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李向平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在中国发展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跟中国人,跟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具有很深厚的、很普遍的、很细腻的联系,我想,我把“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这个题目分成两个问题讲,上午是讲当代中国人的信仰重建,下午跟大家再讨论佛教与公民社会。我们将着重讨论当代佛教信仰和当代中国佛教,跟我们现在做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佛教在这个建设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

一. 中国人信仰什么?

讲到佛教的信仰,我们可以从80年代,即1980年以来“中国人信仰什么”的问题讲起。“中国人信仰什么”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讲清楚的。

比如说我因为研究宗教社会学、近代佛教史乃至当代中国佛教的缘故,接触了各方面的人,我们跟一些朋友去交往,或者是讨论一下佛教信仰的时候,我问他:“在你的精神生活当中,在你的精神关怀当中你最相信什么?或者说你的信仰是什么?” 有一些朋友可以很清楚的回答说:“我是佛教徒我信佛;我是基督教徒我信上帝;我是伊斯兰教徒我信真主”等等,但是还有更多的人,根本讲不清楚自己信什么。他们会说:“我信我自己。” 现在人都追求自我,他觉得只相信自我,按照他们的理解,人只能依靠自己,不依靠其他的,所以他相信自我,觉得这是现代人的一个精神特征。这本来没有错。但是,当我们跟他进一步讨论下去的时候,问他:“你的自我在哪儿?”他却讲不出来了。

按哲学分类,“我”分为“超我”、“本我”、“自我”,自我就是个人的人格、意志、文化修养的一个整体,超我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关怀包括自己的修养、文化素养等,如何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当中体现出来。他虽然相信自我,但却不知道自我在哪儿?这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了。实际上,简单说我只相信自我,就等于没有信仰,没有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信仰。

另外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信”这个问题,比刚才说的“信自我”更加复杂,更加严重。这能够反映出现代中国人的一个信仰特征,指的就是信仰真空,或者是信仰危机。

当我们把眼光放到三十年以前,或者是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时候,好多人在那个时候确实不知道什么叫信仰,或者他也不知道信仰什么?所以我们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信仰危机”。因为他没有信仰,也不知道信仰什么?所以这样的信仰状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信仰真空”。1980年曾经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即“活着是为了什么”。可能在座的朋友也许读过,也许没有读过。这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人走出了十年浩劫的时代,进而提出了人活着是为什么的问题。这引出了很大的讨论。像这样的问题,它代表了当年一代中国人对信仰的叩问,想了解信仰、寻找信仰。人活着为什么?他的意义,他的价值关怀是和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30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变迁,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有了自己的信仰,可以选择信佛教、信道教、民间信仰,或者是信基督教、信天主教,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当代中国的信仰特征,我们可以用信仰多元化、信仰私人化、信仰民间化来概括。当然,从这些特征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已经多少走出了信仰危机的状态。“信仰危机”的基本内容,就是他什么都不信,另外一个,就是他信了什么,他也不知道。

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佛教很有感情,对佛教很理解,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理解佛教,真正的理解佛教!?像台湾的圣严法师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正信的佛教》,我是90年代初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庙里看到这本书的。所以前不久圣严法师圆寂的时候,我专门写过一篇悼念文章,提到了这本书。文中,我说我知道圣严法师的大名,就是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庙,那是在禅宗七祖的一个庙里面看到这本书的。他讲的《正信的佛教》,就是正确的引导你修行,引导你生活,促使你逐步地净化自己心灵的佛教信仰,告诉你什么叫做正确的佛教信仰。

现在我们有一些佛教徒对佛教很有感情,但是我在跟一些居士佛教徒、或经常到寺庙里去的朋友交谈,试图了解他们的信仰的时候,他们却往往不知道佛教是干什么的?他会简单地回答说:“我信佛。” 我问:“你对信佛是怎么理解的?”“我有事情到庙里烧香啊!过年过节我跟朋友到庙里烧香啊,磕个头啊!”

我也曾经在一个火车上跟两个大学生聊天,大概是几年前了。一个朋友谈到他去年考大学没有考上,今年才考上,他说:“那主要是那一年我妈带我到寺庙里烧香,那个香没有烧好,另外,我去的那个庙不灵光,烧的香不灵,所以没有保佑我考上大学。” 我听到他这么说,很感兴趣,接着问:“你第二年去烧香了吗?”他说:“我今年考上了,因为我和我妈改到杭州的灵隐寺去烧香,灵隐寺很灵的。”这个学生后来考上了浙江的中国美术学院。像他这样的朋友是不是有佛教信仰?有的。但他是不是正信的佛教信仰?这就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像人们对佛陀的皈依,对佛法的皈依,对法师的皈依,确确实实是我们对精神的关怀、我们对事业的追求。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有佛、法、僧的加持,以及佛法给我们的关照。但是,是不是像这位考大学的年轻人那样,有要求了,就去寺庙里烧香。烧香烧的灵,就考的好;烧香烧的不好,就考的不好。这里面有一些问题就值得我们关注。至于我们在座的,都要在寺庙里读经,要修持,要以戒为师,要学文化,真正的理解佛教。其中,这说明了一个宗教社会学现象,我们可以把佛教的信仰可以分成有皈依的佛教信仰,以及经常到寺庙里走走、对佛教有感情的信仰两类;或者是以寺庙僧团为中心的佛教信仰,以及以在家生活为基础的居士型佛教信仰。

然而,这些佛教信徒究竟如何来实践他们自己的佛教信仰,表达自己的佛教信仰,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信仰来,真正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生得到觉悟。这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讨论以儒教信仰为内容的中国信仰。中国的佛教信仰,是2千年多前从洛阳的白马寺开始的。它作为中国宗教的传统之一,一直弘扬、发展到今天。所以,中国作为一个泱泱的佛教大国,是一个具有丰厚的佛教文化背景的国家,但它却是在儒家文化、儒教信仰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儒教就是以孔孟的学说、以儒教的学说为体系的一个信仰结构。比如说,我刚才在电视上还看到一个节目,叫做“新杏坛”,这是山东电视台做的,新杏坛就是当年孔子在山东,当时叫鲁国的地方开坛讲学、收徒,发展他的学说的时候建立的。杏坛也是儒教信仰的一个象征。但儒教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儒教是不是宗教?儒教是一门学问吗?这个有很多讨论,而且讨论的非常的激烈,现在还没有结论。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国家图书馆的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可能在座的朋友有的会知道,他在八十年代初就提过一个观点,说儒教是宗教,后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很激烈、很持久的讨论。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中国人,很多中国学者认为儒教不是宗教。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首先,“宗教”这个概念怎么界定?儒教是宗教的话,它的信仰核心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宗教”这个概念religion,它并不是出自中国汉语本身,是日本人把英语religion翻译成“宗教”,然后从日语翻译到中国来的。我们现在很多词汇都是通过英语、日语再到中国来的。比如说“社会”、和谐社会的“社会”两个字,也是英语翻译到日语,再到中国来的。

