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忠佛像制做与仿制及辨伪讲议
贾文忠佛像制做与仿制及辨伪讲议
贾文忠(此文中部分收录于《中国佛像真伪识别》)
一、佛像制造与仿制历史
佛像制造技术是随着北魏佛教流入中国后佛像在中国开始流行,尤其是青铜佛像的生产与制造是熔入了印度佛像艺术与中国青铜器制造技术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行业“佛做”以生产佛像为主的专业手工作坊。佛像制作材料主要为铜、石、泥为主,这其中铜佛像占中绝大多数。铜佛像制作就其技术来源于中国的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自北魏盛行佛像以来历朝历代都在仿造有各个时期特点的佛像,这也是佛像制造传播的一种途径。
(一)佛像制造、仿造、造假:有时代特征的佛造像是一种对佛像的创新与发展,不应放在仿造与制假之列。我认为有自已时代特色的铜佛像比如:一看就是大明或一看就是大清的东西就属这类。只有后代照前代标本仿造,而且在外观和色泽均按前代佛像,就是连文字年款都与标本一模一样这可定为是仿造。另一种造假就是前代都没有的样式,凭空想象添杖加叶并且外观做旧成前朝的佛像,这类才能定为造假。
(二)佛像制造技术的源流1、金属佛像源于青铜器制做技术铜佛像制造、复制技术溯其原应为夏商周青铜制造技术,由于佛像制造、复制技术也与青铜复制相同,其历史也是青铜复制的历史,又由于其技术应用于文物鉴定中他又成为文物鉴定的历史。2、夏、商、周初创最早青铜器修复实例应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修复技术伴其而生。现在发现的商周青铜器中有些就是经过当时补铸过的痕迹,比如有重铸耳、腿的器物存在(它与分铸法有明显的不同),这只是古人为了弥补制作中或使用中的缺陷进行必要的修复。与现在所说的修复不是一种目地。现在所说的传统佛像仿造技术溯其源,应推于历史上的古器物仿造业。它的技法就是现在的文物修复、复制技术。前人造伪以金石、玉器、字画、珍玩为主,多种多样。造伪之法甚精,完全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虽然我国古代许多卓绝的技术早已失传,但许多造伪技法近千年来,古为今用,仍用于今天的文物修复中。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确是一座宝库,通过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实际应用,去研究挖掘它,其作用和意义重大。追溯其历史,古器仿制业的兴衰一直伴随着金石之学的兴衰而演变发展。我国古代金石学的发展为:“滥觞于汉,极度盛于宋,演衰于元明,复兴于清。”这也与佛像仿造技术一脉相承。
3、春秋始源《吕氏春秋.审已篇》、《韩非子.说林》记载有赝品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日‘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日:‘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所以应该说,真正伪造古物应始于春秋。真正鉴定古器物也同样始于春秋。 到了汉代既有仿制商周铜器,汉代尊崇儒術,统一思想后,历代制礼作乐大都依据周制,礼乐器物的形式也多模仿古物。汉武帝时期发生过一个故事,据《汉书.郊禾志》载:汉代方土新垣平,伪造周鼎埋于汾水边,上书骗皇帝。汉武帝果真在汾水边得到此鼎,攺年号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事后有人上书告新垣平伪造周鼎,汉武装方知受骗。
4、北魏佛教传入佛像鼎盛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汉魏之际,佛教虽已传入中原,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载却极为鲜见。在出土的佛教文物中,有四川乐山崖墓的佛雕像、彭山崖墓内发现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 中国佛教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以东晋戴逵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戴逵的创作态度认真,据说有一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南朝佛像,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手印、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传统手法,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的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因此,标志着这一时期艺术水平的龙门石窟,具有更加浓厚的中国风味、其中如古阳洞、冥阳洞、莲华洞等,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衣纹皱折也是线条流畅,富于节奏变化,同时显出衣物的质地轻薄、紧贴身上,更显得肉体的丰腴和体态的婀娜多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以及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和塑像等等。
北魏时期印度佛像流入中国,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老百姓人人信佛,难怪杜甫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可见佛教的辉煌,从另一侧面佛教的兴盛,事必造成佛像的大量需求,制造青铜器的技术也就相应转移,很多艺人就开始在印度僧人指导下,或按照外来的佛造像开始进行生产和仿制。从佛造像的艺术风格来说他是舶来品不是中国自有的,所以大部分佛像不需要创造,只是摹仿在摹仿中加以改进,逐渐形成有自已特色的佛像艺术和制造工艺魏晋六朝之时则多为伪造各类与佛像有关的器物。任何一种物品的产生就相应出现修复和仿造。佛像艺术的出现也相应出现了修复与仿造。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天宝年至五代南唐200年间,朝廷在江苏的句容县设置了官场作坊,专门从事各种古器的制做,当时朝廷重视金银器,轻视铜器,故仿造的铜器无汉代之精。但这个时朝佛教颇为盛行,铜钵、净水瓶、佛像的生产确相当流行,目前也能看到很多唐代精美的佛像和佛教用品。
