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密宗瑜伽的几种修习方法(洪丕谟)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密宗瑜伽的几种修习方法(洪丕谟)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印度善无畏传经中土,带来该国密教胎藏界密法《大日经》,不久与弟子一行译成中文。此后开元八年(720)时,彼地金刚智与弟子不空又传入印度密教金刚界密法经典著述《金刚顶经》,并由不空独力译出。后来,善无畏、金刚智等所传两种密法,经彼此融会充实,于是以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密法,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的密宗,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渐渐生根开花了。
在深奥的密宗修持诸法中,与修性养生关系密切而暗合气功原理的,主要有三密瑜伽、金刚诵、宝瓶气、拙火定、大手印、大圆满等法。
一、三密瑜伽
所谓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所谓瑜伽,意即相应。因此三密瑜伽,用汉地的话来说就是三业相应。三业与谁相应?回答为:修持者本人的身、口、意三业,时时不忘与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应。
那么何谓本尊呢?本尊又称自尊,为密宗修持者本人平时最为尊奉的一尊佛、菩萨或金刚。密宗认为,修持者本人若要成就本尊的所有智慧功德,从而即身成佛,非得修习与本尊相应的三密瑜伽不可。
在具体修习中,三密有有相三密和无相三密之分。有相三密:本尊的身相、手印、所持器杖标帜等为身密,本尊的真言(咒语)为口密,本尊的净菩提心(类似于禅宗的自性、真心)为意密。无相三密:本尊的身、口、意三密,实际上无一不从净菩萨心的妙用中得以自证,正如《演密钞》所说:寂密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有相三密、无相三密之外,唐密还把胎藏界的三部本尊和三密挂起钩来:以佛部表身密,莲花部表口密,金刚部表意密。所谓佛部、莲花部、金刚部,《苏悉地经》说:诸佛形像即是佛部,诸菩萨形即莲花部,诸世天像为金刚部。《大日经疏》卷五则说: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物,故名莲花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
密宗行者有相瑜伽的修持方法,原则为手结印、口唱咒,以我的三密入本尊的三密,以本尊的三密入我三密,所谓入我我入,彼此平等。日本空海《即身成佛义》说:以手作印契(手姿手势),为如来之事业时,自身本有之佛部诸尊,以身业为门,速疾开显;口诵真言时,自身本有之莲花部诸尊,以口业为门,速疾开显;又以意观满月轮时,自身本有之金刚部诸尊,速疾开显。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则说:修法时,修持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
(一)身密
修持者按本尊的坐姿和手印安身安手,思想上认为我即本尊、本尊即我。
就坐姿言,密宗修炼最常用的为毗卢坐,亦即大、小乘佛教坐禅时所采取的双盘结跏趺坐。因其坐法有双足跏趺坐,两手结定印安置脐下,脊直肩张,颌压喉结,舌抵上腭,两眼垂视鼻前,口吐浊气后禁语,一心寂静,于现前境不起分别等七要点,所以又名为七支坐。
毗卢坐之外,密宗修炼的特殊坐姿,还有方便坐、菩萨坐、莲花半月坐、法身坐、报身坐、化身坐、匠工坐、垂足坐等。方便坐,梵语音译悉达桑那,坐时先左腿内弯,膝抵坐垫,足抵会阴,然后右腿内弯,把右足外踝上方搁置在左内踝的稍上方,同时右膝也紧贴坐垫。其身、手等姿势与七支坐同。由于这种坐姿要比七支坐易做得多,所以名为方便坐。菩萨坐,即单盘坐法。莲花半月坐,坐时两膝左右着垫内弯,脚心相对。法身坐,两足膝的安置和莲花半月坐相仿,两手则拇指掐无名指末节,其余四指握拇指成金刚拳后,并在一起很自然地置于足跟和会阴之间。报身坐又名如象卧坐法,坐时两膝跪地,身体前倾,两肘撑住地面,同时两掌托颊,十指分竖,目视左右虚空。化身坐,其坐法又名仙人坐,坐时两足膝并拢蹲踞而坐,双膝竖起抵于胸部,两手抱膝。匠工坐,坐时左膝竖起,右膝盘腿。垂足坐,坐时两足自然下垂,踏于地上,或两足交叉,脚尖点地。
