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资料文集:九乘差别广说(义成宁波车)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九乘差别广说(义成宁波车)
编按:本篇摘自义成活佛(Tulku Thondup)之《大圆满修习》(The Practice of Dzogchen,原名Buddha Mind,Snow Lion版,译时蒙Snow Lion出版社书面授权)第一部份第一章至第五章。此书原分两部份,第一部份为九乘教法概论及大圆满重要祖师生平简介;第二部份为龙青巴尊者大圆满著述之精华撮要。本篇所引宁玛派历代祖师论著片段,绝少见于汉土书籍,故甚具参考价值。
引论
西藏大乘佛教有四大宗派,宁玛派兴起于公元七世纪,于九世纪之际,由莲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寂护论师(Santaraksita)与藏王赤松德赞(Khri-Srong lDe-bTsan)所确立;噶朱(bKa'-rGyud)及萨迦(Sa-sKya)两派分别由玛尔巴法慧译师(Mar-Pa Ch'os-Kyi Blo-Gros 1012-1099)及款·至宝王('Khon dKon-mCh'og rGyal-Po 1034-1102)于公元十一世纪时所创立;格鲁派则为宗喀巴大士(rJe Tsong-Kha-pa 1357-1419)于公元十四世纪所创立。经教(mDo)方面,四派相异之处,主要只在于各别尊崇不同经典及其演绎之道;就密续(rGyud)而言,宁玛派不共教授主要于九至十一世纪此一时期传入、翻译并弘扬于藏土,被称之为“旧密”(sNgags rNying-Ma)。其它三派,均有共通之密续,而此等于十一世纪或以后方抵藏土之密典,则被称为“新密”(sNgags gSar-Ma)。宁玛派实为最古老教派,亦为其它宗派之母。据宁玛派传统,全部佛法显密教授可判为“九乘次第”(Theg-PadGu)——
显 三 乘:声闻乘(梵:Sravakayana;藏:Nyan-Thos),属小乘;
缘觉乘(梵:Pratyekabuddhayana;藏:Rang-Sang-rGyas),属小乘;
菩萨乘(梵:Bodhisattvayana;藏:Byang-Ch'ub Sems-dPa'),属大乘。
外密三乘:事密(梵:Kriyayoga;藏:Bya-rGyud);
行密(梵:Caryayoga;藏:sPyod-rGyud);
瑜伽密(梵:Yogatantra;藏:rNal-'Byor rGyud)。
内密三乘:大瑜伽(梵:Mahayoga;藏:rNal-'Byor Ch'en-Po);
无比瑜伽(梵:Anuyoga;藏:rJe-Su rNal-'Byor);
无上瑜伽(梵:Atiyoga;藏:Shin-Tu rNal-'Byor)。
宁玛派之不共教授即三内密,尤其是无上瑜伽。九乘次第中各各层次,绝非宣示互相矛盾之理论,或引得不同果位:彼等实为修行道上之过程而已,能直接或间接令(行者)证悟而成正等觉。因修行人根器利钝不同,部份行者须由层次较低之次第起修,依其证量逐级而上。于某一次第娴熟后,再进而修习更高次第。有等利根行者,因夙生之业力,能直入最高次第,如无上瑜伽,甚至能即身而得佛果。是故,引导天赋极高之人自普通教授起修,固为浪费生命、精力及机会;反之,(钝根者)由较高次第之教授起修,不独无所利益,兼且实为错误。因此,欲入各别修习之门,重要在量力而为,及能得睿智上师指导。
声闻乘之见地,在于证悟“人我空”。其目标乃能断(苦),及得一己之寂静与快乐。其修习乃遵行“八别解脱律仪”。其观修乃将己心住于“止”,及“观”四谛与其十六差别(十六行相)。其果位成就为“士夫八次第”(译按:即四向四果,如预流向、预流果等);第八次第即证阿罗汉位。
缘觉乘之见地,乃体悟人、法二我皆空,然心之刹那无间(相续)则为实有。其目的在凭自力而得辟支佛之阿罗汉位。其修习乃奉行八别解脱律仪任何一支。行者之止观,乃修“四谛十六差别”,尤其更顺逆观“十二缘起”。其果亦证阿罗汉位。
菩萨乘之见地,乃体悟一切法空。其目的为度尽一切有情成正等觉。主要修习为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及般若。行者修“三十七菩提分”以观“二无我”及“四道”(译按: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其果以“二身”得成正等觉:行者既得无色身,亦得色身以利益众生。
◇ 显密之分别
莲花业缘力尊者(Padma Las-'Brel rTsal)于《大圆满龙青心髓前行导引·普贤上师口授笔记》中,阐释显密分别如下:
《三理趣灯》云:
果共离无明 少难多方便
利根为主故 密乘最殊胜
显密二乘,虽有相同之果位成就,即成正等正觉。(但密乘)于得果具有殊胜方便,即:离无明之殊胜“见”;摄无数善巧方便之殊胜“修”;行持殊胜而无困苦,行人属利根等……。
甲、因乘(显乘)了知:(一)法性(即胜义谛)乃离戏论之八不,然而,因乘不能证悟法界与本智双运如实自性;(而密乘)则遣除(此无明),体证“界”“智”双运自性。是以密乘不昧于法性之见地。(二)因乘了知一切法(即世俗谛之有)缘生如幻自性,然而昧于不能了知(法)即(佛)身及本智,(而只能了别其为)不净之幻化。金刚乘(密乘)了知(一切皆)为(佛)身与本智之游戏、“界”“智”无二之真实义、二谛无二及无上法身。由是,以离无明故,(密乘)遂更殊胜。
乙、(密乘之)殊胜修持,乃在于二次第:方便之生起次第及智慧之圆满次第。
丙、行持殊胜而无困苦:因乘无不必舍弃所贪外境而能得证悟之道。(密乘)既能用所贪之境为(修学)之道(而不必舍弃),于自在及乐境中保任心识,行者遂能即生以此孤身得证金刚持位。
丁、行人属利根殊胜:密乘修习,乃为具有超凡根器之特殊行者而立,此根器之共(处),在于具有能生正觉之殊胜五力;其不共(处),乃在其体证金刚乘甚深见地之智慧,及具有“无畏(密乘)沉重事业”之坚强信力。
大乘显密二乘之目标,同为求得正觉。但在方法上二者则有所不同。密乘行者之见地,为因果无别;五大显现即五佛部部妃,而五蕴显现则为五佛部部主;部尊表五根本智,情器世间则如诸佛及其剎土之清净。
密乘行者既视一切法皆清净,情器世间即是本尊及本尊剎土,故能于二谛相融中得一切法乐。显乘行者,则仍有染净善恶之别,故不能取一切世法为修持,而密乘行人则能转一切作修持方便。
内密之见地,尤其无上瑜伽,为究竟因果无别。外密虽云比显乘教授较为重视“无别”,而内密于此见地上又比外密更为殊胜。因此,显乘亦名“因乘”,意即行者所修乃成佛之因;而密乘则名“果乘”,盖藉灌顶力,则能体证情器世间即是本尊与佛剎,由是逐步修持,即能证悟圆满。密乘行者以三身为修行道之甚深善巧方便,于极短时间内解脱,得成佛果。
密续,乃将无明与烦恼转化为如来藏与诸佛功德。但此“转化”,不同近世学者所云,由一物变成另一物,如点铁成金;而实乃将受污染之物净化、圆满还原于其真实境界。
密乘教授,须由具利根及极善业之人信解奉行。龙青巴尊者(Klong-Chen Rab-'Byams 1308-1363)于《如意藏论释·白莲花》中,概述显密教授之分别如下:
显宗菩萨乘(或大乘)之教授,谓众生皆有如来藏。以如来藏为种子,复以积集福德与智慧二资粮之修习,经无数世后,如来藏(种)将盛开,而终能成正等正觉。由于强调因果相续,故名“因乘”。
密乘见地(即因果无别)则谓如来藏已本来具足圆满于一切有情中,如日之有光,此为 “能净之基”;而能障如来藏之八识及其所变现,如云,此为“所净”。生起、圆满二次第之灌顶及止观,则可清净罪障,使功德光明遍照,如风驱云散,此则为“清净之果”。当下,往昔烦恼污染既灭,虽则阿赖耶之名言、习气等悉已转化(成佛果及其功德),然其显现实乃无差别相续之相。《喜金刚密续》云:
众生即是佛(就自性而言)
但为外障蔽
外障若清除
众生仍是佛
显密教日尊者(mDo-sNgags bsTan-Pa'i Nyi-Ma)曾云:据宁玛派先贤所说,认为显密二乘于空性见(即胜义谛)并无不同,所不同者仅为对现象(即世俗谛)之见地。其《见地与教派要义炬注疏·妙音密意庄严》云:
根据旧译宁玛派之见地,显密二乘于胜义谛空性(见)并无不同。盖中观宗之毕竟空性,与大瑜伽所言之大平等性,无上瑜伽所言之胜义普贤佛母、法尔坛城、本来清净等,皆是同一意义。另如密彭尊者(Mi-Pham 1846-1912)之《定解宝灯论》所云:
天竺圣月称 藏土法贤师
意趣都如一 说本净即空
唯若就相边而言,则大瑜伽所云:凡所有相本质光明,即大清净之世俗谛;无比瑜伽所云:一切相即普贤王如来,亦即三身坛城;及无上瑜伽所云:(一切相)皆为甚深心识明相【脚注:原文为“基之明相”。此中之“基”,即指凡夫藏(阿赖耶与如来藏)。今译为心识,实指心识状态。】,亦即法尔所成之坛城。上述诸见地,乃至所述名相,显乘皆付厥如,故知显密二乘对世俗谛之见地,实有天壤之别。
◇ “密” 之定义
“密”(Tantra)一词解作相续。索波丹达尊者(Sog-Po bsTan-Dar)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中云:
《金刚顶续》云:
密续相续义 轮回即密续
涅槃后密续
“密续”,视乎轮、涅二者之关系——有如琵琶弦线之相续——而有三分:(一)如来藏乃根分之相续;(二)见修双运乃道分之相续;(三)三身与本智乃果分之相续。密乘教授,乃通过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使善巧方便与本智二者双运,是故密乘法门广大。密乘不取苦行(此与显乘不同),于利根行人而言,修密能速证佛果。
无畏教日尊者('Jigs-Med bsTan-Pa'i Nyi-Ma 1865-1926)于《吉祥秘密藏续大纲·宝藏匙》中释“密续”如下:
须体证成就者,乃“因”或“根”之密续。行者所藉以体证及于道上精进者,为“方便”或“道”之密续。行者所圆成者,则为“果”之密续……。如是,根、道、果三者皆置于同一相续之中,故名之为“密续”(相续)也。《后密续》云:
密续乃根、道(方便)、果之相续。
◇ “密续”之分部
据宁玛派传承,共分六部密续。事密、行密或作密、瑜伽密,乃三外密;而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或大圆满,为三内密。《明觉自现续》云:
金刚乘分外内密 外重戒律内方便
外密复分三支部 事密行密瑜伽密
内密亦分三支部 大与无比及无上
◇ 密乘各种教授
论述密续经典,各有不同。《吉祥秘密藏续大纲·宝藏匙》云:
密乘乃由经典、口诀及正理三者所阐述。
甲、经典:(于《幻化网秘密藏续》中)摄四“释续”及“后续”。(四释续中,首二续)讲述解脱道之顿、渐二支者,为《智藏》及《金刚镜》。余二续关于方便道之顿、渐二支者,为《海》及《过失》。虽然“根本续”与“释续”之定义甚多,但据洛·善逝藏尊者(Rog bDe-gShegs sNying-Po)所言,于较早期宣扬而成为(其它密续)所解说者,为“根本续”;而较后期出现且解说(根本续)者,则为“释续”。
乙、口诀:论述及杂著,其作者或为上根殊胜行人,藉无上密续殊胜道,得证悟成就之果而教化众生;或为中根行人,得其本尊亲自加持,而能开演密续;或为较次之行者,得诸持明祖师相传而下之真实口诀教授。此等著作(以《秘密藏续》)为例,如《巴甲》(sPar-khab),及名为《宾咤他》(Pindartha)之略释;尚有《道次第》、《精要》及《见鬘》等。
丙、正理:有等鲁莽之演述甚深密教者,妄据因明学,结果只能将一己捏造之私见搀杂于法义中。虽然于此等演述中,或具有“某某经论如是说”等引文,然多见解晦涩,实不能证明并无曲解密续之法义。是故,(于密续法义)具足实信,并且依据释续及成就者之口诀,以正理敷演根本续,实为非常重要。
◇ 密乘之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密乘各个次第,因有各自之见地与修持方便,故有所不同。然每一次第皆重视(生起、圆满)二次第之修习。龙青巴尊者于《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解》中云:
生起次第:由观想外境成(诸本尊之)皈依境,行者遂能清净执土石为自性实有而显现之遍计执性。由观想诸有情成男女本尊,行者乃能清净我执而离爱憎。由观想己身之蕴、界、处成本尊(蕴、界、处自无始以来即已如是),行者遂有无数利益,此中包括将罪障清净为色身(rupakaya)、圆满积集福德资粮,及得三摩地(定)。圆满次第:能对生起次第观修之少许执着,及观修时对“观诸法如幻”之少许执着,悉皆清净无余。由能离一切戏论,甚至连“如是” 之概念亦离,遂能清净法身(Dharmakaya)之障蔽、圆满不可思议之止观,及智慧(资粮)之积集。由于将心专一观于任何所缘,行者乃住于乐、明、无念之境界,以此而证悟内智实相,即大手印,即圆满次第之体性。为见如是之真实自性,于体证本始根基之自性、金刚身之自性及心性之胜义自性后,行者复观修此(真实之性)。(圆满次第修习)分依自身及依他身等二种。依于自身(之修习)为有作意之六种瑜伽:拙火、幻身、睡梦、光明、中有及迁识。此乃不依他力而成正等觉之圆满次第修习。依他身(之修习)即精通脉、气、明点瑜伽之行者,以修“乐”为道。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Gyur-Med Tshe-dBang mCh'og-Grub)于《天鼓譬喻论》中,总括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之意义如下:
观想一切显现无二无别,悉皆为本尊之佛身,而(其形与色)则与三界诸法相类,复具大悲心,及观大乐融入,由是令佛三身(于自身)成熟,此乃生起次第之体性……。将风、心、意融于中脉,以直接生起乐空本智,此则为圆满次第之体性……。修习脉、气、明点之次第,及修习以明妃(为方便)令气入住及融于中脉之次第,二者皆非究竟之圆满次第,然因其能令行者达致成就,是故(亦)称为圆满次第。
(生、圆)二次第之修习,皆通行于三外密与三内密,然相比于层次较高次第而言,层次较低次第则缺圆满次第,生、圆双运则更无论矣。龙青巴尊者于《大车解》中就此事说云:
(外密中之瑜伽密)行者不断观想方便与智慧。是故行者于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亦各别(修习)。
三外密之见修行果
◇ 甲、事密
龙青巴尊者于《三休息善说海总义》中述事密如下:
事密行者了悟:一切于世俗层次中显现之蕴、处、界等法皆须加以清净;而胜义虚空,亦即本净自性,则是能清净之基础。行者生活于清净中,修道上则观想本尊实有。视本尊为主,行者自身为仆。行者祈求本尊加持以得成就。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义》中概括事密之见(根)与修(道)如下:
见(根)——
自胜义谛而言,一切法于空、有中皆无二无别。但于世俗谛中,事密视本尊为主人。此本尊功德具足,无有恶业,为胜义虚空光明之现起,所现者为根本智之体相,同时此本尊能赐予非究竟及究竟成就。事密行者视自身为求加持者、为未证果者、及为仍有烦恼(染)者。是故,于胜义谛中一切平等,于世俗谛中缘起法则为实有。故事密之见地,乃相信通过修持,与视一切法为本尊身、语、意之印记,即能成就众多事业,而最后行者自身能得与本尊相同之体性。
修(道)——
行者一心观想事密之六尊瑜伽(译按:空性、文字、声音、色、手印、相之本尊修习)——本尊身相、语音、心相、宫殿、放光及收光等——及持咒召请本尊,求获加持,且圆满自身有如本尊,一若炼金术之点铁成金。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解释事密之六尊瑜伽如下:
(一)若能视一切显现即是虚幻妙身,则行者自能离一多二边,而一切显现亦自解脱成妙身。
(二)若能视咒字为妙音,则所持音声与空性相融之咒轮便能持续,而咒字亦解脱成妙字。
(三)若能观胜妙心识之所化,则记忆与思维乃升华为等持,而一切概念亦解脱成妙观察。
(四)若能视一切光华之放射与收摄为本尊之颜色,则彼等皆解脱为妙光,一切咒字亦解脱成根本智之体性。
(五)若能视光明为妙姿、妙座、妙冠及妙衣,则一切所显皆解脱成胜妙宫殿。
(六)若能视一切法之生起为法身,即根本智(空性)之妙解脱,则一切所当舍者皆解脱成根本智。同理,六根对六尘得解脱,且能认知六识,例如视一切显现为本尊妙身,则行者之罪障自能清净。
另据索波丹达尊者之《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中所言:
事密六种胜力,乃空性、文字、声音、色、相与手印;于《瑜伽密续》中亦云:“彼乃空性、文字、声音、色、相与手印”。在一般(共)事密中,并无行者观想自成本尊之修法。但在较高层次(不共)之事密中则有之。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义》中概括事密之行与果如下:
行——
事密认为只有遵照仪轨所载一切而修,方能于修持中得成就。否则,便有如将种子播于缺水乏肥之土地中,终将一事无成。是故,此部强调修外业,一言一行,皆有法度,每天三沐浴、三更衣,以求生活于清净中。此外尚行献供及护摩(火供)等密法。
果——
行者能得众多成就,例如得持明身,其福德相等于色界及无色界之有情。而究竟之果则为于十六生中证得三种姓金刚持地(三种姓即三佛部,亦即如来、金刚及莲花等三部。此三佛部皆与三佛身及五智配合)。
◇ 乙、行密
因行密之修持与事密相近,而见地则与瑜伽密相近,故亦名“兼密”。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义》中概述行密如下:
行密兼重外在色身之清洗(例如沐浴)及内在心识之观想,视本尊为友伴或兄弟而得成就。
见——
于胜义谛中一切法平等。于世俗谛中,因无休止之显现皆由缘起,故行密主张依本尊以得共不共成就。因行密之次第比事密稍高,故视本尊为友伴。行密对二谛之理解较事密更深。
修——
行者观想对生本尊。于持咒时,观想咒轮旋转,此名为有相瑜伽。于将出定时,行者遣送本尊,观想虚空及住于无念,此则名为无相瑜伽。
行——
求生活于清净中,与事密相同。
果——
行者能得无量成就,于七世中证得赋有三佛身与五智之四种姓金刚持地(四种姓即四佛部,亦即如来、金刚、宝生及莲花等四部,此中宝生部兼摄事业部)。
◇ 丙、瑜伽密
瑜伽密重观想,视修外业(例如生活于清净中)为辅助。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义》中概括瑜伽密如下:
见——