我们近年来在讨论中国宗教问题的时候,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宗教”这个词汇跟佛教有什么关系?跟中国人的信仰有什么关系?比如说在佛教里面,有教门之分,有宗门之分。在中国古汉语里面,“宗”和“教”也是不一样的,宗是主庙,宗字是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示”,宝盖头象征着是一个房子,“示”象征着一个祖宗崇拜的灵位或者是我们讲的牌位;“教”是伦理的教育,教育的“教”。而英语的那个“宗教”,讲的是对上帝的崇拜,以上帝的信仰为基础的一个神学,一个教育体系,一个信仰结构。它跟中国人的宗教不一样,所以中国的佛教跟这个就更不一样。在我们讨论中国信仰问题的时候,儒教是不是宗教就出来了,如果按照英语来讨论,我们都要信仰上帝,以上帝的信仰为核心来找的话,中国没有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没有作为宗教的儒教。

记得几年前,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有一次在美国费城开一个研讨会。开完以后,同行们一起讨论,讨论的时候分成两派:一派是在美留学的华裔中国学者,一派是这次到美国去开会的中国哲学界朋友。讨论的观点是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结果大家争论的非常热闹,面红耳赤。留学美国的学者认为,基督教是宗教,佛教不是宗教。因为按照西方的宗教概念来说,宗教一定要有一个神的崇拜为中心,比如说真主、上帝,然后形成一套信仰体系,形成一个宗教制度,这个叫宗教。信教就要跟着神,只有跟着神走,你的路才对,你才有生活的智慧。而佛教里,佛陀释迦摩尼虽是佛教的教主,但是他是人,因此大家认为,崇拜人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而大陆去开会的学者却认为,这个宗教是最好的宗教,是人文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是不强迫人信仰的宗教。这与其他宗教是不一样的。结果几轮论辩下来,也没有得出结论。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儒教里面也有。如果说儒家学说是宗教的话,那么他信的神是谁?有没有像上帝、真主那样大家都相信、都跟着他走、都皈依他的那么一个神?在儒家学说之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的神。中国的三大文化传统:儒、释、道,如果用西方基督教的“宗教”的概念来讲,好象都可以说不是宗教。但是在佛教的讨论里面,不管是法师的观点,还是学者的观点,都认为佛教即使是宗教,也不是向西方人那样的宗教,它是教育的“教”,佛教是释迦牟尼通过“教育”和“教化”来改造人的心灵的。如果心灵净化了,世界就净化了,因此我们常讲,人心净则国土净。

所以,中国人的信仰一定是要去相信一个神,才是自己的信仰吗?但儒教信仰以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中心呢?我们说,儒教有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天命、天、圣人和祖宗。可以说,天、祖、圣这是儒教的信仰核心。信天命,每一个中国人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天命观,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皇帝相信天命,则每一个皇帝登基以后均要昭告天下,自己“奉天成命”;老百姓信天命,只会把自己的命运,把自己一生的发展,把自己的坎坷,把自己的成功,都归因到一个天命的关照上面,老百姓是不可能去祭天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按照古代朝廷的法令,老百姓去祭天是要杀头的。

再说到对圣人的崇拜、怀念和祭祀,中国历代也都有。比如说我们现在对孔子的祭祀,对孟子的祭祀,对财神的祭祀,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祭祀,这都是对圣人的崇拜。如果按照西方宗教的观点来说,这个问题更复杂了,圣人是人,原来就不是神。

再比如说,现在一些人对毛泽东的崇拜,有的地方就建起毛泽东庙;另外,我听说在延安北部的榆林地区,就曾经有一个庙,它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塑像供奉在一起;同时,佛陀、观音菩萨、太上老君、王母娘娘也供奉在里面,跟毛泽东、周恩来放在一块。据说有关部门去检查过了,并告诉他们,建一个革命领袖纪念堂可以,但不能建毛泽东庙。还有一次,我到山西开会,在临汾也看到一个毛泽东神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祈求,有求子的,求官的,求发财的,求治病的,统统都到毛泽东神堂里面去了。

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习惯。我们不说这个信仰习惯是好还是不好,但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的信仰现象。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儒教的传统,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但是以西方的宗教的来评价、来判断,这是会出问题的。他会说你,那个是偶像崇拜,人是不能变成神的,你把人当做神来拜不是出问题了吗?而中国人的祖宗崇拜,每一个都是自己的生身父母,都有自己的血缘关系。但是对没有血缘的前辈,比如说对炎帝、黄帝的崇拜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我们讲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这是由对祖宗崇拜和圣人崇拜的一种变化而来的,这种变化把对先人和前辈的崇敬用悼念的形式,用一种类似于宗教的祭祀活动,使其结合起来。所以现在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都有这样的活动,而且越来越热闹,中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而且这也是传统文化信仰的一个深刻基础。传统的节日,传统的信仰习惯,往往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很多意义,比如说在佛教的盂兰盆节就是跟祖宗崇拜紧密结合起来的,因为佛教当时要进入中国,让中国人喜欢他,他不得不跟中国人原来的信仰习惯相结合。

中国的很多信仰,均带有儒教信仰的传统特点。但在当代中国,我们要找儒教的信徒却很难找。这两年,我们有学者、也有宗教界的人士想把儒教做成国教,甚至有朋友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央统战部,说把儒教做成中国的国教,来抵制全球化过程当中外来宗教的入侵、传统文化的流失,用于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重建。后来我跟朋友在交流的时候也问:“这个信写上去有结果吗?” 当然是没有结果。后来我见到到佛教界的领导和朋友,我问他们:如果把儒教做成宗教你们会同意吗?他们说这不是简单的同意和不同意的问题。因为,你说儒教是宗教的话,13亿或者是14亿的中国人当中,你怎么界定他是不是儒教徒?谁是儒教的教徒?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谁是儒教的教主?我们可以讲孔子是教主。像儒教里,类似少林寺这样的宗教场所有没有?也有,如孔庙、孟庙、文庙,像洛阳的关林也是儒教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关公的崇拜更多地被纳入到道教里面去了。十多亿中国人都可以说是儒教的教徒,那就是既是宗教又不是宗教了。