再说手印。手印又名印契,为双手十指结盛,藉以表示各种意愿的种种手姿。《陀罗尼集经》说:诵咒有身印等种种印法,若作手印诵诸咒法,易得成效。在手印语言中,五指从小指到大拇指,依次表示为地、水、风、火、空五大。《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三摩耶标帜曼答罗仪轨》说:小指名地,无名为水,中指为火,食指为风,大指为空。于菩萨道十度中,又以左手小指表示施,无名指表示戒,中指表示忍,食指表示进,大拇指表示定;右手小指表示智,无名指表示力,中指表示愿,食指表示方便,大拇指表示慧。一般情况下,亦有以左手印表示禅定,右手印表示方便的。如此等法,种种不一。
对于手印在密宗瑜伽修习中所起的气功养生作用,当代佛学家陈兵阐述得好:从气功学角度看,手印在瑜伽修习中无疑有它现实的作用。手印作为手势语言,表示一定含义,可以辅助真言,起自我暗示作用。手印配合五大的组合法则,往往符合中医经络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有助于气血的交流、开合、抗衡,从而可能产生辅助入定或调动内气的作用。对禅功有素者来说,手印作为一种表示一定意愿,又与自身经络相应的发功信号,有助于内气的发放及意念作用的成功。佛家的一些手印,已被气功界所采用。
(二)口密
口诵本尊在定中所说真言,仿佛本尊就是我,我就是本尊在此定中诵着此真言密语。
所谓真言,梵语音译曼怛罗(Manlra),别称陀罗尼,旧时多译为咒、神咒、密语、明咒等。因其语多为梵语的短语或字音,含义艰深,所以翻译为难,多作音译。天台僧一行《大日经疏》卷一说:真言者,梵曰曼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音,《龙树释论》谓之秘密号,旧译曰咒,非正翻也。
佛典认为,真言为佛、菩萨、金刚在定中由真如心中直接流露出来的真实不虚之言,其所含大致有真如性一体、随相流出相成、加被护念、随诸众生所求不同、慈悲、以佛愿度有情、以诸菩萨度有情、一切诸佛不思议此八种义。为此真言文字虽然多半简短,但却能够总摄佛、菩萨等所发誓愿及其所成就的一切功德,具有不可思议的效力。
真言的形式主要有长咒、短咒、一字咒、无字咒等。长咒一般较长,最长《楞严咒》,其咒文竟达千字以上;短咒则长至百余字,少则一句两句;一字咒又称种子或种子字,《大日经疏》卷十说:从一字能生多,故名种子也。无字咒则圆觉无相之理。为了明白咒的大致情况,现举观世音菩萨唵嘛呢叭吽六字观音密咒略作分析:咒中唵(om)为顶礼,嘛呢表示人的心性好比随意变化的宝珠,叭表示清净不染之心犹如红莲花,吽(hom)表示速疾显现,摧毁障碍,达到目的。综观成千上万诸咒,而以唵阿吽三字为总持咒。《瑜伽大教王经》说:唵字是大
观音密咒图
遍珠如来,阿字是无量寿如来,吽字是阿如来。然而三字之中,又以代表本不生义的阿字为一切真言的流出中心,所以有真言心之称。《大日经》卷五说:所谓阿字者,一切真言心,从此遍流出无量真言。
密宗口密诵持真言,由于多抱着绝对恭敬虔诚之心,所以反复持诵,一心清净,很快地便入于定中,而在客观上获得和气功同样的心理效应。其所诵真言习见者如唵、阿、吽等字,陈兵认为有产生内震动而打通身中经络、激发内气的特殊作用,故而可以自诵养生,至于他听说的又可发功为他人治疗疾病,则尚须作进一步观察研究。
(三)意密
意观本尊的净菩提心,就是我个人的净菩提心,我与本尊的净菩提心契合无间,原无分别。
所谓净菩提心,意即修持密宗初入初地,见法明道,得无盖障三昧,如识种子迦罗罗时的意思。密宗认为,清净的菩提心为东方阿如来的三摩地,一切众生成佛的正因,其意为一切众生都必须以净菩提心为因为门,才能证入一切如来的境界。正如《大日经疏》卷一所说的:入佛智慧有无量方便门,今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若入此门即初入一切如来境界。