因瑜伽密之平等见高于事密、行密二部,是故此部行者视自身与本尊自性平等。此见地坚固不移,又以此见地故,于世俗谛上,观想行者自身与本尊无可分别,有如江水汇入大海,无二无别,如是行者自成本尊。此乃基于万法唯识所现,以观想力,行者自身即成本尊。瑜伽密复有一不共见地:由修习四印,即本尊身、语、意、事业之自性,行者即能现证自身为本尊。
修——
皈依与发心后,于空性境界中行者以五种现证,观想自身为本尊坛城。复次,迎请根本智慧尊,并将之融入所观坛城中,更观想自身之身、语 意、事业为本尊之身、语、意、事业(四印)以作印持。
五现证①为:【脚注:参《密续部总建立广释》,谈锡永译,收《佛家经论导读丛书》第二辑,一九九六年香港密乘版。】
(一)莲座及日月轮,此乃宫殿及佛刹土之种子或因缘。
(二)佛语之字母(包括元音与辅音),此乃吉祥教法之种子。
(三)佛意之手印(如金刚、宝等标帜),此乃佛于无量世内吉祥示现之种子。
(四)佛身坛城(如毗卢遮那佛之法轮),此乃吉祥眷属与上师之种子。
(五)根本智慧尊,此乃本尊身与根本智慧吉祥本性之种子。
四印②为:【脚注:同上】
(一)大印,即身相。
(二)法印,即语之表义。
(三)三昧耶印,即意之表义。
(四)业印,如放光照射以圆满一切所作之事业。
行——
行者偶尔亦作清净之行,但其日常戒律实较事、行二部为宽,且此部更强调内瑜伽之修持。
果——
行者由证悟中积集资粮,至其究竟,则五蕴、五识及五毒皆被净化,而于三世内证得五种姓(五佛部),亦即五佛智体性之佛果。
外密与内密判别
以下为龙青巴尊者与密彭尊者见地之撮要,据《宗轮藏》及《如意藏宗轮要义》——
就见地(根)而言,外密对二谛仍有区别。大部份外密行者,先观一切显现(世俗谛)为本尊,于结束之际,当行者将本尊身相消融时,行者始观胜义谛,亦即离一切名言概念及戏论。
内密行者,则观二谛相融及双运。内密之见地(根)乃以无分别智领悟一切清净无染,了知一切法之显现为三坛城,即无始时以来佛之身、语、意三坛城。外密之见地则非是。就生起及圆满二次第而言,内密行者修持时,生、圆二次第乃相融而修,此乃基于视一切法皆清净之无分别智。但外密行者则将二次第分别而修。就灌顶而言,外密以“瓶灌”为主,而内密则以“秘密灌”、“智能灌”及“名词灌”为主。修道上,外密行者摄受清净纯一之食物、衣服、住舍等。然内密行者则以平等无分别摄受一切。于观想时,内密行者之本尊与其明妃双运,而外密行者则否。
于观想处所时,外密行者辄生起清净华丽之处所,例如宫殿、须弥山顶等。而内密行者则生起如尸林、邬金刹土等。于所用之法器,外密用贵重金属所制之清净法器,而内密则多以颅骨为之。就服食而言,外密行者享用三白三甜之食物,即奶、牛油及奶酪等三白,与糖、蜜与糖浆等三甜。内密行人则享用五肉——人、牛、狗、马、象及五甘露——大便、精液、脑髓、血(女性经血)及小便。就果而言,内密行者于今世即身成佛,而修外密者则须于未来世方能成佛。
三外密之经续,为藏密旧派与新派所共有。但三内密(大瑜伽、无比瑜伽及无上瑜伽)之经续,则为宁玛派所独有。而无上续部大略分作母续、父续及无二续三类,为藏地噶朱、萨迦、格鲁等派所共遵。
◇ 三内密判别
《金刚萨埵心要镜续》云:
大瑜伽,乃生起次第,有如一切教法之基础。无比瑜伽,乃圆满次第,有如一切教法之通道。无上瑜伽,即大圆满,有如一切教法之精华。
不同学者与不同经续,对三内密之分别皆有不同分类。法吉祥译师(Lo-Ch'en Dharmasri 1654-1718)曾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总括数种不同之说法如下:
在解答朗恰巴华(Glan-Ch'ab Bar-pa)问题时,小宿氏尊者(rJe Zur-Ch'ung)云:了知一切法皆为自心识幻化,此为无比瑜伽;了知一切法之显现乃根本心识之自相显现者,即为无上瑜伽,盖俱生喜金刚(Ru dGa'-Rab rDo-rJe)曾云:一切法以幻化、力用及自相显现。
大瑜伽行者证知一切法乃心性之幻化,而心性中“有”(方便)与“空”(智慧)无二无别。无比瑜伽行者证知一切法乃心性之力用,而心性中之法界与根本智无二无别。无上瑜伽行者证知一切法乃心性之自相显现。此心性即无始以来自然存在之本觉智,无生无灭。达(mDa')及伦(Glan)(译按:小宿氏尊者二大弟子)皆持此说。
根据乔恭布巴(sKyo Gong-Bu-Pa)所言:大瑜伽较注重“行”,无比瑜伽较重“修”,而无上瑜伽则注重于“见地”。另根据般若光(Lha-rJe rog)谓:大瑜伽,因强调生起次第之故,以三等持(空性、大悲心与种子字)观想渐次生起本尊。无比瑜伽,因强调圆满次第之故,不重渐次生起,而主立时观想生起本尊,而无上瑜伽或大圆满,并无任何观想,盖已超越上述二次第之故。
梅雅聪渣(Me-Nyag 'Byung-Grags)云:虽然所有三内密修行者皆于生、圆二次第上修持,然大瑜伽较注重生起次第,无比瑜伽较注重圆满次第,而无上瑜伽则无修无整。
结地译师庆喜金刚(dPyal Lo-Tsa-Ba Kun-'dGa rDo-rJe 译按:本书原作二人,今据敦珠法王之《宁玛派教法史》英译本第三五九页而定为一人)亦奉此说为圭皋。龙青巴尊者谓大瑜伽为父续,乃关于相状显现与善巧方便,对滞于戏论及嗔毒之行者较适合。无比瑜伽为母续,乃关于空性与根本智,对有较平稳心态及滞于贪毒之行者较为适合。无上瑜伽,乃关于无二无别,对滞于痴毒之行者较适合。
龙青巴尊者于《心性休息》中云:
大瑜伽,主要涉及气、生起次第及善巧方便。无比瑜伽,主要涉及明点、圆满次第及般若。无上瑜伽,涉及一切事物、无二无别及根本智。
显密教日尊者于《吉祥秘密藏续大纲·宝藏匙》略释如何于大乘二谛上,建立三内密之见地:
大瑜伽以有与空为二谛:一切显现为大清净之世俗谛,而空性为大平等之胜义谛。同样,无比瑜伽以一切显现为世俗谛,即普贤王如来,即三法座之坛城,复以空性为胜义谛,即普贤佛母,即本始如实之坛城。无上瑜伽亦同样以显现为世俗谛,即根之明相、即法尔成就,而空性则是胜义谛,即法界之根本、即无始以来之清净。对所有(内外)密而言,有、空二谛乃表达其见地之唯一形式。
在龙青巴尊者所造之《大车解》中,对三内密独特之处有如下之阐释:
大瑜伽(善巧方便之父续)之行者主要靠修持二种方便而得共与不共成就。一为善巧方便,即(生起)本尊坛城之生起次第;二为根本智方便,即离言自在,亦即光明与空性双运。二者既双运,刚能清净五大种(地、水、火 风、空)内之风息。无比瑜伽(即母续),主要为根本智方便,只有少数生起次第之教授。于无比瑜伽中,行者之明点通过修持,于四喜智所生之大光明中得证菩提,其修持方便为用咒字、薄伽坛城(Bha-ga Mandala),以自身(即善巧方便)及他身(即明妃),于正觉母体之次第中修证。无上瑜伽之行者,除强调于生、圆二次第之双运中得证悟外,复以离一、多之大根本智(此大根本智即以光明为显现之究竟自性)而得证悟。
无畏洲尊者('Jigs-Med Gling-Pa 1729-1798)于《龙青心髓三瑜伽大吉祥口诀总义》中写道:
大圆满为上士设 无比瑜伽为中士
大瑜伽为下士立
渐生坛城大瑜伽 有如一切密续根
无比瑜伽剎那成 有如一切密续道
离心识相大圆满 则是一切密续果
于大瑜伽修习中 以三等持净执着
清净情器世间执 三等持者即幻变
究竟自性之力用 以及无生胜义谛
以此等持力生起 能依所依之坛城
无比瑜伽教授云 普贤佛母之母体
纯净广大即法界 法界胜义且究竟
由此生普贤如来 此即是为根本觉
于离一切言说中 胜义法界与本觉
双运而得法尔见 以此觉受之力用
木尊坛城相应生 法尔圆满深等持
二障由是得清净 复次生起四佛身
于此胜义大圆满 能证本尊即觉心
且证此心即是佛 以本来即是佛故
更无一法可生起 于此自然清净中
不决定法生起时 无对治亦无修整
法尔光明离意度 于中显现诸佛性
凡是刹那生起者 悉皆知已是空性
无畏教日尊者于《吉祥秘密藏续大纲·宝藏匙》中概述三内密如下:
于无上续中,有大、无比及无上三部之分。此三部密之究竟义,皆为光明本来自性之纯一法尔,其特质即为空明无二。此究竟义之法门有三:(一)依生起次第之详明仪轨修三身为道;(二)依生起次第中之简轨渐次修内智与胜义法界;(三)无须依靠生起次第所安立之仪轨,而以无修无整之自然等持现证内智。强调上述第一、二、三法门之中密,分别冠以大、无比及无上之名。
无畏教日尊者于《大圆满》中解释三内密之教授重点如下:
(一)父续(或大瑜伽)中,由控制气而得力用,行者即可赤裸裸地得证光明。此净光明或可由灌顶而致。若行者控制甚而增加气量,则所致之光明将趋稳定。(二)母续(或无比瑜伽)中,由圆满明点而得力用,行者可控制光明瑜伽。若因明点上升与下降令所生之喜乐增加,则生起及增加光明之力亦相应增长。随着行者控制气及生起大乐,一切言语概念之戏论亦随之消灭,而光明亦转趋炽盛。父续及母续皆有气与明点之修习,只因重点有所不同而有区别耳。(三)无上密之行者,于光明中,摄持能令光明生起且不灭之本觉。此光明离虚幻,非因缘生,由无始来时已存在。今因光明本身之气所鼓动而复苏。以彻证法界与根本智之究竟认知故,此种光明之证悟,遂发出如千日之光辉。
◇ 三内密细分
三内密之每一部复可细分为三支部,此种细分乃根据每一支部内见与修之特点而作。无畏洲尊者于《龙青心髓三瑜伽大吉祥口诀总义》略述之如下:
三内密中每一部
若再加以细区分 则说共有九支分
坛城渐次生起者 名大瑜伽之大密
坛城法尔圆成者 名大瑜伽无比密
无生胜义之法界 乃大瑜伽无上密
剎那而成之坛城 名无比之大瑜伽
于本尊事相坛城 胜义法界得圆成
是为无比之无比
本尊自证智无二 为无比之无上密
证悟轮涅即坛城 乃无上之大瑜伽
心识法尔成本尊 乃无上密之无比
心印法界无体性 离一切非真实论
无上密之无上密 由根道果三者中
生起及圆满次第 我已解说九支部
◇ 主要密续来源
据密乘经续之历史,大部份新译密续——例如密集金刚、时轮金刚及其它外密之经典,皆由释迦牟尼佛所说,但三内密及旧译密续则非源自释迦。
大瑜伽与无比瑜伽之密续出现于人间,乃当释迦涅槃后二十五年,五大持明在摩那耶山(Mount Malaya),于定中由金刚手如来所传授。复由五持明中之无垢称(藏名Dri-MedGrags-Pa 梵名维摩诘Vimalakirti属离车毗族Licchavi)传予邬金国王——渣王。
大瑜伽除续部之经典外,尚有另一种类,名为修部(Sadhanas)之经典。以下所述大瑜伽修部之八种经典,其传承共分二派,分别为教传(bKa'-Ma)及岩传(gTer-Ma)。
甲、下述经典乃不同大德由教传摄受,亦即师徒相传:金刚忿怒尊(Vajraheruka或Yang-Dak)经典由吽迦啰尊者(Humkara)所得;大威德(Yamantaka)则由文殊友(Manjusrimitra)受持;马头金刚(Hyagriva)由龙树(Nagarjuna)受持;甘露金刚(Vajramrta)由无垢友(Vimalamitra)受持;普巴金刚(Vajrakila)由释迦光尊者(Prabhahasti)及莲花生大士受持。
乙、修部岩传:以下经典由事业自在空行母(Las-Kyi dBang-Mo)封印,交付予下述诸大德,而此等经典称为修部岩傅:吉祥忿怒尊(Sriheruka)之经典付于无垢友;金刚忿怒尊(vajraheruka)之经典付予吽迦啰尊者;阎摩死主(Yamaraja)交予文殊友;马头金刚付予龙树;普巴金刚付予莲花生大士;差遣非人(Mamo)付予达那生芝达尊者(Dhanasamskrta);世间供赞(mCh'od-bsTod)付予严布姑希(Rombhuguhya);及猛咒诅詈(Drag-sNgags)付予寂藏(Santigarbha)。空行母复将善逝集(bDe-gShegs 'Dus-Pa)交付与莲花生大士。上述大德将该等教授传予弟子,大多数之传承至今未断。
无上瑜伽之根本密续由俱生喜金刚(传无上密于人间之第一位祖师)于定中由报身佛金刚萨埵直接传授。俱生喜金刚复将传承付予文殊友。无上瑜伽系统之教授,由不同之传承而递嬗,于西藏称之为大圆满。
◇ 三内密之主要经续
现存内密经典均收入二十六函(译按:应作“二十五函”)之《宁玛十万续》(rNying-Ma rGyud-'Bum)中。
◇◇ 大瑜伽密续
大瑜伽之密典,率由印度大德及藏地译师,如莲花生大士、无垢友、寂藏、智藏(Jnanagarbha)、遍照护(Vairocana)、虚空藏(Nam-mKha'i sNying-Po)及(努)佛智(Sang-rGyas Yc-Shes)等传入西藏。大瑜伽之密典分二大类,即十八续及修部。不动寿灌大圣尊者据大伏藏师不变金刚(gTer-Chen 'Gyur-Med rDo-rJe 1646-1714)之著述,列明大瑜伽之主要密续如下:
甲、续部:
(一)所有大瑜伽密续之根本续,乃《幻化网秘密藏续》,全名为《金刚萨埵幻化网根本续秘密心要》。
(二)解说续:
五主续:
一、身续:《佛相应》(Sang-rGyas mNyam-sByor)
二、语续:《月密明点》(Zla-gSang Thig-Le)
三、意续:《秘密集》(gSang-Ba 'Dus-Pa)
四、功德续:《吉祥初胜》(dPal-mCh'og Dang-Po)
五、事业续:《羯磨磨勒》(Karma Ma-Le)
五修续:
一、《忿怒尊游戏》(Heruka Rol-Ba)(佚)
二、《宝马游戏》(rTa-mCh'og Rol-Ba)
三、《悲心游戏》(sNying-rJe Rol-Ba)
四、《甘露游戏》(bDud-rTsi Rol-Ba)
五、《十二普巴》(Phur-Pa bChu-gNyis)
五事业续:
一、《大象渡涉》(Glang-Ch'en Rab-'Bog)
二、《山王连绵》(Ri-Bo brTsegs-Pa)
三、《智慧威电》(Ye-Shes rNgam-Glog)
四、《誓句庄严》(Dam-Tshig bKod-Pa)
五、《等持一缘》(Ting-'Dzin rTse-gChig)
二副续:
一、据《善说白莲池》云为《毗卢遮那幻化网》(rNam-sNang sGyu-'Phrul Drva-Ba)
二、《方便绢索》(Thabs-Kyi Zhags-Pa)
乙、修部:
八大本尊坛城(Mandala)之修部经典分两类——教传及岩传。此八大本尊坛城为:
(一)阎魔身,
(二)马头语,
(三)金刚忿怒(真实)意,
(四)殊胜甘露功德,
(五)普巴事业,
(六)差遣非人,
(七)世间供赞,
(八)猛咒诅詈。
◇◇ 无比瑜伽密续
无比瑜伽之密续,由无垢友、遍照护及努佛智等传入西藏。据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之《天鼓譬喻论》所云,无比瑜伽之密续有:
甲、四根本续:
一、《遍集明觉经》(Kun-'Dus Rig-Pa'i mDo)
二、《诸佛密意总集》(Sangs-rGyas Tham Chad dGongs-Pa'Dus-Pa)
三、《智慧威电》(Ye-Shes rNgam-Glog)
四、《尸林杜鹃游戏》(Dur-Khrod Khu-Byug Rol-Ba)
乙、六支分续:
一、《普贤广大自住续》(Kun-Tu bZang-Po Ch'e-ba Rang-LagNas-Pa'i rGyud)
二、《灌顶王》(dBang-bsKur rGyal-Po)
三、《最胜等持》(Ting-'Dzin mCh'og)
四、《分际配合第七》(sKabs-sByor bDun-Pa)
五、《精进具义》(brTson-Pa Don-lDan)
六、《三昧耶庄严》(Dam-Tshig bKod-Pa)
丙、十二希有续:
一、《寂静天续》(Zhi-Ba Lha-rGyud)
二、《法性寂静天续》(Ch'os-Nyid Zhi-Ba'i Lha-rGyud )
三、《大忿怒天续》(Khro-Bo'i Lha-rGyud Ch'en-Mo)
四、《忿怒天续之大了悟》(Khro-Bo'i Lha-rGyud Kyi rTogs-Pa Ch'en-Po)
五、《大悲投施续》(Thugs-rJe Ch'en-Po'i gTor-rGyud)
六、《瑜伽内聚大续》(rNal-'Byor Nang-Pa'i Tshogs-rGyudCh'en-Po)
七、《吉祥炽燃忿怒母》(dPal-'Bar Khros-Ma)
八、《红血续》(Rakta dMar-Gyi rGyud)
九、《火天寂静整体炽燃续》(Me-Lha Zhi-Bar Kyur-Pa 'Bar-Ba'i rGyud)
十、《忿怒火供》(Khro-Ba'i sByin-bSreg)
十一、《大作吽》(HIung-mDzad Ch'en-Po)
十二、《大月密》(Zla-gSang Ch'en-Po)
◇◇ 无上瑜伽密续
无上瑜伽之密续分为三部:心部(Sems-sDe)、界部(Klong-sDe)及口诀部(Man-Ngag sDe)。
甲、心部有二十一主续,由无垢友与遍照护传入西藏。据龙青巴尊者之《宗轮藏》分述如下:
(一)由遍照护所译之前五续:
一、《觉性杜鹃》(Rig-Pa'i Khu-Byug)
二、《大力震动》(rTsal-Ch'en Drug-Pa)
三、《金翅翱翔》(Khyung-Ch'en lDing-Ba)
四、《石中熔金》(rDo-La gSer-Zhun)
五、《不落幢大虚空》(Mi-Nub-Pa'i rGyal-mTshan Nam-mKha'-Ch'e)
(二)由无垢友、仰智童(Nyag Jnanakumara)及玉声藏(gYu-sGra sNying-Po)所翻译之后十三种续有:
一 、《顶生王》(rTse-Mo Byung-rGyal)
二、《虚空王》(Nam-mKha'i rGyal-Po)
三、《乐幻庄严》(bDe-Ba 'Phrul-bKod)
四、《圆满总义》(rDzogs-Pa sPyi-Ch'ings)
五、《菩提心滴》(Byang-Ch'ub Sems-Tig)
六、《乐无央》(bDe-Ba Rab-'Byams)
七、《命轮》(Srog-Gi 'Khor-Lo)
八、《第六明点》(Thig-Le Drug-Pa)
九、《圆满总断》(rDzogs-Pa sPhi-sPyod)
十、《如意宝》(Yid-bZhin Nor-Bu)
十一、《遍集明觉》(Kun-'Dus Rig-Pa)
十二、《至尊正士》(rJe-bTsun Dam-Pa)
十三、《修习义成》(sGom-Pa Don-Grub)
(三)其它三主续:
一、《遍作王》(Kun-Byed rGyal-Po)
二、《希有》(rMad-Byung)
三、心部十三经
乙、界部之密续,由无垢友及遍照护传入西藏。据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之《天鼓譬喻论》所载,界部部份主要密续如下:
一、《大界无央王》(Klong-Ch'en Rab-'ByamsrGyal-Po)
二、《普贤大虚空》(Kun-Tu bZang-Po Nam-mKha'i-Ch'e)
三、《明觉自力现升》(Rig-Pa Rang-rTsal Shar-Ba)
四、《教诫众轮》(gDams-Ngag sNa-Tshogs 'Khor-Lo)
五、《圣道庄严》('Phags-Lam bKod-Pa)