5、北宋极盛五代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罗汉像以及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有些完全是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这些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内容。从造像的风格上看,则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也更浓,这样也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特别是各种各样的观世音菩萨像,大多从唐以前的面部留有蝌蚪形小髭的男相,转变成风姿绰约、美丽端庄的女性形相,而且更具有世俗的风韵。这时的佛教艺术,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来看,都已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铜佛像制造技术也炉火纯青,主要见于寺庙中。五代宋以后的佛教造像,这时的像有许多是密宗的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密宗的流传情况。北宋复古之风兴盛,宋徽宗赵佶特别好古祟古,对于古代名器,无不命人仿制。容庚先生在殷商青铜器通论中介绍了青铜器的仿造。对于三代秦汉古铜器注意搜罗,正如吕大临《考古图》序中所说:“當天下无事时,好事者畜之,徒为耳目奇異玩好之具而已。”当时人们竞搜剔山泽,发掘塚墓,出土古铜器日多。从出土的实物,可知以前图录如《三礼图》所绘的错误,故依遗物仿制以充庙堂的礼器。其效果虽不能完全达到:“肇新宋器,匹休商周……於是一洗汉唐诸儒臆说之陋,万世而下,如识三代尊彞之制,使六经所载,不为空言”(籀史记载徽宗皇帝祀圜丘方泽太庙明堂礼品六款识)。可是所谓“肇新宋器”,正是复古仿造。从翟汝文《忠惠集》所载政和礼器铭:洗、簠、簋、雞彞、豆、牺尊、山罍等十七章。另孙饴镶《宋政和礼乐器文字考》所载牛鼎、甲午簋、鉶鼎、钦崇豆、天锡簋、嘉礼尊等器,便可知仿制大概情况。宋宋以后,铜器多被销毁以铸货币,又大部分被金人擄掠毁弃,流传下来的也很少。除青铜器外佛造像也相当流行儒、道、佛三教各种佛像都很盛行。这一时期形成了全国性的复古思潮。受朝廷复古之风的影响,文人士大夫仰慕,争购先朝古器,搜集与研究古器物成了大批文人的嗜癖,一般人家中都供有佛像。金石之学处于历史上的极盛时期,著录相继问世,如王黼等人著《宣和博物图》三十卷;北宋学者吕大临是宫廷中专职文物保管员,也是宋代文物鉴赏家,他所编辑的《考古图》二十卷,摹绘了224件玉器和铜器的图像及尺寸,著录铭文,注明了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两书成了明清仿造古器的蓝本。同时出现的著作如《皇佑之馆古器图》等,以及辨伪器专著,如张世南器《宦游纪闻》、赵希鹄著《洞天清禄》。
6、元明浸衰元代盛行藏传密教,藏密寺院中,也塑有不少密宗的造像。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各类古器处于低潮但佛像制造确很有自已的特点。元人统冶中国后,对於祭祀奠都仍旧仪,祭器也模仿殷周的形制。元代朝廷在工部之下设立美术机构“梵像提举司”,管理大批铸造工匠、雕塑家、画家、官办手工业。元代官设工业作坊中有“出蜡局”,专司铸造金属品,佛教用品,佛像制造。但祭器用模铸草率,与殷周制作很远。 明代所作彝器,也依据宋代流传下来的图录仿造。至宣德年间1426-1435所铸铜炉,形成了该时代的青铜器特色。 明末,崇祯年间,潞王常芳大量仿制古器。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说潞藩尝仿宣和博古图式造铜器数千件埋藏地中。虽然言过其实,但证之《澄秋馆》所载潞国鼎和觚的铭文有“潞国制第拾玖器、”“潞国制四十一器”等数字,可见他所仿造的器也不少。7、清代仿古业盛行清代特别是清中期乾隆年间,朝廷为粉饰太平盛世,官府和各地建造庙宇成风尚。又对先朝的数千年文明古物,不惜重金设法恢复,设立官场,所制器物求其精巧。乾隆皇帝晚年时,崇尚返朴思想,命造办处仿制大量金佛佛、鎏金佛像和青铜佛像,多御刻“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样,作工精细胜于宋代。清末至民国在北京琉璃厂,东晓市、廊坊头、鲜鱼口、安定门外的黄寺附近等处出现了很多专门生产佛像小作坊俗称“佛作”主要生产鎏金佛像、青铜佛像、木雕佛像等。在河北的曲阳也出现了大批制造石佛的石匠。
8、当代仿制业分析当代佛像仿制业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鼎盛时期。他的发展主要以80年代以来文物倍受重视开始,但仿制水平和工艺并不算好,但当时还有些会做佛像的老艺人他们生产的佛像质量上很好但不会做旧。主要方法有金属工艺技术打胎佛像和铸造佛像。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佛像制造也和工艺品生产一样大部分流向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生产,其产品粗制烂造,把整个复仿制品市场毁于一旦,90年代后期至今质量差的佛像以没有了市场,也就相应的出现了一批高仿制做工匠,近年来他们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应用到佛像生产中,制造了大批外表精美古色古香的佛造像。这种敬业精神值的赞扬但出售时应标明是仿制品,不应欺骗消费者。总的说来历代造像艺术是在佛教艺术在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演变,经中国的艺术家们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吸收着外来艺术的影响,并按照中国的习俗加以改造和重新创作。无论从人物的形相、动作、手持的器物以及其象征意义,都是越来越中国化,有些则完全是按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形相创造,而不是经典的依据,这些我们要在鉴定过程中加以注意。
二、佛像的制造仿制方法
