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13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13讲

 

  《广论奢摩他13》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07-06

  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的想法,希望离苦得乐,我们现在有个希望与希求目标是离苦得乐,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的果位,是如此圆满究竟的佛果位,怎么样去得到呢?首先不能得到的因素不是外在,而是内心的想法,主要指的是烦恼。要把烦恼灭掉,心思不能涣散,心识要能够安住。心思散乱是受到烦恼牵制影响之故,首先把烦恼相违背(相反)的胜观要做实修,才能把烦恼灭掉,靠着心思不散乱,逐渐产生胜观之后,成为烦恼的对治,把烦恼灭掉,才能成就佛果。因此将烦恼障、所知障灭掉而成就佛果位。

  我们现在在其中这么多项目,使内心能够安住的方法(方便),把它称之为安止,即是现在要闻思要学习,心如果想要安住,我们的心最主要被烦恼抢夺而去,是因为心思散乱之故。假设心思不散乱的话,就不会被烦恼抢夺而去。在心思散乱的情况之下烦恼接踵而来,心追逐烦恼,就被烦恼抢去。因此首先心要能够安止,要从闻思开始好好学习。心能够稳定安住,就不会被烦恼抢走,心思不会涣散。由这方面学习逐渐产生正式的安止,之后逐渐产生正式的胜观,可以成为烦恼障的直接对治,成为所知障的直接对治,逐渐的成就佛果,心里面如此思惟之下,产生动机来听闻教法。

  我们要学习到的段落是内心的安住,是观修等持,观修禅定的顺缘资粮。上次我们一开始就谈到,修禅定的顺缘资粮需齐备,可是《声闻地》有十三项资粮上次谈到的,今天以修安止十三项资粮的项目做解释。

  第一项:五自圆满。第二项:五他圆满。这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十圆满,这二项条件要齐备。第三项:对善法有欲求之心。第四项:持守戒律。第五项:密护根门。不会使根门放逸。第六项:饮食知量。第七项:精勤修习,悎寤瑜伽。第八项:正知而行。第九项:善知识具足的条件,要有具德善知识。第十项:要在具德善知识前面,听闻与思惟正法。第十一项:没有内外的阻碍。第十二项:具有能舍之心。第十三项:不会欺诳,少病。这是在修善行的时候有必要的资粮。之后我们再逐项说明。修习:

  第一项:五自圆满:1.人类、2.投生在中原之中、3.根门具足、不堕入边业,就是不造五无间罪,信处是对佛教、教法有信心。所以1.人、2.生中、3.根具、4.不堕入边业(业未倒)、5.信依处。

  其次五他圆满也是一样。

  第二项:五他圆满。1.佛降、佛出世间,2.说正法,3.教法住世,佛陀的正法留传在世间上,4.法住随转,5.他悲愍,为了摄受其他者之故,具有爱心,这是五他圆满。十圆满是修法上很大的助缘。

  第三项:对善法有欲求之心。自己内心还要齐备一些条件,对于佛陀教法有强烈的渴求,对法有热切的追求之心。

  第四项:持守戒律。不仅仅希求,想去闻思、实修,更要希求圆满的佛果,为了达到这个结果,应当要持守并保护戒律。自己得到的戒律是别解脱戒、菩萨戒。或根本没有受过戒,可是也有自性罪也要守謢。或修安止的时候,上师有特别指示或修法期间,可做、不可做的都应持守,讲修教诫、规矩也要守謢。第四项:持守戒律,在《声闻地》讨论戒律很多,别解脱戒、沙弥戒、比丘戒有很多的戒条,这些就不必讨论、多说了。

  第五项:密护根门。不仅仅是行为上如理去守护,在内在上也不能散乱,收摄根门,主要是指收摄意根为主。因为不能去收摄自己的意根,其他的根门也很难收摄,因其他的根门靠意根而产生,意根是等无间缘,所以眼根、耳根等等没有靠意根不能收摄,会散乱在对境上面。首先是在意根最为重要,要怎样收摄意根呢?靠忆念与正知的力量去规范,主要是安住在正知与忆念当中,靠着这个力量,收摄自己的意根。意根收摄了,其他五项根门也跟着收摄了。第五项:守护根门,这是在《声闻地》中谈到。