二.信仰实践的各项特点

任继愈先生的一位学生,也是我的朋友。他曾说:古代中国的儒教文化的发展,使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儒教,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为儒教的教徒。而那些从皇帝到下面县里面的官僚机构,都是像宗教局一样的管理机构,它们是管儒教的。

这就有点泛儒教化了。那么,儒教的教徒到底在哪儿?如果没有教徒,这个儒教就不能传递。最近几年,我只看到一个中国人,她公开的宣称她是儒教徒,这个人是河南人,就是因揭露河南艾滋病疫情而闻名的高耀洁女士。她是一个老中医,我看到《亚洲周刊》在采访她的时候,问:“高医生你为什么做出那么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她的回答很简单,她说:“因为我是一个儒教徒”。多年来,除了孔孟的后代以外,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说自己是儒教徒的。接下来,她解释为什么自己是儒徒呢?因为儒教叫我们要讲真话。这是一种很简单,很朴素的信仰,所以我看过以后就过目不忘。如果讲真话就是儒教的信仰,那么,这个教确实和西方宗教的概念不一样了。这样的一种信仰,就是儒教信仰体系。

因此,我们在考虑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以及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观念和方法来予以解释,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自己固有的信仰?所以我说,中国信仰结构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社会在变迁,国家的发展形势也有所改变,中国信仰的好多东西也在变。虽然基本的东西没有变,但是我们外在的生活,对信仰的期待却在不断改变。所以从1980年代过来的中国人的信仰危机,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中国人的信仰危机解决了吗?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可能都解决了,当然还有好多人还没有解决。虽然大家能达致共识,认为信仰危机的现象应该解决了,但是真正的信仰和信仰重建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我认为,个人层面的信仰问题有些已经解决了。因为我们现在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了。你可以信佛,或者信真主,或者信上帝,甚至可以信灶王爷、信财神爷。现在做生意的人很多都信财神,这是民间信仰,又是道教信仰。甚至有人可以信自己村庄的一颗老槐树,村旁边的一个大石头,这个是当地的乡土信仰。当地的人想要过日子,要好好的过,他就要求那棵大树,要去拜那个石头,这个也是他的信仰。据说,毛泽东当年生下来的时候,他妈妈就带他去拜过一个石头,所以他小时候的名字叫“石三伢子”。

我前不久看了一篇博士论文,讲的是东北的某山村里的一个信仰变迁。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把村里信仰的两个大石头,用炸药给他炸掉了。这两个大石头,在他们的村边,很奇怪也很神威,一个象征青龙,一个象征白虎。文革“破四旧”,就把它们作为封建迷信用炸药炸掉了。

可是,这两个石头被炸掉以后,这个村里很多人都莫名其妙的得病,陆陆续续接着死了十来个人,而且都是中青年。当时村里人对此事情,不敢分析,也不敢说,如果说,是因为两个石头被炸掉了才导致村民死亡的,这是要出大麻烦的。后来改革开放了,有人提出说,这十年过的很不踏实,就因为两个石头炸掉了,弄得村里头的人都人心惶惶的。于是乎,大家觉得要恢复对两个石头的信仰传统。在他们村里的传统就是那两个石头。

但是,这两个石头已经找不着了,结果,村民们又从别处找来两个石头放在那里,做了一场宗教仪式,并且请了法师过去,才把青龙、白虎的祭祀又恢复起来了。现在每年过年、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时大家都去拜,甚至是全村人都过去拜。结果,那个村里的人都好了,没有人生病了,没有人离奇地死亡了。你说这个怪不怪?

这就是多元的、多样性的中国人的传统信仰现象之一。我们可以很简单的用封建迷信把它否定,但是你否定不了这一个村落的人,他们觉得这十几年没有这两块石头,他睡觉都不踏实。这就是他们的信仰。

你说,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所以我们就很难用一句话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么丰富,我们经常讲儒教、佛教、道教是中国人的三大文化传统,实际上我们还有很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或者叫做民间信仰、民间宗教这个传统。这个信仰与儒、释、道三大文化传统相比较来说的话,可能更加丰富,跟中国人的信仰、精神,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关系则更加密切。

以上海为例吧!上海每一年的大年初四晚上十二点,到大年初五的早上,有一个活动叫“迎财神”。初四晚上的十二点,鞭炮放的震天响,而且往往比迎新年的鞭炮还厉害,这就是迎财神。初五早上的时候,就是送财神。因为江浙这一带经济很发达,人们逐渐认为,赵公明元帅变成了财神,主持正义,主持公道,人与人之间要讲究一个诚信,在生意当中要给人一种依靠。于是很多人信财神,希望财神能保佑各自发财。在座的可能觉得财神信仰没有文化,但是这种现象却表现在很多有文化的地区。据我现在了解,很多企业家、老板,他们好多都有财神信仰。

昨天晚上,我去拜见了你们的方丈永信大和尚。永信大和尚就提到,佛教要再往下发展,就必须有一个文化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民间信仰。如果民间的信仰丰富了,能够繁荣起来了,有很自由的发展空间,那佛教的发展就在这个基础上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它们两者是能够整合起来的。因为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是跟这个社会,跟这个社会的文化,跟这个社会的人的信仰习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佛教也等于悬在空中。我觉得永信大和尚的这个想法,是对中国佛教、对中国文化信仰很独到的理解。

因此,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讨论中国信仰的时候就要以儒教的信仰为背景,当然还要其他很多丰富的背景。我在这里要跟大家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到信仰,它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在“信仰”的前面加一个定语,加一个名称在里面,就可以分出政治的信仰、民族的信仰、社会的信仰、道德的信仰、文化的信仰、民间的信仰、宗教的信仰。因此,当我们把信仰前面都加一个词汇出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问题讲的更清楚。这就会呈现为信仰政治、信仰民族、信仰社会、信仰道德、信仰文化、信仰民间和信仰宗教等等现象。其间就有很大的差异。

至于宗教信仰,目前中国是指五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现在也可以算一个宗教;还有我们今天讨论的儒教或者是孔教,在香港已经算一个宗教了,香港叫六大宗教。而我们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神论的信仰,实际上却在政治信仰当中。我们说的民族信仰,例如广西的壮族有自己的信仰,云南则有傈僳族、白族、傣族等,他们既有自己的民族信仰,有些族还有佛教信仰。而伊斯兰教在中国更是十余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它既是世界性的宗教信仰,同时也是这些民族的族群信仰。