(一) 佛像的质地(1)紫铜:即纯铜,亦称红铜。是以铜为主,其他元素含量很少的铜。紫铜的塑性和耐蚀性都很好,但强度硬度较低,只适合制作,锻造锤打出来的铜佛像,将铜佛分为前后两片分别锤打在分别制作其他部位,最后将各部位焊接到一起在进行作旧或镀金鎏金的装饰。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天然的纯铜,称为“自然铜”,正因为如此,人类最先认识和利用的金属就是铜,更具体地说是紫铜。(2) 黄铜:是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单纯的铜一锌合金称为“普通黄铜”,一般按纯铜的含量称为九。黄铜(含铜90%)、六二黄铜(含铜62%)等。习惯上也把铜、锌之比为9:1的黄铜称为一九黄铜,把铜、锌之比为7:3的黄铜称为三七黄铜。除了铜和锌之外,再加入其他元素的黄铜称为“特殊黄铜”,按照第三个主要元素的名称命名,如“铝黄铜”、“铅黄铜”、“锰黄铜”等。 与纯铜相比,黄铜的色泽鲜艳,强度高,价格低,质量轻(因为锌的密度比铜小),所以颇受欢迎。然而锌的熔点为419.4℃,沸点只有907~C,低于铜的熔点(1084度,目前留存的铜佛像中黄铜的占一大部分。(3) 青铜:是黄铜和白铜之外的铜合金的通称,按照主加元素来命名,如锡青铜、铅青铜、铝青铜、铍青铜、铅锡青铜等。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主要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和纯铜相比,锡青铜具有高的强度硬度,熔点低,易于铸造,也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耐蚀性能,从而显著拓宽了铜的使用范围。青铜铸造佛像是历代佛像中比例最大的,绝大多数佛像是采用青铜制造的。(4)金:黄金,熔点1063度,比重19.3。金的特点是纯金色黄,极细金粉为黑色,金的胶状溶液呈红色、蓝色或紫色;延展性极好,可制成0.00001毫米厚的金箔或拉成只有0.5亳克/米的细丝;化学性质极为稳定,不与水和氧反应,也不与酸、碱作用,但溶于王水;导电性好,是铜的百分之七十一。金由于其珍贵很少用来直接铸造金佛像,所以纯金铸造佛像存世比较少,另一个原因是其铸造工艺流动性不好,往往铸口处金的冷却不好出现裂缝。一般纯金佛像都是采用金的薄片锻造打制方法制造的,这一类在佛像里的比例占的也不多,而绝大多数为鎏金工艺制造的佛像。(5)银:银熔点960.8度,沸点2212度,比重10.5。银色泽白亮,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而且耐大气的氧化腐蚀,在所有金属中导电性、导热性最好,对可见光反射性最强,化学性质最活泼。由于银的延展性好佛像主要用银片打制加工方法生产。银的出现比金似乎稍晚一些,我国在春秋时期已有镶余错银工艺出现。银和金一样最初用来加工成装饰品和工艺品,其后又用于铸造钱币。虽然与许多金属相比,其化学稳定性好,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但从金属蚀的理论角度来讲,在自然界中,基本上是除了金以外的其他金属多是以矿物的形态存在,比如银除了极少数的是以游离态的自然银存在外,绝大多数以辉银矿与铅矿共生在一起或是以角银矿出现。银是一种柔软、洁白而有光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易拉成细丝,比重为10.5,熔点96O℃,银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与金相比远不及金那么稳定,银器在大气环境中经常会变暗黑,严重的变色腐蚀对观赏和研究有影响,这是因为银虽会直接与氧化合,但却被硫化氢和臭氧的腐蚀。 银也主要采用锻造工艺制作佛像。银还用于电镀、制造合金和银的化合物。
(6)仿银合金仿银合金多为白铜,呈银白色。“白铜”是以铜-镍为主的合金,有“简单白铜”和“复杂白铜”。单纯的铜-镍合金叫“简单白铜”或“白铜”,“复杂白铜”是在铜-镍合金中再加入其他元素,按加入的元素命名,如“锌白铜”、“锰白铜”。这类佛像数量少,主要为小件佛像。(7)仿金合金黄金具有经久不变的华贵美丽色泽,但其产量少,价格贵。古代仿金材料亦称“亚金”、“雅金”,价格仅黄金的千分之几,颜色与黄金相似,具有一定耐蚀性,机械强度较高,工艺性能较好。近代又研制了一种仿金装饰材料为“稀金”,色泽与18K金相似,仿金材料的成分以铜为主,加入锌、铝、锡、锰、硅、锆等元素。可以采用铸造和拉延的方法制成各种佛像。(8)铁:金属类化学元素。比重7.96,延展性良好。纯铁的磁化和去磁都很快。含有杂质的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熔于稀酸,浓硝酸或冷的浓流酸能使铁纯化。工业用铁是将铁矿石和焦炭置于高炉中治炼而得,其中常含有碳、硫、磷、硅等元素。工业上根据铁中含碳量的多少,可分为生铁(亦称铸铁,含碳2%以下)和熟铁(含碳量在0.2%以下)。含碳量在0.2-2%之间时叫“钢。”(9)石:用各种石料雕刻的佛像、神像。一般选用当地比较坚实的石料进行雕琢,常见的有汉白玉、青石、青白石、花岗岩、大理石等。(10)木:木雕佛像是佛像中的一大类,大、中、小均有以楠木为最,另有红木、花榈木、花梨木、黄花梨木、瘿木、榆木、乌木、樟木、柞木、柚木、梓木、榉木、杞梓木等。(11)泥:用泥土制作的泥佛像,有些也称彩塑。大多都在庙里或石窟内,以大型和中型为主,大中型的要以木做骨架(称神骨),绑上稻草,再敷上粗泥、细泥,阴干后经打磨、上底粉、贴金或彩绘等多道工序完成。除此,各地的方法不尽相同。中小型佛像一般以粘土掺入少许棉絮捣匀,直接塑造后施彩完成。大型的粗泥为加稻草或麻。(12)瓷:由含有高岭土、长石、石英等成分的原料,按一定比例加水研磨后,制成各种佛像,经高温烧成即为瓷器。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00度以上,胎体融结致密,呈半透明状态,敲叩声清脆,胎体基本不吸水。我国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青瓷在唐代达到成熟阶段。宋代瓷器中,青瓷有汝窑。官窑、龙泉窑、哥窑、钧窑、耀州窑等,白瓷有定窑、影青瓷有景德镇窑,黑瓷有建窑、吉州窑都各具特色。明代以后,景德镇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幻,各种色釉瓷和彩绘瓷驰名中外。佛像中有各种窑口的制品,也有很多民间小土窑烧的制品。(13)漆:主要指大漆(天然漆)制作的佛像,漆从漆树上分泌出的液体称生漆,经过加工的生漆为精制漆为熟漆。经日晒等方法除去水份,合入熟炼桐油,为明漆,称退光漆。一般的漆佛像以夹纻胎为主。(14)杂项:有镶嵌金银、松石、玉石、宝石,有玉佛、琥珀、松石、竹刻等。