在唐密瑜伽中,净菩提心观由印度善无畏传入。其法于观想自性清净心,亦即心的真实时,先把自己的净菩提心化为一明澈莹净的月轮仰在心中,再在此心月轮的东、西、南、北、中上分别布上金黄色的地、水、风、火、空五字而观,但五字的颜色,也有观想为地黄、水白、火赤、风黑、空青的。《大日经》说这五字的实义为我是本不生。由于这五字五大原为法界体性所现,所以净菩提心观又称字轮观或法界体性三昧。关于净菩提心观所现月轮安置,既可从月轮平面朝上观想,又可从月轮平面垂直如竖镜观想,也可从月轮化为圆珠观想。
月轮图
上述三密瑜伽,可因修持的派别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瑜伽原则为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本尊所修的种种功德,即我所修的种种功德,我所修的种种功德,即本尊所修的种种功德。据说其法修习日久功成,能使自心本就具有的本尊功德疾速显现,不离肉身而即自成佛。所谓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其三密相应的原理完全和气功摄心入静的意念功法、自我暗示等心理功法默相契合,可谓佛法无边、功德无量。
二、金刚诵
按照藏传佛教格鲁派说法,修习无上瑜伽部密法,须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两个步骤。
生起次第又称起分,修时虽以本尊法为主,但却仪轨复杂,并且修习成就入随察渐收三摩地时,也只能死后往生本尊化土,见到本尊化身的境地。因此,修持者于修持生起次第之后,若要进一步证入菩萨初地,还非得修习圆满次第不可。圆满次第又称正分,其修法以修习气、脉、明点、幻身、光明为主。比起生起次第来,其仪轨虽然简易,但有关修习之道,却非得有人具体指导不可。
在无上瑜伽圆满次第修炼气、脉、明点的诸法之中,金刚诵的修炼之法,尤为人们所重视。其法糅观息、诵咒、观修脉轮之法为一体,又有起分、正分的不同。
修金刚诵必须先从起分入手。金刚诵起分又称金刚数息法,其数息的修持进程先后分为数、随、止、观、还、净六个步骤,是为无上瑜伽的六妙门。
(一)数息
端正身姿,调和呼吸,然后一心入静,把意念专注在默数呼吸出入的次数上。这样从少到多,意不散乱,便可进而修习随息。
(二)随息
随息为意随着呼吸行走,令不散乱之意。其法在吸气时,默观气在鼻前一到五尺的地方被吸进鼻腔,然后经鼻入喉、贯心、下脐、抵于会阴,并由胸腹等处散布于周身四肢。呼气时,气由四肢回流入胸腹,然后历经喉、鼻而呼出至体外一到五尺远的地方。如此修习,待呼吸出入远近的经路历历分明之后,便可进一步修习止观了。
(三)止息
随息为心意随着呼吸出入而出入之法,至止息则进一步把心息合而为一,不分彼此了。修时观气住于脐下,此后又渐渐住于全身,且泯然入寂,一念不生。
(四)观息
观息之法为金刚数息法中颇具异彩的一着。其法观想地、水、火、风、空五气从离鼻端八寸到一尺二寸处呼吸出入,五气的色泽为地黄、水白、火赤、风绿、空蓝,彼此各不相同,了了分明。
(五)还息
观息纯熟之后,当修还息。还息之法,也颇别致。其法于吸气时默念十方诸佛光明功德,化为白色藏文嗡字入我鼻中;待气入于脐间之时,又化为红色阿字停留久住;呼气之时,复又变为蓝色吽字从鼻而出,入于一切众生身中,为彼消罪增福。如此出入往还,一心除业向善,直至身脉结开解,便可进而修习净息。
(六)净息
还息纯熟,入于净息。其时心息清净,呼吸出入之气细缓匀净,中脉开通,智慧之气盎然而生。
修毕以上金刚诵起分,便可进而修习金刚诵正分了。
金刚诵正分的修习,亦有根本气金刚诵和支分气金刚诵的不同。其大要为默诵藏文嗡、阿、吽三字,并与观想、呼吸密切配合。在呼吸从中脉入、住、出的三部曲过程中,入时诵想嗡字白色,住时诵想阿字红色,出时诵想吽字蓝色。由于其法能够打开心间最难打开的都帝脉结,所以修习纯熟之后,入、住、出之气全都融于中脉,有进而壮健体魄、心寂生慧的效应。
三、宝瓶气
宝瓶气为密宗无上瑜伽的重要炼气方法之一,又称瓶息、瓶风、风瑜伽等,藏语称为盆降。关于宝瓶气的得名由来,《大幻化网导引法》说:宝瓶气者,谓上气下压,下气上提,有若函盖相扣,气藏其中,如宝瓶然,故曰宝瓶气。
宝瓶气的修炼方法,《明行道六成就法》把它归结为引息、满息、均息、射气四种方法。由于这是一种较为刚猛的气功之法,弄得不好,无益有损,所以除四法必须密切配合调剂之外,一般还须在修炼金刚诵起分纯熟之后,再修炼此法。
(一)引息
引息就是吸气。吸时用九出浊气的九节佛风法,先尽力吐出胸中浊气,然后一心清净,以鼻调息,把气缓缓吸进胸腹,使之充满体中,同时提肛把下行之气尽行提上。这时上气下压,下气上提,上下两气合压于脐轮之下,好比函盖相扣。
