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宗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尕藏才旦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已有悠久的历史,信教群众达上亿人。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众面,覆盖了整个中国大地。今天,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一伟大历史时期,如何认识和摆正宗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
宗教在哪些方面可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是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稳定、统一是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而宗教恰恰在稳定社会、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能作出自己的贡献。如佛教的报“国土恩”,基督教的“和平”、“博爱”,伊斯兰教的“宽宏”、“安宁”等,都谋求的是和平、和谐、祥和的社会,都反对分裂动荡,反对仇杀混乱,反对“杀生”。它要求每个信徒恪尽职守,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宗教教义的训诫指导,成为信教群众的自觉行为准则,它孕育了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的氛围,也为社会提供了不可逆转的稳定、统一的大环境。宗教信仰者心理的良性循环,更是巩固和推进稳定、统一局面的重要推动力。而宗教本身也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完善自己,双向的互动必然使社会维系力更强大有力。
宗教的本质还在于用自己的理论来维持、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的有序和谐,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它追求的是一种祥和、圆满,即人类每个成员在各自特定的位置上能有安定、舒适、有序、无忧无虑的生活。最早成型的佛教,奉行普度众生的原则,谋求整个人类在时间空间上全方位的长久幸福。佛祖释迦牟尼特别强调报四重恩:即报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而且要身体力行,落在实处。
报国土恩的思想,产生于佛教的基本精髓,即因果报应、“因果相续”。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因果法则是固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而“因果”的前提是“缘起”,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生起。世界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起来的无限的网。如果进一步延伸并具体化,则每个人诞生在某个国家,这是缘分。正是这方土地养育了每个儿女;正是这方文化,熏陶了国家的每个公民,生生息息的国土和文化提供了人类各个集团生存发展的大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得以成长。没有这一大环境,单个的人就无法生存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报国土恩,这是每个佛教徒的神圣职责,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意味着佛教徒们对国家要言忠,做一个维护国家荣誉、国格、人格、国家利益的清白正直之人,时时以国家利益、众生利益为重,奉公守法,进而才修出世法。
释迦牟尼还要求佛教徒对亲人要言孝,对子女要言慈,对朋友要言信,家庭要稳定,真正地求得社会实质性的安定发展。他告诫弟子:“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教皈三宝。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做人以法为本,讲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从我做起,从平凡事做起,实实在在维护国家利益,保障推进社会稳定。
报国土恩也是人类追求和平心态的折射。社会生活中,唯有国家有能力提供和平,预防仇杀和罪恶。所以维护区域和平也是宗教的宗旨之一。
二
道德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只翅膀,缺了哪一个都不能使社会腾飞。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其优良的道德都是连贯的、稳定的、长期的、不是改朝换代就能断绝了的。继承和发扬优秀道德传统,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良性循环轨迹上运转的全面小康社会。
宗教认为,人生之苦难,大多在于人的“欲爱”,表现在贪、瞠、痴、傲慢、疑忌、恶见等。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反省,也是苛刻的批判。人要摆脱苦难,必须根绝“欲爱”,追求真、善、美。这一看法与方法虽然有点偏颇、简单、幼稚,但它毕竟与我国反腐倡廉根本大计是吻合的,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道德下滑、物欲横流等腐败现象的纵深认识。
为了解脱,宗教要求信教群众在认识论上达“般若”(智慧);需要在行为上严格修持自律;需要实践上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各种戒律的严格规范,个人道德水准的明确标准,以及社会整体的风尚和监督作用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理想境界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文明社会的全方位建设;有助于净化社会环境,开拓良好的社会风尚。
宗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市场经济中,还能帮助建立诚信、公平、公道的交易机制,减少欺诈、暴利行为,使人际关系趋于和谐、宽松、亲近;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地运作。基督教的博爱、仁慈;伊斯兰教的反对高利贷;佛教的“内外谨善,心心相应”、“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告诫的都是商品经济中应遵循的原则。这种思想指导,规范了信教群众在商品活动中的价值观、经营观、行为准则,促使市场经济形成公平、公道、诚信的风尚,为商品经济的良性运转增强了推动力。
同样,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宗教也有自己的舞台来推动经济活动的发展,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宗教为了“利众”、“普度”,创造了各种类别的文化和延绵了绚丽的艺术花苑,创造了美术、戏剧、歌舞、赞美诗、唐卡、堆绣、壁画、酥油花、石雕、木雕、骨雕、泥雕等众多艺术形式;创造了宗教器乐、法舞、歌咏、声韵、文学、建筑艺术。还设立了专门学院,培养艺术人才,研究拓展艺术领域,这就为我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养分,帮助提高艺术素质,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壮大,艺术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创造社会财富展示出广阔的道路,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宗教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平等,也体现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凡是有生命的,不管草木昆虫,都在宗教保护之内;凡是有生命的,都在扶持栽培、养育之列。佛教为飞禽走兽“放生”,春夏之际“闭关静修”;基督教的仁慈关爱一切生命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规范性举措。它对生物链的良性循环极有价值。它还有利于保护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遏止人类乱砍乱伐乱垦生态林草及狩猎滥杀动物的野蛮行径,有助克服自私自利破坏自身生存环境的倾向,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
爱国的宗教界人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同样能发挥积极作用。在政教分离的大前提下,他们可利用宗教的影响,宗教教义中的精髓,个人的人格魅力,参与扶持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科技事业等;参与普法宣传、慈善事业等;参与各种民事纠纷经济案件的调解,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科学地认识宗教、定位宗教,有利于积极引导宗教服务于“以德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于社会稳定、人际祥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服务于缓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作者单位为西北民族大学民研所)
《中国宗教》2004年第3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