(二)金属佛像的铸造
1、陶范法唐、宗、元、明,有很多大型佛像是采用陶质块范铸造的,此方法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这种技术始于中国青铜器的出现,至商周青铜器以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目前见到的大型铜佛像和铁佛像其中有部分为陶质块范铸造的。其工艺为:(1)、泥料 泥料的选取和加工是很讲究的,要有一定的湿强度,以便保持形状;又要有一定的可塑性,以便塑制复杂的形状与纹饰,并在起模后可稍加修整。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干强度、较高的耐火度、良好的退让性、低的发气性、高的透气性等。但泥料的选取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的干净泥土,经过筛选、漂洗,粒度在100目以下260目以上,有的还羼和一定量的细砂。精土加水后,经搓揉、摔打等练制过程及陈腐阶段,以达“至精”之效。(2)、“模”、“范”、“芯”和“铸型” 用泥料制成的实心器物外形,称为“模”,制模过程就是器形设计过程。在“模”上贴泥而翻制成的外模或凹模,称为“范”,亦称“外范”“母范”“母模”等,“模范”一词即由此而来。一件器物的范要分为多块,否则无法起范脱模。 表现器物内腔、孔及某些中空 一部分的泥型,称之为“芯”,亦称“内范”。“范”和“芯”的组合,即为“铸型”,铸型的范、芯之间的空隙构成了器壁,浇人液态金属即可凝固成器物。我国古代多是“刮模制芯”,即用“模”翻成“范”之后,直接将“模”刮去一层而成“芯”,刮去的厚度正好就是器物的壁厚。“模”和“范”都只用一次,所以泥范铸造没有发现完全相同的器物。(3)型剂、榫卯和芯撑 首先用泥雕塑出佛像的母体。为了便于脱模,在制“范”之前,在将母体上划分成若干个面块,分别敷泥制作成块范。并在“模”上要涂撒分型剂。现代的分型剂用肥皂水、凡士林、煤油.硬脂酸液、蜡、黄油等,古人可能用油烟熏模等法。一个器物的“范”分为多块,范与范的结合面谓之“分型面”。分型面之间也要涂分型剂。范与范、范与芯之间的相对位置要准确组合,必须作出定位的榫卯(凸凹相对的接点)的子母口。分范后母模保持原样,为了使侍铸的佛像有一定厚度,故需利用原母体表面刮去一层,厚度按佛像大小而定,使合范后内外范之间产生空隙,此空隙层即为待铸铜器的厚度。范和芯之间还可用铜片或泥片作成“芯撑”,以保证范、芯之间的距离一致,从而保证器壁厚度均匀。特别是有些厚度大的部位(如器足),要作成空的,内部下泥芯,芯四周将被青铜包围,称为“盲芯”,盲芯的周围必须用芯撑定位的垫片。(4)活块模或活块范 器物的有些部位如羊角牛角等,呈三维曲面体,直接在一个“模”上作“范”就无法脱模。对此,古人采用“活块模”和“活块范”来解决。即将羊角等部位单独制模,分别制范,再行组装,仍然可以一次浇铸成形。“主体范”和“活块范”的结合称为“复合范”,这种“执简驭繁”的技巧使泥范铸造可以制作相当复杂的器件。有些带铭文年号的要留出铭文范的地位,以便刻铭后嵌入主体内范中,并经过仔细修整。(5)干燥和焙烧 将母体和陶范阴干,使其范干燥,目地是逐渐排除游离于陶范内颗粒间的水份,又可排除一部分在陶范颗粒构成的毛细管中吸附水,使范逐渐收缩。若阴干不佳而开裂,整副陶范就要报废。完全阴干的陶范可以放在窑中进行赔烧,赔烧的目的排除残余的吸附水,并使陶范烧结,焙烧需要850度以上,范内有机物才会氧化,碳酸盐和硫化物才会分解,不至于注铜液后产生气体而影响青铜佛像质量。(6)熔化和浇铸将内外范合在一起,留出浇口,涂泥外固,在浇铸前对陶范要进行预热,至烧结的温度,使浇铸时铜液容易流畅,不致出现冷隔现象。从浇口浇铸的青铜熔液,待熔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青铜佛像,掏出内范,再进行磨砺加工。此方法只有古代采用,近现代复仿制佛像均采用失蜡法,有些佛像上面带铸造范线也都是故意作上去的。《考工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是以火焰判断熔化进程的经验总结。金属加热熔化时,火焰由黑浊渐渐便青,即可出炉浇铸,“炉火纯青”的成语即由此来。大型铸件的浇铸,采用多炉同时熔炼,经流槽一起浇注的办法, (7)浑铸与分铸法 一般情况下,尽量使铸件一次铸成,称为“浑铸”。铸件中有些各自独立的部位(如器与盖及活动的鑿),需要分次铸成,但在制模或浇铸时,尺寸和部位必须相互配合。对于无法一次铸成的部件,就要将有的部位事先或事后浇铸,并采取铸接、焊接等办法连成一体。这种分几次铸成再铸接或焊接的方法,称为“分铸法”。关于铸接、焊接技术。 浇铸后,即对铸件进行清理修整,必要时应补铸。最后进行作旧处理。2失蜡法铜佛像大部分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有些就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至北魏佛教传入中国失蜡法以广泛采用。就其制造工艺过程,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有记载。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有“出蜡局提举司”专司铸造青铜器和佛像。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详述万钧钟的失蜡铸造工艺,并载有蜡料配方。失蜡铸工艺
1. 失蜡铸造的工艺流程失蜡铸造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1) 设计制模(也叫压型)根据所复制文物的形状、尺寸,用硅胶或石膏制模。(2) 制造蜡模 将调成糊状的蜡料压注到硅胶模或石膏模内,制成蜡模。(3) 焊接模组 把若干个蜡模焊接到预先由蜡料制成的蜡棒(即浇注系统)上,制成模组。(4)涂制模壳 在模组表面及内面涂上一厚层耐火涂料。通常用水玻璃——石英粉(砂)做涂料。撒一层石英粉,放到氯化铵溶液中使涂层硬化;取出再撒石英粉,再硬化,重复数次,使模组表面结成一层厚厚的硬壳。(5)熔化蜡模(失蜡) 把结壳好的模组放入热水槽中将蜡模(包括蜡棒)全部熔化,形成中空模壳。(6)熔烧模壳 把壳放到加热炉中由低温到高温进行熔烧,准备浇注金属。(7)熔化金属与浇注 把金属料在熔化设备中熔化后浇注到模壳里。(8)脱壳与清理 用手工或机械敲掉模壳,切除浇口,再经其他清理工作后即得到所需的铸成品。2. 