(二)满息
观想左、中、右三脉,气已贯满左右两脉,并由左右两脉进入中脉,同时又咽津直入脐下,与气同被挤压,关键在于尽力闭息住气,使之气满于中。关于满息后闭息住气的时间,初学者以半分钟左右为宜,以后可以随着功力的逐步深入而渐渐加长,以不勉强压抑为要。
(三)均息
均息又称消息。当闭气闭到难以再闭时,继而予以缓缓消散。其消散之法,有内消、外消的不同。内消观想气从左右两脉流入中脉,到心间而散;外消观想气从中脉、四轮遍及全身,遍于每一毛孔而散。
(四)射气
射气即宝瓶气法中的呼气出气之法,有冲射法和自然法两种:冲射之法,于气屏到不能再屏之时,观想气成蓝气如箭冲射,由顶门梵穴夺门而出,此法只可初修一次,至冲开脉道而止,以后不可再修;自然射法,在冲射一次之后,观想气从左右鼻窍射出,并于每次射出之时,稍许留一小部分之气于脐下,称为中住气。
以上宝瓶气修习法,除子、午两时及大饥大饱时不可修习,其余则不论行、住、坐、卧,随时都可修习。据载修习宝瓶气纯熟以后,可以达到呼吸都无,纯由中脉呼吸,并且数日不食也不感到饥羸的境地。
四、拙火定
拙火又名灵热、丹田火、忿怒母,梵语音译赞捺哩,意为能在体内发生大暖热的脐下卒暴之火。由于其法由引发拙火而入于定,所以称为拙火定。
修持者引发拙火的方法,大致有金刚诵、宝瓶气、双运道、观想法、风息归真法、风息归心法等多种。
(1)双运道即欲乐定,为密宗男女合修之法,修时由于欲火的作用,能使凝聚在脐下的能量转化为拙火而沿中脉上升,但因其法秘而传授慎重,且弄得不好反而危险,所以修持者一般不用此法引发拙火。贡噶《恒河大手印直讲》引诸大德开示说:欲乐定重在气功,人之拣择尤为严格,多生过患,不易修习。且助长对治之法甚多,非必从事于此,乃能成佛。
(2)观想法。其法于修拙火定时,先观想脐下丹田处有一小火,在入定的过程中,观想此小火渐渐增大增热,遍于脐轮,随之并愈益扩大,遍及周身四肢,乃至一切毛孔,由里达外,光彩彻照,内而涤净身中脉、气、明点一切垢障,外而朗照宇宙,利乐一切众生,最后则仍将此火用观想之法收回脐下。
(3)风息归真法。其法为《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所举的观想之法,又有观脉短阿字、观三脉乱迸火星、观三脉发碎火焰、观三脉迸射粗火焰、观三脉迸细火星五种。
(4)风息归心法。其法除观焰流注、观将欲滴明点、观明点降火焰、观穿透明点、观注如蛛丝之菩提心五法外,尚有其他一些观法。
无上瑜伽认为,拙火原为象征生命之母的忿怒母的体性,由禀自母血、藏于脐下四寸许的红菩提心所生。《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说:修道之人,自然脐下离四指许,无有血脉,暖气所藏,梵书黄色短阿字之相,其阿字顿然相成,互极炎热,不能触着,梵书红色短阿字上暴发猛焰故,是名拙火也。
当拙火由金刚诵、宝瓶气或观想等法引发并炽燃后,先循中脉而上升至顶,然后熔化顶上白菩提心而从顶、喉、心、脐轮降下丹田。在白菩提心熔化降下的过程中,可以依次生起喜、胜喜、妙喜、俱生喜四层逐层深化的喜乐。当最后一层俱生喜生出之时,可因心体光明的显露而获俱生智。
据修炼有素者称,拙火定修习成功之后,非但心情喜乐,智慧豁露,并且身体轻安,可获冬天单衣御寒的神效。
五、大手印
大手印梵语名摩诃穆德拉(Mahamudra),为藏传噶举派的精华所在,萨迦派、格鲁派也有传习。何谓大手印?《大手印明点续》说:手为诸法空性智,印不越乎此空智。手喻空智,凡所支持,悉为手之功能,凡所显现,即是空之妙用。印即印记,决定义也。由空所现诸法,决定不出乎空,生死涅槃,本来是空,以觉觉之,莫非正智。大者,谓更无深广殊胜有过于此。综合诸法,唯此为最高无上,故名大手印。察察士登说:大手印法,为显密一切无上之精华,万法之自性,即吾人自心当前一念也。这种唯此为最高无上吾人自心当前一念的大手印法,大致相当于汉地佛教所传佛祖心印。
在修习中,大手印法有顿入法和渐入法两种。
顿入法大手印又称光明大手印,贡噶《恒河大手印直讲》说:最上之大手印,则并亦无须乎灌顶等修,但当恭敬礼拜,承事亲近于其上师,或仅观上师微妙身相,即能立得证悟。其具体修法:身姿依七支坐法,俾使脉结解开,然后坐定调心,一切不思,连系心一处或持息之法也都弃于一旁。《大乘要道密集·新译大手印顿入要门》说:一切善恶邪曲妄念都莫思量,离诸妄想,寂绝而住,称顺本心。调心入静之后,继而还须进一步作静中观心之法,以求证悟。萨啰诃《辩见颂》说得好:
以莫散心观自心,若能自知自本心,
诸相自脱大乐中,散心亦皆成大印。
除却静坐观心,以求彻悟,大手印的顿入之法,还有一种先陡然大呼呸字,接着又猛喝呀玛呵,以期于惊愕中猛然洞彻自性之法。《推击三要诀》有云:
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离妄念,
离境安闲顿时住,陡然斥心呼一呸,
猛厉续呼呀玛呵,一切皆无惟惊愕。
愕然洞达了无碍,明彻通达无言说。
法身自性当认之,直指本性第一要。
这真有点禅门当头棒喝的味道了,只不过一为自喝,一为他喝,略有不同而已。
大手印的顿入之法,看似容易,但非上根器者不易探骊得珠,所以对于大多数中、下根器的修持者来说,其渐入之法则似乎更受欢迎。
大手印渐入法又称空乐大手印,其法须先经灌顶,修金刚诵以使气周流全身,修宝瓶气以引气进入中脉,修拙火定以产生四种喜乐,然后待到气足心寂之时,方于第四级灌顶后,进而再修习无修瑜伽。
所谓无修瑜伽,就是大手印四瑜伽道逐级深入中的最后一个瑜伽。四瑜伽依次为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大手印四瑜伽,与顿入、渐入之法都有维系,而以与渐入法的维系为多。其四瑜伽的修习大要如下。
(一)专一瑜伽
所谓专一瑜伽,意即系心一境以修止,又有有所依修止法和无所依修止法之分。无所依修止法为猛喝呸字斥断杂念、悟彻自心的顿入法。有所依修止法为修金刚诵、宝瓶气,或系心佛像、咒字、小明点而使之入定的渐入法。
鉴定由浅入深,证得专一瑜伽的标准有上、中、下三品。从心难安止到渐能入定,于刹那间见光明为证得下品专一瑜伽;能使定心入于光明,有时连梦中也能入定为证得中品专一瑜伽;于白昼黑夜入定出定,常住明体,不起一切分别为证得上品专一瑜伽。
(二)离戏瑜伽
离戏瑜伽又名无生瑜伽,其法在修止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观,以从时间、有无、一异等方面反复反观自心:心的过去、现在、未来究竟从何处生,向何处灭?心的实体究竟是有还是无?观心与观境、能观与所观究竟是一还是异?如此反复推观,直至不见心的实体,远离概念分别的戏论而证得自心的明体。
鉴定渐次深入,证得离戏瑜伽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虽已通达自心明体,但还有执著,还能生爱憎亲疏之分的为证得下品离戏瑜伽;执著已经消尽,偶然还免不了迷失心光明的为证得中品离戏瑜伽;远离断常等戏论,法尔任显任灭者,为证得上品离戏瑜伽。
(三)一味瑜伽
证得自心明体,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一切事中,都能使此证得的心体不生迷乱,观心与境、真与妄、体与相一味不二,就好比水之与波,体性一样,称为一味瑜伽。
鉴定渐次深入,证得一味瑜伽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虽然通达心、境一味不二,但还有不二之执的为证得下品一味瑜伽;于一切时中,已能不起执迷、分别之心的为证得中品一味瑜伽;永住世间,普济有情,不失明体,昼夜如一为证得上品一味瑜伽。
(四)无修瑜伽
所谓无修,意即无能修、所修之念。由于此时已入瑜伽的上乘之境,所以一切均已任乎自然,无挂无碍,因往来自由而获大解脱、大智慧。
鉴定最后深入,证得无修瑜伽的标准也有上、中、下三品。修持者已无须起心修无念的为证得下品无修瑜伽;运无缘大悲昼夜常住无修瑜伽的为证得中品无修瑜伽;福慧圆满,成就三身,无修无证,登最上地为证得上品无修瑜伽。
以上大手印法,为密宗见性成佛的高级修持之法。近代藏密切法修持有素的气功学家白族人桂明说,大手印功法,修得一般,可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修得较好的,可以产生特异功能,显现神通;修得最上乘的,可以了却生死,明心见性,即身成佛。
六、大圆满
大圆满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主要修行功法。按照宁玛派的说法,无上瑜伽部密法的修持,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三个步骤,而以大圆满法为归。