社会信仰则跟我们讲的儒教的信仰很接近。比如说我们讲的中国社会、美国社会、日本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很抽象的,但是具体的社会呢?我们这一群人在这个大殿里面讨论中国宗教信仰问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小的社会,有一点像团体的信仰。在中国还有行业的信仰,我们有“360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每一行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爷,这个有一点像社会信仰。比如说做木匠的崇拜鲁班,做小偷的崇拜水浒里面的时迁。

那道德信仰是什么呢?中国人的说法最简单的,做人要诚实,讲话要讲真话,做事要做好事情,这个是儒教的伦理要求。但道德信仰是要以宗教信仰为背景的,没有宗教信仰为背景的道德是会出问题的。因为在传统的社会,社会的维系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是靠宗教、靠道德的,而现在的社会除了靠宗教、靠道德以外还靠法律,以此保障大家能够正常的交往。

但是,如果做好人是为了一个先进,为了得一个“五好”、“三好”的称号,这个当然也没有错。不过,用佛教的话来说,如果人们相信有三世果报,相信有因果的存在,所以对这个因果有一种敬畏,有一种害怕,人们才做好人做好事。这就不是为了现实的功利,不是为了一个表扬,不是为了一个美好的说法。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和宗教信仰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但是其影响结果则是不一样的。

具体到文化信仰,其实我们刚才讨论的基本上都可以说是文化信仰,像儒教的,甚至佛教的一部分,道教的一部分,基督教的一部分,都可以说具有文化信仰,就是对这个文化体系,对这个文化传统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叫文化信仰。

民间信仰,同时也是民俗信仰,信仰的民俗。我们刚才讲的,人们借助于民俗、习惯而对一棵树,对一个石头,灶王爷、财神爷这种信仰,大都可以叫做民间的信仰。它和民间社会的权力秩序、交往关系、民俗习惯等等,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最后一个是宗教信仰,因为我们在座的都是佛教徒,所以宗教信仰很好理解。但究竟什么是宗教?这个却不好解释了。因为人们对宗教的理解不一样,宗教信仰就不好说了。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我们现在的信仰现状究竟有多少人?他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

十几年前,声称自己没有信仰的人数高达16%,但是最近出来一个研究数据表明,认为或者告诉别人自己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大概是3亿左右,但是没有告诉别人,却具有较高宗教认信的人数可能就不止三亿了,这中间的百分比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左右。认为自己有信仰的人,和认为自己是宗教徒之间的差别很大。很多人他信仰某种宗教,但是他不是宗教徒,这种现象很复杂。

因为中国人往往把很多的信仰纠缠在一起,不一定讲的清楚。按照党的政策的规定,共产党员是不能信仰宗教的,这个也是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一个前沿问题。可是,共产党员要有自己的人生关怀,有自己的社会关怀,有为大家做一些事情。所以在公共信仰方面他是属于政治信仰,而在他的人生和生死关怀的层面上就是他的宗教信仰。我也碰到很多朋友说,他退了休以后才想去相信宗教,比如说做一个佛教徒,或者做一个道教徒,那为什么退休以前就不行呢?这个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

在座的都是佛学生了,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中国人的信仰的问题,跟这个小故事紧密关系的,我也觉得这个故事很典型。有一次我上完课要下课时,然后一个女同学跟我说:“李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深的困惑,我不知道怎么办,请你给我出出主意。”她说:“我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我的父母和姐姐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我从小就跟他们到教堂里面去,我也很喜欢基督教,也想成为一名基督徒。我正准备受洗。

受洗就是获得一个资格,就像真正的佛教信徒要皈依,要经过这么一个礼仪的。我说:“那你有什么困惑呢?你可以自由选择,我们《宪法》规定的,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她说:“我在学校表现的很好,对老师很尊敬,跟同学相处的很友好,我又进了党校学习,现在又是入党的积极分子,而这和基督教两者之间有矛盾。”我说:“矛盾在哪儿?”她说:“按照我们受的教育,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不信宗教这是唯物主义的,所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冲突,这边要我入党,那边要入教怎么办?”

这个问题,实际反映了目前中国人信仰的一个很深的困惑。在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的问题当中,这确实是很难以面对的。不过她用的概念很老化,比如说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把宗教信仰都讲成是唯心主义的。按照原来的传统说法唯心主义就是要批倒、批臭的。因此,她要问怎么办?

我想一个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你回去自己考虑,或者你入党,或者你信教,但是我做宗教研究的良知不允许我这样回答。我灵机一动给了她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我说:“你回家去看两种书,跟两种人讨论,讨论两个问题。一本是《圣经》,把西方文化、西方历史的书找来看一看,好好看一看基督教跟西方文明的关系是什么?读读《圣经》里面讲基督教的信仰是什么?还有一本书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革命史》。你把这两种书比较,然后你找党员去了解一下对基督教的看法,找基督教的人去了解一下入党的看法,你去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我们再讨论。”

我这么回答是因为有一个考虑,我们不能简单的给她一个答案,因为这个东西确实没有一个答案。大概半年后,我又遇到这个女同学,她说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她入党了,因为要考公务员了。至于另一个问题,她说以后再说。按照我刚才的说法,是不是退休以后,她会再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我喜欢讲,因为它很有典型意义。所以,即使是这个问题两年过去了,我还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我现在也没有答案,尽管我作为一个学者,我还在跟朋友、跟政界、学界、教界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个女孩子是为了功利,她要考公务员才入党。事后,我了解了一下,在考试的时候,比如说两个人的分数、条件、资质都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是党员会优先考虑,这个是潜规则,这当然不是制度规定。所以像这样的现象,如果你们在座的朋友关心一下佛门以外的事情,关心一下佛门以外的中国人在想一些什么的时候,这个问题你们也会碰到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从信仰类型学来说,不同的信仰中间,有时候就会有一些矛盾的。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信仰从心灵开始的和谐关系是很重要的。但那个女生,她的困惑没有解决,她只是用一种现实的利益的追求把这个困惑给压住了。她想到是为了生活,想的是为了现实的利益。所以很多中国人的信仰,不是为了去找一个真正的关怀,不是为了那么一个教义、那么一个信念、那么一个人、那么一个神。有时候,中国人就是为了求平安,为了治病,为了发财,为了升官,他们才去寻求宗教信仰或信仰宗教的。虽然这些也没有大错,但是当你迈进信仰的大门后,又该如何作一个真正的信徒呢?这中间还有很多的过程需要走,用佛教的话来说,还有供你去参的,去修的很多环节和步骤。

三.何种宗教,如何信仰?