六、《金刚萨埵虚空边际平等》(rDo-rJe Sems-dPa Nam-mKha'i mTha'-Dang mNyam-Pa)
七、《智慧密炬》(Ye-Shes gSang-Ba sGron-Ma)
八、《宝轮》(Rin-Po-Ch'e 'Khor-Lo)
九、《智慧秘密》(Ye-Shes gSang-Ba)
十、《智慧圆满》(Ye-Shes rDzogs-Pa)
十一、《菩提心普作净耳说法》(Byang-Ch'ub Kyi Sems Kun-La 'Jugs-Pa rNa-Dag sTon-Pa)
十二、《菩提心金刚散光》(Byang-Ch'ub Kyi SemsrDo-rJe A'od-'Thor)
丙、口诀部之密续,主要由无垢友班智达及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
兹据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之《天鼓譬喻论》及莲花业缘力尊者之《大圆满上师心要释》中所言,口诀部亦分作“绝密”及“心髓”二支分部。主要密续如下:
(一)十七续(rgyud-bcehu-bdun):
一、《圆满自生》(rDzogs-Pa Rang-Byung)
二、《无字》(Yi-Ge Med-Pa)
三、《明觉自现》(Rig-Pa Rang-Shar)
四、《明觉自解脱》(Rig-Pa Rang-Grol)
五、《宝积》(Rin-Po-Ch'e sPung-Ba/sPud-Pa)
六、《舍利炽燃》(sKu-gDung 'Bar-Ba)
七、《声应成》(sGra Thal-'Gyur)
八、《吉祥具妙》(bKra-Shis mDzes-lDan)
九、《金刚萨埵心要镜》(rDo-rJe Sems-dPa'sNying-Gi Me-Long)
十、《普贤心镜》(Kun-Tu bZang-Po Thugs-Kyi Me-Long)
十一、《绍介严饰》(nGo-sProd sPras-Pa)
十二、《珍珠宝鬘》(Mu-Tig Rin-Po-Ch'e'i Phreng-Ba)
十三、《普贤六界》(Kun-Tu bZang-Po Klong-Drug)
十四、《炽燃炬》(sGron-Mma 'Bar-Ba)
十五、《日月和合》(Nyi-Zla Kha-sByor)
十六、《狮子力圆》(Seng-Ge rTsal-rDzogs)
十七、《摩尼镶嵌》(Nor-Bu Phra-bKod)
(二)二部其它主要密续:
一、《一发忿怒母》(Ekajati Nag-Ma Khros-Ma)
二、《光界炽燃》(Klong-gSal 'Bar-Ma)
口诀部中之绝密部,复有两类经典。据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所云,第一类涵括《十七续》及《忿怒母续》教法要点之心髓教授,因为由无垢友传入西藏,故称《无垢心髓》(Vima sNying-Thig)。第二类涵括《光界炽燃续》教法要点之心髓教授,则由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名为《空行心髓》(mKha'-'Gros Nying-Thig)。
龙青巴尊者则为《无垢心髓》及《空行心髓》作注释补充,分别有《上师心要》(Bla-Ma Yang-Tig)及《空行心要》(Mkha'-'Gro Yang-Tig);又综合两种心髓而有《甚深心要》(Zab-Mo Yang-Tig)又名《心要如意宝》(Yang-Tig Yid-bZhin Nor-Bu)。此二根本典籍与二注释合称《四部心髓》(sNying-Thig Ya-bZhi)。此为心髓派中部份最重要之经典及著作。
(译按:原文略有含混,译时已参考其它典籍改正,不赘。又,《口诀部十七续》之汉译,收于本丛书见部。此外亦准备翻译《四部心髓》,正在组织中。)
三内密之见修行果
◇ 甲、大瑜伽
在《幻化网秘密藏续》中,于论述轮回与涅槃皆是心性与根本智之自然现起时有云:
(幻化现象——)
因执我故转轮回 六道由是有生灭
身财苦受之幻相 无非戏论之显现
(佛剎——)
自证心识为空性 为无我为本觉智
由离戏论之念住 一切显现皆能转
一切法皆非实有 实为佛身语功德
以及佛剎之神变 亦为根本智所现
见(根)——
其见地为“二了义谛之相融或无二无别”。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义》概述之如下:
此部由经教及知解,以四种信解等了知二了义谛无二无别,即法身相,为光明,离能所及离一切思维。据此见地,诸法(即世俗谛)之显现,与三轮(即佛之金刚身、金刚语及金刚意)之体性皆自本初以来即已存在。当其为空性时,则是“了义世俗谛”。而佛身与根本智不可分之空性(无自性性),则是“了义胜义谛”。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写道:
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行者由修证“二了义谛”之无二无别而得解脱。
修(道)——
以下为法吉祥译师、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与教日尊者等三人著作之概略:
于大瑜伽,行者观想一切法之显现皆为本尊坛城。据续部及修部经典所载,行者修习二种瑜伽:有相瑜伽及无相瑜伽。
一、行者于有相瑜伽修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甲、修生起次第时,行者以三等持观想坛城,令自身三门,即身、语、意与本尊三门相融。此三等持乃大空性等持、现位法尔等持、及因位(清净咒宇)等持。
乙、修圆满次第时,行者根据善巧方便道,修习上行及下行,观想大乐之根本智。
二、行者修无相瑜伽观想,即在法尔究竟自性中作观。
行(事业)——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因对方便中之善巧生信心,故行者乐一切法而不生执著。
果(成就)——
以下为密彭尊者与法吉祥译师二者著作之概略:
由甚深道之力,得以清净一切虚妄之垢秽,行者能于现世或中有身得四持明位或五佛身。
◇ 乙、无比瑜伽
《金刚庄严遍集明觉经》云:
器世间为佛母究竟法界,情世间即胜利佛父虚空。无论取舍皆为本觉乐受。此即是金刚誓句。
见(根)——其见地为界智无二。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义》概述之如下:
无比瑜伽了知有为法之一切显现为普贤王如来(佛父),亦即本尊法尔所成之坛城。而“法”之空性本质(此本质离一切边见)则为普贤佛母,亦即根本法尔坛城。复次,二者之自性平等双运,而此即大乐之子、觉性之坛城。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云:
一切法皆是一心所生,当其于普贤佛母(空性母)之母体(法界)中时,清净无染,故其自性无生无灭、离一切戏论,亦名为根本真如坛城;由此无生无灭自性所无穷放射之内自觉性,即自生光明坛城,则为普贤王如来(根本智佛父),亦名法尔成就坛城。空性与显现二者所交织之不可分自性,即大乐之子,亦即界智无二,及为根本觉性坛城。
修(道)——
以下为密彭尊者与教日尊者著作之撮要:
行者观想一切本尊于行者金刚身内圆满具足。尽管行者自心中佛父、佛母、佛子三坛城未被区别,一切法皆藏于心识中,但此心识因三现分(净、不净、无记)之薰习,致有能、所之见而受遮障。一切事物遂有正邪、善恶、取舍之相,而众生遂执持之。欲除此障,行者须修内身之脉、气、点,由是生大乐智,行者遂能于五道中精进。
以下为法吉祥译师及不动寿灌大圣尊者著作之撮要:
无比瑜伽主要之修行道有二:
一、方便道——为内智生起之修习,亦即无二大乐之修习。此修习,上焉者修自身四轮或六轮,以渐次引生内智。下焉者则与明妃双修,能立时生起内智。
二、解脱道——此亦分二:观想本义,即法尔等持,此究竟自性离一切思维概念;修习标帜,乃仔细观想本尊。行者于持咒时,刹那间清楚观想器世间与有情皆为本尊坛城,清脆如鱼跃出水。无比瑜伽,较侧重圆满次第,即脉、气、点之瑜伽,及乐明无念之根本智,而对生起次第则置于较次之位。
行(事业)——
据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云:
行者于平等性中受持一切事物。
果(成就)——
据法吉祥译师及不动寿灌大圣尊者所云:
行者能得大乐身、四佛身与五根本智。
◇ 丙、无上瑜伽
自性——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无上瑜伽乃将根本佛性回复本来面目之手段。此根本佛性,离一切取舍、离希求与疑畏。
定义——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中云:
大圆满之定义为:于不落任何边见之自生根本智体性中,三乘之义蕴得以圆满而自在。
尊者续云:
无上瑜伽之定义为:阿底(Ati),有最极义、至胜义、无上义、顶尖义及心髓义。瑜伽,则是修习义。故此,此乃最高修习,乃一切修习中之极胜修习。
见(根)——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义》总括见地如下:
无上瑜伽了知一切法自无始时以来,已于唯一本体之平等自性中存在,亦即于自生之本觉智中存在。虽然外境(一切法)于心识中一一显现,然外境实无自性,且属颠倒,心识于本初为三佛身之自性:空性即法身,光明即报身,周遍一切之大悲即化身。于本初清净(大清净)及任运成就之双运境界中,无上瑜伽了知轮回与涅槃于法尔任运而成之大坛城内,无二无别。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总括大圆满之要点如下:
无上瑜伽主张:光明心性,即本来清净之法界,自无始以来即住于自所任运之成就中。此无二及自生之本觉智即是根。于其他层次较低之佛乘,因染力故,对一切法乃起分别心,由是此自生本觉智便为希求及疑虑等烦恼所障。
尊者复于《圣智净心对问》中云:
心性即如来藏,即光明本觉智。于无心时,则有心性、光明及无分别本觉智。《光赞般若经》云:“其心无心,心者本净。”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中云:
自性大圆满,乃离心而在之心性。此亦是自生之内自证,亦即内光明。于此自性大圆满中,大自然之一切体性皆法尔而在,彼不须有待于能生所生或其他缘起之因果,盖彼乃自然解脱。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云大圆满乃无上道:
于大圆满中,因了悟永恒不变究竟自性之自在,及能不离此体性,故烦恼及所知二障即不须舍离而自然清净。是故,大圆满乃众多修行道中无上极速成就之道。
分部——
无上瑜伽六百四十万颂(译按:原文作六百万零四百颂,今据敦珠法王《宁玛派教法史》改正)之经续,无垢友尊者将之分为三部:心部、界部及口诀部。
《大庄严续》中云:
诸持心者为心部 持虚空界为界部
若于道上无修治 此即口诀部心髓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心部强调一切法无非众生之心识所变,故一切皆不离心识。此见地乃防止自心偏离于自然智。界部主张除普贤佛母(即究竟法性)之虚空外,实无余处住。此见地乃防止自心偏离于究竟法性之广大虚空。而了知自性真实义者,乃是口诀部。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云:
大圆满之教授分为三部,乃因应行者之悟性而施设:
由悟性故分三种见 心部外境为心游戏
界部外境为自庄严 口诀部无生体性空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云:
住于法身境界之等持,即本觉与空性双运,为心部。住于无修无整境界之等持,即住于究竟自性,为界部。住于本来解脱,无所取舍之究竟自性境界中等持,为口诀部。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解释云:
因万法无非心性所变现,能于应舍离之事边解脱,是为心部。因一切法皆于法性虚空(普贤佛母)中得圆满,是故离于整治边而自在者为无修界部。能了知应舍离之事边、及整治边二者之真实体性,则是甚深口诀部。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中分释无上瑜伽之三部如下:
心部视一切显现为心识,心识为空性,空性为本觉,而本觉与空性为双运。于视一切显现为心识时,乃以力用、游戏及庄严三者而视一切显现为心识。首先,力用者,乃根木智之力用,此即为证悟与流转二者。基于力用,及以力用为能缘,则力用便成为一切妄念之根源。由力用生起之染心及五门等则是游戏。而内身、外身、高山、木石及屋舍之呈显,则是庄严。总而言之,庄严与游戏皆生于力用,此即自证与流转,而力用则由心性而生,故心性即因位如来藏。上述乃解释视一切显现为心识之道。于此,最要者为此根本智(因位如来藏)乃纯一光明,及为心识之自证,然此却非大圆满法尔生起之本觉。称为大圆满,则因心识兼摄光明与空性,且此二者密不可分。
界部了知光明心识及自证即空性。然此尚有对空性之强烈认知。
总括而言,心部由了知除心识外别无他法可舍,而能解脱于应舍离之事边。但仍未能解脱于自证光明与心识之对治。界部因了悟光明心识及自证即空性,而能解脱于事边及对治边。但此部尚未能扭转对空性之执持,且对超越心识之俱生智未能把握重点。口诀部除超越事边及整治边外,更了悟法性之三种特质——即本体、自相与悲心。此三种特质自无始时以来已交融不可分,有如水之与湿、火之与热。复次,彼等亦非新成之组合或心识所营造。因口诀部能证根本自性之本来面目,故不仅高于九乘次第之馀乘,复高于无上瑜伽中之其他两部。
无上瑜伽之三部
◇ 甲、心部
《菩提心遍作王续》云:
佛众生诸相 俱由心性生
若不依此见 不能见如来
《大界无央王续》云:
诸法以及种种相 于虚空中实平等
虚空即是根本智 其所标志无生基
于中轮回及涅槃 皆依缘起而显现
是故说即缘生法 如天之云及虹彩
以其正由本智生 故说皆住于法界
心部云一切法(即外境)无非心识之游戏力用。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心部主张轮涅道上之一切法皆心识之游戏力用所生。《遍作王续》云:
诸相佛众生 俱由心性生
心性中无二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云:
心部之主张为:一切法之各各显现,无非心性之影现,有如镜中生出缤纷万象。此种种相状俱非实有,乃心之觉相而已,但(与心)亦无二。心之体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见。今时愚师谓:“大圆满云显现便即是心。”此说大误。盖若如是,则心应有色、有相及可见,因凡“显现”皆具此而现也。是故当知“显现”者,乃心之不可思议觉相,且如镜中之影象,确非实有。此等“显现”之所以于心中现起而成妄念,实因心之习气故。当知心性乃生起一切显现之基,(而此心性)无偏无际,如明镜表面,亦为分别根本觉之体相,此体相超越一切戏论所生之假设与边见。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中云:
心部之理论,胜于一切层次之次第。胜于二谛、六波罗密及二次第——即所有被“能所”概念所缚,而实为妄作与污染之“道谛”。(优胜之处在于)广大法界,实即觉心之自性、广大平等清净之根本智、离言诠之法界、胜义谛之自性。此乃完全自因果、善不善及取舍中解脱。要言之,为超于“能所”所摄之一切法。
◇ 乙、界部
界部主张自生本觉智及一切有法皆法界(或法性)之庄严(表徵)。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解释如下:
界部之要义:主张自生本觉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净,二者自本初以来即已解脱。一切有法以种种自显之方式显现,然因其已本来解脱,及为纯净果故,遂非实有。亦以此故,心及其影现(即心之显现)亦非实有。于离实有及非实有二边之广大根本觉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显现,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论此等显现被归之于净或不净,于其当下显现时,其自体相已超脱于“有”或“非有”之边见外。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界部主张种种显现,实如天上之星宿,乃普贤佛母法界中,根本觉之自显庄严(表徵)展现。界部并非如心部所主张一切法乃心之游戏力用所生。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云:
界部了知一切法之显现,无非自生本觉智(即普贤佛母法界)之自生庄严(表徵)。(法相之显现)既非束缚,亦非解脱;既非能生,亦非所生。是故界部不主一切法为(心之)游戏力用所生,与心部异。界部并无将一切法区分为“缘生”、“生或无生”、“是或非是”、“净或染”等,而只谓一切皆广大根本解脱及无边虚空。
◇ 丙、口诀部
《珍珠宝鬘续》云:
无边本觉中 以无妄因故
不转为虚妄 本始解脱故
名不可思议 以自解脱故
尽断诸缘起 直观解脱故
万法皆清净 解脱四边故
乃尽四种见 解脱一味故
见诸法空性
口诀部,乃直接及法尔证悟本净自性,而此本净自性,离心、离言诠离分别。
◇◇ 口诀部较其余二部(心、界)为殊胜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云:
因心部谓一切法显现皆属心(之显现),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则缘一切有法为法性,仍属有作意。(与此二部相比),口诀部实较殊胜,因其于法性中自明。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写道:
口诀部较其余二部殊胜。心部谓一切法即心性。心部修行虽重空性多于光明,然因其不能将光明之力用圆满为法性,于缘心性之庄严(表徵)及神变时,遂有加以作意分别之危险。界部修行虽空明并重,然却恐有作意分别以缘法性,而偏于空性之危险……。口诀部中,(广大自在于戏论及言诠外之)本净体相之光辉,于法尔顿成之自显现中任运生起,于力用之显现中,无有偏差,亦无有障蔽;而一切法之显现皆于一切法之法性中得以圆满,速离诸般戏论,是故实较殊胜。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大圆满无上智总义·子母匙精粹普贤心髓》中云:
心部与界部,皆以作意分别所起之概念——“如是”以了别心之空性边及光明边。二者皆不能证悟“立断”(且却 Khregs Ch'od)中赤棵及无碍之根本觉。
◇◇ 口诀部之见地
无畏洲尊者于《龙青心髓根道果启白》中概述(口诀部之)见地如下:
因其体性空 是故离常边
自相为光明 是故离断边
悲心无尽故 万象之根基
名言分为三 实乃不可分
愿我能证得 大圆满基位
基(根)——
依大圆满之见地,“根”乃本始清净。因其体性为空及非有,是故无外显之光或色。然其自相乃法尔而成,是故其为本始光辉之体现,亦为光色及明点之极微细显现(称之为“内明”),及为法性中之本觉智。因其体性乃空,故为非有。因其自相乃光明,是故自显无尽。因其悲心(力用)遍满虚空而无碍,遂引生“基(根)之明相”。
基(根)之明相——
本觉智之五力,自基(根)中向外生起。此际,自法尔而成之自性中生出五种光明相状,及大悲力用光辉,后者乃了别(五种光明)之能知。此际,不能体证“能知”及“相状”本来如是之自体性者,相对于“明”而言,即是“无明”。复从基(根),即本始清净中,生出“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之自显现。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法尔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一、因生起而成悲心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回向众生之悲心生起。
二、因生起而成光明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有如虹光之本觉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于一切显现。
三、因生起而成本觉智之虚空从无间断,故其住于无念之境界中。
四、因生起而成诸佛身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由诸佛身中清净光明而化之寂忿(诸尊)乃遍满虚空。
五、因生起而成无二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无“一”、“多”(等名句)之寻伺分别。
六、因生起而成边际解脱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法尔成就有如自体相之澄澈。
七、因生起而成清净本觉智(即涅槃)法门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原始清净自体性之显现、及如无云晴空之显现,皆乃并生。
八、因生起而成不净轮回门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六道众生之显现。
本初佛解脱之道——
于生起基(根)明相之际,因了知“识”之自体性,及体悟法尔而成之显现,乃自显现及离自性,故行者即得解脱。此名为本初佛——普贤王如来解脱之道。
因幻而堕轮回——
于生起一切显现之际,因不能体证“识”及一切法自显现之真实本质,遂有三无明及四缘之污染,而依十二因缘流转于轮回,永无穷尽,直至积集资粮及证悟,方得解脱。
一、三无明
依据《妙乘藏》,莲花业缘力尊者于《极秘顿超(妥噶)耳传之笔记·普贤王如来密意庄严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解释三无明如下:
一、“识”中之一分,以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故,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二、于观察外生之法尔所成显现时,不能体悟其为自显现及无自性,是为“俱生无明”。普贤王如来亦有此二(无明),但因有智慧生起,故能引其至解脱境,而不致漂泊于轮回。
三、众生因不能证悟力用、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由是而堕“能”“所”二边。复次,于(人法)二我中起遍计,恒思“我由彼生”或“彼由我生”。此乃“遍计无明”。
因有此三无明之故,心识粗分遂增,乃缘五本觉智之自光(为外境、为所缘)成五大种(即地、水、火、风,空)。例如:缘白光,即大圆镜本觉智之自光,遂有“水”之大种……。因缘五种光为外境故,乃生起由五大种所成三界轮回之器世界粗相;缘寂忿诸佛身故,乃生起三界粗身:缘法界之自声故,生语;缘本明之力用为“我之心识”故,生意。
二、四缘
莲花业缘力尊者复于同书中解释四缘如下:
一、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二、外生之显现为五种光者,乃“所缘缘”。
三、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者,乃“增上缘”。
四、“等无间缘”。(此缘乃)当三等无间缘毕集而成寻伺者,由是而堕入“能、所”之边见中。如是,遂偏离光明界而陷于异熟习气。
三、十二缘起
有情皆因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中。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遂迷失于轮回中):
一、无明——乃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二、行——即形成轮回之四缘。
三、识——由“行”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即五蕴之受、想、行、识)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触——六根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觉受。
八、爱——由受而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九、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诸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转生之因缘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于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无始以来,有情即依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于第一瞬间不能了悟自体性,当净光明消散而中有开始出现时,此即无明。(于在生时)直至外呼吸断绝(即死亡)止,乃十二缘起顺次之推动。于外呼吸断绝直至死亡时,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微细之消散,乃十二缘起之逆行,而种种幻象之显现皆随之而空,轮回亦开始消退。此际首先生起本净之境象,即法尔而生之胜义法性(即涅槃)。复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乃涅槃(灭)之缘起所显。当下,若不能证悟此胜义自性,则堕轮回;若能证悟,则解脱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别名之为“迷于轮回”及“解脱得涅槃”。于“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无无明,然以缘起故(有如晴空之云),及由于(生起成轮回之)种种不净分别,有情始漂泊于六趣中也。
龙青巴尊者据《宁玛十万续》中之大圆满密续等经典,于《妙乘藏》及其他著作中阐释大圆满心髓部之见地。莲花业缘力尊者复据《妙乘藏》而于《极秘顿超(妥噶)耳传之笔记·普贤王如来密意庄严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云:
口诀部之四部:外、内、密及心髓,俱同谓妄念之生,皆因不能证悟本觉智故,而此本觉智之体性、自相及悲心已在基(根)中。但据密续,心髓部有不共见地如下:虽谓有三种妄念——有等众生或迷于体性;或迷于觉受;或迷于力用。其实众生之迷,乃基于不了悟体性;不了悟心缘觉受之力用;及不了悟心缘“如何生起本觉”法门之力用。所谓“大根基”,即佛与众生之共同基础,又名“童瓶身宝”(gZhon-Nu Bum-sKu),乃如下述:体性为佛身,自相为语,及悲心为意。(此根基)既非证悟自体性而成正等觉(即成佛境界);亦非因不能证悟而迷于心识(境界)。此根基有如未炼之水银,或如光华内敛之水晶。然后,于本觉智中五气(或五风,即持命气与其四支分)之光华向外发射,由是自“童瓶身宝”中破出。复次,自任运成就之力用及光华中,生出五种光之显现,同时,悲心之光华(即本觉智),遂以“寻伺分别”此一表徵生起。(当下)相对于“明”(即成正等觉)而言,此种因不能证悟分别心之自性,及其如实而生之情况,乃构成所谓“无明”。此际,基(根)实无变异,但却似有所变,此乃就“基(根)之明相”而言变,名之为“本觉智之变化”,(其实无非)本觉智中显现之变异而已。此际,自根本清净内如无云晴空之显现中,生起“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为自显现,名为“如大宝匣自性”显现,如梦如幻,于各自境界中生起,但彼等显现,既不能体证其无本体之自性,复未曾生起具“能缘”及“所缘”此等边见之粗分心识。(生起一切显现之过程)至此为止,名为“由基(根)现基(根)之明相”。
龙青巴尊者于《基(根)之明相智慧灯》解释五气(或五风)如下:
于根本觉境界中,持命气(藏文 Srog-Rlung 梵文Prana)及其四支分,体现为本觉智之自性:
一、根本持命气于根本觉之本觉智中,体现为智慧。此体现具有生起以下二分之潜能:(一)生起名言与寻伺,此即妄念之源;(二)于万法未生之前生起本觉,此乃解脱之源。当下,此(根本持命气)体现为缘外境之本觉智,是故此乃生起一切本觉智之根基。其余四支分皆为根本持命气所孕育之自生力用或光华。
二、上行气乃本觉智之导引。
三、下行气乃智慧之光华。
四、平住气具令致融和及滋养之力用。
五、遍行气具令致圆满之力用。
◇◇◇ 心髓部之见地
(一)、基(根)
以下为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所述之关于口诀部中心髓部见地:
“本始基(根)”:其体性根本清净,有如无瑕之水晶。然其非实体有,彼之自性乃法尔而成,虽则(于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细自光”体现为甚深光明(内光明),但以未具缘故,光明非外显。是以基(根)乃存于说为“童瓶身宝”之模式中,以其表层尚未破裂故。本始基(根)之体性乃空性,因根本清净及中无一物故。然微细根本觉、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运而成,无有障碍。故彼自体现为一切显现之“生起根基”。虽然如此,其体性并无以光、色、颜色等相作外显。于体性之广大虚空(即本始清净)中,有法尔而成之本始光辉、微细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异,然皆体现为(一)最胜光明,(二)任运成就之殊胜界,(三)童瓶身宝之刹土,及(四)体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质。因其体性为空性,故无有相状。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从未舍弃本始光辉所显之内自性。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觉,乃体现为生起智慧而成本觉智之无间根基。
尊者续云:
自(根之)体性而言,本始清净非实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颜色皆不可分。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运而成之法界)而观,则见本始光辉,亦即于法界中五种光、五大及明点之最极微细显现。是故,自相乃住于最极微细根本智,即内自光明中。
尊者又云:
本始清净之自相乃任运而成。其法界,即最极微细本觉智,乃住于内而体现为光明之微细显现,即本始光辉。(法界)离常边,因其非(外现之)粗分外光明;亦离断边,因其为微细内光明。是故,(离一切边见之)法尔本觉智,因其体性为空,故非有;复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为无尽之显现;亦为万法生起之基,因其悲心(力用)无尽。此乃基(根)之真实体性。
(二)、由基(根)而生之显现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云:
于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宝”之体性体现为佛身、自相为语、而悲心为意。因五气之光华向外发射,住于本觉智心中之持命气及其四支分,遂于“童瓶身宝”中破出。复次,自法尔成就之光华中生起五种光显现。同时,悲心光华(即本觉智)生起成为寻伺分别种种相之心识。当下,不能了悟(心识与显现)自体性,(相对于“觉”而言)即产生所谓“无明”之作用。此际,基(根)虽无变而似有变,因本觉智显现故也。此际,于如无云晴空境界之本始清净显现中,遂生起“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之自显现。
(三)、普贤解脱之道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当内在光辉自本始法界向外生起,而悲心(力用)则生起成为未能证悟根本觉自体性本来如是之相,当下,以观外在“基(根)之明相”,行者了悟其为内在自显现,于此一刹那证悟,无明可得清净,而基(根)之“法尔成就生起八相”,则融入于本始清净境界中,且即安住。
普贤之解脱(或解脱之普贤)从未间断,非仅为一人或一众于往昔一时一地所得解脱。莲花业缘力尊者于《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说云:
勿以为普贤解脱相乃于古时所得之一种解脱,盖于此时此刻,有无数众生于基(根)上起妄念,亦有无数众生得解脱,复有无数众生于迷与悟之边界徘徊。
大圆满中之成佛,并非向外寻伺所得,而是于根本觉之自性中得解脱。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大圆满只是指出——本觉于自性中解脱即成佛之道,证觉从来不能向外希求或寻伺。是故三世诸佛皆离能所,而于自然根本觉境界中圆满。
(四)、众生因无明而生虚妄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本始基(根)”本无虚妄,然当“基(根)明相”生起之际,(亦同时生起)不能了悟自性之“分别心”,此分别心乃植根于无明,乃自别于“基(根)明相”,由是遂生虚妄而成众生。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大圆满上师心要释》中云:
虚妄之能所,于胜义而言皆非实有。然其显现为虚妄相,并化成烦恼污染,及善不善与无记诸业,先有五种光成为“所”之虚妄根基;根本觉则成为“意”之虚妄根基;寂忿诸尊则成为“身”之虚妄根基。复次,乃有能、所及种种妄念等习气建立。由是(众生)于流转(轮回)中,体验苦乐无尽,有如水车,往复回还。
◇◇ 口诀部之分部
大圆满祖师吉祥狮子(Srisinha)分口诀部教授为四部。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口诀部(分四):外部如身;内部如眼:密部如心:心髓部则如全体。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解释云:
一、外部(Phyi-sKor):就体性而言,以无烦恼可舍故,五毒乃成(修习之)道。就自相而言,以无整治故,一切生起皆显现为法性之庄严。就力用而言,以无偏私故,空性乃周普无偏。
二、内部(Nang-sKor):就体性而言,以非实色故,故为离相之法性。就自相而言,以其离来去故,实为永恒相续之本觉智。就力用而言,以其遍入(轮回与涅槃)故,此则有如(树)根;以其现证(自性),此则有如躯干;以其能开展(显现诸色之力用)故,此则有如树枝;以其为(无尽)光明,此则有如花朵;复以其能成熟故,此则有如果实。
三、密部(gSang-sKor):就体性而言,以直指与证悟(根本觉)俱同时故,不须依闻、思、修(此三智);就自相而言,因证觉与息断(死亡)俱同时故,不须依精勤及串习力。就力用而言,因悲心与证觉同时生起,故不须依赖圆满二种(资粮)之积集。
四、心髓部(gSang-Ba Bla-Med):就体性而言,因不须依于名言,故毋须倚赖分别智。就自相而言,因乃亲证故,遂不必住于意识分别之见地中。就力用而言,因四见圆满故①【脚注:见前述心髓部见地,基(根)之解释一节】,遂无有能得佛三身及五本觉智之希求。究其所以,则因在此修习中,行者可即身现证本始及法尔所成(之果位)。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中解释四部之分别如下:
大要而言,四部于体证本始清净法性之上,并无分别,然而——
一、外部虽详述本始基(根)之法性,但无述及印记、本义及标帜如何表徵自性;四见之道如何生起;光明如何于中有阶段生起:及行者如何得解脱而入任运法尔果位中;
二、(内部)有述及道上之印记、本义及标帜如何表徵(自性),惟不及其余(指根与果等);
三、密部阐释瑜伽行者修习“四禅定”之道,惟亦不及其余(指根与果);
