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安教授在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谈罗汉文化
佛教在线西安讯 明·《十六罗汉图》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9月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西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参加会议,并与现场嘉宾一起分享了“罗汉文化”。李利安教授发言如下:
各位法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上午好!
罗汉是佛教的一种信仰对象,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经历了很多变化,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罗汉文化。我因为最近极忙,没有来得及提交书面的论文,刚才在下面一边听大家发表高见,一边思考了一些问题,我想从六个方面谈一下我对罗汉文化的认识,并对这幅《十六罗汉图》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我希望我今天所讲的,不在学理深层与历史的悠远中停滞,而是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只要大家愿意听,我保证即使在场的服务人员也能完全理解。
第一个方面,在小乘佛教的信仰体系中,罗汉具有很多特性,各个经典说法也有不同,但最关键的就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杀贼,杀掉烦恼之贼、疑惑之贼。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了解我们自身和及其同周围一切的关系,不理解世界的本质,生活的真相和说明的意义,我们疑惑重重,烦恼无边,生活沉重,苦难无尽。烦恼实在是最令人煎熬的事情,可是罗汉的职责就是在修行中杀尽疑惑之贼,在修行中荡尽烦恼之贼,所以罗汉没有这些疑惑,没有这些烦恼。没有疑惑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境界;罗汉的第二个特点是不生,就是不再生烦恼,不再托生于烦恼无尽的人间,从而不再于烦恼中受苦受难,而是到一个非常清净妙乐的涅槃境界去了,他们彻底解决了生死问题,不但没有生活的苦难,而且没有了死亡的恐惧。这种不生是一种最高的解脱,终极的超越,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境界;罗汉的第三个特性就是应供,意思是如此崇高的罗汉,我们应该供养他,尊敬他,并向他学习。所以,小乘佛教中的罗汉是极受崇拜的,不但是最高智慧的化身,而且是最解脱境界的代表,还是万众敬仰的圣者。
第二个方面,关于大乘佛教体系中的罗汉信仰。刚刚那位宝鸡来的法师在讲话中涉及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好,也说的非常细致。因为我当时正在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有点分心,没有听的很仔细,回头我们可以再交流。我觉得大乘时期的罗汉信仰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圣者但不究竟”,这是大乘佛教对罗汉的一个基本看法,因为大乘佛教接受了小乘佛教四圣六凡“十法界”的说法,即把宇宙间的所有个体分为十类,其中四圣是解脱生死、没有苦难的圣者,六凡是依然在生死之中受苦受难的众生。我们在“十法界”里面属于六凡之一,是尚未解脱的凡俗之辈,而罗汉是四圣之一,是解脱了的圣者,这是很崇高的。但是大乘佛教认为罗汉虽然是圣者之一,可是并不究竟,也就是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没有完成最后的、最圆满的解脱。这种看法最早是从大众部开始的,这个部派认为,早期佛教所推崇的最高境界罗汉其实还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例如一个叫大天的人,他就提出罗汉有五种不圆满,历史上叫做“大天五事”。这五种不圆满我就不一一说了。既然罗汉还有不圆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当然是应该继续前进,向佛陀的境界迈步,所以他们后来慢慢开始把成佛作为最高境界,逐渐形成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的大乘佛教,从此罗汉就只是小乘的最高境界,而不能代表全部佛教的最高解脱了。可见,在大乘佛教体系中,罗汉是圣者但不究竟。那么第二个方面,罗汉虽不究竟但是根基,这也是大乘佛教普遍的看法,或者说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事实。为什么这个不究竟的对象,我们已经抛弃了的目标象征,后来依然为我们大乘佛教所尊敬?佛经里面、佛教造像以及殿堂配置等象征体系里面,佛教文学艺术里面都有罗汉,为什么,就是因为罗汉虽不究竟,但却是大乘的根基。离开了罗汉,大乘佛教这幢大厦顷刻之间就瓦解了。是什么样的根基呢?首先是理论的根基。罗汉坚持四谛真理,而四谛依然是大乘佛教全部体系的基本框架。大乘讲般若,般若依然是从四谛发展而来的。大乘永远离不开罗汉的理论根基。