现在我再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信仰究竟是什么?对此,我们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

一般说来,信仰是一种希望,信仰是一种真理,信仰是一种信任,信仰是一种寄托,信仰是一种道德,信仰是一种宗教。

这里罗列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很小的一部分。信仰的定义之中,大多包含有对人生的希望,对社会的希望,包含有对真理的认识和追求,包含有对人的信任,对自己的信任,而宗教信仰则包含了对神的信奉等等。

另外说到寄托,寄托分很多的层次,最高的寄托,最低的寄托,就好象一个政党一样,最高的纲领,最低的纲领。而你终极性的寄托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终极关怀。什么叫做终极关怀呢?人们在自己的一生当中,有很多的关怀,但是有一些志向不是终极的,是暂时的。因为这些关怀总能实现,而实现以后就没有了。

从佛弟子来说,成佛就是一个终极的关怀,心灵觉悟是一个终极的关怀,因为你永远在接近,永远在这个修行的过程当中,你时时刻刻面对着很多问题,你可以成功很多,可以失败很多,但是有一样东西在你的背后是不变的,这个不变的东西是最高的,最后的。在你死以后,在你生以后,它始终关怀你,这个就是终极关怀,就是信仰最本质的、最基本的特征。

以上我们一直在讨论信仰,那么宗教是什么呢?宗教是对信仰的一种整合,是对信仰的一种组织。有很多很多的关怀心灵的方法,宗教就是把它们组织起来,把对人的关怀组织起来,并且集中在对神的皈依之上。所以我们要有少林寺,要佛门的戒律,要有佛教、寺庙的很多的管理,因为这些关系,能够使大家聚合在一起,让自己的信仰有一个交流,有一个沟通,有一个修持和努力上进的环境,这个就是宗教。

因此,这里给大家一个有关信仰的定义,即特定的一个具体的文化群体当中的、有共同目标的,可以分享的,可以共同选择的价值理想、超越承诺。这个定义跟刚才的那个定义相比较的话,它更加教科书一样,就更加专业化一点。刚才那句话说,信仰是一种终极的关怀,是最后的、最高的、是最基本的,你生生死死,你成功失败,你喜怒哀乐,它都在关怀着你,始终伴随着你,这个就是信仰。

这个是关于信仰的最一般的定义,它是一种自我超越,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信仰可以获得精神,可使生活充实。所以当你们去跟很多人交往的时候,甚至在佛门修持和修养生活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修养好的人,精神气质就不一样,他有一个脱离尘世的精神状态。所以从外在、一直到内在的,通过信仰生活都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信仰的本质,代表了每一个人要超越自己,要出离这个世界,要进入那个超越世界的一种精神活动。

另外,信仰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结构。比如说,你信佛,我也信佛,你也是佛教信徒,我也是佛教信徒,我们都是同道,都是同参,因为我们都有佛教信仰,所以很容易走到一起,很容易进行交流。所以说,信仰还是一种交往关系,同样,其他宗教也有这样的功能,也有这样的作用。比如你信主的、我信基督教的;你是穆斯林,我也是穆斯林,大家就很容易交往。在这样的基础上,人很能够互相理解,彼此信任。

比如禅宗讲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就把这些信仰特点同时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甚至在吃饭、走路当中了。你只要有这么一个信念,时时刻刻在主导你的精神与觉悟,把那些外在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污染你的东西全部去掉,不管是睡觉、走路、做事、讲话,你都在一种觉悟的过程当中。所以它是一个整合的现象,各种方面都可以整合进来。这就是说,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处于同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就能够构成一种社会认同,生活模式。

诚然,中国人的信仰生活跟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信仰生活有点不一样,就是不一定要大家聚合在一起,也不一定非要到宗教场所来。他可以把生活跟信仰视为一体,在生活当中活出信仰来。虽然基督教和佛教都是世界性的制度宗教,但是这个制度对信仰的实践要求则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中西信仰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

中国人的信仰不一定跟宗教有关系,也可以跟宗教有关系,所以神圣和世俗的界限不是很清楚。佛教经典经常讲的出世、入世,既是出离这个世界,同时也在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觉悟不是出离这个世界的,我们一定是在这个世界当中的,同时使自己的精神和觉悟高出于这个世界。我们做法师的出了家,只是出离了在家人的烦恼,出离了在家所带来的那些麻烦,而不是离开这个社会,而不是息影山林,他的关怀是跟这个世界的在一起的。这就是出世间和入世间的关系,但是我们跟基督教比较有点不一样,中国人关心的此岸的世界和彼岸的世界,有天堂,有地狱,佛教是讲“三世因果”,“三世因果”的关系实际上是把神圣的世界,彼岸的世界,此岸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刚才讲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就是把神圣的生活,比如佛门的清净的要求,放到你平常的日常生活,睡觉、吃饭、走路、讲话、做事情当中去了,它没有严格的界限。佛在哪里?在你的心中;净土在哪儿?在你的修行当中,在你认真做人做事当中,在你心灵的净化的过程当中。佛不在外面,佛在你的心里面。

讲到这里,我用一个大家熟悉的公案,举例说明中国人的神圣和世俗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经,就讲到如何觉悟,要去烦恼。小和尚问,“师傅,你帮我去烦恼。”老和尚就让旁边的小法师把这位小法师拎殿门外面去,小和尚一会儿就给揪到殿门外面去了。这个小和尚大惑不解,没有想清楚,师傅怎么这样?师傅接着对下面的徒弟说,“你们看这就是烦恼,我们就把他拎到外面去了。”我们对这个公案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就说明了一个修持当中的现象,心灵是怎么净化的?我们要保持心中的净土,就是让外面的烦恼不在你的心目中存留,始终把它排斥在外。所以真正的修持当中神圣和世俗,此岸和彼岸是在一个过程当中的。

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徒弟问师傅说,“我最近的心不安,我心里老不踏实,你帮我安,把心给安好!”师傅说,“你把心拿出来,我帮助你安好。”这个公案我相信在座的朋友都会熟悉的。徒弟说他的心在哪儿?你拿出来给我看,你拿出来给我看我就帮你安装好,拿不出来,心在哪儿?在你的认识当中,在你的生活当中,在你的修持当中,在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而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别人那里,也不是在师傅那里,也不是在徒弟那里,你拿不出来。说明信仰和生活是一个整体。