四、心髓部则有如人身五蕴全具。彼阐释本始基(根)之法性;印记、本义及标帜如何表徵(自性);四部各各生起之道;中有阶段如何生起光明;及如何入任运法尔果位而得解脱之道。复次,此部于修行道上所有教授均解说圆满,首尾具足,有如人之全体。就各各众生而言,修行道上之教授,至此已圆备齐全也。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标举心髓部作如是说:
因不须依于名言,故毋须倚赖(分别)智。因直接体悟自性,遂不必住于意识分别之见地中。因四所显能圆满故,乃毋须依于佛三身及五根本智之果,此即为心髓部。于(心髓部外)其他部派,行者皆依心识分别以证悟法性。但此部视法性乃藉上师之力而为直觉(第一现前)所缘,故为最胜。
◇◇ 口诀部之观修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中云:
口诀部中,能证悟自无始以来,已解脱自在之自心体性者为根本觉(或本明Rig-pa)。能
住于此证觉相续中,行者遂能以大力而证菩提。
尊者续云:
初机修道上之行人于见山时,第一刹那际实必起“此是山”之思维。但于第二刹那,因能抉择此山自性之心识力用圆满,由是“山”之概念遂隐没无迹。当下山之显现虽从未(于心识中)消失,然行者乃得不缘山之显现,而能住于法性中之体验。
能清净一切诸相为俱生解脱,将显现与心识双运无二,即为无倒大圆满。
◇◇ 口诀部观修之区分
口诀部之观修大要分立断(且却)与顿超(妥噶)二种。《珍珠宝鬘续》云:
且却与妥噶即是修习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大圆满无上智总义》中云:
且却之道,在于修赤棵觉性,不须依赖观(妥噶)光明之生起,能无整治而解脱,实为上根利器、但怠于修法者之殊胜道。妥噶则是藉有为而得解脱之道。依于观修光明之生起,精进之行人于即身中清净其粗色身而得解脱。
然而,且却实乃大圆满修法之精要,而妥噶则是口诀部心髓派所特有。众自解脱尊者(sNa-Tshogs Rang-Grol 1608-?)于《中有念镜论》中,谓大圆满全部观修已包含于且却与妥噶之教授中:
一般而言,大圆满之观修有众多分部,例如心部(外)、界部(内)、口诀部(密)及心髓部,并有阿底(Ati无上)、持体(sPyi-Ti 总门)及仰兑(Yang-ti 最深法门)。概而言之,彼等已包含于且却(修明“根本觉”空不二)及妥噶(修现空不二)之中。
且却与妥噶之基础皆为根本觉性赤裸现证。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若行者不能证悟赤棵觉性(即本净及法尔根本成就),而只得妥噶空相之觉受,则亦无任何利益,惟转生于色界而已。
大圆满修行中,亦包括密续所载脉、气、明点之教授。众自解脱尊者于《和合随笔》中云:
大圆满教授之重点,在(一)将一切脉融为本始智之脉,即离戏论之法界;(二)一切气融为本始智之气,即根本觉之自光明;(三)一切明点融为大乐本始智之明点,即法尔周遍之体性。
无畏教日尊者于《大圆满》一书中,论述无上瑜伽之光明教授,其特点如下:
乐、明、无念之光明教授,已详载于所有无上瑜伽密续中。然强调直证智慧(此即根本觉相,亦即根本觉之悲力),复由此而修入光明道,则是金刚顶(即大圆满)不共教授。
◇◇◇ 甲、立断(且却)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依于本净空,以证悟离戏论之赤裸觉性,并将一切诸相融于法性空中,(是名且却)。
法吉祥大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且却)乃专注观本净之见地……俱生喜金刚尊者尝于《无上玄义心髓论》中云:
无始心性即是佛 心如虚空离生灭
诸法清净平等性 毋寻住此即观修
由观修而得证悟之四次第为:
安住、不动、平等与法尔。
《觉性杜鹃》云:
是于止观境 住无作而现①【脚注:引自谈锡永《六金刚句说略》。《觉性杜鹃》即《六金刚句》。】
密彭尊者在《如意藏宗轮要义》中,将大圆满观修精义撮要如下:
既具正见,复能无作意住舍而观本始智之自显体性,行者遂能直接体悟法性之“如是”本质。虽然二者(且却与妥噶)皆以无修整自生根本觉为无相本净之道,然而且却乃修“四量瑜伽”;而法尔有相(之妥噶),藉将妄念颠倒还原为根本之“三重观”修习,行者遂能圆满“四所显”之观修。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译按:此有旧译,即《大圆胜慧》一书可参考)中解释四量瑜伽如下:
修四量瑜伽之法,《能显灯续》有云:
安住须弥为见量 安住如海为修量
安住所显为行量 安住明体为果量
具足四量瑜伽者 决定心契究竟义
一、依如须弥安住之见,能如实而了知离戏论,行者乃能自在及不散乱而观广大自光明及根本觉,不受观修所显对治之影响。
二、于安住如海之修,双腿结跏趺坐,目视虚空,行者务须安住于六识不向外攀缘之境界,心识清净,有如大海不为波浪所动。
三、依口诀瑜伽之行,行者(身口意)三门任运自然,由是使覆于见与修之自明根本觉赤裸显露,行者乃自在安住此境界中。
四、无整瑜伽之果,在观五外境(五尘)之本然如是,内在遂有赤裸自光明灿然生起。同时,由住五气于法界中故,自净识之光明乃外显烟雾、阳焰、虹光等色相。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根本觉之体性乃自无始以来已离一切戏论,因此,诸解脱之法无不本来自在。是故,此乃无修无整之本始清净根本觉,或本净之法尔境界(彼具“解脱三门”之相):
一、于根(见)而言,(根本觉)不落相状而存在,因其自性空,是故不落任何边见。彼复离“我”“补特迦罗”等之分别见。彼乃无障碍之赤裸觉性,不可思议及不落言诠。是故,彼乃住于“空解脱门”(或“无自性解脱门”)。
二、于道(修行)而言,(根本觉)非能以文字言辞表徵,亦不能以心识求之,以心识缘能所为二故。是故,此乃任运而入之“无相解脱门”。
三、于果而言,以无怖畏或希求证量故,乃得法界成就之“无愿解脱门”。
无论如何,(根本觉)住于秘密意,即金刚心髓光明传承,而秘密意能圆满根本觉一切功德,由是,三佛身之一切功德亦自然任运生起。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根本觉并非所缘缘,是故乃离能缘“我”及“我所”之人我与法我;复亦离能修与所修。若行者无修整而住于真实自性,根本觉性即能自八识中赤裸裸孕出,而行者亦可赤裸裸而见。当能恒住于此法性证悟中时,无论任何颠倒见,皆不能令行者入于轮回之中,此则如虚空,自性不因流云而有所改变……。当行者体悟此理时,因我执与法执已非由“我”,而实乃由分别之力所生,虽则于某一时彼等(指法我二执)似由非实有之“基”与“根”所生,然彼等于生起当下已圆满为无生而解脱。由是不须再体证其他种种智慧。此际,心识种种作意,如念诵、默记、观修、静坐及住定等皆如水中作画而消融。复次,行者既将显现诸法消融,则三聚——即外境显现、自身及心识,已离粗色而自在,行者证悟彼等为明空(双运),如水中之月。具此(证量)之行者能穿山越石,无有障碍。因其心性住于胜义谛中,故具天眼及宿命等神通功德,亦不受後有……。若其于空性平等本净地中解脱,则能以本始智光清净色身之四大,消失于虚空中,如雾气蒸发,而根本觉则住于法界中。此则谓无愿(能得成就)正觉……。某些情况下,为利益有情故,(行者)加持应消失之四大,使留存舍利而住世。
◇◇◇ 乙、顿超(妥噶)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依于显现(或所见),将粗色清净为光明之法尔成就,及将诸法融于一切显现之法性中(是名妥噶)。
法吉祥译师亦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依六门要仪之教授,遂有四所显之渐次生起,(四所显为):现见法性显现、觉受增长显现、明体进诣显现及穷尽法性显现。
《声应成续》云:
现见法性之显现 已离分别无悟者
觉受增长之显现 虚妄显现相消融
于中有际智成就 明体进诣之显现
能离三身道境相 穷尽法性之显现
能断轮回相续环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中解释,得四所显成就虽与其他佛乘为共道,然由本乘(大圆满)所得成就之不共处,在于(较其他佛乘)更为殊胜与迅速:
就所清净之事与清净所得之果而言,此四次第部份虽等同于波罗蜜多乘(显乘)之“五道”,然于道上之快慢,实有天渊之别,此如日月所行与车驾快慢之别。
下为《无上智》中关于“六门要”之撮义:
“六门要”之修习,乃(身口意)三门仪及观光明三要诀。
三门仪为:
一、身三种坐式:法身狮子坐、报身象坐及化身仙人坐;
二、语要仪者乃寂默;
三、心要仪者,乃心缘于外界虚空。
观光明三要诀为:
一、门要诀者,乃依三身而眼有三种观法;
二、境要诀者,即无云晴空(或日或灯);
三、气要诀者,以口任运呼吸,及观根本觉于虚空,亦即以外法性生起内法性,由是内外相融。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阐释妥噶殊胜之处如下:
且却令虚妄显现及由分别所生之对境,于真实自性中无余解脱。而于(妥噶)中,三界一切显现皆解脱为五色明点之光明中,亦即根本觉自性。是故较其他下等之教授为殊胜。
得妥噶成就之瑜伽行者,于命终时,能依愿力将己之肉体化为虹光身,只令具净眼之有情所见;并尽轮回未空,誓利益一切有情。莲花生大士及无垢友尊者皆以此等身降临西藏。
无畏洲尊者于《无上智》中述二种成就如下:
二种成就,分别为控制转生之力及入胎之力。一、转生力之成就:行者化为大迁转身('Pho-Ba Ch'en-Po)而利乐一切有情。行者于肉身四大消融后现虹光身。转生力及入胎力此二种成就属妥噶所特有,盖且却别无其他,只于肉身消融,及心性融于法界后,行者于本净中解脱。二、入胎力之成就:如不能以某种色身利益有情。行者即融其(大迁转)身而入于内法界,由此际直至轮回已空为止,彼(行者)以无二无别之(四)佛身及(五)智,为众生作菩提事业。
◇ 大圆满道次第之成就
大圆满行者以修习力故,能圆满及得地道成就。佛法修学之五道,乃于刹那证悟大圆满之根本觉而得成就。巴珠无畏法自在宁波车(dPal-sPrul 'Jigs-Med Ch'os-Kyi dBang-Po 1808-1887)于《遥启上师释文》写道:
大致上就因乘(显宗)而言,行者于发菩提心后,经无量劫而积集福德及智慧二种资粮,此名为资粮道。依观修(禅定)力而生起及增长之智慧,行者遂与见道上之智慧联结,而此即加行道。能直见诸法实性及四谛所显之胜义自性,是为见道。能今行者由所见中而得证悟种种觉受(之方便),即为修道。已圆满一切学处,无复有所修习,此乃无学道。于大圆满中,此五道乃圆满于刹那间。
巴珠宁波车续云:
(大圆满中)能彻底及离一切名言而证悟“观修本始智”,行者乃法尔圆满诸方便善巧,如能舍等,而离诸戏论及执着。复次,行者(于出定后)以类智(后得智)故,而有妙观察智之相状,及增长如幻非实之悲心。是故,大圆满行者于刹那间,圆满福德及智慧二资粮之广大积集。此即绒法贤尊者(Rong-Zom)所说大圆满之立名,实因能广大圆满二种积集故。准此,证悟(大圆满)根本觉之体性,即于刹那圆满广大资粮之积集,亦即资粮道也。有等(自称大圆满导师者)贬斥(二资粮之积集)谓:“证悟大圆满之行者,只专观根本觉,其他一切善巧方便(之修习)皆是颠倒。”亦有等(自称大学者)声称已证悟大圆满见者,无有任何功德,如悲心、出离心等。骤听此等邪说时,有等自诩为学者之人,不谙大圆满真实义,诽谤并造“断法”之恶业而谓:“大圆满乃不净之法,盖轻蔑诸功德事业故。”彼等于大圆满法义实无丝毫了知,兼亦未曾亲见大圆满众多成就者之生平事迹。
一切大圆满密续及论著皆云:
当行者能直证大圆满之法义,所有(出定后)类智皆离名言及执着而生起。由是,行者能自然离于对名色等之执着,而封人、我之嗔、怒、爱、恶等,皆能清净而入自解脱。诸恶业亦法尔根绝而住于“四沙门法”(dGe-sByong Gi Ch'os-bZhi)——即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寻过不还报、他打不还打。行者遂以无修之修,住于“如流相续瑜伽”中,当行者引生“自然慧灯”(Shes-Rab Rang-Byung-Gi sGron-Ma)之力为禅定智,而于名言词义等密意有所领悟,则六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皆以一体任运无整而生起。
此等果位,于阅读如龙青巴尊者、无畏洲尊者等大成就者之传记时,当能了知。(巴珠宁波车续云:)
由圆满积集二资粮,及(出定后)类智之力,道上之障碍遂渐减退,而行者与穷尽法性表义之禅定智联结——此即加行道。此际,能见摄于四谛中之诸相,为不可思议而离戏论之本始智所游戏变现,即为见道。于相续如流无修之修中有所见,而修其密义者,即为修道。当已无他道可修,以一切道皆已圆满于纯一及无修整之(大圆满)境界故,是为无学道。
口诀部之《广大明觉自现续》中分释十六地成就。彼非成就不同功德或诸法之种种次第,实乃证悟及圆满同一境界与根本觉,及于此生或中有时得解脱成就之各各段落。依工珠活佛功德海(Kong-sPrul Yon-Tan rGya-m Tsho 1813-1839)之《知识总汇释义》所述,此十六地乃大圆满道所独有。首十或十一地与大乘显宗所说相同,唯以后诸地则为密乘之不共法。《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诸地无非根本觉之证悟而已。行者于体证胜义法性时,即圆满所有诸地,对闻知或已证悟根本觉之行者而言,于体证胜义谛时产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登“极喜地”。了悟此(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于此能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由观光明而得觉受者,乃第四地,即“焰慧地”。因法尔清净诸毒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智者,乃第五地,即“难胜地”。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烦恼诸毒者,为第七地,即“远行
地”。住此境界而不动者为第八地,即“不动地”。圆满诸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此乃第十地,即“法云地”。上述(诸地),行者皆于不舍此界(即此生)时而得成就。行者若离此界(即舍此生而入中有境界),则非以上述方式而登诸地。(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而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是为十一地,即“普光地”。无任何执受,甚至连所观(之诸总集)亦不执,及不为任何内外诸法所污染者,为十二地,即“净莲地”。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之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鬘大集地”。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盖无他地更高于此……。众生之数目虽不可思议,然本始智之自性则一。(除以上所述诸地之外)别无他地或他道可言,亦无他地可修可证。
因能证悟大圆满故,行者遂能离嗔、慢等诸毒,而全具悲心及定慧等诸功德。密彭尊者于《修习法要口诀》写道:
证悟功德广大如虚空 心识无慢此道殊胜相
行者观修纵非作意行 悲心大力无整任运起
行者经教纵非精勤学 如海显密智慧得成就
行者得此无倒圆满相 大圆满道体性自圆成
浅学之徒妄言能生起 云为乐明无念幻觉受
夸得殊胜成就慢心生 妄判高下不明自低劣
锋利忠言尖锐不能容 何能忍受无间地狱火
不知轮回苦因由自种 尚作大言无惧堕轮回
放言高论无有少顾忌 独惧他人月旦诫可笑
◇ 临死所得果位成就
大致而言,所谓“生命”,毋乃一串生与灭之相续而已,盖生命中每一刻,实为此一刹那之生与上一刹那之灭。然世俗观点,咸认为“生”指生命开始之时,而“死”则其终结之际。吾人既已托“生”于此世,故“死”已成为吾等必须应付之主要问题。依佛法言,若善为处理死亡时之境况,则死者虽非有成就者,亦能依缘起故,得往生善道。而大圆满成就者,能于死有、中有或後有际亦得成就。大圆满成就者乃藏地极稀有殊胜之修行人,因其于死时,能显现种种于经教中提及之瑞相。此种种瑞相,皆因其精勤修习而得显现。
遍智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将瑞相分为两类:
因能迅速达致解脱故,于死时乃有两种成就:
一、于(大圆满)中,为求断苦、本始自性、及寂静刹土等成就,行者遂化尽色身诸污染四大,所得果位即无上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
二、死时所现五相:光明、音声、本尊相(据《句义藏》所述,为寂忿本尊现于骨中)、舍利(gDung)及大地震动。此名为现证菩提。
无畏教日尊者于《答论》中分述根与果之不同如下:
于心性光明一味不能了悟,即成虚妄之根;然若能体证安住,则是解脱境界。前者为根,後者为果。遍知(龙青巴)尊者不许二者为一之说法。就根而言,每次死亡之际皆有光明生起,由不能证悟故,遂回转于“能”“所”纷乱纠缠中。当行者能得果时,因成就真实自性故,遂不退转(于迷误海中)。此即根与果之不同。
大圆满法之不共处,在于死时色身之消融或迁化。如前所述,色身主要有两种变化:由且却之修习,令色身一切乃至极微,亦分解无余之虹身成就;及由妥噶之修习,而得“虹光身”或“大迁转”之成就。龙青巴尊者于《实相藏论释》中分别上述二种成就:
且却中,于圆成本净密意时,断除(或消融)四大之修习,与妥噶中,因圆满法尔成就而化尽四大之修习,二者于清净内外粗色四大方面,非常相似。但就且却而言,于无色极微消融之当下,行者于本净中得解脱成就,是故无“虹光身”之显现;而妥噶则因得虹光身,遂成就大迁转(身)。是故,二者之分别在虹光身之有无,而非在得解脱成就之本净境界。
然而,有等大圆满密续则作四种消融之差别。如《日月和合续》云:
一、空行死亡方式:
二、持明死亡方式;
三、自耗如火;
四、隐没如空。
上述种种,皆化尽(身中)四大,至无形状可见,更不复取其他色身。此乃殊胜行者所得。
遍智无畏洲尊者复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阐释四种消融云:
殊胜(死亡)方式上,行者消融一己色身之法有二:于且却中,行者消融(己身)如空,此则有如空行死亡之法。于妥噶中,则(己身)消融如火,此则如持明死亡之法。兹更分别讨论大圆满成就者死亡方式如下:
一、将气(风)与心中障碍法界之极微细污染加以清净,行者得穷一切法入于内界之成就,由是外身消融为极微而化。当下,(行者)依于色身之如是根本觉,遂与自性法界融合,此则有如瓶破,而瓶中虚空遂与瓶外虚空相合。复次,于平等清净无二无别(境界)中,法界与根本觉融合,行者乃得正觉。
二、此乃身(根)与根本觉(依于根)之融合。(大圆满成就者)身中极微(于先一刹那)仍存在,然(于下一刹那)则已消融而隐没。于当下之际,根本觉遂入于法界中,不复退转,有如善射者所发之箭。此与空行母或以瑞相降生之有情,二者死亡方式相同。彼等身量皆(突然)隐没。
三、就清净风心二者之污染后,消融根本觉与法界(即行者得解脱成就之处所)而言,(与上述二者)相同。但(此方式)于内四大耗尽时,外色身则化为光蕴。此则有如油尽而灯灭。
四、行者将其由业及习气成熟而生之色身,化为令众生可见之虹光身,藉以引导其入解脱道。此则有如持明众由某一地精进至更高地时,以音声越空至其他诸佛刹土而利益有情,亦有如吉尊狮子自在尊者(lChe-bTshun Seng-Ge dBang-Phyug 十一——十二世纪)于和育慈宫(A'o-Yug Phyi-Gong)化为虹光身,惟留光明与音声于该地之虚空中。
大圆满行人,若仍有残余异熟业力,其身于死时则不会消融。亦有等行者虽已无余成就圆满,其色身亦不化,而改留舍利或遗骨以令信众供奉。复次,亦有等大圆满成就者以种种因缘或目的,其身或化或不化。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云:
大圆满成就者,纵使于见或修中证悟,而能化其色身,但为不耗尽其业力(以化其身),宁作弘法利生之功德事业。甚而以其遗骨或舍利而利益众生,而得“异熟持明”(rNam—SMin Rig-'Dzin)之成就,如无畏事业光尊者('Jigs-Med Phrin-Las A'od-Zer dPal-'Bar 1745-1821,即第一世多竹千宁波车)。
殊胜大圆满成就者之较次死亡方式,索波丹达尊者之《功德藏述记》云有四相:
有等已证悟之大圆满行人,虽不能化尽四大,然若已证得如是实相,及已清净对外境之执着,则不再为世间和合所迫。彼等若示疾,不须依靠医师、占卜或祈祷;若往生,则不须修七日死仪之类。彼具四相:乐于独处,不喜人烟,如鹿;不惧死亡,亦不惧一切法,于他无所畏惧如狮:纵暴死于街衢,亦不忧愁,如丐;于生死一无所念,如婴儿。
修持——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于此(行者)乐受一切法而无取舍分别,盖一切生起,皆无非法性之游戏而已。
果——
法吉祥译师续云:
当下,即于法尔顿成之普贤境界中得圆满。复因能圆满具足四信,于此境界,行者遂能
于轮回中解脱,得入涅槃。
无畏洲尊者于《无上智》中解释四信如下:
四信谓——
一、无惧地狱之信(以知其虚妄故);
二、无冀业果之信,以知轮回非实有故;
三、无求成就之信,以知涅槃亦无自性故;
四、无喜而平等住于正觉功德之信,以行者已证法尔境界故。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轮要仪》云:
行者自性中有根本觉及菩提心体性,实与“无上智地”之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既清净一切客尘,此(成就)即清净及证悟之圆满,且无增无减,离一切变异。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本注》云:
既能体证根性与道性 得五佛身五智圆满果
得此果位非有他因缘 唯因藏识污染得清净
心性寂静契入法界故 由是如日清净本始智
得离如云八识近取因 了知我执习气所缘法
无非由根生起之显现 法尔光明无覆而显照
大圆满与余乘教法
据大圆满法系密续而言,大圆满实乃诸乘之巅,盖已涵摄诸乘功德故。余乘只是证悟大圆满究竟义之次第而已。大圆满之果则为证悟本觉智,亦即如来藏。如来藏,乃佛于二转及三转法轮时所说。大圆满殊胜处,在于以极速及最直接之道,俾利根行人证悟赤裸本觉智(如来藏),亦即大圆满甚深清净之见地。然而,有等藏传佛教其他宗派学者,质疑大圆满作为纯净密宗见地与修持之真实性;甚而更声称大圆满与苯教或禅宗和尚摩诃衍之学说有关。以下所引之文献皆有来历,实足以证明大圆满之殊胜,及与余乘教法之关系。
有等学者力诋大圆满,谓其主张只住于无念及无修。实则各宗派诸大德均视大圆满为甚深教授之一。第一世班禅喇嘛善慧法幢(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 1570—1662)于其《大手印口诀解》中写道:
大圆满大手印及中观 道果却派与及希解派
无非不同派别之名称 若由具德瑜伽士观修
皆能导入无二证悟境
密勒日巴尊者(Mi-La Ras-Pa 1040-1123)于《密勒日巴道歌集》中,对当巴桑结(PhaDam-Pa Sangs-rGyas)唱出自身之证悟时,以“痛苦”与“死亡”说明此理:
大手印病由后袭 大圆满病由前侵
瓶气痼疾哀号泣 智慧热病上面逼
三昧寒病下面侵 中间空乐寒热激
口中吐出口诀血 法性大乐涨胸肩
病痛不算还有死 葬我金刚持冢中
(译按:除末句外,依张澄基居士译《密勒日巴大师全集》第671-672页,慧炬版)
无畏洲尊者于《生圆修习答问窍诀集》中回答一萨迦派学者云:
大手印、大圆满、中观、希解派、却派、道果等宗,就“果”(即解脱境界)而言,皆无二致;然就法门而言,则以得果之迟疾(此则基于究竟以世俗谛或胜义谛为教授方便,属直指数授与否)而有所不同。
◇ 诸乘教法皆为臻大圆满之次第
大乘佛教皆谓佛法要义在于般若。大圆满则现证圆满赤裸本智,因本智圆满,行者亦得圆满其他一切庄严。寂天菩萨(Santideva)于《入菩萨行论》中云①【脚注:译者意译】:
佛说诸支分 皆为智慧演
无畏洲尊者特于《功德藏本颂》中,标示一切共因乘之修习皆为达致大圆满之次第:
广大圆满道要义 为净心识诸污染
三律六度生圆等 皆大圆满道次第
密彭尊者于《虚空心性见地镜》中云:
此(指大圆满)乃唯一果乘,及为一切诸乘之巅。除此乘外,余乘皆伴以取舍破立,及为心识所造。故皆为引导至此乘(指大圆满)之阶梯。一切部派诸乘及道次第等,因于此证悟中能成就大信故,遂皆于平等性中无整圆成。
◇ 二转及三转法轮之别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中,阐释二转及三转法轮时,二者见地之不同如下:
佛于二转法轮时,以“三解脱门”(空性、无相及无愿)阐明一切法相,令(行者)领悟对治(烦恼)而解脱符……。于(三转法轮)之时说如来藏。然依世俗见,(二转法轮)时所说法,更能对治戏论……;三转法轮,于不可思议根本智、十力、如海功德等之宣说尤其广大,但亦非谓二转法轮时无说及此。如《集经》云:
若无根本智,则无生起与证觉,亦无如海佛功德。
◇ 大圆满之果为如来藏
大圆满观修在于证根本觉,亦即如来藏,而证悟圆满则为果,即得成正等觉。如来藏乃于第二、第三(尤以第三)法轮所转。有学者谓大圆满所述之如来藏与第二法轮所转者相合,有等则谓此乃第二、第三法轮之要义。然大圆满之教授,于证悟如来藏而言,实较其他共因乘深广、速捷及殊胜。
◇ 二转法轮乃大圆满所依
据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二转法轮乃大圆满所依,因大圆满亦主以离戏论之三“解脱门”:
根本自生觉性者 三解脱门之体性
二转法轮佛所说 众生本有如来藏
此即名为大圆满
复据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所言,大圆满乃二转及三转法轮之要义:
佛于二转法轮时,以离戏论之道对治种种名言相,以教授不可思议自性,然而佛于此并无开演(如来藏)。三转法轮时,佛遂开演(如来)藏,然却无宣说如何证如来藏之究竟道。大圆满则与二转、三转法轮并行不悖,兼摄二大车之胜义见地;
一、由龙树菩萨于(六)《正理聚论》及《法界赞颂》中所阐述二转法轮之见地等。
二、由弥勒菩萨、无著尊者及其弟(世亲)所阐释三转法轮之见地。
◇ 显乘所传之如来藏
据大乘经典所言,如来藏乃一切法所具之自性。《月灯经》云:
如来藏遍诸有情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有情皆有如来藏”,及“如来藏如何为一切法自性”之说,见于为利根众生而说之三转法轮。《大般涅槃经》云:
开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
龙树菩萨于《法界赞颂》中云:
犹如土中水 始终无染污
烦恼无明中 本智亦无垢
无著尊者于《实性论》中云:
佛法身周遍 真如无分别
具佛性有情 说有如来藏①【脚注:引自谈锡永《宝性论新译》(《宁玛派丛书》见部第一种),香港密乘版。】
龙树菩萨于《中论》中云: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 大圆满教授—如来藏之殊胜
若较低次第亦说如来藏,则大圆满有何突出之处?大圆满之殊胜,非在说如来藏,而在其对如来藏之甚深见地,及其修习如来藏之捷道。以下为《遍作王续》之引文。由较低次第与无上瑜伽之比较,可知大圆满之不共要义:
菩提萨埵经乘中 为欲能登普光地①【脚注:即十一地】
寻思二谛作分别 具云法性空如天
无上瑜伽广大乐 则是觉心离分别
离分别境经乘障 以分别较大圆满
经乘如是成过失
事密为证金刚持 身语意为三净门
住离能所清净境 无上瑜伽广大乐
则是觉心超能所 超能所境事密障
以能所较大圆满 事密如是成过失
作密见地及行持 见随瑜伽行随事
见地行持不相融 不能体证无二义
无上瑜伽广大乐 则为无二之觉心
无二境成作密障 以二见较大圆满
作密如是成过失
瑜伽为证密严刹 遂入有相无相门
复以四印作修习 瑜伽未能离取舍
无上瑜伽广大乐 则是觉心离取舍
以取舍较大圆满 瑜伽密乃成过失
大瑜伽证金刚持 遂入方便智慧门
自心相续净坛城 四重念修为修习
无上瑜伽广大乐 则是觉心离希求
以希求较大圆满 大瑜伽乃成过失
无比瑜伽证无二 遂入法界本智门
法界所显视为因 本智坛城视作果
无上瑜伽广大乐 则是觉心离因果
离因果境无比障 以因果较大圆满
无比瑜伽成过失
《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引俱生喜金刚言:
见地要塞大圆满 刹那圆成道次第
余诸下乘无可比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据大圆满而认同根本觉即如来藏:
大圆满中,由无修整观想而住于根本智相续境界中,此境界离戏论、法尔生起、超越心识、且离心及心所之作息,(根本觉)显现力用所起之烦恼污染乃自然消灭。《遍作王续》云:
以其住于自性境 是为不动法尔成
以其住于自性故 无有一法令变异
住于无整真如中 斯即离行无上行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形容觉心(即大圆满之根本觉)如下:
觉心自性涵摄一切法 非光明超越诸法光明
非空性超越诸法空性 非有而离实事与诸相
非非有, 而遍轮回涅槃 非有非非有法尔平等
非本非末都非一切事 如是即为根本觉性境
龙青巴尊者复于《宗轮藏》中,谓金刚心髓无上瑜伽乃诸乘之巅:
金刚心髓无上法 诸乘无比极顶巅
能证究竟胜义故 其下诸乘无可比
故为法尔成就巅
不同次第,乃为利益不同根器之有情而宣说。如《宗轮藏》云:
为令渐道根器众 证根本法界自性
乃向下根行人说 声闻缘觉菩萨乘
事密作密瑜伽密 乃向三中根者说
大无比无上瑜伽 乃为上根现本始
为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行者须体证此乘,其下诸乘皆为此乘之进阶而已。《宗轮藏》云:
一切诸乘次第终须证 金刚心髓极密究竟义
是为诸乘巅顶胜光明 乃正等觉与诸乘心要
龙青巴尊者复于《法界藏》中阐释较下诸乘之功德如何摄集于大圆满根本觉中:
于觉心中,即于根本觉中,诸乘已摄集无余。声闻乘之见地决定,一切法不论内外,皆“人无我”如虚空。缘觉乘决定,除人无我外,所缘法亦无我,故为一半法无我。菩萨乘决定,人无我与法无我,能所皆如虚空。此等体证已摄集于(大圆满之根本觉)中,(此即)自生根本智之自性、空乐双运如虚空之自性。是故,大圆满自生根本智已含容一切有法之实相,而诸乘亦已于(根本觉)中融合。事密谓由视本尊与自身为主仆,及依献供与赞颂,行者乃得成就。瑜伽密则谓由将智慧尊融于所观想之本尊坛城中,及向其作献供与赞颂等,行者遂得成就。二者于清净三门污染及所得之成就皆同。是故,彼等之见地已摄于此(大圆满之根本觉)中,亦即觉心之体证,或因了悟一切法显现皆为(法尔生起觉性之)坛城而得之本净。
父续大瑜伽及母续无比瑜伽谓“根”坛城即根本觉:“道”坛城,即观想情器世界为本尊及越量宫,修习法界与根本觉无二、及方便与智慧无二;“果”坛城,乃得无上正觉之成就。无上瑜伽则决定证知一切皆本始圆满,及因不离于法性,亦即能离取舍修整故,行者之根本觉遂能至(本始)根。是故,于此(根本觉)中,已摄集(一切诸乘)要义,而此乃广大究竟秘密乘。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叙述口诀部较其他诸乘次第,及大圆满中较次部居更为殊胜时云:
大圆满光明金刚心髓,亦即思维及烦恼污染之解脱道,行者于此,因根本觉之本质而证悟烦恼污染无自性。是故,此部不舍(污染),此与声闻及缘觉不同。此部亦非如菩萨乘之调伏(污染),盖此部中,对治之法与所舍之物皆同一体性。此部亦非如一般密乘之取(污染)为道,盖于此部,所有皆于心识相续中一切时平等;亦非如心部之(心识)于(心识)自性中解脱,因心不见心故;亦非如界部之视(心识)如庄严,因根本智不见心识故。(据教授分别),于本觉究竟法性,即真如中,一切名言与戏论,例如自他之空性等皆无立足处,且法尔消融而隐没无迹。阿啦啦!“所显”于本觉中,无有中断,然本觉与之并不相混。是故能缘所缘(即轮回之自性)遂成法尔解脱之对治法与所舍之物,有如水中作画;萨罗哈尊者(saraha)对此当生欢喜。不为外境所惑之本觉体性中,无任何执着、舍弃或成就展现。是以,此乃自轮回束缚中解脱境界;天竺之正士尊者(Dampa)于此(见)当生欢喜。于圆满成法身本觉中,无有能抉择者。是故,此乃根本智无碍自性,亦即离边见之大自在。思维既已解脱为本觉,故见、修(行)、果之假立亦断,于修仪与法行已无所希求,然行者仍须臾不离离戏论之觉心或法性。此即修法之圆满。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中,指出大圆满较其下诸乘殊胜之处:
于体证无我时,声闻乘与缘觉乘皆主(最微细)识及极微为胜义谛。瑜伽行派(译按:此指唯识宗)谓自觉及自光明之识,乃极成之胜义谛。(以上诸派)皆不能超越心与心所。中观宗以四理,即非生、非灭、非有、非非有等抉择二谛,以缘如虚空之空性,灭谛、离边见及戏论等。外密中,事密主以洁净之禁戒行,求能取悦三清净之本尊以得成就;行密则据较高者(瑜伽密)及较下者(事密)缘诸相如是;瑜伽密藉修四印瑜伽,赖本尊加持以证胜义谛;大瑜伽则主(修习)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之脉、气、点以证根本智;无比瑜伽视法界与根本智为遍作王及其坛城。概而言之,上述诸乘次第,直至无比瑜伽为止,皆无非心识所作之戏论,由彼等所言,可见实乃由寻思计度、作意抉择而达致“此乃非有”、“此乃空性”及“此乃胜谛”等以能所为法性之主张。是故,彼等遂不能证悟如是法性。
尊者续云:
(诸乘见地)皆由心识生起,由心识整治,此八识心,实即应舍之污染。大圆满中,一切体性功德,皆于心性中法尔呈现为任运光明,(此光明)超越心识,为本觉,亦为法尔而生之智慧。是故,此乃本然自在,不依于能作或所作之因及其他因缘,如虚空体性。此乃无变呈现,是故本初佛普贤王如来,证悟此法尔自成根本智成佛,非有所生起,亦不藉他缘如积资粮及闻思等。
◇ 大圆满之如来藏与瑜伽行派之分别
大圆满视本觉为自觉及自光明,然因其乃离戏论及无生故,因而胜于瑜伽行派所极成之“识之自觉及自光明”。龙青巴尊者于《法界藏》中云:
(大圆满中)证悟能所非有之本觉体性,名为法尔生起根本智。然而,大圆满不言其为“自觉”及“自光明”,如瑜伽行派(唯识宗)所主,其故乃因(根据大圆满)内与外既非有,是以不立(本觉)为内在心识;亦无自与他,故不立为自觉;能缘与所缘亦从来无有,故不立离此二边;亦非为“受”与“觉”之外境,是故不立“受”为无二。既无心与心所,故(本觉)非为自心;亦非现为光明或非光明,故不立为自光明;以超越觉与非觉,故无所谓觉。此名为大圆满离一切边见。故虽视之为“自生根本智”、“觉心”、“法身”、“广大法尔成就法界”及“赤裸自光明本觉”,此等名相实只为表示方便而已。须知(大圆满)自体性乃无可言诠,否则,若只观字面意义,则不能理解其与唯识宗所述之“自觉识”、“自光明”及“能缘所缘无二”等之区别。
◇ 大圆满与中观之分别
中观将显现与空性加以区别,而特别强调空性概念。大圆满自心识中区别根本觉,此即清净及心性,由是现证及圆满此赤裸觉性,同时亦证悟离分别与边见之胜义谛。龙青巴尊者于《法界藏论释·经义宝库》中云:
自性大圆满中,大部份体认离边见之法,与中观应成派相似。然而中观家以空性为要点;(大圆满)则依于无生无灭、本始清净之赤裸根本觉,而加以体认,并观由此而生之一切法皆离边见如虚空。
无畏教日尊者于《大圆满》一书中云:
《法界藏》等称许中观应成派之见地。故(大圆满)于界定所破境时,依应成派。然而(应成派)既将显现与空性区分,复认知无所许而破之空性,云此即为显现与空性之分别,或空性之遮拨。此实乃仍住戏论而见修之法。彼宗更谓行者若先持戏论分别见地,复以观修而得其觉受,则将如其所云:“乐、明、心无念成熟。”而大圆满传统,则以根本觉为道,只许根本觉。亦不落戏论,盖戏论即心识,于将心识及根本觉分别后,即于根本觉上观修。
虽然纯粹之大圆满并不修气入中脉,但此修习比诸密续教授更为有效及直接。金刚胜根欢喜力尊者(rDo-rJe dBang-mCh'og dGyes-Pa rTsal)于《基心察义·大圆满根道果之分别智慧光》中云:
彼执于方便道者认为:“无论大圆满道如何殊胜,然若不依气入中脉之法,则其证悟,不能胜于中观派(所教授)之觉受。”此类谬见,皆源于不明要义所在:引气入中脉之唯一目的,乃以此(为方便)而激起本始智,(大圆满则为直接证悟本始智)。
◇ 大圆满之殊胜
无畏教日尊者于《大圆满散记》中云:
大要言之,大圆满之教授,深广殊胜,然其要义,乃在于了知本觉,如《功德藏》所云:
超越心识之本觉 自性大圆满所专
尊者续云:
心识种种(相),现起如本觉之自力,而此实非本觉。否则,心识与本觉之分别,徒落于说本觉分别与本觉而已。