其次是修法的根基,罗汉的修法主要是八正道,菩萨的修法主要是四摄六度。八正道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是关注人心的,而大乘佛教的六度,其中最关键的是智度,智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心的,也就是通过某种修行而最终改变人的认识方法,提升人的心灵,所以我认为大乘的修法本身也是以罗汉的修法为根基的。再次就是目标,罗汉这个目标在一些部派里面被认为是佛的境界,这样的话佛也可以用罗汉这个概念来概括,那么也就是说,罗汉横跨大小乘这样一个全部法门体系,并认为是最尊贵的,所以从目标来看,罗汉在大乘佛教中也有一定的基础性。第三,未列尊位,但神通无边。罗汉虽然不是最高的圣者,但罗汉有神通,而且中国人很重视或者很向往这种神通,所以也很愿意彰显这些神通。罗汉的神通内功与罗汉生动活泼的外相结合在一起,从而既是慈祥可亲、形态各异、受人敬拜的圣者,也是威力无边、神通广大的佛法守护者。
第三个方面,从当代宗教现状与发展的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给罗汉一个总体的定性:第一,在世界佛教总体格局中,罗汉独占其一,意义非凡。目前世界佛教的总体格局是由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构成。藏传佛教追求即身成佛,所以在藏传佛教里,谁的地位最高?大家最尊敬的是谁?就是活着的佛——活佛。我们汉传佛教最尊敬的是谁呢,谁最有感召力呢?虽然佛被认为是最高的境界,可是因为佛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从现实存在及其同众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来看,从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角度来看,菩萨是最受人们敬仰的圣者。因为佛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所以我们汉族地区很少说那位是佛的化身,历史上虽然有,但极少,可是菩萨的化身比比皆是,太多太多了。大菩萨的形象极为崇高,成为信众最多的崇拜对象。而且我们汉地佛教认为,只要修行大乘之法,就是菩萨,所以人人可成菩萨。在南传佛教里面,最尊贵的就是罗汉了。所以我们有时看到,在南传佛教国家,某某罗汉如何,要知道那可是最为尊贵的高僧,被人们奉为圣者。总之,汉传佛教以菩萨为极致,藏传佛教以活佛为极致,而南传佛教就是以罗汉为极致。当前全球佛教划分为三大体系,三大体系分别以罗汉、菩萨、活佛为最高象征,可见罗汉在当代的意义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在中国佛教的修行体系中,罗汉依然占有很高的地位。虽然在汉族地区罗汉被认为是小乘佛教的境界,可是罗汉的精神我们要继承下来的。罗汉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远离尘世,清净自在,认真修行,踏踏实实地了脱自己。而我们大乘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深入社会,救度所有的人,可是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只有自度才能度他,那么罗汉以自度为代表,所以罗汉的清净自修精神在当今中国佛教中依然值得弘扬。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寺院经济也日益膨胀,人心的浮躁从俗世蔓延到寺院,腐化堕落从官僚阶层蔓延到清修的道场,在商业化和旅游热等现代潮流淹没下的寺庙,僧人的清净自修已经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罗汉的精神更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三,我记得有一个学者曾经说过“要以罗汉道来修己,要以菩萨道救人”。罗汉在自度过程中是非常踏实的,非常清静的,非常超然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大乘行者们很推崇的。近代太虚大师对南传佛教的罗汉道就特别推崇,他认为罗汉道甚至已经超过了汉地的菩萨道。他曾经说过,我们大乘讲究度他,可实际上反倒成了自度的自了汉,而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我们认为人家是自度,现在实际上反倒比我们还度他了。这是太虚当年对我们汉传佛教那种不关心社会的流弊的批评,意思是说我们打着菩萨道的旗帜,实际上我们做的是连小乘都不如,而小乘打的是罗汉的旗帜,好像只是自度,可是人家在教化整个社会。今天来看,我觉得无论这个学者说的还是太虚感慨的,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以罗汉道为借鉴,而我们在救人救世的时候,要以菩萨道作为我们原则。所以菩萨和罗汉如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我们过去说罗汉不行,把罗汉贬的很低,这种看法应该成为过去了,只有罗汉道和菩萨道相携而行,佛教才有无限的光明。