失蜡铸造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①失蜡铸造所用设备简单,生产占用面积小,不需大量投资,不需贵重原料,操作技术容易掌握; ②失蜡铸造比砂型铸造精度高、表面光洁,采用水玻璃——石英粉涂料时,可达到7—9级精度和4—5级光洁度。形状特别复杂的文物也易复制。与其他方法相比,设备费用省、技术要求和制造成本较低; ③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应考虑铸件的重量和尺寸。失蜡铸件重量可小至几克、大至数十公斤,铸件壁厚最小可为0.5—0.8毫米,大可至数十毫米,在采用失蜡铸造方法制造时,必须考虑其结构工艺性,例如避免锐角连接;截面厚薄变化差异不要过大,减少粗厚部分。一般孔洞必须铸出:为防止变形和裂纹应设置加强筋等。3. 制做模子复制佛像一般采用硅胶模和石膏模,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工艺流程。(1)原物(母模) 即制造模具所需的原件佛像。如用硅胶翻模,可在原物上直接翻出,外打石膏套模。(2)石膏模料 石膏模料一般选用精石膏粉和水泥混合,加水高制而成。水泥用以增强模子强度,标号为#500或#600,经80/100目筛子过筛,加入量为15%—30%。水泥加入量多,会使模子光洁度变差、光洁度要求高时,可全部用石膏粉。配料时,先在容器内放一定量的水,再均匀撒上石膏粉或混合料(水与石膏的重量配比一般为石膏粉65%、水35%),此时会泛出大量气泡,待泛泡停息,石膏模料下沉至与水面平齐时,用手充分拌和石膏摸料直到均匀为止,注意模料中不得存在气泡。模料中如含水过多,模子强度会降低,含水过少则模料流动性差,易硬化而失去凝结能力。和石膏后应在15分钟内操作完成。(3)设计模具分块 翻模分块是关键,模具分块一定要合理,即:要求拆模方便又要求块数尽量少。模子的厚度一般为40毫米。为提高模子强度,对厚度较大的模块内可加入粗铁丝加固。(4)修榫 各块石膏模块之间需要修出固定用的榫,同一模子上定位榫的形式要有变化,以便装配。(5)分离剂 分离剂一般可采用肥皂溶液,制模时涂在器物表面和模块结合部。(6)修模和拆模 由于石膏模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热膨胀,所以模子块的修理和拆模应待石膏发热变冷的半小时后才能进行。修好后,为了使模子块无吸水性而有较高强度,模块制成后,应在其分型面上涂一层虫胶漆(酒精漆片溶液)。4. 浇注系统浇注系统是引导铜液注入铸型的通道。浇注系统的设计极为重要,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铸件质量,造成缩孔、气孔、夹渣、裂纹、浇不足等毛病。(1) 浇注系统的设计要求 ①保证铸件能向浇口部分顺序凝固,铸件在凝固过程中能得到充分补缩,缩孔留在浇口中;① 保证金属液有一定速度。能平稳地注整整个铸型;② 对于铜合金等有色金属铸件,浇注系统应具有良好的集渣能力。(2)浇注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失蜡铸造的浇注系统和一般砂型铸造大致相同。典型的浇注系统,也由浇口杯(外浇口)、直浇口、横浇口和内浇口等部分组成,对于铸件的粗厚部分,则需设置冒口。在失蜡铸造中,直浇口(兼作冒口)与内浇口相连的浇注系统极为普遍。对于单个大型铸件,只有一个直浇口(兼作冒口)直接与铸件相连。根据金属液注入铸型方式的不同,浇注系统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①顶注式:即铜液从铸型顶部浇口杯中注入,其优点是能使铜液由铸型下部向浇口部分顺序凝固,获得组织致密的铸件。缺点是浇注时金属液飞溅,对铸型的冲击力大,容易使铸件产生夹渣和气孔,对于大型铸件,更易产生这种毛病,所以只适用于高度较低的铸件;②侧注式:失蜡铸造中,多数采用这种浇注系统。一根浇口棒可带有较多的铸件。浇口棒截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六边形等,根据铸件形状特点而定,还可以设计成不等截面的浇口棒,大截面处形成冒口节,以造成对铸件截面粗厚处较好的补缩条件;③底注式:浇注时金属液平稳地从铸型的下部注入。铸型中的气体能自由地从上部(冒口或出气口)逸出。这种浇注系统具有良好的集渣作用(蛇形浇口的集渣作用更好),浇出铜件表面光洁。底注式浇注系统的缺点是需要有较高的静压头,底部和顶部金属液温差大,易产生缩孔、裂纹等疵病,为此铜注的浇注速度应适当加快。浇口设计:内浇口位置,一般应开在铸件最宽厚的部位,以造成金属液顺序凝固的条件。内浇口的安排,还应考虑蜡模能比较稳固地焊接在蜡棒上。
5. 蜡模制造蜡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铸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光洁度。为了能制造出合乎质量要求的蜡模,对于它的原料配方、制造工艺等各方面都必须制订出合理的工艺规程。(1)制造蜡模的原料 制造蜡模的原料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很好地充满模子,得到轮廓清晰的蜡模,第二,蜡料在凝固过程中,收缩率越小越好;第三,蜡料凝固后,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以便制成的蜡模在以后的工艺过程中不易产生变形和损坏;第四,灰分要少,模壳中的残蜡焙烧后,内腔不沉积残留物。蜡料可分为高熔点蜡料(熔点65—90℃)和低熔点蜡料(熔点50—65℃)两类。低熔点蜡料由石蜡、硬脂酸等成分组成,其特点是由于熔点低,注蜡和加工方便,但气温较高时蜡模变形,影响铸件精度。高熔点蜡料由川蜡、石蜡、地蜡和无油松香等成分组成,其特点在于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能耐较高温度,蜡模的强、硬度高,不易变形,缺点是由于蜡料熔点高,所以压注蜡料时,石膏模要预先加热到较高温度因而显得不方便。选用蜡料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及北方夏季,以选用高熔点蜡料为宜,一般地区采用的都是低熔点蜡料。石蜡是石蜡族石油之副产品,其分子结构式为CnH2n+2,含碳愈多,熔点愈高,常用白石蜡的熔点为56—60℃,当温度接近30℃时,石蜡就会软化。硬脂酸是分解各种动物油脂或氢化油所得的脂肪酸混合物,再经蒸馏、压榨而得的白色块状或片状结晶,含有少量低熔点的油酸,其分子结构式为C17H35COOH。常用一级或二级硬脂酸。一级硬脂酸色洁白、熔点较高,收缩率小,含油酸少,所以质量较好。石蜡中加入硬脂酸后,能提高涂料对蜡模的涂挂性,并能提高蜡料的软化温度。