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王国尼泊尔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王国尼泊尔

  尼泊尔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国家,虽然印度教传自印度。少部分尼泊尔人信佛教,但是佛祖的出生之地却在尼泊尔。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你在尼泊尔的话,一般来说,你将会在加德满都遇上很多保持着传统生活习惯并且着传统服装的中老年人,他们当然也是两大主要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忠实信徒。在汤美,每天一清早,早起的人们会在家门口的路上放一片大树叶,树叶上点着一根短蜡烛,蜡烛旁边洒着一些蔬菜叶子和米粒,这些米粒和蔬菜都被染成红色。而整个一上午,加德满都河谷大街小巷数量众多的小小的寺庙里川流不息,有事赶路的年轻人也要在那些寺庙门口的铃上敲一下,或者拨动一下转经轮。

  宗教实实在在已经成为了尼泊尔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到尼泊尔旅游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无所不在的宗教信仰,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会彻底丰富妳我的想象力。印度教从恒河流域发展,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称之为印度教(Hinduism),可不是只有印度人信奉,而是扩及至整个恒河流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地。

  除了印度教,尼泊尔也流行佛教。90%的尼泊尔人信奉印度教,8%信奉佛教。印度教也是尼泊尔的国教。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尼泊尔人,既信印度教又信佛教,因为从古早以前,印度教和佛教即与密宗交织混合,演变成另创一格的宗教,造就了尼泊尔今日独特的宗教仪式、神明和节庆,其数目之多、差异之大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印度教容许教徒选择自己爱好的信仰仪式,故此尼泊尔的印度教凑集了佛教,而佛教也包涵了西藏苯教和密宗,形成尼泊尔国有多达2,200万位的神明,比尼国人口还多。

  而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诸多神祇中,有些外貌狰狞恐怖,残忍嗜血;有些则终日交欢,荒唐淫荡。原来所有尼泊尔的宗教、都受到密宗极大的影窖,牠在中古时期扩充了印度教的神明、祭仪和典礼的领域,而且也替当时的思辨哲学和瑜珈仪式注入了新的元素。

  密宗又看重佛教里万物和一切行为合一的哲学理论,牠信奉实际行动和直接经验,与深思冥想形成强烈的对比,而这些理论很快便被世俗的人们加入性爱的色彩,以表达两性圆满结合的境界。这和中国「阴阳合一」的意思类似。

  尼泊尔的文化和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尼泊尔人一生中,遇到的所有重要事情。都少不了特别的祭典和庆祝仪式,使人、神之间的关系愈加巩固。而尼泊尔的建筑,上至皇宫广场和寺庙,下至一般村落,都与宗教遗迹混杂,外人很难分辨出那些建筑是属于神,那些建筑是属于人。

  至于雕刻、绘画、五金、工艺、音乐和舞蹈,也全都洋溢看浓烈的宗教气息,成为尼泊尔艺术的不朽遗产。

  在早晨烟雾迷蒙中,当第一道阳光洒入门口,不管男女老幼,都出发前往印度教或佛教寺庙,手上还带了祭品,献给这些庙宇中的神祇。他们带的金铜小碟子,通常是钢制的。碟子上面堆了米、红粉和一些细小的黄色花瓣,他们把这些东西洒在神像上。然后搅和上黏土,并把这混合物点在额上眉头,这就叫作帝卡(tika),象征神的存在。

  像这样的供物,在尼泊尔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和任何庆典都可看到。这是从最古老的祖先那儿传下来的,是尼泊尔宗教的基石。每个人依据他的问题、阶级或爱好,同最需要、最有关的神祇祈福,而这些供物则是为博得神明欢心,以重新加强神人之间的交往。

  有些虔诚的信徒有一套特别奉献程序,他们把供物小心地安置在分格的铜盘上,然后依序先拜一个神,再拜另一个神,把早晨最美好的部份都奉献给神。有些人则带着酸奶酪或精炼奶油(ghee),也许还带些硬币布施给那些僧侣。还有些人就在住家附近,同特殊的岩石或树,浓下米、粉和花瓣,来表示他们对神的敬意。