大圆满梵语音译阿底瑜伽,意即至高无上的瑜伽。大圆满见认为,众生内心本就具有远离尘垢的清净佛性,因此修持者只要把握好心体,听其自然,任心随意而往,专注于虚空明净的境界,不必另有修造,便可成就一切圆满,即身成佛,所以名大圆满。
按照《大圆满无上道广大心要》说法,大圆满心髓法的修习可以分为加行、正行两个步骤。加行为准备阶段功法,有修身、修语、修心的不同。
(1)修身。修身之法,修时坐、立均可,而以采取两足跟相并,二膝屈曲外张,两手在顶上两指处合掌,两肘左右向外的金刚立式为佳。金刚立的站立形状取像于古印度兵器金刚杵的形状,立好以后,观想自身为红、白、绿、蓝各种颜色,无量光明、顶天立地的金刚杵,功毕之后,复用意念把此收回身中。修身的作用主要为练力强身,打通经脉。
(2)修语。修语之法,取立姿长声诵呼吽字,作用为打通喉轮脉结。
(3)修心。修心之法,以澄明而无差别的思维,反复观照自心,从而破除种种执迷,以达觉受光明、当体明空之境。
正行为功德圆满阶段功法,又有澈却、妥噶两法。
(1)澈却。澈却意为立断,其法于觉受光明、当体明空的刹那上断却一切,无修无证,一心以体认自己本心为要。《大圆胜慧澈却妥噶全书》说:只在一切法之显现中,于当体明空不二的刹那上,无修无证,无散乱定住,明明了了,觉照认识,认识这个就是自己本心,勿令间断即是。修习澈却的效验,据说功成之后,非但可以延年益寿,自主生死,并且还可死后肉身干缩,不致变坏。
(2)妥噶。妥噶意为顿超,其法又有看光、白关、黑关、睡眠等多种,如刘兆麟《〈大圆满精要〉与宝瓶气合炼功法》所述脱(妥)噶法,就以看日光为主。其法为:一心不乱,凝眸观日,观想空中由五彩虹组成的光环,在光环之空间放大光明,亦见光环间有璎珞、项链围绕,形成一幅连环套。此时,空中普现六种灯明,以利六根清净。六灯明是:心肉灯明,白软脉灯明,江夏水灯明,性清净灯明,中空明点灯明,白生智慧灯明。随着观光运气的功力深化,可看到空中之光环愈多愈大。继续修持,空中可持现三身,是为《大圆满精要》的空性观之实践过程。由于妥噶之法奥秘,所以不经师授,往往容易产生偏差,误入歧途。至于其法修成之后,据传可产生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这就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了。
佛门日常生活中的纯洁行为
佛门为了保证佛家弟子修持的健康进行,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订或提出了种种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较为有名的,就有十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这些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修持者行为的纯洁而自利利人,有益众生,亦且由于修持者思想境界的不断升华而洗尽身心尘垢,入于清净澄明之境而获延年益寿之效。
这些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的大要如下。
一、十善
佛门行为准则,向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诫。作为众善奉行中的十善,是在和十恶相对比的情况下存在的。懂得了何谓十恶,十善也就在其中了。十恶如下。
(一)杀生
随意虐杀生命为没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当然,有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是绝对地说不可杀生,比如歹徒在疯狂地杀人,你能袖手旁观吗?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二)偷盗
偷盗之事,损人肥己,行为恶劣,为法律所不容,而行盗者的心理,更是阴暗而见不得人,胆小的还少不了与惶惶不可终日为伴。
(三)邪淫
邪淫有碍礼仪,这在佛门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在家修持的佛门弟子,除夫妇情爱之外,对于野花闲草,也半点沾惹不得。
(四)妄言
所谓妄言,就是虚妄不实之辞,或者说是骗人的鬼话。试想,一个正直的君子,又哪会信口开河,对人作欺诳不实之辞呢?