第四个方面,以上三点都是讲罗汉的宗教意义,分别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当今佛教的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再看罗汉的文化意义。罗汉文化在中国非常流行,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宗教领域。关于这一点我也讲第三个方面:第一,罗汉在中国文学里面地位很高,影响很大,显示了罗汉文化的文学价值。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也好,还是传奇也好,无论是诗词也好,还是散文也好,无论是游记也好,还是楹联也好,无论是戏曲也好,还是谚语也好,都有大量的罗汉方面的内容,所以罗汉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文学素材,为文学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对中国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就是艺术价值,表现在各种各样的罗汉造像和罗汉题材的音乐及与罗汉相关的古代建筑等。罗汉的造像又分为雕像、塑像、画像等不同形式,当代艺术结合了高新科技,又出现了更多现代形式的罗汉造像类型。而从古到今的长存不衰的罗汉堂以及大量与罗汉因缘殊深的罗汉寺则显示了罗汉在建筑艺术方面的重要地位。当然,罗汉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最重要也最流行的还是造像。我们这次讨论的这幅十六罗汉图,就是一副罗汉造像的珍品。这方面的价值我就不多说了。第三,从民俗的角度来讲,罗汉在中国也有深远影响。中国各地都有一些罗汉的传说,罗汉拳、罗汉阵、罗汉洞,罗汉鞋、罗汉菜、罗汉舞、罗汉灯、罗汉照壁以及数罗汉、罗汉请观音、济公罗汉等民俗或生活风格在中国十分盛行,至今盛行祖国各地,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刻。包括罗汉这个词本身,就是民俗化的产物,因为罗汉原本叫阿罗汉,阿是无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表示无忧、不需要再学修了。可是现在大家都叫罗汉,严格讲意思是彻底地反了,不过约定俗成,也并不影响其内涵,可见民俗力量之强劲以及罗汉的民俗化之深。总之,罗汉在文化方面的现实价值尽管很多,但最重要的我想就是这三点:文学、艺术和民俗。
第五个方面,罗汉的生活意义。罗汉这种佛教文化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我认为有,这也可从三个方面来看。当然罗汉文化在现实生活方面具有多重借鉴意义,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来阐述,不过我觉得以下三点是从体系和框架的角度来概括的。第一个就是心净,罗汉最大的特点就是远离尘嚣,通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严格的修炼,收摄心神,心境达到非常清净的程度,并从这种清净中荡尽尘世的污染,这是罗汉最大的特点。这种净心之法和心净之境对我们现代人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活在世,心的染净直接决定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心洗干净,生活也好生命也好才有走向尊严和幸福的希望。第二个就是无忧,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之贼,疑惑之贼,达到了无忧无虑的境界,这对现代人太具有启示意义了。因为现代人在物质的高度发达之中并没有消除掉内心的忧虑、焦躁、孤独、疑惑、压力、恐怖、伤感和各种各样的烦恼,现代人的忧虑实在太多了,如果能像罗汉这样达到无忧无虑的状态,你想想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的快乐。罗汉生活意义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祥和,这是从生活的状态来看的。若能像罗汉那样净心,像罗汉那样无忧,才能像罗汉那样快乐祥和。在中国佛教文化体系中,罗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祥和,无论是十八罗汉也好,还是五百罗汉也好,群体性生活一起,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尔虞我诈,一片祥和温馨,一片自在安逸。所以,无论在中国文学中,还是在中国艺术中,罗汉的形象多是和乐融融的样子。总之,罗汉对现代人的生活借鉴意义就是三个依次推进的层面:心净、无忧、祥和。
第六个方面,就是罗汉文化的社会意义,也就是考察一下罗汉这种佛教文化对社会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也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罗汉是早期佛教的旗帜,早期佛教修行之法尽管很丰富,但从宏观上来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也为后来的大乘佛教所继承,并成为定义佛教的经典依据。外修身,内修心,这是罗汉最大的特点,而修心自净,修身养德,这正是社会之所需。可见,罗汉为人类社会树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道德楷模,我觉得这个对现代社会有很多好处。