  仪典的祭品同样也是尼泊尔宗教的要素之一。不管是在婚礼或成年启蒙仪式、为神举办祭典,或祈求房屋顺利落成;不管是最简单的仪式,或最豪华铺张的典礼,人们都以牛羊等牺牲来祭神。这种习俗从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到南部的台拉区都很普遍。

  以鸡、羊或水牛当祭品(通常是雄性的), 并不只是单纯地在神的面前,宰杀一只畜牲而已,它还有更深层的象征,尼泊尔人认为,这样可以解放一个被神禁锢为牲畜的「不幸的兄弟」,给予重生为人的机会。

  在尼泊尔,人们每天的例行公事之一,便是借着宗教仪式来获得心灵的宁静,或表示服从神旨。每个人似乎都有他自己的方式来参与神的世界,而一般民众常常拘泥于形式,以不断重复的手势来表达内心的崇敬。由于这种膜拜的形式,可以激发他们内心强烈的人性尊严感,所以在这个普遍信神的社会里,膜拜的形式因而更为盛行。

  由于信仰的分歧,因此宗教上的容忍变得十分重要。事实上,尼泊尔也明文规定,不准劝诱百姓改信别的宗教。

  大部份住在加德满都的尼瓦人(Newar)都可称为佛教徒,因为通常他们的家族祭司都是佛教密宗的和尚,而不是印度教的婆罗门(Brahmin)僧侣。不管怎么分类,都不能阻止村民信奉那些宗教混合后,归入密宗的印度教神祇。而人们成了佛教信徒,并不表示他就不能成为印度教徒。

  事贸上,佛教徒们把印度教三位一体的湿婆(Shiva)、大梵天(Brahma)和昆湿奴(Vishnu),当成佛祖(Primordial Buddha)下凡后的化身。而且在佛教徒的宇宙进化论中,这三位一体的神还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印度教徒同样也把乔达摩佛陀(Gautama Buddha)当作昆湿奴的一个化身。

  据说,如果你问一位尼瓦人,他是印度教徒或佛教徒,那么他的答案都会是「是的」。根本上,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就尼泊尔人的宗教信仰而言,不适合用这种二分法的方式来加以区别。

  加德满都谷地的政治领袖向来都是印度教徒,可是大部份都能公平而持续地支持人民的其它信仰。

  公元七世纪的国王纳兰卓戴(Nar-endradev),对于来自中国的佛教徒访客就十分礼遇,还带他们去参观他的辖区内所有的佛教寺院和修道院。中国的游记报导中,都形容这位国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说他腰间还配戴了佛祖的徽章。可是纳兰卓戴国王身后所流传下来的铭文中,却一再强调这位国王奉印度教的湿婆为主神。

  自从十四世纪马拉(Malla)王朝的和亚斯提(Jayasthiti)国王开始,尼泊尔人民面对着逐日增加的压力,逼使他们得顺应印度教社会的社会阶级结构。甚至马拉家族皇家所供奉的塔蕾珠(Taleju)女神都是从南印度传来的,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而罗讷(Rana)首相在掌权的世纪中,不但使阶级差异更为悬殊,而且大大地增加了统治阶级的财富和权力。同时,宗教艺术的革新遭到很大的挫折。以前是因为物质财富的限制,现在则是受到尘世的「君王」所阻挠。原本建筑庙院的建筑师都转而替君王兴建宫殿,在美化及延续宗教遗产方面所做的努力少之又少。不过,现在的尼泊尔政府,已经了解宗教的重要,并进一步提升这项文化的遗产。

  印度教本身并没有正式的教规,也没有一个普遍性的统领组织。婆罗门祭司虽然是较高阶级的精神导师,但是唯一真正有权威的却只有古代的吠陀经文。最重要的是,通常个人都很服从家庭及社会团体的规范。

  这些不同的宗派,繁衍出一套神祇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以「创造者」大梵天、「保护者」昆湿奴和「破坏者」湿婆三位神祇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大部份尼泊尔的印度教徒都认为大梵天的职责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创造了这个世界后,牠可以功成身退,舒适地骑着天鹅远离凡尘的琐事。不过,在尼泊尔,昆湿奴和湿婆仍然很重要。

