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禅:仁者的定力
论语禅:仁者的定力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不仁者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者无我而安仁,智者为利而求仁。”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道而取得富贵,君子也是不会接受的。君子离开了仁,怎么还能成名呢?君子从来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的,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定力是禅家语言,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要经常运用。简单地说就是思想集中而不受外界干扰的意志力。修行人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意志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即是禅定。佛教有“六度”,其中包括“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孔子认为,不仁者没有定力,他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因为他们没有定力就会因为环境的好恶而出现问题。处于困境中的不仁者,因为没有定力,不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住陋巷仍旧过着快乐生活,他可能因为困境而一蹶不振,或者走极端而犯罪。处于安乐中的不仁者也会出问题,因为没有定力,他们就会忘乎所以,为所欲为,骄奢淫逸,腐化堕落。
孔子又说:“知者利仁”。有智慧的人,知道求仁就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他不会做违背仁义的事情,无论在逆境还是在顺境,他因为考虑到求仁的利益,就会有一定的意志力去约束自己不去犯错。这样说来,智者已经是有一定的定力的人,但是他在求仁的时候存有贪心,因此他积德行善是为自己求得更好的处境和名利,为做功德而做功德。所以这样的智者还不是真正的仁者。
梁武帝时,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从天竺来到金陵,与梁武帝见面时,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师说:“并无功德。”武帝说:“何以无功德?”祖师说:“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说:“如何是真功德?”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师说:“廓然无圣。”武帝说:“对朕者谁?”祖师说:“不识。”因为梁武帝不能领受什么是真正的功德,达摩祖师随即离开隐居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五灯会元卷第一.东土祖师》)。实际上,梁武帝的境界就相当于智者的境界。他并非没有功德,但是他为功德而做功德,又不去关心民生疾苦,他的功德不是真正的功德。正如佛说,我说功德,是名功德,实非功德。
真正仁者是什么人呢?那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安仁”,真正的仁者有大定力,所以他总是能够安于仁的境界之中,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都不会改变他平静的心境。当他处于困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失去生活的勇气,他仍旧会自强不息。当他处于顺境时,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骄奢淫逸。因为他有不一般的定力,就不会因一得为喜,也不会因一失为忧。他不像智者为利而求仁,因为他知道无我才能达到至善境界,所以对于求仁他不求任何回报。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本分,既不求下世大富大贵,也不求此世升官发财。他永远是慈悲的,善良的,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
怎么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仁者呢?孔子开出了方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对于这段话字面上的理解,有人不明白贫与贱既然是人之所恶,为什么还要“得之”呢?因此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应该改为“失之”。
实际上,这段话是互文见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指秦汉的明月和关口,不能分开。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道而取得富贵,君子是不会接受的。”
君子求仁,就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定力,不管是处于富贵,还是贫穷,他都要念念不忘“仁”,不义之财,君子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不正当的手段,可能马上会发大财,但他离开了仁,就没有一点价值了。“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了仁,他还靠什么立足呢?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问。那是对小人来说的。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连吃饭那么短的时间都不会离开仁,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不会抛弃仁。这个功夫确实不容易,“仁者安仁”的大定力就是靠这样观心而培养出来的。只有把握自己的当下一念是善还是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仁者。这就是仁者的定力。
论语禅:
在生活培养定力,每时每刻都在检查当下一念是什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