像基督教的信仰生活,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对基督教信仰的生活有所体验,因为我做宗教比较研究的关系,我既研究基督教,也研究佛教,也研究儒教,在研究当中我觉得他们信仰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他会说,“主啊,我今天怎么样?主啊,我用耶稣基督的名义向你祈祷,希望你保守我的安全,希望你保守我的健康,希望你给我安全,希望你给我智慧。”他总是要从外面给你的,我在这里不跟大家说好还是坏,我给大家说信仰生活不一样,看出这中间的不同。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生活表达,所以佛教的信仰它不分别信仰的生活和日常的生活,而在其他的宗教当中它要把它分开来的。中国的信仰跟宗教有时候没关系,有时候有关系就在这儿,我只要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我处处时时都注重自己内心的净化和对外在污染的排斥,那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真正的佛教信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现任的中国佛教协会秘书学诚法师,我大概好几年前就到福建的广化寺去拜访过他,其中他在主持福建佛学院的工作的时候,他就有一门课叫“比较宗教学”。我当时很感叹于学诚法师,他就要佛学院的、甚至是广化寺的法师到附近的教堂去,去看基督徒怎么过宗教生活的,他们怎么做礼拜的,希望佛学院的佛学生看基督徒的书,理解一下上帝的信仰是什么,怎么才叫一个基督徒。当时我走访的寺院,拜访的法师不少,学诚法师这么一说我非常的感慨,他说,“你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你自己的信仰是什么!”他就请牧师,请能够上课的基督徒到福建佛学院去上课,上“比较宗教学”,他觉得有比较才有鉴别,才知道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另外的一种信仰是什么?基督教来到中国,很多基督徒都知道,他们面对的最大的一个对象就是佛教信仰。

三百年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最初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和尚,在广东的一个庙里穿上僧衣,把头发、胡子剃掉,然后就是一个和尚的样子来传播西方的宗教。当然后来这个过程非常的曲折了。现在三百年过去了,佛教和基督教可以自由的对话,在对话当中,才可以使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宗教发展的更好。今天跟大家交流,也是想通过这种比较,来看中国的信仰是什么样的?刚才已经跟大家提到了汉语的宗教概念和西方宗教概念的不同之处。

那么,中国的儒教信仰在这么一个中国人的信仰背景下面,中国人的要求之下,它有什么特点?像视死如视生,中国人面对生死的困惑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关怀,怎么表现呢?这里列举的都是儒家学说里面最主要的一些概念,我们从最下面看起:视死如视生,我们孝敬父母,我们敬天法祖,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把自己活着的时候把握好了,然后死的问题才会清楚。基督教可不一样,基督教是未知死焉知生,把死亡的问题弄清楚了,才把生命的问题弄清楚。中国的信仰恰好是两个明显的对比。

中国人最后的关怀是什么呢?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人的不朽,这个跟西方文明的不朽有一点不一样。西方文明的不朽以道德的至上、知识的追求然后达到灵魂的不朽;中国人的不朽就是讲道德,讲你在社会上做的贡献,讲你说的话要说的好。那么这个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很早的,两千多年前就有的;立节是近代中国人魏源提出来的,就是人还有道德节气,这是中国信仰、中国儒教信仰的核心。比如说我们讲一个人去世以后,我们悼念他永垂不朽,我们不是说他的肉体不朽,也不是说他的灵魂不朽,而是说他的德、功、言、节的不朽。他的道德,他的言语,他生前做的事情,简单的说精神不朽,这个就是有很重的、很强的文化要求。刚才跟大家讲的中国的信仰当中,不会把彼岸的世界,死后的世界跟生命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打断,两者是打通的,中国的不朽不是灵魂的不朽,直到现在都可以看到它的痕迹。

在儒教的信仰结构当中,中国的儒教是一种比较,它绝对不是用西方的宗教概念能够概括出来的,中国人的宗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比如说梁启超曾经讲过的“中国人如果要有宗教是伦理的,注重于道德教化的,注重于读书教育的,注重于礼仪文明的这样一种宗教,注重于拜天、拜祖、拜菩萨这样的一种宗教。”所以当西方人到中国以后,他就到处在找,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啊!中国人没有宗教我们就给他传宗教,这个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不太理解的,但是中国的宗教确实是有,只是跟他的宗教不一样。还有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他不会集中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经常到少林寺来的是香客、是信徒,集中在一起的是僧团佛教,都是我们的法师集中一起的。但是基督徒不一定每天要集中在寺庙里,如果说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礼拜天要到教堂去的,要去做礼拜,要去祷告。那我们的佛教信徒礼拜天不会到少林寺来吧!不一定,下午我就会跟大家讨论的,中国的佛教在改革,在变化,现在有一些寺庙就要把这些在家的佛教信徒要聚集起来,要让法师来讲经,给他讲什么是正信的佛教,给大家讲一讲你这段时间在学佛当中有什么痛苦?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不通的?或者有什么经念?但是原来的传统不会把这些佛教信徒组织起来,聚合起来,所以我在这里说了是一个分散的,很松散的佛教传统,你愿意来就来,你不愿意来就不来。所以我们说有时候中国人的信仰习惯是什么?在特殊的时候,有特殊的需要,才想起有自己的信仰。比如广泛的、普遍的佛教徒,我指的是在家的佛教信徒,过年、过节、旅游,或者是有事情才到庙里去,才想起来请教法师,当然这是比较松散的。而台湾的佛教不一样,我们讲的台湾的山头佛教,他就是要把这些在家的信徒们聚集起来,集中起来。下午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现在就先谈到这儿,所以目前来说中国的信仰,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信仰的生活状况和他平时要集中起来的,像宗教组织那样的过生活还是不一样的,这个是一个分散的结构。

讲到儒教的时候,它就更是一个松散的状态。因为我们的佛教、道教是一个有组织、有制度的宗教,我们有法师,我们有道士,但是儒教,像法师这样的人到哪儿去找,像宗教师到哪儿去找?皇帝祭拜祖宗的时候,我们看到有祭师出现,祭拜祖宗的时候,家族里面的家长、前辈、长辈是主持祭祀的人,但是平时找不到。那么我们去哪儿找,在诗书里面,书院里面,像我们附近的很著名的嵩阳书院,书院里边的老师相当于寺庙里面的法师。