  保护者昆湿奴的职贵在于确保生命和世界的维护。据说他曾以十种不同的化身来到人世间。在尼泊尔艺术之中,把他描绘成一只鱼、乌龟、野猪、狮子,以及不同的人形。例如,其化身为纳垃畅(Narayan)象征一般的爱以及知识;罗摩(Rama)则是一位王子;还有,牧牛者和战车驾驭者的库里须那;及使恶魔败坏的乔达摩佛陀(Gautama'Buddha)。而尼泊尔的国土,通常也被视为昆湿奴的另一个化身。

  对印度教徒来说,罗摩和库里须那的故事特别重要。罗摩是《罗摩耶那》史诗中的男主角,这部史诗可能是亚洲最伟大的史诗。故事中,罗摩是个完美的人,勇敢高贵又有高超的品格。他美丽的妻子西旭(Sita)则是个忠贞又诚挚的完美妻子:传说中,牠的家是在东古拉区的珍那普(Janakpur),现在已成为印度教徒朝圣之地。在一次森林突袭中,西旭被恶魔罗瓦讷(Rawana)搜走,罗瓦讷把她带回位于楞伽(Lanka)岛上的巢穴中。

  罗摩知晓后,求助于猴族(monkey people)和牠们的领袖哈努曼(Hanuman),以及葛鲁达(Garuda)。在他们的合作下,救回了西旭并诛灭罗瓦讷。后来西旭以走入火中而毫发无伤,证明了她在被掳后,仍能保持贞洁清白。在尼泊尔,昆湿奴所骑乘的哈努曼和葛鲁达都很受后人崇敬。

  尼泊尔人很喜欢库里须那当牧牛人时,所留下的恶作剧或滑稽事情。据说他曾以各种不同的化身出现在牧牛女之前,然后依她们最喜爱的性爱方式,同她们求爱交欢。

  除了人们挚爱的昆湿奴和牠的化身之外,在尼泊尔最让人关心注意的便是湿婆了。崇拜湿婆的人倒不是因为喜欢他所代表的毁灭,而是因为人们必须敬重万物有始有灭这个事实,而且唯有从毁灭中,才有崭新的开始。

  湿婆和昆湿奴一样,有多种形式的化身。其中之一是帕苏帕提(Pashupati),他是尼泊尔的守护神,主宰万物的成长。同时也是摩哈带(Mahadev),专司知识和生殖的神,并以男性的生殖器官灵干(lingum)为象征。他还是恐怖的密宗拜拉弗(Bhairav),长着巨齿,戴着头骨串成的项链,虎视眈眈地想毁灭牠所看到的东西,连无辜者也不放过。

  象头神甘尼许(Ganesh)是湿婆和牠的配偶巴瓦娣(Parvati)所生的儿子。巴瓦娣又称为安娜普娜(Annapurna),是富足女神。据说甘尼许出生时,是个正常人,可是在一次意外中,头部断裂,后来便以象头移植在颈上。甘尼许的职责在于决定成功或失败,以及在必要时移开或制造障碍。

  轮回说里「新生」的观念,是维系印度教的种姓阶级制度的主要原因。印度教徒相信,不管出生在那个阶级的家庭,他都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行如其份。因为这是因果轮回关系,前世之因,今生不管是受褒奖或处罚,都是应得之果。而今生的行为可以决定来生的命运。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是一位释迦族(Sakya)的王子。他在公元前543年出生于当今尼泊尔西台拉区的伦比尼(Lumbini)一带。他在极尽奢华的皇宫里成长、娶妻、生子,对于宫墙外的民间疾苦一无所知。

  二十九岁时,他说服了车夫,带他到宫廷之外。在那儿,他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个残废的人和一具残骸;他又从车夫感慨的自白中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受了这个冲击,他使放弃了家庭和富足的生活,当一名云游四海的苦行僧,之后又创立了佛教,改变了往后几千年来的宗教世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