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刊载王晓朝《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全文约1.5字。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精神需要和信仰追求的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反思现代社会与宗教之关系成为理论界与思想界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环境与现在可以用“30年巨变”来描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已经驰人快车道。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多年以前,中国人还在为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进行激烈的争论,而现在人们是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便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的一切还在围绕着经济活动转,其他方面遭到忽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活动不是社会的全部。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十多年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坐拥科学的地位,而哲学和人文学科很难取得应有的地位,而现在它们的处境有了重大的改变。
文章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完成转型的过程。现代化不仅带来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中,个人自由度的增大必定会产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追求信仰的多样化。追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精神生活,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关注终极实在和超越自我,这是人类普遍的精神指向。即使中国完全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这些问题不仅不能避免,反而会以更加尖锐的形式和面貌出现。
二、全球宗教复兴之态势
文章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宗教复兴的热浪。而中国宗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全球宗教复兴的一部分。对于这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宗教复兴,世界各国学者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给予的关注、思考和研究甚多,学者们的分析理路不同,结论也不同。
1、着眼于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分析
文章在介绍了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和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着眼于社会变革与转型分析宗教复兴的成因后指出,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经历的变革,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变革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生普遍的转型。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社会变革与转型促成了这场全球宗教复兴。然而,社会变革与转型只是这场宗教复兴的场景,是宗教兴盛与发展的外因,不是宗教兴盛的内因。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的若干重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变革与转型也可以对宗教形成巨大的冲击,导致宗教的衰退。因此研究社会变革与宗教发展的关系是有益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样的社会变革会促使宗教的复兴,什么样的社会变革与转型则会促使宗教衰退。但究其理论解释力而言,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宗教复兴的成因。
2、着眼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分析
对于着眼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分析,作者在介绍了意大利宗教社会学家萨比诺?阿夸维瓦、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等的观点后指出,着眼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有助于我们解决以往思想上的一些误区,比如视宗教为一成不变、将随着社会进步与变革趋向消亡的社会组织,忽视其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视宗教与社会为敌,期待科学的进步带来宗教的终结;视宗教为缺乏理性的迷信,期待着理性的进步消除宗教的骗局,等等。现代性的进展确实曾经给传统宗教带来巨大冲击,这是传统宗教衰落的原因,然而现代性的进展无法根除宗教,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我们看到了现代性本身遭受批判,宗教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发展。
3、着眼于全球化趋势的分析
文章指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直接后果,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宗教复兴的成因,可以视全球化浪潮为全球宗教复兴的一种推动力量。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宗教已形成极为复杂的局面。在科技发展、信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全方位进入全球化的氛围中,宗教并没有消沉、退隐,而是更加活跃、突出。各宗教间及其内部正呈现出保守与革新共在、衰落与复兴相继、冲突与和解并存、竞争与合作同行的多元景观。在全球化的问题上,中国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关系。全球化的视角不仅有助于分析宗教复兴的成因,更有助于分析其演变趋势。
4、着眼于宗教本身变化的分析
文章指出,除一些学者着眼于上述原因的分析外,还有一大批学者着眼于宗教本身的变迁来说明宗教复兴的内在原因。宗教学界以往总是认为西方宗教经历了近代宗教改革以后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而近来一些西方学者就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世俗化只是不断出现在所有宗教机构中的三个基本的、相互关联的过程之一。世俗化过程不仅会自我限制,而且会产生两个补偿性的过程,一个是宗教的复兴,一个是宗教的创新。宗教的历史不仅是衰落的模式,它同样也是新生和成长的写照。尽管宗教的资源在社会中不断地变化,但是宗教的数量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宗教之未来是由世俗化、宗教复兴与新兴宗教共同组成的。当代世界宗教的一大特点即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自我人生。在全球化进程中,宗教发展已很难遁世、隐居,也不可能离开社会,回避现实。世界各大宗教在20世纪下半叶所进行的改革及自我调适已经使宗教组织本身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
三、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
文章指出,在描述中国宗教状况的时候,中国学术界使用“宗教复兴”的字眼较少,但对于宗教信徒的快速增长,宗教学界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面对中国宗教复兴的现实,研究人员不断地探寻其成因,并预测其发展态势。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落实政策以来,中国各宗教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发展,基督教是中国信教人数发展最快的宗教。信教人数的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近20年多年中国宗教发展态势,以及今后促进和制约宗教的诸多因素分析,今后一个时期,信仰宗教的人数会持续增长,但这个增长不会是不受限制的,到一定限度后将趋于平缓,这不仅取决于宗教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在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各种深层因素的制约。在分析中国宗教的走向时,现代化的大背景不可或缺。
文章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无神论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任何一种宗教要想正常地发展,都必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与宗教团体和社会团体的关系。而就政府与宗教团体的关系来说,其最佳状态应当是相互调适、共存共荣、和睦相处。
四、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育之不足
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明显快于其他一些哲学二级学科。特别是“九五”期间,宗教学研究深人发展,日趋繁荣;研究机构不断增加,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逐步拓宽,各种成果层出不穷。与宗教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学术繁荣相比,宗教学的教育相对落后。我国宗教学教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宗教院校承担的教育任务;另一部分是公立大学的宗教学教育,教育任务不是培养信徒,更不是培养神职人员,而是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宗教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对宗教有基本的认识,提高其文化素质。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宗教持批判与全盘否定态度,对宗教持有的许多不正确看法,至今亦未能消除。尽管“文革”结束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宗教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宗教工作步人正轨,中国宗教走上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以及学术界对宗教的新认识没有及时地传播到广大民众那里,社会上有许多人对宗教的认识仍旧停留在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下发之前的状况。在我国,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核心的宗教学基础知识教育十分必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困难。中国高校的一大批政治思想工作者和管理者基本上不懂宗教,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知道如何对待在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相关宗教问题。 (苗月摘编)
《宗教与世界》2009年第11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