(2) 蜡模制造工艺化蜡:把按比例配好的原料置于煮蜡桶内,隔水加热熔化,温度不得超过90℃(可用温度计控制),否则石蜡会被碳化,便蜡料发黑,性能变坏。调蜡:将熔化好的蜡液倒入调蜡桶中,蜡液量约占桶容量的1/3,再加入一定数量的敲碎的蜡片,开动调蜡机,用转速为400—700转/分的螺旋桨进行强力搅拌,直到成为均匀的糊状蜡料为止,然后把糊状蜡料倒入保温桶中,维持蜡料温度为48—50℃备用。调蜡若不均匀,会造成蜡模表面粗糙不平。注蜡:即把糊状蜡料装入蜡枪或注蜡机,在一定压力下把蜡料注入石膏模。浇口蜡棒的制造,除采取压注法外,还可用自由浇注法,即直接把蜡液注入模具中。注蜡时必须遵循下列工艺规范:蜡料温度:石蜡——硬脂酸糊状蜡料的温度应控制在48—50℃。温度过低,流动性差,压注出的蜡模形状不完整,或者尺寸不正确;温度过高,蜡料收缩量大,表面会造成皱纹。蜡枪和石膏模具温度手工压注时,蜡枪应预热到和蜡料相接近的温度。模具温度应控制在18—25℃。温度过低,蜡液冷却速度快,表面会出现皱纹或在厚薄截面的连接圆角上出现裂纹。脱模剂:模具拆开后应仔细用砂布或毛刷清理模具工作表面,并涂上脱模剂。石膏模用肥皂水或洗涤剂。注蜡:注蜡压力一般为2.5—3.5公斤/厘米2,注蜡后保压0.5—2分钟,零件越厚大,压力应越高,保压时间越长。压力过低会造成蜡模表面凹陷毛病;压力过高,易产生粘模或裂纹。保压后,推动封蜡板,把注蜡孔盖没,以阻止模子内的蜡料由于受反作用力而从注蜡孔中冒出来。取模:取模时间不可过长或过短,否则易影响蜡模表面质量,使其收缩率不稳定,具体时间应根据蜡模形状,壁厚及室温等条件而定。在热天气温较高时,为缩短取模时间,并防止壁厚部分收缩引起表面凹陷或变形,注蜡后对模子要强制冷却,石膏模可用吹风冷却,取出之蜡模也应放入冷水中(水中可加入0.1%的盐酸,以免蜡模表面皂化发白)。取出的蜡模应平稳整齐地放入瓷盘中,为防止变形,温度应控制在18—25℃,温度低蜡模易开裂,过高则蜡模易软化变形。(3)模组的焊接 单个蜡模经过清除飞边、修光和检验后,用烙铁逐个地焊到浇口蜡棒上,制成模组。为适应各种尺寸和形式的浇口,可用薄的耐热钢板制成多种不同尺寸的烙铁刃备用,烙铁刃放置在低压电热器上进行加热。在焊接蜡模时,必须遵守下列工艺操作规范:检查浇口蜡棒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予以修补平整。焊接外熔化范围应尽量小,以避免涂料时影响质量,焊接要示牢靠。蜡模焊接规格:浇口蜡棒顶端和蜡模的最短距离应大于70毫米;浇口蜡棒尾端和蜡模的最短距离为15—20毫米,蜡模间最小间隙8—10毫米左右,为减少浇注缺陷,蜡模焊在浇口蜡棒上应向下倾斜5—10°。
6. 模壳制造模壳制造是失蜡铸造工艺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工序,它决定着铸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也影响着铸件成品率的高低。失蜡铸造的模壳由耐火涂料和撒用料组成,耐火涂料则由耐火材料和粘结剂组成。常用的石英粉——水玻璃模壳即以石英粉为耐火材料,水玻璃为粘结剂。石英砂为撒用料。石英粉:石英粉用来配制耐火涂料。耐火涂料分面层与加强层两种,对于面层涂料用的石英粉,因为与铸件的表面质量有关,所以要求有较高的耐火度和较细的粒度。石英粉的耐火度由化学成分决定,石英粉中SiO2含量越高,其他杂质含量越低,则耐火度越高。纯净的SiO2,熔点为1713℃,石英粉的耐火度不应低于1680℃。石英粉的粒度,面层涂料最好用270目(筛孔直径0.053毫米)筛号的#9精制石英粉,加强层涂料用200目(筛孔直径为0.073毫米)筛号的#8普通石英粉。石英砂:石英砂是制造模壳的撒用料。撒砂目的在于增厚涂料层,改善模壳的透气性,并能使涂料层相互之间更好地结合起来,获得具有一定强度的模壳。面层石英砂的耐火度应较高,粒度应较细,大铸件可采用40/70目的#5石英砂,小铸件可采用50/100的#6石英砂,加强层石英砂的粒度也应根据铸件大小分别采用12/20目的#3或#4号石英砂。石英砂在使用前应进行水洗处理,根据粒度的大小,分别采用相应筛号的筛子冲洗去砂中的粘土及硅尘,晒干使用。水玻璃: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分子结构式为Na2O·SiO2·mH2O。工业用水玻璃是一种淡青色的不透明的稠状液体,无杂质或沉淀。表明水玻璃性能的主要参数为模数及比重,所谓模数就是指二氧化硅分子数对氧化纳克分子数的比值,系中系数1.032为氧化钠分子量对二氧化硅分子量的比值。模数越高,二氧化硅和氧化纳的结合越不稳定,当受到酸或酸性盐的作用时,将迅速析出冻胶状的二氧化硅胶体(简称硅胶),这也就是水玻璃作用粘结剂来制造模壳的原理。模数的高低要影响到硅胶析出的速度,模数过高或过低,会引起模壳开裂、变形或强度过低等现象。水玻璃比重是反映水玻璃浓度的指标。比重越大,水玻璃越浓,粘度越大。水玻璃应存放于密闭的专用容器中,防止杂物及雨水落入,热天存放地点不受阳光照射,以防温度过高变质,贮存时间也不能太长。若发现有胶体沉淀,并且无法再搅拌均匀,即不可使用。石英粉——水玻璃涂料的配制:在配制涂料时,主要应合理控制涂料的粘度,因为粘度的大小十分明显地影响涂料的涂挂性、模壳强度和表面质量。控制粘度就要控制水玻璃与石英粉的重量配比,而在确定配比时,水玻璃的比重和石英粉的含水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配比值时,水玻璃比重越大,涂料粘度越高。涂料粘度相同时,水玻璃比重越大,则配比值也将越大,即石英粉加入量减少,此时模壳表面易出现网状小裂纹、分层或剥落等缺陷;反之比重减小时,石英粉加入量增多,会造成模壳强度降低以致碎裂的毛病。面层涂料和加强层涂料用途不同,所以对粘度的要求不同。面层涂料直接涂挂在蜡模表面上,要求有足够的流动性才能获得完整的铸型表面,所以粘度不能太高,但粘度过低又会影响铸件表面光洁度,通常面层涂料水玻璃与石英粉的配纪值小于1,即石英粉重量稍多于水玻璃,这样对铸件表面光洁度有利。加强层涂料的作用在于造成一个强固的壳型,所以粘度不能太低,以保证加强层涂料中有较多的水玻璃,硬化后具有较多的硅胶体。为此,加强层涂料粘度的增高应通过增加水玻璃的配比量业达到,即水玻璃与石英粉的配比值应等于或稍大于1,此时水玻璃的比重应比面层涂料所用水玻璃为大。要注意,加强层涂料的粘度也不能过大,否则模壳强度虽高了,透气性却变差,会造成铸件轮廓发圆(浇不足)的毛病。涂料的配制方法:先称取一定重量的模数符合要求的水玻璃,加水搅拌高速至规定比重,用筛子过滤到陶瓷缸内,再根据石英粉和水玻璃的配比,逐步加入一定重量干燥的石英砂,利用螺旋桨搅拌机,边加边搅拌,搅拌时间须达30分钟以上。用经过高速度搅拌的涂料制模壳,强度将有所提高。涂料搅拌均匀后让其静止冷却,然后初步测定粘度,高速到规定值,再继续搅拌均匀。