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伦理学二十年研究综述
宗教伦理学二十年研究综述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马媛媛
理解宗教有两种思路:一是狭义的,将宗教视为和其他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如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并列而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社会精神生活现象;二是广义的,将宗教理解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理解为人性或生命存在的形而上学根基。根据两种宗教思路,宗教伦理有两种释义:着眼于个性形态,指在宗教领域和宗教活动中,由信奉者群体遵守的,从特定信仰体系里引申出来的一套伦理规范,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等一样,属于一种特殊的伦理领域或伦理形态。着眼于共性意蕴,关涉的是对于人的存在来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价值生存模式,将人的整个社会伦理生活秩序指向了某种终极意义或终极信念。[1]
依此,宗教伦理是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一个边缘交叉的研究对象。宗教伦理学以宗教伦理为研究对象 ,研究宗教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 ,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 ,是由伦理学与宗教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自1990年以来 ,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如何 ?二十年的研究表现出了哪些特点 ? 在系统查阅二十年来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对宗教伦理学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梳理。
近二十年来 ,我国宗教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佛教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伊斯兰教伦理学以及宗教伦理学综合性研究等几个领域有较为集中的体现。
1.佛教伦理学研究的现状
佛教是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中国的,并且在我国长期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宗教派别。近年来我国佛教伦理学的研究成果颇为显著。这一领域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张怀承先生的《无我与涅———佛教伦理道德精粹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从儒、佛、道三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中的内在逻辑出发,对这些伦理命题和道德思想的诠释立足于现实作出必要的阐发。王月清先生的《中国佛教伦理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以佛教伦理的中国化进程为纵向线索,以佛教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相互关系为横向线索,通过考察善恶观、戒律观、修行观、人生观、孝新观等问题,对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范畴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系统阐发。业露华先生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一书全面、深入、系统地对中国佛教伦理进行了探索,考察了它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指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德学说的内容而成。董群先生的《禅宗伦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一书,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揭示了禅宗伦理作为伦理化的宗教的基本特征,提出处理五种道德关系的规范和原则,显示出与世俗伦理和一般的宗教伦理之区别。与此同时 ,学界也发表了大量的佛教伦理学论文。一部分论文从佛教的教义戒律研究入手 ,分析佛教伦理的结构层次 ,探讨其理论基础 。如方立天先生的《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4期),张怀承先生的 《简论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05期)等。一部分论文对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天台宗、净土宗的伦理思想进行具体研究;如赵玲的《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法音, 2004,第5期); 曾其海的《天台宗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从动物权利论伦理到生态伦理》(《台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钟玉英的《论藏族社会中的藏传佛教仪式及其社会功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吴春香的《论藏传佛教伦理对当代藏族伦理观发展的影响》(《攀登》, 2007年第3期)等。另一部分论文则挖掘佛教的生态伦理、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着眼于佛教伦理的现代转换与当代价值。如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1期)、《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中国宗教》, 2006年第11期)等文章,李元光先生的《佛教伦理与现代文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第3期), 吴言生先生的《 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宗教, 2006年第6期),贺汉魂先生的《佛教伦理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价值》(世界宗教文化, 2006年第2期)等数十篇论文。总之 ,近些年是佛教伦理学研究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
在台湾 ,佛教伦理学的研究也很有特色。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的释昭慧法师撰写了《佛教伦理学》,并在此基础上 ,经过多年修改写就了《佛教规范伦理学 》,这两本专著是当代台湾佛教伦理学的原创性和代表性著作。同时,以释昭慧法师为代表的宗教人士也以佛教伦理学为理论依据对器官移植问题、动物权利问题、受虐儿童现象、代理孕母的伦理争议问题、生物的多样性与环保问题等,展开讨论 ,提出建议 ,并发表了数量较大、涉及范围较广的论文。从实际效果来看,台湾的佛教社会运动与佛教伦理学研究相互支持 ,其结果既净化了社会风气 ,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水准 ,又提升了佛教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水平。
2.基督教伦理学研究的现状
随着史丹利 ·葛伦斯的《基督教伦理学导论 》(1992年由中华福音神学院发行 )和美国学者坎默的《基督教伦理学 》被译成中文,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基督教伦理学研究。2002年 ,德国学者卡尔·白舍客教授的《基督宗教伦理学 》在国内的出版 ,再一次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继续关注。近些年来 ,国内学界发表了不少基督教伦理学研究的论文 ,在此基础上 ,编撰了两本基督教伦理学论文集 ,一本是由四川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编撰的《基督教与中国伦理道德 》,另一本是由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编撰的《基督教学术 ———宗教、道德与社会关怀 》。在这两本论文集里 ,研究者们分别从基督教伦理的特征、基督教伦理的形上理据、基督教伦理学的学术定位、基督教生态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对解决当前道德困境的价值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此类的论文还有黄凤想的《初探基督教伦理中爱的原则》(《天风》, 2002年第7期);石乐新的《基督教伦理的若干表征》(《天风》, 2002年 第9期)等几篇。
3.伊斯兰教伦理学研究的现状