大家都知道我们目前处在传统文化严重中断的时代,有人说是一个伦理沦丧的时代,是一个道德品质让我们感到很遗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树立这样良好的道德形象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当代的南传佛教,还是古代的早期佛教,凡讲罗汉,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副道德高尚的形象,这对我们当今应该是一个激励。第二,罗汉的一个特点就是远离城市,远离烦嚣之地,呆在一个清净的地方,干什么?修行。修行什么呢?修八正道,而八正道实际上就是重新反思我们人类已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认识方式,通过一整套内省的功夫,改变原有的认识方法,重新审视认识的对象。说到底它是一种反思社会现实,乃至于批判社会现实的思想行为。这种清净的、超然的思想文化,对我们今天也是有好处的。大家知道,终南山有一些隐修者,尽管有一些人只是向往这种寂静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清净自修,变革人类固有认识方式,重新审视现实社会。一些隐修者具有大乘精神,目标是修成后再出来救世。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我觉得是对社会有好处的,尤其是在科学极度发达、物质追求肆意膨胀、环境急剧恶化、争斗空前激烈的今天,这种重新审视人类生活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第三点,罗汉的修行和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修、自净、自控、自乐的生存体系,它通过自修达到自净,同时他们也是自控、自乐的。你想想,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话,就能体现一种和谐景象,并迈向和乐的世界。
最后我想对本图也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是这四幅图是不是罗汉图,第二是这四幅图有什么价值;第三是这四幅图有什么特点。
第一,关于这四幅图是不是罗汉图。记得几个月前,收购并拥有这四幅图的杨丰收先生请我来看,当时我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认为这四幅图可以解释为四大译经家。记得当时还提出一系列理由来支撑这种看法。不过因为我没有系统研究过佛教艺术史,我对这四幅图也没有进一步细致审读,所以不敢贸然提出新的判定。如果稳妥一点来说,我现在还是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罗汉图。但是,这并不是就没有疑惑了。目前我主要有三个疑惑:第一,罗汉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在小乘佛教的体系内,菩萨只是释迦牟尼的前世身份,所以小乘佛教的罗汉群体中不会有菩萨出现。即使在大乘佛教之中,罗汉群体也一般不和菩萨同处。而这幅罗汉图中有菩萨造像,我记得应该是观音菩萨。这就使人很容易怀疑,图上的这些人物并不是罗汉。第二,早期佛教的戒律很严,罗汉的修行和日常生活都是在严格的戒律约束下进行的,男女不得同处,而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有女人的形象,似乎还比较温馨和乐,这不符合罗汉的生活风格。在我印象中,中国过去的罗汉图都没有女人杂处其中。第三,如果是十六罗汉,那十六个人物应该非常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这四幅图中的人物庞杂混合,我们很难分辨出到底哪十六位是罗汉。徐主任刚才发言中试图对十六罗汉进行辨认,他的发言内容细腻有序,是下了功夫的,这是对这幅十六罗汉图最直接的论证。不过,这种辨认还可以再商榷,因为要准确辨认尤其是一一到位,还是比较困难的。当然,以上三点并不能绝对否定这就不是罗汉图,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不受经典教义的束缚的,尤其是民间艺术,一般都是在自由的想象中尽情展现其艺术的灵感。总之,我说的这些都是非常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专家和法师批评。
第二,关于本图的文化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看它的宗教意义,这四幅图表现的罗汉信仰,而罗汉信仰所蕴含的宗教情怀和文化精神在当代无论对佛教也好,对我们的生活也好,对社会也好,都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其次看它的艺术价值,很明显这幅图是非常珍贵的,非常古朴典雅的,属于品味极高的明代绘画作品。画家和从事艺术史研究的人可以尽情在艺术方面挖掘它的价值。再次看它的精神价值,这幅罗汉图给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样的境界?我认为它传递的是一种安详、清净、洒脱、和谐的精神境界。看这幅图,想象其中所表现的人间生活图画,你可以体悟其中的超越与非凡。最后再看它在人类文明交往方面的价值。我的老师彭树智先生提出来一个理论,就是文明交往论,这种理论认为,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动乱也好,和谐也好,都与文明交往有密切的关系,文明交往是解释人类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以及当今诸多世界问题的内在因素。