《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谓本觉超越八识:
超越八识遍计、诠表及因缘之本觉法性,即自性大圆满根本智之呈现。
此亦超越心与心所:
于大圆满中,行者住于法尔而生根本智之自性相续境界中,将心与心所清净而入于法界,此乃超越心识及离于行持,无作意亦无修整。是故力用所显之刹那污染亦法尔隐没。
◇ 宁玛派与苯教
有等学者谓宁玛派教授与苯教混杂,盖二者有甚多共通之经论与教法。以下所述,主要依据佛教史家之论著。苯敦(Bon)乃西藏先于佛教而有之本土宗教,其创始者乃哲人辛饶弥窝车(gShen-Rab Mi-Bo-Ch'e)。关于其时代,有不同说法。据有等苯教说法,谓其早于释迦牟尼甚多,有数世纪之遥;有等则谓与释迦同时;亦有谓后于释迦。辛饶祖师生于象雄(译按:今名祥雄Zhang-Zhung)之沃莫隆仁(A'ol-Mo Lung-Ring),后来入藏宏扬苯教教法。冈底斯山(Mt. Tise)及无热池(Lake Manasarowar)皆位于象雄。七世纪时,象雄成为藏地西部阿理(mNga'-Ris)区一部份,后曾改名为古格(Gu-Ge)。
最初,藏地苯教似乎只崇拜自然或自然之神祗。其后则并入主要为佛法之其他教法。以下所述苯教史纲要,乃取自(土观)罗桑却季尼玛(Blo-bZang Ch'os-Kyi Nyi-Ma 译言善慧法日1737-1802)所著之《土观宗派源流》(全名《讲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义善说晶镜史》)。据其所云,乃按照止贡怙主('Bri-Gung sKyob-Pa 1143-1217)之《正法一密意趣》。据此,西藏苯教之早期历史可分为三阶段:
一、涌现苯——起初,藏地之苯教,只作镇压鬼怪、供祀天神及为人家行房灶之法事等三事而已。除此以外,苯教并无见地方面之说法。此时苯教名为“黑力派”苯教。
二、游走苯——吐蕃王朝(127B.C.-901A.D.)四十一位赞普,其中第八位名为支贡赞普(Gri-'Gum bTsan-Po 译按:意译为“刀下死者”)。于其驾崩时,邻近地区如克什米尔、象雄及勃律之苯教师,传入诸如显现神力、预言未来及超荐亡灵等苯教法术。
三、翻译苯——此派大约于赤松德赞王(790-858A.D.)时代兴起。当佛菩提(rGyal-Ba'iByang-Ch'ub)受王命从佛教大德宝胜(Rin-Ch'en mCh'og)学法时,佛菩提阳奉阴违,将多种佛典改译成苯教之书。朗达玛(?.-901A.D.)灭法后,後藏娘堆(gTsang Nyang-sTod)人名为辛古鲁迦(dgSher-rGur Klu-dGa'),将大量佛经改译为苯教名相。稍后,又有名为穷波苯徒(Khyung-Po Bon Zhig)等众,亦将大量佛典以苯教名相改译之。翻译苯亦名为“白力派”苯教。
因此,苯教之经典,有许多实为佛经之移花接木。善慧法日尊者续云:
苯教法类,有全部《甘珠尔》之代替品(《甘珠尔》记载佛陀所说之法,西藏文,共一百一十卷)……。(苯教)经典中,亦有无常、业果、慈悲、菩提心、六波罗蜜多等零碎之教授,亦建立五道、十地、三身等理论;至若灌顶、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住律仪三昧耶戒、开光、火供、修供坛城、超渡亡灵道场等,类似佛教作法之事项亦甚多。其说法形式上与佛法多有雷同之处,但不同之处亦不少。如佛法说“正觉”,苯教则名为“耶辛”;“法身”名为“苯身”;“般若佛母”名为“萨智耶桑”;“报身”名为“衮杜桑布”(“普贤”之音译);“化身”名为“斯巴些布”;“阿罗汉”名为“辛赛”;“菩提萨埵”名为“雍中心巴”;“上师”名为“温色”;“空性”名为“阿麦尼”等。
据佛经言,佛法以不同形式出现及教授,以利益后人,而正法之唯一目的乃在利益众生。是故不可谓佛教化身为苯教教授乃非理。莲花尊胜尊者(Padma rNam-rGyal 十九至二十世纪间)于《白莲池论》中数引佛典具说如下:
《华严经》云:
具福种姓子!如来化身无量,以不同色声化现调伏有情。
《妙臂经》云:
佛性虽离嗔与执 为利贪众现贪相
调伏忿众现忿相 具方便师我顶礼
《金刚网续》云:
不论何形相 苟能调众生
佛必现此相 有如摩尼宝
不论何方便 苟能律有情
以此最方便 开演诸教授
有等宁玛派伏藏明显表示佛学大德及教法如何示现为苯教与苯教师。莲花尊胜尊者于《白莲池论》中续道:
法自在上师(Ch'os-dBang 1212-1270)于南卡真(gNam-sKas Chan)地所发之(伏藏著作名为)《诲量》中云:
彼于金刚座定中① 观音启示往西藏【脚注:原著疑此“彼”即指莲花生大士。】
苯教势大难弘法 遂现辛哈俄卡身
示密相予法王妥② 令心向法别善恶【脚注:指六世纪初时的藏王妥托聂(Thothori)。】
由大伏藏师界光藏尊者(Klong-gSal sNying-Po 1625-1692)所取出之《教诲遗命》中,尤指出:
彼③【脚注:同前指莲花生大士。】于欲往象雄时,曾先观察之,遂知象雄只有苯教可以调伏。彼遂与自光明眷属至该地而作此言:“善男子谛听:吾父乃念智虚空,吾母乃具光炽燃母,吾大兄乃寿灌持明。吾乃法尔生自胜义苯,即不动界。”彼遂大开离常断二边无量教授之门。共有十八万有情得解脱。
若细思之,佛法示现为苯法可以三点证成:一、观世音菩萨曾发心调伏所有堪调伏之藏土有情;二、苯教行者亦具如来藏法身,同时于胜义清净自性传承中亦无有不同;三、若此等教授不以此(苯)方式而传,则该等有情定难以训诫,而(佛)事业亦不能圆满。以苯教伏藏面目而出之佛法,乃由莲师为后世徒众所封藏。当时机已至,真实(佛教)伏藏师如北岩法系之持明雕翎尊者(Rig-'Dzin rGod-Kyi lDem-'Phru-Chan 1337-1408)乃发取伏藏而授予苯教徒。《教诲遗命》云:
佛苯伏藏医星艺 苟与心性对机者
佛乃藏诸山岩寺 浮屠碑石与大树
卵石宫殿窟穴内
敦珠宁波车无畏智金刚尊者(bDud-'Joms Rin-Po-Ch'e 'Jigs-Bral Ye-Shes rDo-rJe 1904-1987)于《宁玛派教法史·帝释胜王战鼓妙音雷》中,对指责宁玛派者有如下之答辩:
或曰:“苯教与大圆满似大有关联,盖二者教授,有相似之处。”诚然,于名相中,确有相似之处。然苯教之书,实为模仿佛法而著,故此焉得不似;例如:藏地苯教徒率有等同于佛教(之经典及本尊),彼等有类似中观、般若、戒律、阿毗达磨及密续之经典;亦有本尊如胜乐、大威德金刚及普巴金刚等;及诸如拙火、大手印及大圆满等之教授……,卜算(Phyva-gShen)及咒术等(存在于传统苯教中)之教授,均能赐予信众现世利益。此等皆有可能乃诸佛菩萨之教授。
敦珠宁波车续于此书解释莲花生大士为藏地佛教徒保留若干苯教独有之修持:
上师(指莲师)谓藏地之鬼神悦于苯教,是以卜算、祀神及招财引福等术准其保留。
由上文及其他资料可知,“白力派”苯教与佛教非常相似,而“黑力派”苯教则是原始苯教。大抵因人性之故,于任何宗教史中,率多记载负面事件。是以不论苯教或佛教,于西藏皆非唯我独尊。佛法被改译为苯教,以作为报复及与佛教徒竞胜之用;而传统苯教之修持,则引入于佛教中,为世俗利益之用。然而,从较为积极观点而言,“白力派”苯教将大量佛典及其修持改译为苯教名相,并托名于不同时期之苯教祖师。因苯教之翻译期与宁玛派发展时期同步,故此苯教教授与宁玛派教授更加相似,实非无因。复次,于不同时期中,众多宁玛派祖师与苯教祖师,于取出及弘扬大量彼此共通之教授时,亦曾互相传授。再者,不单只宁玛派,甚至于其他藏传佛教中,皆能发现具有传统之苯教文化,诸如祀神已改成祭祀护法。然而于此须知纯正之藏传佛教徒非同一般祭祀护法,乃以悲心、正见及自利利他之正觉,将之转化为密乘修习。
是故,于苯教中发现有大圆满及宁玛派其他经典与教授,无非显示流传之佛法被改译为苯教名相而已。
◇ 大圆满与和尚摩诃衍
有等藏传佛教徒学者评驳大圆满,声称大圆满主张顿悟及住于无念,是与和尚摩诃衍之见地雷同。下文乃据藏传佛教资料,对和尚摩诃衍(Ha-Shang MahaYana)见地(非对禅宗)之研究。
摩诃衍乃中国禅宗大德。禅宗为菩提达摩尊者于公元六世纪所传来。据善意法日尊者之《土观宗派源流》,菩提达摩乃心要宗(译按:即禅宗),自佛陀首徒迦叶尊者以来之第二十八祖。努佛智尊者(gNubs-Sangs-rGyas Ye-Shes 九至十世纪时人)于《禅定目炬》中,对达摩尊者生平有如下之简述:
顿门派(Chig-Ch'ar-Ba)乃由迦叶至达摩多罗(译按:即菩达摩提)一系传下。菩提达摩尊者经海路自东(指印度)而来(中国)。当其抵达中国江南,谒见梁武帝萧衍时,达摩尊者心知粱武帝不解胜义,遂往加勒柱(mKhar Lag-Ch'u 译按:此乃译音,应指洛阳)。此地有名为卡师(Kha-shi待考)①【脚注:疑为“其时”的音译,盖译者误此为人名。可参《历代法宝记》的《达摩传》原文。】、留支(Liu-chi 即菩提留支)及光统(Kvan-hong)等僧人,嫉妒达摩尊者,而留支更曾六次向其下毒,皆不能害。最后,(达摩尊者)终能寻得一徒(译按:指慧可)尽传其法,后逝于汉土,归葬。有商人名宋云(Un)者旅次天竺,于葱岭(Ramatingilaka)见达摩尊者手持一鞋,遂与尊者详谈。返国后,对人言及其遇,人遂发尊者冢,只获一鞋于其棺中。众皆尊其为圣者②。【脚注:努佛智尊者所据,应为晚唐以后的说法,如《传法记》、《历代法宝记》等,实不可靠。可参《禅宗史实考辨》(《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三册)。】
据努佛智尊者《禅定目炬》所言,摩诃衍乃菩提达摩以下第七传,而《禅定目炬》同时亦先序普寂(651-739),后再排以摩诃衍,二者之脚注则分别序之为第十与十一。此脚注之真实性难考。是故摩诃衍可能属北宗普寂门下,但应非普寂亲传,盖摩诃衍在西藏,为九世纪时。关于摩诃衍生平之资料不多,只知其于赤松德赞王(790-858A.D.)时,乃藏地中著名汉土佛学大师。因摩诃衍奉行顿门派教法,故于藏地受属于渐门派之印度大德所反对。最后,于现代西方学者所谓“桑耶僧诤会”之辩论中,摩诃衍为印度大德莲花戒(Kamalasila)所挫败。摩诃衍及其徒众被逼离藏,而其教法亦禁行于藏土。自此以后,摩诃衍之教法遂绝迹于西藏,所能见者亦仅为零星对其批评之篇章而已。关于其教法真相如何及究竟其是否为真正之禅宗等问题,资料确实不足。然近世所发现:由努佛智尊者所著之《禅定目炬》,及一些敦煌文献,稍可补足关于摩诃衍教法之资料。下详。
复须注意,或谓不少大乘经教之翻译为藏文,乃凭一名大乘和尚之记忆而成。究竟此是否与摩诃衍同属一人?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云:
不少被日成(Nyi-Ma dNgos-Grub)焚毁于天竺那烂陀寺之经典,先已译为汉文,如《华严》、《大般涅槃》及《律藏》等,由遍照护及巴·尚喜('Ba' Sang-Shis)二人据大乘和尚之记忆而译为藏文。
传统藏学家皆认为摩诃衍否定善业,而只主张住于无念。彼等对摩诃衍观点之描述如出一辙,均似根据摩诃衍与莲花戒辩论时所采之观点而发。以下所录,乃自祖拉成瓦(Tshug-Lag 'Phreng-Ba 1454-1566译言藏鬘)之《智者喜筵》,其他资料,则于西藏编年史《巴协》及布顿大师(Bu-sTon Rin-Ch'en Grub 1290-1364)《佛教史大宝藏论》中,皆有大同小异之记载:
(与莲花戒辩论时)摩诃衍谓:“一切既为心识寻伺所生,由善不善业之业力故,遂感善道或恶道之果报,众生由是流转于轮回中。只须无思、无作,则能于轮回中解脱。是故应无思。十法行,诸如布施(缮写、供养、闻法、记忆、念诵、演说、默念、思惟及修法)等教授,乃为钝根及无善业资粮者而施设。对具足成熟根器之利根行人而言,善不善业皆是障碍,譬如黑白二云,任一皆能障日。是故,无思、无念及无寻伺则离戏论。此即顿悟,与十地相等。”
无畏教日尊者于《大圆满》一书中对摩诃衍之观修一言以蔽之:
彼(指摩诃衍)谓心中不思一法,即是甚深(菩提)道。
众自解脱尊者于《和合随笔》中,驳斥摩诃衍之观修,实乃将大圆满与大手印之观修颠倒①【脚注:此指修持次第颠倒。】:
摩诃衍所谓“(住于)无念及无想乃实在之观修”,实已颠倒大手印与大圆满所主光明、觉性及空性相融之道。
善慧法日尊者之《土观宗派源流》及智悲自在尊者(mkhyen-brtse'i dbang-po l820-1892)之《戒宝大班智达法语》皆如是言:
至于来到藏地之和尚摩诃衍,虽是宗门,然其教授与宗门所主之见地似有不同。宗门学者云:凡未为出离心与菩提心所摄持之善业,及彼恶业,虽各别能生乐与苦果,然彼等实无差别,盖皆不能成一切种智之因。譬如黑云白云,虽现不同颜色,然能障虚空则一。和尚摩诃衍于此不加简别,倡说一切善分别及恶分别皆能作系缚。又,宗门之观修教授及见地中,虽有“全无所作”、“全无所思”之语,然此乃就已现证实相法性者而言,而和尚摩诃衍则谓初基修行人若能全不作意,即能解脱。是故,不可因一和尚所言有误,遂引申为一切(宗门)和尚之见皆是邪计。
无畏洲尊者于《龙青心髓》之《遍智教授甘露明点》中,分别抉择和尚摩诃衍之所谓“见地”及大圆满见(然而于脚注中,尊者则质疑对摩诃衍见地所一直流传之指责是否公允):
据汝所言(摩诃衍之见地中,其教授)无从区别“境心分别”与“直捷无外境”。(果如是),则堕入不能了别心识与本觉之境地。此极度无明之境地,如闷绝或熟睡,于此境地中一切忆念、思维及觉受皆断。大圆满中,无外境根本智不缘“境心分别”,一切分别皆已隐没于内觉微细如水晶之忆念境界中,其自性无迁,亦无增减,此乃住于离戏论及广大虚空之所观境中。是故,二者(指摩诃衍之见地及大圆满见)无可能有相似之处。
有一饶具兴味之故事,乃关于无垢友尊者、仰定贤尊者(Ting-'Dzin bZang-Po)及一位只知其称为“和尚”之汉土大德。无垢友尊者乃赴西藏之伟大印度大乘学者;仰定贤则是无垢友尊者心髓教授之心子;该和尚未知是否即为和尚摩诃衍,然其极有可能属于渐门派。此故事说明大圆满与此等观修之分别,并指出若不修正定及圆满体证,则纵使行者能入甚深禅定,及有奇妙之体验,亦非菩提,只属虚幻而已。众自解脱尊者于《成熟灌顶与解脱道之大手印要义问答·呈献善缘美酒甘露如意》中述此故事:
于大圆满历史中,曾发生如下事实:有一仰氏(Nyang)僧人,曾任赤松德赞王侍从,名为定贤,尝从一和尚修观。彼精勤修习,能住于深定中,日以继夜,毋须饮食,进而获得神通。当彼自傲于得此妙定之际,遇大班智达无垢友。彼陈述其观修(于无垢友求评定),无垢(友)云:“噫!汝之观修只能往生于龙族,且汝将历无量劫沉睡不醒。此终非菩提之因。”遂令仰氏僧人(于大圆满中)醒悟其过去世(业力),于是向无垢友尊者学习大圆满教授,后证得虹光身。
新资料:本世纪发现两种文献,对摩诃衍之见地有所澄清——一为《禅定目炬》(又名《瑜伽目之禅定》),乃努佛智(九世纪时人)所著。努氏为莲花生大士二十五弟子之一,与摩诃衍同时。据敦珠宁波车《宁玛派教法史·帝释胜王战鼓妙音雷》所载,努氏享寿逾百岁。此书因版本罕有,故令历代学者多缘悭一面。作者于书中以公正及尊敬之态度,叙述佛家不同教派,其中包括当时流行于西藏之顿门派。另一为十九世纪末,由欧洲学者于中国敦煌所发现之文献。敦煌文献包括众多宝贵经典,及大量以藏文、汉文及其他中亚地区文字所写之文献片段,现藏于各地图书馆,估计其时代应为十二世纪或以前。据传敦煌文献中有属于和尚摩诃衍之著作(不全),大概所指乃一名为《禅定顿悟流转门》①【脚注:似指《顿悟大乘正理决》。】之书。《禅定目炬》曾征引此书,然本人实未能加以评论。
《禅定目炬》:本书极其珍贵,因其提供大量当时不同见地、修行及历史之资料。可惜因语言、文体、抄写者字体及内容简洁等关系,书中多处内容并不清晰,尤待加以阐释,但目前并无此等评注。当今之世,能深入了解本书之学者实已如凤毛麟角,即有评释者或翻译者,可能亦只属个人私见,或人云亦云而已。是故,与其试图论述本书,不如于此述其大略,俾读者能各立己见为佳。
本书共八品,第四品论述由印度学者如莲花戒等于西藏所弘扬之渐门派,被目为不了义;第五品论述于中国由菩提达摩、于西藏则由和尚摩诃衍所弘扬之顿门派;第六品论述密宗;第七品则为诸乘之巅峰——大圆满。《禅定目炬》清楚说明本书论述教派之次序,乃根据其教授之殊胜,后后胜于前前。以下所引,乃节录自《禅定目炬》,就入止观之道,分别阐明四派之要义与区别:
一、新门派(Tsen-Men),乃渐次舍离“相”之四见,如自性见(对治见、真如见及成就见)等而入于无见②【脚注:“正见”即离戏论。】……。
二、顿门派(sTon-Men),自起始时即不依别法,顿时修学无生法性……。大德摩诃衍云:“无念而定于不可思议法性中。”
努氏(释顿门派)云:
于此,并无渐门派之渐修,盖于本初际刹那顿入于一切相智,此谓无修之修……。于此,并无如渐门派行者之一物可舍,盖观空性之本觉,已圆满积集二资粮(福德与智慧),是以无须清净,因无所缘与无执着故。
努氏续释云:
据顿门派所言,一切自他法本始无生,而寻伺无生则实令心识污染;由是遂不能得见大义。譬如一栖木之力不能令大海兴波。若无思,则能入于法性……渐教乃为下根者而说。
努氏复云:
三、据大瑜伽密续言,一切法皆自光明,如本觉。此即二谛无二、非作者所作、遍光明及界智无二……。
四、无上瑜伽:法尔圆成真如中,一切法于无边清净及法尔自生智之大界中,皆本始光明;因与果,毋须各自寻觅(或毋须作意),皆法尔圆满。
以下为《六祖慧能坛经》之引文: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
《坛经》续云:
(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坛经》亦云:
教即无顿浙 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法门 愚人不可悉
《坛经》续云:
大师言:“……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阅毕所引上文后,当能管窥摩诃衍之见地一二,及其是否与禅宗或大圆满相似。若和尚摩诃衍之教授只谓住于无所思维,此即非大乘或大圆满之经典所教授。若彼谓于体证法性究竟义后,应无念而住,因任何念头皆能障蔽行者住于证境故,如此则与大圆满教授无忤。然而此法只于体证此等成就之行人应机,而非对吾等只具凡夫心识、生活、见地及情绪之人而说。
大乘确有说顿悟者,尤以密乘与大圆满为著。然此乃对心识成熟、根器已利、善业已积之人而说,盖其于今生或宿世,已曾修学故也。
是以,据传统西藏学者,如巴氏、布顿及祖拉成瓦(藏鬘)等说法,摩诃衍之“顿悟”,只属住于无念而已。《禅定目炬》则清楚表明乃无念而住于法性中。然而,于此须详加研究其所谓“法性”者为何?及其为何等观修或证境?复次,据《禅定目炬》所言,摩诃衍谓渐道乃为下根者而说,然则摩诃衍又如何分别利根钝根?盖摩诃衍似乎有教无类;彼岂非认为大多数人皆利根众生耶?