相对于佛教伦理学研究、基督教伦理学研究而言 ,我国的伊斯兰教伦理学研究还比较薄弱。早在八十年代时,出现了几篇研究王岱舆宗教伦理思想的论文,而后伊斯兰伦理学专著以杨捷生女士的《伊斯兰伦理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为代表。在这本专著中 ,作者运用摩尔根社会学的方法 ,分析了伊斯兰教伦理的起源、伊斯兰教伦理革命,运用比较伦理学的方法 ,解释了不同宗教伦理学体系及各体系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并指出伊斯兰教伦理的哲学基础、构成和实践。近些年来 ,多种刊物、杂志刊登了数十篇伊斯兰教伦理学的学术论文 ,这些论文的内容涉及到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形成的文化背景、伊斯兰教伦理的基本特征、伊斯兰生活伦理的启示、伊斯兰教伦理的基本内容等多个方面。罗万寿先生在《试析中国伊斯兰教的伦理思想》一文中,分析了伊斯兰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思想内涵、伦理规范,以及其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使我们对伊斯兰教的伦理思想有了全面的认识。任维桢先生的《伊斯兰伦理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一文,着眼于伊斯兰教伦理的当代价值,引领了关于伊斯兰教伦理的现代价值与当代转换的研究。此类文章还有周燮藩的《伊斯兰教伦理:传统形式及其现代意义》(世界宗教研究, 2005年第4期),邱影悦的《中国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世界宗教文化, 2006年第2期)等几篇文章。
除了对世界三大宗教的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外 ,我国学界还对道教等其他宗教的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如四川大学姜生先生的《道教伦理学引论 》就是一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他还写了许多关于道教伦理思想的文章,如《传统伦理的批判继承与现代伦理重建——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三论道教伦理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弥补功能》,还有卿希泰的《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等数篇文章。
4.宗教伦理学综合性研究的现状
除了对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具体宗教的伦理思想进行研究外 ,许多学者还着眼于宗教一般 ,对宗教伦理学展开了综合性的研究。我国学界对宗教伦理学综合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以吕大吉先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第二阶段是新旧世纪转换的十余年间 ,在此期间 ,一部分学者将宗教与伦理纳入到文化视域中考察。在第一阶段 ,吕大吉先生最早、最为系统地探讨了宗教与伦理的关系 ,他的专著《人道与神道:宗教伦理学导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在该书中,作者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依据 ,指出宗教与伦理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都由经济基础决定 ,体现出明显的对称性 ,因此 ,宗教与伦理就其自身而言都不能成为对方的根据和源泉。在第二阶段 ,以王晓朝、万俊人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将宗教与伦理纳入到文化视域中考察 ,指出二者都属于文化 ,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二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方式具有差异性而已 ,所以,二者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王晓朝教授进一步指出 ,在文化视域中 ,宗教是文化的核心 ,信仰是宗教的核心;道德的归宿是信仰 ,但宗教信仰不是道德的惟一宿主;宗教的功能系于道德 ,但宗教道德不能取代宗教信仰。[2]在后一阶段 ,宗教伦理学总论性的专著专著比较少 , 但有两本学术论文集需要关注 ,一本是由罗秉祥、万俊人主编的《宗教与道德之关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另一本是由张志刚、斯图尔德主编的《东西方宗教伦理及其他 》,这两本论文集收录了当前伦理学界、宗教学界学者的一些代表性的宗教伦理学论文。陈麟书的专著《宗教伦理学概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着重于宗教伦理的一些最基本理论,作了一个较为系统而简明的论述。在这一领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部很重要的宗教伦理学工具书 ,这就是由罗国杰先生主编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 ———宗教伦理学卷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该书以伦理学的理论框架对不同宗教的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资料丰富 ,立论准确 ,有力地推动了宗教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此类著作还有王文东的《宗教伦理学(上下)》(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等。
需要指出的是 ,围绕着宗教对话而阐发的全球(普世、世界 )伦理构想 ,也推动了宗教伦理学的研究。1993年 8~9月 ,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 ”上 ,各宗教团体与领袖讨论并签署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这一《宣言 》以及孔汉思等宗教界人士的著作 ,都致力于探寻一种基于宗教对话的全球伦理 ,并认为没有一种全球伦理人类就无法生存 ,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则没有世界和平 ,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则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宣言 》与论断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 ,就基于宗教对话的全球伦理构想展开了讨论 ,并形成了不少的学术专著与论文 ,如万俊人的《寻求普世伦理 》、何光沪与徐志伟主编的《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卓新平主编的《宗教比较与对话 》、刘述先的《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 》, 张志刚的《以宗教伦理回应全球危机》等等。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 ,宗教对话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教义和理论的学术问题 ,更是一个关乎苦难和责任的伦理实践问题。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则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在此基础上,学界发表了大量关于宗教伦理对话的论文,如刘述先的《全球伦理、宗教对话与道德教育》(《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东南大学的梁卫霞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及其现实意义》(《兰州学刊》,2007年第9期)等文章。
从以上分析可见 ,我国学者在宗教伦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何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 ? 笔者认为 ,我国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努力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由于宗教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在体系和研究视野方面还有待完备和扩展。二是在宗教伦理学研究中,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宗教伦理学处于刚刚起步的地位,尤其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思主义应当成为宗教伦理学研究的科学指导思想。
--------------------------------------------------------------------------------
[1]田薇《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 山东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
[2]罗秉祥 万俊人《宗教与道德之关系》[M.].北京 清华, 大学出版社 ,2003. :第65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