人从“未知”的惶恐而转为“已知”的泰然,让人从“放下”而“自在”,从生命凋零的危机获得生命新出的转机。

  由于基督宗教是神恩论,佛教是业报论,所以下一期的新生命,在基督徒而言,祈愿的是天主恩召,永生天国;就佛教徒而言,纵使凡夫的我们,无法证得彻底的解脱,但总希望新生命能拥有光明与福乐,远离阴暗与痛苦。其要领即是:在无始以来的无边善恶业力之中,引发善业力成熟,好能获得喜乐的果报;相对的,也就得避免恶业力成熟,好能避开苦痛的果报。如何可以引发善业成熟?这就有待平日的生死教育与临终的宗教关怀。

  依佛法的解释,生命主要来自于两股力量:爱力与业力,它们相当于哲学上所说的动力因与质料因。原来,爱力就是众生本能的自我爱,它渴望生存,所以发展出强烈的自体爱(爱着自己的身体)与境界爱(爱着一切使生命获得快乐的境界),并且恒时以“后有爱”(渴盼往后的存有能持续下去),让生命在一期结束之后,立刻寻求下一期生命的物质基础,俾能达到生命存续之目的。这就是生命存续的“动力因”。

  “爱”于第一序决定了“必然要生”,“业”则在第二序决定著「生的型态”。生命一期之存活,是属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之何趣?是在福乐抑或痛苦状态?是美是丑?是聪慧抑或愚笨?这一切,决定于该一众生过去的所做所为。由于无始劫来善恶诸业无量无边,不可能通通同时受报,所以,哪一业系先成熟,就承受哪一业系的果报。成熟与否,又端看个人在生的重大善恶业倾向、善恶习性之养成与临终念头之善恶而决定。显然,业决定了生命存活的品质,是为生命存续之“质料因”。

  凡因缘而生者必趋于灭,所以“有生无不死”,死是一期生命暂告段落的正常过程。面对死亡,不必恐惧,因为爱力与业力会立刻带出下一期的新生。反而是以正面情绪面对死亡,比较有助于生起临终的正念,以此带起善业业系之成熟,俾下一期之新生命,有良好之生存形态与生活品质。

  简而言之,佛法对生命的启示是:

  一、生命是要为自己负责任的。如果期待自己的生命获取幸福与快乐,那么,相对地日常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平日要多多知悉善恶业果的原理,好让自己能够调理情意。善业力强大时,下一期生命自然不易退堕恶处。

  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免养成负面的习性,在临终业相现前而心志惛瞆之时,依于负面习性制约反应地生起恶念。是故平日要将行善去恶培养成良好的道德惯性,因为善良的道德惯性,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临门一脚”的功用,让亡者在濒死时刻以善习与境界相应;而且它也会形成往后生命的人格特质,依其性格而决定命运的良窳。

  三、临终的时候,倘有善业与善习,自不难依光明的正念而勾牵善业;倘无特殊强大之善业与善习,那么,临终时的正念相续,就是下期生命福乐归趋的最大保证。质是之故,佛教徒依自修持力以系念正法与佛陀,或是他人从旁说法或助念,都是往生善趣或净土的助益之力。说法的内容,可侧重于请亡者忆持生平归依三宝、布施、持戒的功德,好能由此忆念之力而生起光明喜乐的觉受;此光明喜乐之境相,其相应处自是充满福乐的人间天上或佛国净土。所以它会优先勾牵与其相应的善业成熟,而往生善趣、净趣。

  依此佛教心理学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普遍原理,任何宗教对临终者的祝愿,如果临终之人能够信服,都可以达成降低痛苦与恐惧,增加喜乐与光明的效果,而让亡者因喜乐之清净念力,达到上生善趣的效果。

  ——回应于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纪念耶稣会来台50周年”国际研讨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