(五)绮语
所谓绮语,包括男女之事的污秽话,巧言令色的漂亮话,趋炎附势的谄媚话。经常爱说这种话的人,其损人利己、灵魂丑恶可知。
(六)两舌
两舌就是两边搬嘴嚼舌,挑拨离间,对东家说西家不好,到西家又说东家坏话,如此搬弄是非,搞得人家好端端的矛盾百出,自己却在一旁幸灾乐祸,故为佛门所不允。
(七)恶口
恶口是用恶毒语言咒骂人,以发泄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或出于妒忌心理,毫无来由地诅咒与自己风马牛不相干的人。
(八)起贪
贪心不足,欲壑难填,则势必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所以修持者一起贪心,就于德有损,修持不成了。
(九)起嗔
嗔为恚恨之心所发,因妒恨而大动肝火。恼火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早已为医学所证实。佛门认为,一个人如果胸襟阔大,不斤斤计较于个人名利的得失、蝇头微利,又何嗔之有?
(十)起痴
痴为愚痴。愚痴为不明事理、没有智慧的表现,其结果常会导致好事变坏,或陷入思想上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于人于己,都无好处。
以上十恶,又称十恶业。其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业;贪、嗔、痴为意业。身、口、意三恶业中,以意的恶业为最根本,因为心一起意,其他身、口两种恶业便就随之而生了。所以古人修性养心,最重治心,岂但佛门如此。
明白了十恶,作为与十恶相对的十善,自然就在其中了。十善为: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
二、六度
佛门修持,以偏重于个人修养的为声闻道,以注重于普度众生的为菩萨道。我国大乘佛教,首重菩萨道的修行,而六度的行为准则,正是菩萨道自利利人所必须具备的六种品质。《楞严经》说: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菩萨发心。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所救度的对应内容,佛书所载为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一)布施度悭贪
布施有三种,《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说: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法施为以世间善法乐育人群,或以佛教善法化导大众。财施分内财施和外财施,能为别人献出自己头目、脏器、脑髓、生命的叫内财施,能施舍给社会田园宅舍或金钱以作福利的为外财施。无畏施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布施,能使被布施的对象从精神的困扰中解脱出来。此外尚有食施等多种布施。修持者若能广行布施之道,那就不难度去自己的吝啬病了。
(二)持戒度毁犯
持戒为止恶行善的意思。佛门对于出家、在家弟子,都有不少清规戒律,但总的原则为己所不欲,勿劝他人。《无字宝箧经》说:善男子,所谓菩萨,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善男子,若有男子,善女人,护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护持如来一切戒藏。何以故?善男子,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修持者如能止恶从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便就度去毁犯他人利益的破坏行为了。
(三)忍辱度嗔恚
为人处世,忍辱最难。忍辱有世忍和出世忍两种。《优婆塞戒经》卷第七说: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能作难作,名出世忍。因为忍辱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法句经》卷下《忿怒品》说:节身忍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修持者若果能够忍辱,便就度去嗔恚的火爆病了。
(四)精进度懈怠
《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修持者若能于道业勇猛精进,必可度去懈怠的懒散之心。
(五)禅定度散乱
所谓禅定,就是静虑,或者说是寂照。禅定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明旸大和尚说:禅定度散乱,众生是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心猿意马,到处奔驰,刹那刹那,念念不停,菩萨修行禅定,能够度脱散乱之心。昔圆瑛老法师在宁波天童寺禅定悟道时说: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转眼开,始识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又如《牧牛图》说:人牛不见两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识此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这就是禅定能够度去散乱纷驰之境。
(六)智慧度愚痴
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这种智慧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断烦恼,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智慧,就见到我们本来面目了。
三、四摄
四摄又称四摄法、四摄事,或四事摄法,为菩萨摄受众生,应该义不容辞去做的有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言行。
(一)布施摄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释慧森《佛学课本》说: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叫做布施。又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帮助他人是最能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顺利,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
(二)爱语摄
所谓爱语,就是态度亲切诚恳,对世间充满爱的语言,并由此而远离一切伤人的恶语。有意思的是,在有些情况下,爱语还可以以硬语呵责,使之感悟的形式出之,只要目的是与人为善,出于一片至诚,相信别人是会感化的。
(三)利行摄
利行就是做好事,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利行不仅表现在对父母、妻子、儿女、兄弟等亲人身上,还必须扩展到朋友间和社会上。凡是人家需要帮助的地方,以及社会福利公益等事,只要力所能及,我们都要去做。