  而第四项守戒要守得好,纯正好的方法、是要靠收摄根门。离开什么对境呢?从色法一直到法处之间,色、声、香、味、触、法之间,这色声香味之间,从色到法处之间不会堕入好与坏任何一边,收摄自己的根门不会堕入好、坏一边,控制自己的内心,靠的方便是什么呢?靠忆念的力量。

  忆念的力量是指什么意思呢?持守不同的戒律,就是自己有各自承许许多的戒律,持守不同的戒,自己立下誓言要谨记在心,时时要忆念,不致忘记,能够做到二十四小时丝毫都不离开,清楚自己身口意三门所做任何的行为。常常想着曾经允诺过的戒律,我要守謢,不会忘记,这是忆念的力量,靠着这个方式.就可以收摄根门。

  第六项:饮食知量。前面提到守护戒律、密护根门等。不过意识所依靠之处身体,意识都不能自己作主,要依赖在身体上面,导致很多粗重的状况,被语言方面的粗重、身体方面的粗重等所控制。所以要注意饮食知量的条件,饮食过量的话,贪恋之心易增长增广,若饮食豊富,身体强壮,光彩润泽的话,会产生傲慢之心。这会变成烦恼的原因,而且身体的粗重之故,容易产生昏睡,于是愚痴会更加严重,经常心思都不会很清晰,会陷入沉重之中,心智沉重没有力气。但是如果饮食太少,气的来往容易发脾气。饮食过量、饮食太少,有什么毛病应当要了解。因此之故,应该要适当,这是饮食知量。

  第七项:不睡眠而精进瑜伽。这是把夜分成三等分,前分、后分的时间不应该睡眠,只有中间时分睡眠,前分、后分都要精进瑜伽。夜是太阳下山之后算起,一般是七点左右,一直到太阳出来,大概六点左右至七点,共有十二小时,分成三个等分。夜的前分四小时、后分四小时,不应睡眠要精进瑜伽实修。睡眠应在十点左右到隔天二点、三点左右,这也是现代医生所说的时间。夜的前分、后分,不应睡眠要精进瑜伽实修,中间时分的时间应该睡眠,可是现在我们该睡的时间不好好睡眠,所以我们会觉得睡得不够,想要继续睡觉。

  第八项:正知而行。前面讲到睡眠时间,睡时内心应该要忆念三宝而入眠,心里要作意思惟光明、明亮,即使睡眠内心依然能够保持清晰,对内心仍然有帮助。关于这部份内容在《声闻地》讲得很多,《声闻地》提到修止十三资粮,而每一个资粮解释很长、非常广大,在西藏解释每一项,解释七八条以上,篇幅都算很长的。

  正知而行的「行」,解释成运用物品,也是受用之意思,例如去化缘的时候,去受用这些供品。总之比较广大的解释,是受用对境。解释成受用对境,走路也是受用对境,衣、食、住、行,都算是受用对境。因此正知而行,受用任何对境的时候,在正知的情况下去受用任何的对境。

  正知是指分析,要像侦探、侦察兵一样去分析,受用任何对境的时候,应具有侦察的力量。例如受用穿着法衣时,在受用任何对境时候,食、衣、住、行要以什么心去受用,让自己不要产生贪恋之心。应当要在正知之下,侦察受用之心,分析自己受用时,是否产生烦恼?伴随着这种分析,侦察条件之下来受用任何对境。

  第九项:具德善知识。(善知识要具备性相、条件要齐备。)在《声闻地》中谈到的具足性相,谈到八种功德,要依止的善知识的条件,一、持守清净的戒律,二、具有广大多闻的功德,三、聪明胜慧,四、对弟子开示教法有悲悯、关爱之心,五、内心没有忧虑之心,六、能够安忍,七、无畏的勇气,八、能说、善说:对弟子传授的敎诫,再三说明解释。以上是具足性相的善知识具足的条件。