涂料配制后,应将容器加盖存放,经8小时以上方可使用,使用前可用手工或慢速搅拌机搅拌均匀,并测试粘度,如发现粘度过大,可补加低比重的水玻璃进行稀释。为了提高涂料对蜡模表面的涂挂性和消除涂料中的气泡,在配涂料时还应加入脱脂剂及去泡剂。常用碱性极弱的肥皂或合成洗涤剂作为脱脂剂。涂料经反复多次使用,由于模壳带入硬化反应的盐类会改变涂料性能,所以必须定期配入新料。硬化剂及其配制:硬化剂用来与模壳涂层中的水玻璃发生硬化作用而获得强固的模壳。常用硬化剂为氧化铵(NH4Cl)水溶液,反应结果生成的二氧化硅胶体把石英粉与石英砂坚固地粘结在一起,因而完成硬化作用,获得具有一定强度的模壳。由方程式可知硬化反应时还产生大量氨气,并有食盐析出。配制硬化剂时,必须从硬化要求出发,合理确定硬化剂的浓度和温度。氯化铵溶液的浓度可控制在18%—20%范围内,温度控制在20—25℃为宜。冬天硬化温度过低时一定要加热,否则模壳就达不到硬化要求而发软变形。配制方法是根据硬化槽盛水之重量和规定浓度称取一定重量之氯化铵,将氯化铵用木锤捣碎后倒入水中,然后不断搅拌使之全部溶解。天冷时氯化铵溶化过慢,可将欲配入的氯化铵倒入温度为60℃左右的少量热水中使其加速溶化,然后倒入其余的清水中。硬化反应时产生的氨气易溶于水,会起延缓硬化的作用,必须用浓盐酸来中和。7. 模壳制造工艺制造模壳工艺过程包括涂挂涂料、撒砂、硬化与干燥等步骤,先涂制面层,再涂制若干加强层,重复以上操作,最后形成强固的模壳。(1)涂挂涂料 涂料使用前须先搅拌均匀,再复测粘度,调整至规定范围,将模组浸入涂料中上下移动和转动,然后提起,在涂料堆积处用毛笔适当刷匀,合理转动模组,待模组上的涂料已较均匀地覆盖一层,涂料滴落很少时,即可进行撒砂。滴尽涂料的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因自然硬化而无法粘附砂粒,若模具有小直径的深孔或尖角、凹槽等涂料不易浸入时,须在模组浸涂料之前用毛笔蘸取涂料滴入孔、槽内。最好采用压缩空气喷嘴加以喷吹。总之,对涂挂涂料要求是模组表面全部涂上一层均匀的涂料,不允许涂料局部堆积或空白无涂料。(2)撒砂 撒砂可用手工撒砂或机械撒砂。手工撒砂时一手握持模组的浇口棒,一手撒砂,边撒边转动模组,使砂粒撒布均匀,直到砂粒不再被涂料层粘上为止。对撒砂的要求是模组表面不允许有浮砂或局部未撒到砂,否则易引起模壳分层或开裂。对于一端封闭的较小孔槽,在撒砂前,孔槽内的涂料应滴尽,防止产生气泡,然后用50/100目的细石英砂灌入孔槽,不允许在孔槽内积存过多的涂料或浮砂。(3)硬化与干燥 将经过涂挂涂料和撒砂的模组放到硬化槽中进行硬化处理,硬化时间主要决定于硬化剂的浓度和温度。增加硬化剂的温度可加速硬化反应,从而可缩短硬化时间,提高生产率。硬化后,模组悬挂在空气中进行干燥,其目的为保证与下一层模壳能良好结合,干燥时间根据模组大小和室内温湿度而不同,一般为60—90分钟,以模壳表面无大量液体,且无刺鼻氨气为准,干燥时间过短,由于大量的氨析出会靠突发性模壳分层;干燥时间长,模壳表面已干燥到发白,则将影响与下一层涂层的硬化结合,降低模壳强度。为了使硬化反应时析出的二氧化硅胶体分布均匀,防止大片积聚(特别是涂料层厚薄不匀时),影响模壳强度,对于面积较大的模壳可采用化学硬化(即由硬化剂硬化)与自然硬化(或称自然干燥)相结合的办法,即把经过涂挂涂料、撒砂的模壳先悬挂在空气中干燥一定时间,让涂料中的水玻璃沿模壳表面渗透均匀,产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缓慢作用,然后再进行化学硬化。涂制模壳的层数一般小件为4—5层,大件可多至7—8层。8. 失蜡与焙烧(1)失蜡工艺 模组经涂料结壳干燥后就可进行失蜡,即把蜡料熔化而形成铸型一模壳。失蜡方法较多,有蒸气失蜡、热水失蜡以及热炉失蜡等,各有利弊。采用蒸气失蜡模壳强度较度,并可减少落砂。最常用的是热水失蜡法,即把模组浸入加热到一定温度的热水中(水中有添加剂),经过一定时间,由于模壳涂层变热的结果,蜡料开始熔化,在蜡模与模壳之间就形成一个缝隙,这一缝隙足以适应蜡料以后受热时的膨胀,可防止在失蜡过程中模壳表面产生裂缝,这是热水失蜡法的优点;热水失蜡的另一优点是涂料层中的盐分可溶于水中,可改善铸件的表面质量。失蜡工艺的要点如下:①刮浇口:准备夫蜡之模组必须先把浇口顶端之涂料层刮去,并用毛刷刷去该处松散的砂粒,以防止失蜡时涂料层落入模壳。②水温控制:失蜡槽中的热水温度应控制在90—95℃范围内。采取电加热时,可用温度继电器控制水温。若温度过高,由于对流作用剧烈,会使沉积于槽底的脏物或砂粒发生翻动,落入模壳;另外,温度过度,会造成模壳酥软或大大降低模壳强度;温度过低,不但降低了生产率,而且由于缓慢加热的结果,会使整个蜡模热透而膨胀,可能使模壳产生裂纹;③添加剂:失蜡热水中应加入2%—3%的氯化铵及1%左右的硼酸。加入氯化铵可使模壳中残余的氧化钠在失蜡时继续与氯化铵反应,起到补充硬化的作用;加入硼酸则可清除模壳中的皂化物,模壳干燥后不会因盐析过多而产生“茸毛”,有利于提高模壳强度和铸件的表面质量;④失蜡时间:根据铸件壁厚和形状复杂程度而定,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模料完全熔化的特征是蜡液不再由浇口处上浮到水面上。时间过长,会使模壳强度降低或酥软。如果采用蒸气加热失蜡,则可大大缩短失蜡时间;⑤模壳冲洗:由于部分硬脂酸被残留在模壳中的碱所皂化;所以模壳内表面可能粘附皂化物。为此模壳失蜡取出后要用热水冲洗。如把模壳浸入0.5%的热盐酸溶液槽中(温度65—75℃)进行酸洗,则效果较好。经冲洗后的模壳应予倒置使积水流净;⑥槽液换新:由于模壳在硬化时产生的盐分会溶于失蜡水中,溶液中的氯化铵浓度也会逐渐增加(因涂料层中含有过剩的硬化剂),为保持失蜡水应有的性能,使用一周左右应予换新,并清除失蜡槽底部的石英砂等沉积物。(2)回蜡处理 失蜡后所收集的回蜡经过适当处理后可重复使用。蜡料中的硬脂酸在化蜡、涂制模壳和失蜡过程中会接触到铁、铝、钠等金属离子,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粘稠的皂化物(硬脂酸盐)。蜡料中的硬脂酸钠和硬脂酸铝可以用酸处理,使其还原为硬脂酸。回蜡处理的方法是:先在回蜡槽(一般用耐酸缸)中注入少量水,并按回蜡重量加入3%—5%的工业盐酸,然后将回收的蜡倒入槽中,加热熔化后保持30—45分钟,待蜡液内无白色皂化物,呈褐色或黄色透明液体时即停止加热,静置2小时,杂质沉淀后,倒入专用蜡锭模中形成蜡片或锭。(3)模壳焙烧 经过失蜡后所得到的模壳,还不能用来浇注金属,必须经过焙烧,以除去模壳中的水分、残留蜡料、皂化物、盐类及碱等,并通过烧结作用,使模壳具有可靠的强度和较好的透气性。焙烧温度必须达到800—850℃,并维持2小时左右,使模壳中的盐分全部氧化。一般焙烧用的加热设备为箱式电阻炉。9. 