(四)同事摄
同事就是和同合群,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共事,一起生活。
四、八正道
所谓八正道,也叫八圣道、八圣道分、八支正道,为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道的行为或思维方式。当初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法),就向五大弟子阐说过八正道。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每种正道之中,又有世间和道的区分。
(一)正见
正见为对佛门善恶罪福和苦、集、灭、道四谛的正确理解。《阿那律八念经》说:何谓正见?正见有二:有俗有道。知有仁义,知有父母,知有沙门梵志,知有得道真人,知有今世后世,知有善恶罪福,从此到彼,以行为正,是为世间正见;已解四谛苦习尽道,已得慧见空净非身,是为道正见。
(二)正思
正思就是思维有益之事,不把脑筋动在坏处。《阿那律八念经》说:正思亦有二:思学问,思和敬,思诫慎,思无害,是为世间正思;思出处,思忍默,思灭受尽著,是为道正思。
(三)正言
正言,意即不说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话,并且处处讲诵道语,劝人学好。《阿那律八念经》说:正言亦有二:不两舌,不恶骂,不妄言,不绮语,是为世间正言;离口四过,讲诵道语,心不造为,尽无复余,是为道正言。
(四)正行
在言行上一心向善,并且修持精勤,叫做正行。《阿那律八念经》说:正行亦有二: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是为世间正行;身口精进,心念空净,消荡灭著,是为道正行。
(五)正治
修德自守,离恶向道,叫做正治。《阿那律八念经》说:正治亦有二:不杀、盗、淫,不自贡高,修德自守,是为世间正治;离身三恶,断除苦习,灭爱求度,是为道正治。
(六)正命
勤俭致富,舍弃邪业,叫做正命。《阿那律八念经》说:正命亦有二: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绐心于人,是为世间正命;已离邪业,舍世间占候,不犯道禁,是为道正命。
(七)正志
清净无为,不妒不怒,叫做正志。《阿那律八念经》说:正志亦有二:不嫉妒,不恚怒,不事邪,是为世间正志;离心三恶,行四意端,清净无为,是为道正志。
(八)正定
心不邪曲,修习禅定,注心一境,得大解脱,名为正定。《阿那律八念经》说:正定亦有二:性体淳调,守善安固,心不邪曲,是为世间正定;得四意志,惟空、无想、不愿,是泥洹原(涅槃),是为道正定。
五、其他纯洁行为
除上述十善、六度、四摄、八正道外,佛门的纯洁行为还表现在人伦、忏悔等多个方面。比如人伦,其包括父子、夫妇、师友等亲友关系。就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有为人子者要以五事敬顺父母,做父母的要以五事敬亲其子的说法:夫为人子,为以五事以敬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自古以来,夫妇向为人伦所重。对此,佛门也有夫妇以五事互敬的说法。《长阿含经》卷十一说: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顺旨。此外,有关母妇、臣妇、妹妇、婢妇、夫妇等五等作妇之法,也颇有意趣。《玉耶女经》说: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谓夫妇之道。剔除其时代阴影、历史局限,其中可取而足以增进夫妇感情之处,当亦不少。
在师长和弟子之间,佛典《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也有彼此五事以协调关系,增进情谊。弟子敬奉师长的五事为: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师长敬视弟子的五事为: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又如交友之道,佛典认为有止非、慈悯、利人、同事四种朋友可以亲近,又有四止非、四慈悯、四利人、四同事的说法。《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四止非为: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悯念,四者示人天路。四慈悯为: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四利人为: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不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四同事为: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有此四种亲友(亲密无间之友),真是切磋琢磨,与人为善,得其所哉了。
在佛家弟子的纯洁行为中,忏悔也是重要的一环。所谓忏悔,就是修持者一时起了不该起的恶念,做了不该做的错事,后来感到惭愧不安,在心灵上进行自我谴责,自涤污垢,以获得精神上重新安宁的一种佛门制度。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可能没有错误,没有罪孽,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为此,佛门忏悔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除恶向善、净化身心的作用。《观普贤行法经》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华严经》卷第四十《普贤行愿品》有偈颂说: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近代台湾高僧大德星云法师在《佛教的忏悔主义》讲话中,还颇为慈爱地对修持者提出热切希望说: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态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见到自己的真如自心,享受快乐解脱的人生。
的确,从修性养生角度看,一个人如果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错事,那么其思想上所背的包袱和心理上所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弄得不好,还可能因此而引起诸如神经衰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患。然而当他经过独自或当众的忏悔,甚至是痛哭流涕的忏悔,从此弃恶从善,重新做人时,那么其思想上的包袱便可由此而卸下,心理上的压力也可由此而减轻,从而重新获得身心轻安、精神升华的愉悦。美国精神分析家威廉·佛莱医生认为:眼泪能把机体内应激反应时产生的危险毒素排出,忍住哭的人意味着慢性中毒。因此,忏悔的泪水可以涤除内心的痛苦而消除毒素,减轻由精神忧虑、压抑而导致的种种病苦,此言并非没有根攀的无稽之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