————————————————
编按:义成活佛宁波车(Tulku Thondup Rinpoche),一九三九年出生于藏东果洛(Golok)。四岁时,被确认为著名宁玛派道场多竹千寺(Dodrup Chen Monastery)大学者兼修行人贡美堪布(Konme Khenpo)之转世,并迎往多竹千寺居住及修学,后得金刚阿舍梨(Vajracarya)位。一九五八年后移居印度。于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六年间任Lucknow大学之讲师;于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年间任 Visva-Bharati 大学印藏研究之高级讲师。自一九八○年后移居美国。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间任哈佛大学(Harvald University)客席教授,现于麻省剑桥静居。宁波车著作等身,曾出版多本译作及著述,并得佛乘基金会(Buddhayana Foundation)赞助,致力于藏传宁玛派系统之翻译及研究。
————————————————
引书译名对照:
莲花业缘力尊者《大圆满龙青心髓前行导引·普贤上师口授笔记》
rDzogs-Pa Ch'en-Po Klong-Ch'en Nying-Thig Gi sNgon- 'Gro'i Khrid-Yig Kun-bZang Bla Ma'i Zhal-Lung Gi Zin-Bris (f. 205) by Pema Ledrel Tsal.
龙青巴尊者《如意藏论释·白莲花》
Theg-Pa Ch'en-Po'i Man-Ngag-Gi bsTan-bChos Yid-bZhin Rin-Po-Ch'e'i mDzod kyi 'Grel-Ba Pama dKar-Po (Vol. I & II) by Tshul-Khrims Blo-Gros (alias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显密教日尊者《见地与教派要义炬注疏·妙音密意庄严》
lTa-Grub Shan-'Byed gNad-Gyi sGron-Me Yi Tshig-Don eNam-bShad 'Jam-dByangs dGongs-rGyan (f. 105)by mDo-sNgags bsTan-Pa'i Nyi-Ma (Bod-Pa sPrul-sKu).
索波丹达尊者《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
Yon-Tan Rin-Po-Che'i mDzod-Kyi dKa'-gNad rDo-rJe'i rGya-mDud 'Grol-Byed Legs-bShad gSer-Gyi Thur-Ma (f. 306) by Sog-Po bsTan-Dar (1759-?).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无畏教日尊者《吉祥秘密藏续大纲·宝藏匙》
dPal-gSang-Ba sNying-Po'i rGyud-Kyi sPyi-Don Nyung-Ngu'i Ngag-Gis gSal-Bar 'Byed-Pa Rin Po-Ch'e'i mDzod-Kyi lDeu-Mig (f. 107)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明觉自现续》
Rig-Pa Rang-Shar Ch'en-Po'i rGyud (Pp. 1-167, rNying-rGyud, Vol. 10).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龙青巴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解》
rDzogs-Pa Ch'en-Po Sems-Nyid Ngal-gSo'i 'Grel-Ba Shing-rTa Ch'enoPo (Vols. I & II) by Dri-Med A'od-Zer.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天鼓譬喻论》
bDe-Bar gShegs-Pa'i bsTan-Pa Thams-Chad Kyi sNying-Po Rig-Pa 'Dzin-Pa'i sDe-sNod rDo-rJe Theg-Pa sNga-'Gyur rGyud-'Bum Rin-Po-Ch'e'i rTogs-Pa brJod-Pa Lha'i rNga-Bo-Ch'e lTa-Bu'i gTam (Vol. I & II) by 'Gyur-Med Tshe-dBang mCh'og-Grub (1764-?).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龙青巴尊者《三休息善说海总义》
Ngal-gSo sKor-gSum Gyi sPyi-Don Legs-bShad rGya-mTsho (f. 60) by Ngag-Gi dBang-Po (alias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密彭尊者《如意藏宗轮要义》
Yid-bZhin Rin-Po-Ch'e'i mDzod-Kyi Grub-mTha' bsDus-Pa (f. 38) by Mi-Pham rNam-rGyal.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龙青巴尊者《宗轮藏》
Theg-Pa Tham-Chad Kyi Don gSal-Bar Byed-Pa Grub-Pa'i mTha' Rin-Po-Ch'e'i mDzod (f. 206) by Dri-Med A'od-Zer.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法吉祥译师《密主事业善说教授》
dPal gSang-Ba'i sNying-Po De-Kho-Na-Nyid Nges-Pa'i rGyud-Kyi rGyal-Po sGyu-Po sGyu-'Phrul-Dra-Ba sPyi-Don Gyi sGo-Nas gTan-La 'Bebs-par Byed-Pa'i Legs-bShad gSang-bDag Zhal-Lung (f. 419) by Lo-Ch'en Dhar-mashri (1654-1717). Published by Ven. D.G.Khochen Tulku, Nyingmapa Lama's College. Clement Town, Dehra Dun, India.
龙青巴尊者《心性休息》
rDzogs-Pa Ch'en-Po Sems-Nyid Ngal-gSo (f. 56) by Dri-Med A'od-zer.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无畏洲尊者《龙青心髓三瑜伽大吉祥口诀总义》
Klong-Ch'en sNying-Gi Thig-Le-Las, Yoga gSum-Gyi sPyi-Ch'ings dPal-Ch'en Zhal-Lung (f. 6, Vol. Om, KLong-Ch'en sNying-Ting Collection)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无畏教日尊者《大圆满》
rDzogs-Ch'en (f. 58)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1865-1926). Published by Dodrup Sangye Lama.
莲花业缘力尊者《大圆满上师心要释》
rDzogs-Pa Ch'en Po Bla-Ma Yang-Tig Las, gNyis-Ka'i Yang-Yig Nam-mKha' Klong-Ch'en Gyi rNam-Par bShad-Pa Nyi-Ma'i sNang-Ba (f. 114) by Padma Las- 'Brel rTsal. Publisher unknown.
莲花业缘力尊者《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
gZhi Khregs-Ch'od sKabs-Kyi Zin-Bris bsTan-Pa'i Nyi-Ma'i Zhal-Lung sNyan-brGyud Ch'u-Bo'i bChud-'Dus (f. 67) by Padma Las-'Brel-rTsal. Publisher unknown.
《幻化网秘密藏续》
gSang-Ba'i sNying-Po De-Kho-Na-Nyid Nges-Pa (f. 1-31, Vol. Ph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金刚庄严遍集明觉经》
rD-rJe bKod-Pa Kun-'Dus Rig-Pa'i mDo (f. 1-138, Vol. N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龙青巴尊者《圣智净心对问》
Sems-Dang Ye-Shes Kyi Dris-Lan (f. 66-74, Vol. I, gSung-Thor-Bu), by Tshul-Khrims Blo-Gros. Published by Sange Dorje.
无畏洲尊者《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
Yon-Tan Rin-Po-Ch'e'i mDzod-Las, 'Bras-Bu'i Theg-Pa'i rGya-Ch'er 'Grel rNam-mKhyen Shing-rTa (f. 440) by mKhyen-brTse'i Lha (alias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Pema Thrinley for Ven. Dodrup Chen Rinpoche, Sikkim National Press, Gangtok, Sikkim, India. 1985.
《菩提心遍作王续》
Ch'os Tham-Chad rDzogs-Pa Ch'en-Po Byang-Ch'ub Kyi Sems Kun-Byed rGyal-Po (f. 1-110, Vol. K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大界无央王续》
Klong-Ch'en Rab-'Byams rGyal-Po'i rGyud (f. 128-197, Vol. G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珍珠宝鬘续》
Mu-Tig Gi 'Phreng-Ba Zhes-Bya-Ba'i rGyud (f. 234-289, Vol. T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莲花业缘力尊者《大圆满无上智总义·子母匙精粹普贤心髓》
rDzoga-Pa Ch'en-Po Ye-Shes Bla-Ma'i sPyi-Don, sNying-Thig Ma-Bu'i lDeu-Mig Kun-bZang Thugs-Kyi Tikka (f. 271) by Padma Las-'Brel-rTsal (alias mKhen-Po Ngag-Ch'ung, 1879-1941).
无畏洲尊者《龙青心髓根道果启白》
Klong-Ch'en sNying-Gi Thig-Le-Las. gZhi-Lam 'Bras-Bu'i sMon-Lam (f. 2)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Ven. Dodrup Chen Rinpoche, Sikkim, India.
龙青巴尊者《妙乘藏》
Theg-mCh'og Rin-Po-Ch'e'i mDzod (vol. I & II) by Ngag-Gi dBang-Po.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莲花业缘力尊者《极秘顿超(妥噶)耳传之笔记·普贤王如来密意庄严无字口诀空行精要》
Shin-Tu gSang-Ba Ch'en-Po Thod-rGal sNyan-brGyud Kyi8 Zin-Bris Kun-Tu bZang-Po'i dGongs-rGyan Yig-Med Upadesa mKha'-'Gro'i Thugs-Kyi Tikka (f. 40) by Padma Las-'Brel-rTsal.
龙青巴尊者《基(根)之明相智慧灯》
gZhi-sNang Ye-Shes sGron-Me (f. 1-10, Vol. Wam, Bla-ma Yang-Tig, Ya-bZhi). Published by Sherab Gyaltsen Lama.
无畏洲尊者《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
rDzogs-Pa Ch'en-Po Klong-Ch'en sNying-Thig-Gi gDod-Ma'i mGon-Po'i Lam-Gyi Rim-Pa'i Khrid-Yig Ye-Shes Bla-Ma (f. 83, Vol. Hung, Klong-Ch'en sNying-Thig Collection)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Jamyang (Dilgo) Khyentse.
众自解脱尊者《中有念镜论》
Bar-Do sPyi'i Don Thams-Chad rNam-Par gSal-Bar Byed-Pa Dran-Pa'i Me-Long (f. 40) by sNa-Tshogs Rang-Grol (1608-?) of rTse-Le. A xylographic copy from rGyal-Gyi Sri sNeu-sTeng.
众自解脱尊者《和合随笔》
Ch'os-Tshul sNa-Tshogs Las brTsams-Te 'Bel-gTam-Tu bGyis-Pa'i Rabs me-Tog Ch'un-' Phyang (f. 75) by by sNa-Tshogs Rang-Grol. A zylographic copy from rGyal-Gyi Sri sNeu-sTeng.
《声应成续》
Rin-Po-Che 'Byung-Bar Byed-Pa sGra Thal-'Gyur Ch'en-Po'i rGyud. (f. 193b-265b, Vol. Tha, rGyud bChu-bDun,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巴珠无畏法自在尊者《遥启上师释文》
Bla-Ma rGyang-'Bod Tshig-'Grel (f. 16a-59b, Upadesa Rin-Po-Ch'e'i Za-Ma-Tog) by Ah-Bu Hral-Po (alias dPal-sPrul Rin-Po-Ch'e, 1808-1887). Publisher unknown.
密彭尊者《修习法要口诀》
gDams-Ngag Sangs-rGyas Lag-bChang-Ma'i sByong-Thabs gNad-Kyi Man-Ngag (f. 71-84, Upadesa) by Mi-Pham, Publisher unknown.
龙青巴尊者《句义藏》
gSang-Ba Bla-Na Med-Pa A'od-gSal rDo-rJe'i gNas-gSum gSal-Bar Byed-Pa Tshing-Don Rin-Po-Ch'e'i mDzod (f. 243) by Ngag-Gi dBang-Po.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无畏教日尊者《答论》
Dris-Lan (f. 1-11, Vol. Kha, rDo-Grub Ch'en gSung-'Bum)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龙青巴尊者《实相藏论释》
sDe-gSum sNying-Po'i Don-'Grel gNas-Lugs Rin-Po-Ch'e'i mDzod Ches-Bya-Ba'i 'Grel-Ba (f. 93) by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日月和合续》
Nyi-Ma Dang Zla-Ba Kha-sByor-Ba Ch'en-Po gSang-Ba'i rGyud (f. 192-218, Vol. Ta, rNying-Ma rGyud-Bum).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1974.
无畏洲尊者《功德藏本颂》
Yon-Tan Rin-Po-Ch'e'i mDzod dGa-Ba'i Ch'ar Zhes-Bya-Ba bZhugs. (f. 51)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Pema Thrinley for Ven. Dodrup Chen Rinpoche, Sikkim National Press, Gangtok, Sikkim, India. 1985.
无畏洲尊者《生圆修习答问窍诀集》
Klong-Ch'en Nam-mKha'i rNal-'Byor Gyi gSung-'Bum Thor-Bu Las, bsKyed-rDzogs bsGom-Phyogs Dris-Lan Dang Zhal-gDams rNams Phyogs-Su sDeb-Pa (f. 174)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Sonam T.Kazi.
密彭尊者《虚空心性见地镜》
bChing-Grol Med-Pa gShis-Kyi gNad-brTags-Pa Sems-Nyid Nam-mKha'i Me-Long blTa-Ba (f. 119-123, Upadesa) by 'Jam-dPal rDo-rJe (alias Mi-Pham rNam-rGyal). Publisher unknown.
龙青巴尊者《法界藏》
Ch'os-dByings Rin-Po-Ch'e'i mDzod (f. 26) by Klong 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龙青巴尊者《法界藏论释·经义宝库》
Ch'os-dByings Rin-Po-Ch'e'i mDzod Kyi 'Grel-Ba Lung-Gi gTer-mDzod (f. 212) by Klong-Ch'en Rab-'Byams. Published by Dodrup Chen Rinpoche.
金刚胜根欢喜力尊者《基心察义·大圆满根道果之分别智慧光》
gNyug-Sems A'od-gSal Gyi Don-La dPyad-Pa rDzogs-Pa Ch'en-Po gZhi-Lam 'Bras-Bu'i Shan-'Byed Blo-Gros sNang-Ba (f. 76) by rDo-rJe dBang-mCh'og dGyes-Pa rTsal (Zhe-Ch'en rGyal-Tshabs).
无畏教日尊者《大圆满散记》
rDzogs-Ch'en Thor-Bu (f. 7) by 'Jigs-Med bsTan-Pa'i Nyi-Ma. Published by Dodrup Sangye Lama.
善慧法日尊者《土观宗派源流》
Grub-mTha' Thams-Chad Kyi Khung-Dang 'Dod-Tshul sTon-Pa Legs-bShad Shel-Gyi Me-Long by (Thos-kvan) Ch'os-Kyi Nyi-Ma (1737-1802). Published by Ngawang Gelek Demo.
莲花尊胜尊者《白莲池论》
sNga-'Gyur rDo-rJe Theg-Pa gTso-Bor Gyur-Pa'i sGrub-br Gyud Shing-rTa br-Gyad-Kyi Byung-Ba brJod-Pa'i gTam mDor-bsDus Legs-bShad Padma dKar-Po'i rDzing-Bu (f. 284) by Zhe-Ch'en rGyal-Tshab Padma rNam-rGyal (19th cent.). Published by T.Y. Tashigangpa.
敦珠无畏智金刚尊者《宁玛派教法史·帝释胜王战鼓妙音雷》
sNga-'Gyur rDo-rJe Theg-Pa'i bsTan-Pa Rin-Po-Ch'e Ji-lTar Byung-Ba'i Tshul Dag-Ching gSal-Bar brJod-Pa Lha-dBang gYul-Las rGyal-Ba'i rNga-Bo-Ch'e (f. 410) by 'Jigs-Bral Ye-Shes rDo-rJe (1904-1987). Published by Dudjom Rinpoche.
努佛智尊者《禅定目炬》
gNubs-Ch'en Sangs-rGyas Ye-Shes Rin-Po-Ch'es mDzad-Pa'i sGom-Gyi gNad gSal-Bar Phye-Ba bSam-gTan Mig-sGron (f. 253) by gNubs-Ch'en Sang-rGyas Ye-Shes (9th cent.). Published by 'Khor-gdon Gter-sprul 'Chi-med-rig-dzin, India.
祖拉成瓦尊者《智者喜筵》
Dam-Pa'i Ch'os-Di 'Khor-Lo bsGyur-Ba rNams-Kyi Byung-Ba gSal-Bar Byed-Pa mKhas-Pa'i dGa'-sTon (part 1-5, Vol. I & II) by dPa'-Bo gTsug-Lag Phreng-Ba. Published by Mi-Rigs dPe-bsKrun-Khang, China, 1986.
无畏洲尊者《遍智教授甘露明点》
Kun-mKhyen Zhal-Lung bDud-rTsi'i Thig-Pa (f 14, Vol. Hung, Klong-Ch'en sNying-Thig Collection) discovered by 'Jigs-Med Gling-Pa. Published by Jamyang Khyentse.
众自解脱尊者《成熟灌顶与解脱道之大手印要义问答·呈献善缘美酒甘露如意》
sMin-Byed Kyi dBang Dang Grol-Lam phyag-rGya Ch'en-Po'i gNad-Don Gyi Dri-Ba Lan-Du Phul-Ba sKal-bZang dGa'-Byed bDud-rTsi'i 'Dod-'Jo (f. 101) by sNa-Tshogs Rang-Grol (1608-?). A xylographic copy from rGyal-Gyi Sri sNeu-sTeng.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