  善知识具足的八种功德,首先持守戒律,指三门行为纯净,中规中矩守戒律。第二广博多闻。三具胜慧,胜慧是善知识本身对万法无常的性质。我们通常都会受到常执的影响,对轮回对所有的一切都有恒常的执着,但是善知识他不会受到恒常执着的欺骗,立刻就能了解这是无常。对于我们把它执着为清净的东西,善知识接触到对境之后,立刻就能了解这是不清净,会有这种了解的胜慧。或者我们把不美丽执持为悦意美丽,善知识接触到对境之后,马上会知道不美丽、不悦意,这种了解是胜慧。

  这里举了很多胜慧的例子,但这里谈到的胜慧,主要是指一般其他者接触到对境,不能立刻了解它的无常、或不美与不清净,受到自己内心无明控制之故,马上会产生常执,由于常执之故,就会引发烦恼。但是善知识不会如此,内心有胜慧之故,一接触到对境,这个老师就会知道,会了解对境是无常、与不悦意、不好看、不清净、立刻可以了解,这种了解是胜慧。这八种条件是善知识需具备的条件。

  一般而言,我们对胜慧,不会做这样的解释,但真正的胜慧应当要做到这样。遇到对境能够压伏住烦恼、能够压伏住无明,遇到任何对境应当直接就能了解它,这种胜慧应当要齐备的。后面其余的条件广论里很清楚,不必做解释说明了。

  最后一项,八、能说、善说:能够善巧言说,对于应当所调伏众以慈祥对待的、或应当以严肃、严峻对待。如果有一些弟子经常以慈祥爱语对待,弟子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自己不会约束自己,以为老师也不知道,因此弟子的程度会愈来愈差,就不能够用太过温和的方式,应当予以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他。但是有一些所调伏众太严峻,内心会变得失望灰心,觉得自己不能够做好,也不能够进步。这种情况,就应该用温和方式去鼓励他,让他逐渐进步,视情况善巧教导,以上是善知识八个条件。这些内容来自《声闻地》里所说,因为是小乘的实修,没有谈到了空慧的部份。前面谈到是第九项:具德的善知识。

  第十项:具德善知识根前听闻思惟。在具足性相的善知识跟前,弟子要做什么事情呢?对教法要听闻、也作思惟。听闻:指辞、义都要听闻。辞、义二方面皆需了解,产生闻所成慧。思惟要产生思所成慧,就不仅要听闻,仁波切开示讲完之后,还有个讨论班,是思慧产生的机会。思惟的抉择,思慧产生的机会。听闻之后所产生闻所生慧,辞、意义、内容都要了解。特别是意义的部份,都要了解,这是闻所生慧。听闻辞义都知道之后不能把它忘记,要在内心再三思惟,自己内心得到一个决定,这是思所生慧。

  第十一项:没有内外的阻碍。内在障碍:指疾病,自己修法时身上的许多疾病,会造成实修的障碍。外在障碍,外:指环境,例如:唱歌、跳舞、看电视、环璄太吵杂,或见到有别人相互交谈时,导致自己心意改变,有时我们听对方讲话内心改变,被他引入他的道路之中,离开自己原来的道路,这是外在的障碍。或者在自己禅修时,禅修的处所,不具备处所的条件,这也是外在的障碍。

  前面有提到安止资粮,一、住于随顺之处,随顺处所的条件要齐备,一共有五个条件。住处具有五德:「一、易于获得衣食;二、处所贤善;三、地土贤善;四、伴友贤善;五、具善妙相。」这些都要齐备,假设不齐备就变成外在的障碍。

  第十二项:能舍之心。不具备能舍之心,内心执着很强烈。假设内心执着很强烈,悭悋之心太过强烈了。一般悭悋之心太过强烈的话,会让我们心胸开阔、内心证悟的产生、形成一种障碍,应当没有任何贪恋、没有任何执着,要做到没有贪恋执着,能舍之心就有必要。