儒教的信仰比佛教的中国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从印度开始,佛教就有庙堂。儒教如果说他是一个宗教,他有教堂吗?学校就是他的教堂,家庭就是他的教堂。所以西方人来到中国问,假如说儒学是宗教,他的宗教组织在哪儿?后来他们说家族、家庭就是他们的宗教组织,家族成员就是他的宗教成员,整个中国就成为一个宗教了。现在看来他们的观点是不对的。儒教是在生活当中,在教育当中,在礼仪当中表现出来的宗教信仰方式。

比如说,一个家族在祭拜自己的祖宗的时候,体现出来的宗教信仰,这个家族成员都是这样的信仰的,没有的信仰就不会从事这样的活动。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活动是一种纪念活动,是悼念活动,就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里面讲的,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都要开一个追悼会,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这是一个悼念的仪式,但是这悼念仪式就有很深的儒教特点在里面,我们每一个家族和家族成员在祭拜祖宗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信仰特点。

像这样的一个信仰的特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当我们来到儒教当中,要找哪一些是儒教?哪一些是像道教、佛教这样的法师和道士的时候,我们上哪儿去找?我们可以看第三个方面,这样的一些宗教的活动和信仰的表达,一方面是交给国家,一方面是交给那些有传统的,我们叫做神汉巫婆的那一部分人,比如说家族式的祭拜祖宗,有时候会请法师请道士到家里来,有时候是请民间的有宗教职业习惯和背景的那些人做的。一方面是交给国家。比如说皇帝祭天,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祭炎帝、祭黄帝、祭伏羲、祭夏禹这些活动都是交给国家的,我们自己祭拜祖宗就是自己在做的,这个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分别。这个分别,目前在这里跟你们讨论起来当然可能会比较复杂,这就是说中国人的信仰,一方面要靠整个社会发展,一方面要靠个人的文化和个人对这个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这两个方面要结合起来。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信仰现状,在座的年轻人可能对这首诗不太熟悉了,我们年纪大一点的都会知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这也是一种信仰,这就是我前面给大家讲的政治的信仰,主义的信仰。他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因为这种信念和对真理的追求可以改变自己对生命,对死亡的态度,这也是有一种神圣性的关怀在背后的,也是当代中国信仰当中必须面对的。

四.中国信仰的四大模式

归纳起来讲,中国的信仰大致有四重结构:官方的信仰、学者的信仰、家族的信仰、民间的信仰。

先从民间的信仰讲起。佛教在民间的信仰当中有很深的根基,民间的庙里面,摆了一些地方神灵的时候,观音菩萨这些的佛教的信仰符号都可以看的到。比如说江南有一些特点,在过年的时候,春节的时候他要把这里周围的所有的神、庙全拜遍,所有道教、佛教,什么青龙、白虎全要拜遍!按照民间信仰的某种逻辑,宁可错拜,不能漏拜。如果不拜遍,他说这一年会过不好。

记得我有一次春节到浙江去做社会调查,那是在温州附近的一个乡村里面,我就在一个庙里面,庙里面供的是孙悟空,明显是道教的,有一群老妈妈在那儿拜,拜的很虔诚。拜完以后,我就跟她们聊天,我说,“大妈,春节来烧个香,心里很愉快吧,求一个吉祥。”“对啊!”她说,“我来这里求观音菩萨。”实际上,上面供的是孙悟空,我说,“观音菩萨的庙还有吗?”她说,“有!我们要把村里周围的庙所有都拜遍。”我觉得这个老妈妈也很虔诚啊!她尽管不知道他供的是孙悟空,不是观音像,但是她心里的信仰是观音的信仰。这在民间的信仰是一种很生动的表达,她讲不清楚,但是她有这个信仰,家族的信仰。

近代有一个著名的佛教居士叫陈海亮,写过一本书叫做《佛化家庭》,就是要使家庭生活佛教化。咱们前不久在“佛教在线”的网站上还专门讨论一个佛化婚姻。因为佛教要与时俱进,用佛门的话来来说叫契理契机,就是我们现在的青年人赶时髦、要洋化,结婚的时候到教堂去证婚,有的不是基督徒的也希望到教堂去证婚。但是我问过教会的人,不是基督徒的也能够到教会办婚礼吗?他们说,男女双方有一方是基督徒就可以了,或者两个人有一方没有,但是你有一个人希望以后受洗成为基督徒的,也可以到教堂去证婚。证婚以后有一种神圣感,我们是在神的面前交换过戒指,说明我爱你以后我们才能结婚。

现在佛教也在改革,所以我们在讨论佛教徒的婚姻到寺庙里去做,在佛菩萨的面前,咱们也立一个相互恩爱、白头到老的,互相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的这么一个誓言,使婚姻得到一种神圣的证明。这个问题现在正在讨论。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家里面老人信佛,他也会多多少少影响家里面的兄弟姊妹,去接触佛教。因为中国人去接触自己的信仰,往往会通过家族关系的。

面对基督教的传播,接触基督教的人很多也是通过家庭的。他们会先找一个人,由于一般都是女方说了算,所以他们先把家里的家庭主妇搞定。她信了以后就要求自己的老公和子女礼拜天到教堂去。但是也有些人,家里有人信佛了,她在家里摆一本佛经,设一个佛龛,或者跟大家讲一点佛教的道理,这是家族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很多是这样过来的。

学者的信仰更有趣,也更丰富。我就知道我们很多的学者,比如说研究佛教的信仰佛教。这种信佛教的方式不是一般的信仰,而是皈依,是最正规的信徒;研究基督教的,受洗成了基督徒;研究儒教的到孔庙里去,把唐代、汉代的衣服给换上,尊师祭孔,而且用传统的礼仪去下跪,跟佛门拜佛的礼仪不一样。

学者的信仰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他自己追求的那一种学问,他要讲的东西很喜欢,很偏爱。他相信天地之间有真理,这个就是学者的信仰;但是学者还有一个信仰,他通过他的研究,他的教育,比如说他教学生,或者是他写书,把佛门的东西,把儒教的东西写到里面去,他表达的是一种信仰。所以学者的信仰更丰富,他研究什么,他会偏爱什么。

官方的信仰特别复杂,比如说做官的个人信仰,和做为一届政府和政党的信仰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有关系,就是两者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但是做官的人,其个人信仰就很丰富了。我们前面讨论过,作为共产党员是不能信仰宗教的,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他自己对宗教的理解中也会包含了一种信仰态度在里面。比如说,我们讲你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是为大家服务的,这是公共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他对生死的态度则跟信仰就有关系。这是私人的事情,这是个人的事情。怎么去处理这个矛盾?如果从一个政府、一个政党的层面上,信仰上相互尊重,无神论和有神论可以和谐相处,这没有问题。但是在个人层面,这个问题可能有待于未来、有待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来,才能做好处理。

