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分别与无分别
济群法师: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分别与无分别
从用心来说,分别和无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层面。
六祖慧能接引慧明时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便是从无分别入手。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相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道,道!”这位僧人正想着,临济却将他扔到一边,这也是从无分别入手。
这些方法非常猛利,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截断众流并非易事。故禅宗修行也有从分别入手,如参话头,参“一念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带有一定推理、探究的色彩。可见,禅宗的修行既有从分别契入法性,也有从无分别契入法性。
当然,禅宗从分别契入法性,有别于《道次第》所强调的分别的重要性及从分别进入无分别。《道次第》认为:修行中,首先应从分别获得无我慧,如此才能契入无分别。也就是说,契入空性时虽是无分别,但契入前却必须以分别为基础。因而,《道次第》特别强调通过闻思经教建立分别的无我慧,非常重视思维观察修。而思维观察修的理路,恰恰和唯识很接近。
唯识的修行是从分别、观察、思维入手,如加行位的四寻思、四如实智。所谓寻思,是对所缘对象的名、义、自性、差别进行思维。我们的世界,无非是由名和实构成的。如书有“书”的名称,有“书”的实体;房子有“房子”的名称,有“房子”的实体。
一般人在认识境界时,会对事物的名、义产生自性和差别的执著。缘名之时,认为名是实在的实体。看到书,觉得这就是“书”,看到房子,觉得这就是“房子”。进而在其上赋以自性和差别的执著,认为这个名称好听,那个难听,我喜欢这个名称,不喜欢那个名称。同样,我们还将物质现象执为实体,因之产生自性见。我们会认为桌子是实实在在的,并对它进行好看、难看或是喜欢、不喜欢的分别。任何事物,只要通过我们的意识,都会产生一系列执著。唯识家将此称为遍计所执,正是它们,障碍了我们对空性的契入,使我们看不到真理。
若要契入诸法实相,就应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而这一认识须通过观察修完成。四种寻思,即对事物的名、义、自性、差别进行重新思考。通过正确思维,认识到这些名、义、自性、差别,无非是因缘和合的假相,进而产生如实智,即名的如实智、义的如实智、自性的如实智、差别的如实智。由四种寻思引申至四如实智,进而契入空性。
这一修行理路,和《道次第》重视观察修、思维修,从分别进至无分别的思路基本相应。通过观察修,可以使我们获得无我的正见和智慧,以此指导修行,就不易出偏差。如果依通常所说的顿、渐而言,这是一条渐修之路,是稳健的、大众化的道路,所有人皆可按此方法修习,不会有危险性和副作用。唯识和《道次第》的修行,都有这个特点。
直接由无分别入手,虽然速度较快,但对根基的要求很高,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根基不利,或是老师手段不高明,都无法修起来。另外,若无正见作为基础,危险性也极大。就像登山之路,捷径往往是在悬崖峭壁中,若非胆识过人,身手矫健,选择捷径无异选择绝路。当然,若是行人根基很利,并有具格善知识为指导,亦可直接由无分别契入空性。如汉传佛教的禅宗和藏传佛教的大圆满、大手印,都属于此类修法。
2007年10月修订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