  第十三项:「头陀行做为庄严而且不欺诳又疾病少」。头陀行做为庄严,这是经常常提到的沙门四法,十二头陀行功德要齐备,当成是一种庄严。十二头陀行指的是难行、苦行,例如常住尸陀林,常坐在大树底下,讨论内容很多,主要指难行、苦行。但十二头陀行做为一种庄饰,一般世俗人会以珠宝庄饰,但头陀行者会以头陀行实修做为自己的庄饰,而且不会矫诈欺诳,疾病也能够很少,这些算是一种项目,称为十三种资粮。

  广论p348第一行,「声闻地说于佛所许,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结跏趺坐」能够跏趺坐、依五因缘(五个必要性):

  一、「善敛其身速发轻安,由此威仪顺生轻安故。」能够好好收摄自己的身体,顺着这个威仪禅坐的动作,顺着此威仪容易产生轻安。

  二、「由此宴坐(久坐)能经久时,以此威仪不极令身疾疲倦故。」靠此长坐能经久的时间,不会令自己的身体产生疲劳、劳累。

  三、「故由此威仪不共外道,及异论故。」跟外道及敌论不一样、不共的。

  四、「由此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由此端身正坐令别人看到产生清净的信心。

  五、「由此威仪佛(佛陀)佛弟子(佛陀声闻弟子),共所开许共依止故。」佛陀、佛陀声闻弟子所开许、共通可以做的方式。

  因此了解了五个因缘(原因),好好的结跏趺坐,好好的做实修,这是出自《声闻地》,但没有把原文引用出来,至尊仁波切做了结论说明它的意义。

  其中最重要是端身正坐「端正身体者会令不生昏沈睡眠」,端身正坐者,可远离昏沉睡眠,了解前面五个原因,结跏趺坐有很多好处,我们了解前面的原因及必要性。端身正坐就能避免掉这些条件的,这是以身威仪而实修。

  第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仪(外表姿势)而修,(二)正释修习之次第

  身靠什么威仪来做实修。接着是说明修习次第:至尊仁波切谈到(p348第五行),先应令身具八威仪,尤于调息如说善修(习)。调息应具足前面八种威仪,具足此方式,要好好调息、调顺呼吸,前面巳提过。尤于是特别重要,调息就很重要,针对我们而言,妄念都很强烈、烦恼也很强烈。这时心受到烦恼影响之故,都在动荡不安之中,所以调息的帮助就非常大。因为心都在动乱之中,呼吸与气也都在动乱之中。这二个比较起来那个比较容易呢?当然把动乱的气调伏比较容易。比起调伏内心而言,把气调伏柔和就比较容易进行,故先调伏气柔和,让气柔和,可使内心妄念平顺调伏,这有很大帮助。

  首先让心能够远离妄念,能够调伏。这方面而言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调息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调心与调息来比较,调息容易多了,所以这里指出特别是调息,要好好重视它。把气调柔和,当然心很容易柔和,先调息再调心,在密咒乘门也如此谈到。

  密咒乘门有个比喻:好比人骑在马上,人讲的就是我们的心识,马讲的就是我们的气。把心识骑在气上而行动,好像人骑在马上而行动,就跟这里讲的情形类似。所以在密咒乘门提到,压迫身体的关键而让心识得到自主,压迫身体关键主要指的是气的实修为主。气为主的实修之后达到的目标是心能够自由自主,气的实修所以要去压迫身体关键要点的气。如果透过气的实修,让气可以自主,靠气的实修进一步就要让心也能够达到自主。密咒乘门内容与这里很类似,透过调息让妄念平伏掉,内容很类似。

  现在的段落,身应具何种威仪而实修。请看p347倒数第三行,「如《修次中编、下编》所说内容,以下所讲,一直到p348第一行,全无功用徐徐而转」到此为止。接下来是根据「《声闻地》说于佛所许,一直到五行,端正身者为令不生昏沉睡眠」到此为止;「先应令身具八威仪,尤于调息如说善修。」这是至尊仁波切的说明。所以第一段:根据《修次中编、下编》详细做了解释。第二段:是根据《声闻地》的内容,又做了解释。第三段:是至尊仁波切的补充,又做了解释。分为三段,今日讲到此为止。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