化铜浇注化铜可采用中频炉熔炼,也可自建半地下土化铜炉,采用焦炭烧坩埚,坩埚内加铜料,铜与铝锡的比例按需要量来配制,待铜水全部熔化后浇铸在模壳中。浇铸时,模壳可掩在潮沙土中,露出浇口,使壳与潮沙全面接触严实,散热要均匀,不致因散热不匀而爆裂。铜料应注意纯净,坩埚的大小视器物蜡型分块尺寸、薄厚来进行选择,将铜熔化后必须边疆浇铸,以防气阻形成隔空或炸壳。10.脱壳清理脱壳清理是失蜡铸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脱壳、切除浇冒口、表面碱浴处理等项工作。经过以上这10道工序,一件铸造好的铜佛像的铸件就完成了。下面还要进行磨光处理,不清楚的地方要用钢錾錾,最后抛光,作旧(锈)3、锻造工艺锻铸造工艺与错镶工艺是相辅相成的,其产生年代可以说就是错金银产生年代,战国时期金银错发展高潮。汉代、唐、宋有很多精美的用锻造工艺制成的金银器具和红铜、金、银的佛像及佛教法器,到了元代,外来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锻造工艺有了大发展,当地时的大多数酒楼都用银器。明、清两代是我国锻造工艺大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特艺公司成立,使这一传统工艺得到更大发展。锻造工艺流程,首先是设计图纸、制定工艺过程,或参照原佛像文物复制。1. 下料、制横下料,即按图纸设计的要求选用铜板、金或银片;制模即制出所锻压型状的钢模或软模铅模。2. 压型将选好的一定厚度的铜版在钢模或软模上锻压,每压一次型都要退火一次,退火温度大约为825℃—850℃,对出现的皱纹要采用手工放还,将皱纹整平。如此反复2—5次,大型便制造成功。3. 配套将压成的型去掉四周毛边,并将其装配成套,分片焊接。4. 錾形为便于錾形,先将配套焊接后的铜型内灌胶,胶为松香、植物油组成,冷却后再经过手工雕錾达到所设计的艺术要求5. 磨光在錾好的铜活上用手工打磨、抛光。6. 表面处理可按原物复制,用化学作旧,镀金、银、铜、铬等防腐装饰工艺7. 组装按设计图纸组装、检验。4、翻砂铸造工艺翻砂铸造适合铸铜、铁等金属,大多用于浮雕的佛像和法器。翻砂铸造工艺生产为:1. 型砂型砂是用于制造砂型的,按一定比例配合的,经过混制,符合造型要求的混合造型材料。它是由旧砂、新砂、水、粘土或其他粘结剂和附加物(辅助材料)配制而成的。(1) 型砂的分类、配制及质量检查 ①根据型砂用途的不同可分为面砂,背砂和单一砂。面砂直接与金属液接触,应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强度和耐火度。背砂(又称填充砂)只要求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一定的强度。单一砂是不分面砂与背砂的型砂:②根据浇注金属种类的不同分为铸钢用砂、铸铁用砂和有色金属用砂。铸钢、浇注温度高(1500℃左右)、压力大、作用时间长,因而对型砂的耐火度和强度要求较高,应选用含SiO2较高的硅砂,其粒度也应粗一些,以抵抗高温的作用。铸铁的浇注温度较低(1300℃左右),因而对砂子耐火度的要求可低些,粒度也可细些,一般采用石英长石砂。青铜等有色金属的浇注温度更低(1200℃以下),故对砂中的化学成分要求不严。但这些金属流动性较好,易钻入砂型的孔隙内,为防止粘砂,使铸件表面光洁,应采用粒度均匀而较细的砂子;③根据造型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湿型用砂和干型用砂。湿型砂常用粘结能力较强的膨润土(俗称陶土)作粘结剂,以提高其湿态强度。有时在型砂中也常加入一些煤粉、重油等附加物,以防止铸件产生粘砂。这种型砂不需刷涂料和进行表面烘干。这种以粘土类粘结剂为主的、不经烘干可直接进行浇注的型砂,称之为普通湿型砂。在用湿型砂铸造大、中型铸件时,为了防止铸件产生夹砂等缺陷,在型砂配方中常加入碳酸钠来活化钙膨润土。碳酸钠适宜的加入量一般为膨润土量的4%—5%,加入的方法可以溶于水后加入,也可直接以粉末状加入,这种型砂称之为活化湿型砂。干型砂常用普通粘土(俗称白泥)作粘结剂,以减少供干后型、芯的开裂倾向。干型砂多用来浇注重要的或较大的铸件。由于铸件大,高温作用时间长,散热慢,故应选用颗粒较粗、SiO2含量较高的砂子和耐火度较高的粘土,并在干型表面刷涂料。干型砂比湿型砂含有较多的粘土和水分,但经烘干后性能大为改善,不易产生气孔之类的铸造缺陷。此外,干型砂中常加入木屑等附加物,改善退让性,以防止铸件产生裂纹。除上述分类外,还有化学硬化型砂,水玻璃砂及流态自硬砂等。(2)型砂的配制 型砂制备工艺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材料准备,包括新砂、旧砂、粘土及其他粘结剂和附加物(如煤粉)等,事前应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合乎要求的原材料,然后再进行配制;第二部分为型(芯)砂的配制,即将准备好的原材料按比例混合均匀,供造型(芯)使用。目前,在铸造生产中,虽然出现了合成树脂等粘结材料,但粘土仍为主要粘结材料。对铸铁生产来说,粘土型砂仍为主要型砂。混合:即将型砂内各种加入物均匀混合,使砂子颗粒的外部形成均匀的粘结剂薄膜,使型砂砂具有良好的性能。型砂的配制比例应根据铸件特点、造型方法、原材料性能等条件决定。型砂混合 质量决定于加料顺序、装载量、混砂时间等因素。回性(调匀):经混合处理后的型砂,往往会因水分分布不均而使粘土未能充分发挥粘结作用,为此混合后的型砂应进行回性处理,即放置24小时再用。型砂经回性处理后,能提高其湿度和可塑性,且不易粘摸,放置时型砂应盖上湿麻(草)袋,以免水分蒸发。松砂:即使型砂松散,降低型砂密度。回性处理后的型砂,使用前还要经松散处理。2. 制砂型制砂型分为手工造型和机械造型,一般复制文物多采用手工造型。砂箱造型,有整模造型(即对那些造型简单的物件,只翻成一分为二的砂箱即可)、分模造型、挖砂造型、假箱造型、托板造型、活块造型、多箱造型、吊砂造型、活砂造型、砂芯块造型、组芯造型、模板造型、漏模造型、拼箱造型、脱箱造型、叠箱造型,另外工业上还采用机械造型。3. 浇注系统及冒口浇注系统,即为保证把金属液正确地导入型腔而设计的几种浇道、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道、冒口等。4. 冶铸以上介绍的铸造或锻造的器物都要再进行修整,如剔除毛刺、修补砂眼等。陶范法铸造的成品要打磨范线、修整错位花纹,锻造法制作的成品要修整锻压皱纹。修整后的成品再用砺石、木炭等进行打磨抛光。更重要的是称重量看是否与所伪之器重量相同,如份量过重可采取内壁打磨的方法使仿制品近量达到原物重量。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