某年,我在社会调查的时候,就碰到一些做基督徒的、做佛教徒的党员干部。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些信仰之间没有矛盾吗?很多人说党章规定共产党员不能信宗教。实际上,宪法里面对此没有写过,我们的党章里面也没有这个规定。他们会说:“没有啊,我在党里面,在国家政府机关里面为大家服务,勤勤恳恳,毫无问题,但是我的信仰是我自己的生和死的问题,我用我的信仰来关怀我生和死的问题,我个人的心灵、精神上的困惑,只好用个人的信仰来解决。”我觉得他们讲的很好啊。

在温州一个著名品牌的皮鞋专卖店里,年轻的营业员、售货员都清一色的,佩戴了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徽。这使我大吃一惊。温州号称小巴黎,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受关注的一个城市。我当时想,温州宗教很发达,现在的社会情形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宗教就发达;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宗教也发达。原来我们的传统理解是,经济发展,宗教慢慢就消亡了,但我们现在河南的基督教发展很厉害,佛教也很活跃;江南沿海地区,宗教、基督教、佛教都很活跃。

我一看他们的专卖店有那么多人带团徽,我就想,其中肯定有宗教徒。果然,我随便一问,他们有的是基督徒,有的是佛教徒。我说,你们共青团员按规定是不能信宗教的。他说:“没有关系,我们没有矛盾,这是我个人的事情,我做行业是帮大家服务的,没问题,你看我们在商店里为大家服务,为顾客服务都做的很好。”他把这个矛盾给解决了,在他个人的层面解决了。但是,在制度社会的层面,一个政治组织,一个国家的层面,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这还有待于讨论。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中国信仰的四重结构,是因为中国的信仰传统,因为中国人最关心的就是两个事情:一个是怎么把国家治理好;一个是怎么把个人治理好。修身齐家是讲个人,治国平天下是讲国家。这两块信仰,一个是国家层面的,一个是个人层面的。佛教进来以后“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因此,中国传统的信仰结构,跟国家很有关系,跟个人也很有关系。我们怎么把这个关系处理好?下午我们可以再讨论。

官方信仰是一种对国家治理的,一种政治化的信仰。举例说来,传统的道教信仰是民间发起的,是强调礼仪教化的,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该是强调精神文明的。而举行国家的祭祀,就是国家大事,是国家政务;比如说,要祭天要封禅,又是祭天,又是封禅的,这就是国家的事情。然而,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个人的信仰关系。

就儒教和信仰来说,作为一个儒家的知识分子信仰,他本应该有三重功能,宣教的功能,哲学家讲道理的功能,还有政治家希望哪一天可以做官了,把国家社会治理好的政治家功能。所以,信仰很好玩的,很多内容在里面。

民间的信仰,除了刚才讲的那些信仰外,实际上它就一个特点,即什么都信,只要他觉得哪一个神对他能有好处他就信,这是民间信仰的特点。这也是鲁迅讲的,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是没有坚信,什么自然的、人物的、职业的、野鬼的,他们都可以信。不过,从1949年以后一直到80年代以前,中国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好象发展的比较曲折。这是因为我们在破除迷信的时候,民间信仰基本上都在打倒之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社会在改造,在进步,所以民间信仰慢慢就出来了,也得到恢复。

至于家族信仰,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家族信仰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你不是我家的人。你信的东西可能跟我不一样,会有一些麻烦出来的,因为它不具有普世性。比如,你不是这个家的人,你去拜他的祖宗没有用;很多人会认为,不是你的祖宗,你祭祀就等于是拍马屁。所以我们在一些地方看到,在每年7月半鬼节祭祖的时候,人们会在地上用一个粉笔,或者用白灰划一个圈,表示祭祀与被祭祀的家族范围。因为他烧的纸钱,乃是在这个圈里面烧的纸钱,只有自己已经去世的亲人才可以收到。如果没有这个圈,家里面的先人是不会收到的。这就是家族信仰的特点,是有局限性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是传统的说法,现在也可以看到它的信仰痕迹。

从中国信仰的实践特征来说,实际上是权力的、哲学的、伦理的、宗教的各种因素都在里面。下层老百姓偏重于什么都信,只要你对我有好处;学者是偏重于讲道理,从知识上,从学术的层面来讲;统治者偏重于政治化,对治理国家有好处的,对社会稳定有好处的,关注的是政治化信仰。所以不能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中国人都有信仰,就是信仰的时间特点不一样。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他信仰的都不一样。台湾有一份数据表明,信佛教的人,大多是很有钱的人和不太有钱的人;白领阶层、社会管理阶层信基督教的多;农村的,信民间信仰的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方式,他选择的信仰方式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想指出的是,面对信仰危机,或我们讲信仰的时候,要分清楚是哪一种信仰。中国社会曾经流行的信仰危机,究竟是指哪一种信仰?我想肯定不是指佛教的信仰,肯定也不是指道教的信仰,可能是儒教为主体的一种社会信仰,一种关系到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一种信仰,所以个人信仰导致了个人的危机,社会的信仰导致的是一种社会的危机。它们不一样!

现在我们好多人都走出了这一个怪圈,基本上信仰的问题解决了,宗教自由发展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但更多的发展,更多的问题还在后面。当我们要了解信仰、寻找自己信仰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信仰可以包含有很多的内容,宗教也可以包含有很多的内容,而不仅仅是烧香拜佛就能够解决的,也不仅仅是走进教堂向上帝祷告就能够解决的,也不仅仅是拜拜孔庙、祭祭炎黄就能解决的。它们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复杂了。

寻求真理可以去找信仰;个人安慰可以找信仰;要救赎、要忏悔可以找信仰;个人的要求可以找信仰;个人的命运顺利不顺利,人际交通有没有问题可以找信仰;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往生净土等等,这些都跟信仰有关系。个人的精神境界跟信仰有关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跟信仰也有关系。

然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信仰,如何把我们的日子过好,把我们的生活净化好,把我们的信仰维系好并表达出来。所以这就是要有一种信仰认同,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仰的社会理想,它会把我们的社会做的更好,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我想,这也是佛教与现代中国社会一个紧密关系的题目。所以,今天上午就讨论信仰的关系,下午专门讨论佛教跟社会建设的关系。这个问题,与在坐的各位朋友,与各位法师,与佛门佛教、与在家的佛教信徒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作者:李向平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