更重要的是,文明交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塑造了世界各主要文明体系,造就了人类所必须的也是深刻而持久的精神家园。借助人类文明交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体系。我们面前的这幅图就非常典型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而贯通的东西方交往这一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文明交往内涵,因为这幅图里面涉及到中印之间,中国与中亚之间,儒释道三教之间,多方面的文明交往的内涵,我觉得这种文明交往内涵是非常有趣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欣赏玩味。
第三,关于这幅图的特点,我不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因为我其实并不懂艺术,我是从这幅图呈现生活画面的方式以及所呈现的生活景象这个角度来进行观察。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彼此和谐”,所谓“彼”就是外面,对方的,客体的;所谓“此”就是我的,主体的。彼此和谐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每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都是和谐的,不论其位置和装束,也不论其大小和远近,他们之间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画面可以看出,人物和谐地杂处于各种自然景物之中,如青山之麓,水流之滨、树木之间、花草之中,天象之下,动物之侧,等等,这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三是身心之间的和谐,大家可以从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中观察体会,这些人物之所以如此安详自在,他们肯定是处于身心和谐的状态的。四是人神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总是不被重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这种和谐是一种宗教的境界,也就是信仰者和信仰对象之间的圆融会通、亲密无间,这是宗教的超越境界。我们看这幅图,虽然没有突出体现信仰对象,但画面中所有人物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应该是一种宗教的境界,从中可以说明这些人物和他们心目中的宗教崇拜对象以及所向往的宗教境界是融通和谐的。人神之间和谐愉悦、相不冲突,这是另外一种和谐的景象。第二个特点是动静结合,我们看画中的人物动物和云彩等都是在动中的,可是这是以静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以静态方式表现出来的画面有活灵活现的动态感,这就是画的美妙。第三个特点是形神兼并。所有的画都是要通过形来表现,当然也有一部分画是通过无形来表现神韵,如佛教的十牛图中就有空无一物的一幅。不过基本来讲,绘画的艺术是通过有形阐述无形的东西,也就是在形的背后要蕴含并传达某种神韵。我觉得这一幅画在形的背后明显蕴含着一种神韵,这种神韵不仅仅是罗汉信仰,还有与此相关的那种超脱、潇洒、清净、自在、随和、安详等,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挖掘,我相信我们只要把这幅画认真地、长久地、静静地、深刻地观察品味,最好是盘腿打坐,收摄心神,专注观察体会,恐怕一种无穷无尽的神韵就会呈现在我们眼前。第四个特点是“一异不二”。佛教在观察事物时注意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一和异的关系,所谓异就是个别性,所谓一就是整体性。这四幅图中的每一幅图都是由诸多“异”结合在一起的“一”,是不一不二的圆融整体。树木也好,花草也好,山水也好,空地也好,物体也好,动物也好,云彩也好,以及每个不同的人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可是独立的个体在画家的构思下变化了非常圆融和谐的整体,这种一异不二的特征既体现了画家把握生活真实的高明,也体现了佛教观察和处理外境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五个特点说圣凡圆融。这幅画基本上属于宗教的绘画,宗教绘画具有神圣性,这种绘画要传递一种超越性的境界,可是这幅画基本上是一副人间生活的状态,所以这是最典型的圣凡圆融风格,它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任何一种宗教文化,即使是最神秘的,最超越性的部分,也必须落实到现实的人间,只有在现实的人间体现这种超越性和神圣性,并通过这种神圣性来观照现实,提升现实,这才是宗教真正的本怀。
我就说这些,请各位专家和法师批评指正。(佛教在线速录部李芙蓉根据录音整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